這個夏天《乘風破浪的姐姐》霸佔了整個熒幕,隨著節目的播出,一些「過氣」的姐姐,重新翻紅口碑爆炸。
隨著最後成團之夜寧靜火藥味十足的發言,為這檔「勾心鬥角」的綜藝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這樣的綜藝節目怕也是湊足了天時地利人和才能成功,若不是今年疫情的原因,這麼多妖魔鬼怪也是很難湊在一起的。都是在各自圈層有著成就的明星又怎麼會,按部就班地聽從導演組的安排。與其說這是一檔成團節目倒不如說這是一檔社會實驗。
將不同階段,不同名氣,不同能力的女演員湊在一起,封閉管理,自由發展。滿足觀眾們獵奇心理。姐姐們自然也是不負眾望,平日裡完美無缺的女明星們,在對比之下,各種缺點在鏡頭面前被放大,生活中的小愛好也獲得了粉絲們的喜愛。
緊隨而來的就是《元氣滿滿的哥哥》,節目的是這樣介紹的:
「節目通過集合前後輩偶像,在跨代際新老遊戲的對決下,凸顯兩代偶像的個性反差與思想碰撞,實現代際價值觀的輸出和相互影響。」
說句實話,看不出來和其他綜藝有什麼區別。
諸如小眾類的綜藝節目《這就是街舞》、《中國新說唱》、《這就是灌籃》。哇,說實話我已經分不清了。本以為工作匯報可以套用PPT模板,沒想到節目也可以。
小眾類的綜藝節目本就是抓住了人們的獵奇心理,比如《中國新說唱》,說唱作為一種比較酷的表演方式,能夠表達出人們心中的態度,更能被大家所能接受。
不過觀眾的關注度大多是好奇,今年的第四季《中國新說唱》收視率已經大不如前,節目組將熱度伸向了人氣主播和草根明星,藥水哥、giao哥,來為節目增添熱度。
這幾年的綜藝節目,藉助網絡視頻平臺的發展,如同雨後春筍一樣,百花齊放。數量雖然上去了,質量確實不怎麼樣。
同質化的遊戲內核,有時候甚至覺得中國的嘉賓和明星都不夠綜藝分了,常常會感到串場,比如今年郭麒麟就參加了好多綜藝,幾乎你打開的每一檔綜藝節目都會有他。
年紀大的演員們,就去參加搞笑,幽默,演技類的綜藝。年輕的藝人們則是通過選秀、競技、獵奇的綜藝節目來獲得流量。
綜藝雖然多,核心卻沒變化。市場上看來看去都是哪幾種。除了闖關競技類,要不就是包含了明星們的衣食住行,現在幾乎每一個環節都可以拿來做一檔綜藝。
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向佐和郭碧婷這對情侶。從戀愛節目走向婚姻殿堂,幾乎全程都是暴露在熒幕上面,可以說是全民養成情侶。甚至連結婚當天都在直播。
更多的還有《新手駕到》就連明星考駕照都能被被做成綜藝節目,也可以說編劇導演發現事件的角度是多麼不同。其實也沒什麼差異,將你生活中很平常的小事換成明星來做,那麼他就是一檔綜藝節目了。
這些綜藝看多了不免審美疲勞,當初被譽為最好的國民綜藝《極限挑戰》口碑爆棚,也正是因為在節目中缺少了劇本,嘉賓們任意發揮,一切都貴在一個真實和燒腦。不過因為某些因素也逐漸沒落了。
在這些綜藝背後總會有那麼一種聲音「抄襲」。我們不免多想,難道我們真的不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一檔綜藝節目嗎。現在中國的各位編導們,大概已經忘記了怎麼用腦,有錢就好了直接買。買版權,買團隊,買後期。一切能用錢解決的事情幹嘛要動腦。
飯圈泛濫的年代,已經無關乎節目的好壞,只要節目組不太過分,配上一個流量藝人一個鮮肉帥哥,粉絲們自然會源源不斷的,買卡,周邊不斷支持打榜。粉絲們看的不是這個節目如何,是為了自己的愛豆獲得曝光。
綜藝和拍攝對比起來實在是太輕鬆了,不會有太多的NG也不會有太多的重來,自己發揮,還能玩遊戲。
正是這樣的一種情況,造就了現在綜藝節目趨於同質化,觀眾審美可悲化的現狀。綜藝太多了有時候藝人們甚至都已經跑不過來了。
怕不是以後綜藝也要靠綠幕來摳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