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這麼傲氣的一個人,劉備是怎麼折服他的?

2021-01-18 這裡是壹墨啊

壹墨帶你走進歷史長河,發掘沉睡在時間中的秘密

關羽,這麼驕傲的一個人,是怎樣被劉備折服,並死心塌地的跟隨劉備的呢?今天,壹墨就來講講這件事。

關羽,這麼驕傲的一個人,是怎樣被劉備折服,並死心塌地的跟隨劉備的呢?今天,壹墨就來講講這件事。

先說那關羽,在遇見劉備之時,是怎麼的一幅情景。

關羽,字長生,後來才改為雲長。它是在自己的家鄉,殺了人之後,四處流浪的一個通緝犯。關羽不知是武力高強,也算是個知識分子,因為他能夠熟讀春秋。在遍地是文盲的東漢末年,能夠熟讀春秋,便已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

而關羽之所以與劉備結識,是源於一張招募令。當時黃巾軍四處作亂,朝廷為了鎮壓,便是開始募兵。而關羽,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結識了劉備。

再來說說劉備。雖然三國演義把劉備開始塑造成一個賣草鞋的小商販。但若是因為劉備賣草鞋,就小瞧了劉備,那可就不對了。

劉備,師從的是當世大儒盧植。若真只是一個賣草鞋的,又怎麼可能在盧植門下拜師呢?而且劉備還有個漢室宗親的名頭,雖說像劉備這樣的漢室宗親,整個天下還有十幾萬人。但是這個名頭在,便是一個很有利的條件。

而且當時劉備可不僅僅只是自己一個人在空說白話,他在當地招募了許多年輕人,組成了個團隊。對於當時四處流亡的關羽來說,加入劉備的團隊,可以說是一個極好的選擇。

《三國演義》中,把劉備塑造出了一個愛哭的形象。但實際上,劉備可不是一個愛哭包。劉備,年輕時候也是一個很傲氣的人。

他也算是個貴族,師從盧植,又跟大軍閥公孫瓚是同窗。而這點,則讓只是一個平民的關羽望塵莫及。

而且,劉備其實是非常強的,早期帶著一群烏合之眾,能夠打破黃巾軍,便可以看出劉備的軍事能力,是極為不凡的。劉備有一點,跟曹操極為想像,便是在作戰時身先士卒,衝鋒在前面。要知道在戰場上,刀劍無眼,沒有點真本事,劉備敢這麼做嗎?

而關羽在遇到劉備之前,只是一個逃犯。是遇到了劉備之後,才有了他展現的舞臺。

若是沒有遇到劉備,有很大可能,關羽仍然會是一個平平無奇的逃犯。又怎能在青史留名,成為忠義的象徵?

而劉備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質叫做「善下人」,指的是劉備能夠屈己待人。雖說劉備算是一個皇族,也受過貴族教育。但是劉備並不會因為這樣,就看輕別人。

關羽只是一介逃犯,卻能得到劉備的尊重,食同器寢同席,這怎能不讓關羽感激呢?

而正是在劉備手下,關羽才能發揮自己的才華。

前期的時候,劉備在小沛,便讓關羽去守下邳。從這點就可以看出,劉備並不是把關羽當成手下來看,而是當成一個能夠獨當一面的合伙人來對待。

到了後期,對於劉備的蜀漢集團極其重要的荊州,也是交由關羽鎮壓,關羽才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可以說,劉備對關羽是有著知遇之恩的,這怎能不令關羽感激,為之折服呢?

本文版權歸壹墨史說所有,侵權必究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華容道關羽放走曹操,為何諸葛亮如此安排,不這麼做,劉備死定了
    果不其然,關羽動容了,就對曹操說,丞相你走吧,這次讓你離開,就當是關某完全償還了當年你對我的恩,以後別再落到我的手裡,關某定然不會再客氣。於是,曹操才得以逃過此必死之局。關羽放走了曹操,回去復命,諸葛亮見此狀,說一定要按照軍令狀處置,命人將關羽綁了然後推到轅門外斬首。劉備一見,趕緊上去為關羽求情。諸葛亮見劉備上來為其解困,於是借坡下驢,暫且饒恕了關羽的死罪。
  • 關羽遇害,諸葛亮私下說了11個字,劉備聽完當機立斷,賜死劉封
    關羽和劉封,都是三國時期蜀漢集團的核心人物。關羽自打和劉備桃園結義以來,忠肝義膽,誓死相隨,立下功勞無數,最後卻落得敗走麥城,含恨遇害。關羽之死波及了劉封,劉封沒有及時救援關羽,所以被劉備賜死。那麼劉封究竟死得冤不冤?
  • 龐德寧願死,為何都不效力劉備?關羽心中最明白
    更何況劉備忠義仁厚不比昏君,是個正直有能力的主。有個好領導何樂而不為?在一邊是死亡一邊是換主的選項裡,大部分將帥選的都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更何況劉備惜才,他很重視龐德一心想攬入麾下。關羽替劉備勸降的時候就有表示只要歸漢就保證給予高官厚祿並授以重用。此時,龐德早期跟隨的馬超剛好也在劉備陣營裡。有熟悉的兄弟在身邊,跟著劉備豈不是天時地利人和嗎?
  • 劉備一向以仁德自居,為什麼手下很多人最後背叛了他?
    那麼問題就出現了,我們無論是看《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這裡面刻畫的劉備都是以仁德為稱,非常善於籠絡人心,對待下屬非常平易近人。那麼就這樣一個以德服人的君主為什麼內部會出現這麼多叛徒呢?身處亂世狼子野心的多了去了,有的人他就不想寄人籬下,這和劉備仁義不仁義沒有關係。劉璋統治時期就想反叛的那些人,會因為劉備這個仁義的人來了而放棄嗎?政權交接前後是權力最不穩固的時期,魏國勢大,曹丕稱帝時還反聲一片呢,所以劉備這種根基不穩的外來人情況只會更糟糕。
  • 五虎上將之首關羽 一個功勞永遠抵不上錯誤著名將領
    以關羽為主要角色的京劇故事有《斬熊虎》、《桃園三結義》、《溫酒斬華雄》、《虎牢關》、《屯土山》、《月下斬貂蟬》、《過五關》等等。但他是劉備的結義兄弟,諸葛亮只好伏案寫了諡號「壯謬」,就是大謬人的意思。關羽一生,功勞遠抵不了他的過錯。
  • 關羽是忠於漢朝還是劉備,如漢獻帝未退之前劉備就稱帝他會怎樣?
    關羽會支持啊,不但不會支持,而且還會爭奪擁戴第一功!我這麼說是有史料依據的!看看劉備稱帝時候的群臣奏表怎麼說的吧。《三國志@先主傳》載劉備稱帝群臣奏表:「又前關羽圍樊、襄陽,襄陽男子張嘉、王休獻玉璽,璽潛漢水,伏於淵泉,暉景燭耀,靈光徹天。......
  • 三國中讓張飛真心誠服的人,除了劉備和關羽,只有這三個人
    熟悉漢末三國史的人,都知道關羽關二爺,非常矜傲,很少有人能夠讓他誠服,例如,孫權是一世梟雄,卻被他視為鼠輩;劉備是其主公,卻曾被他怒斥;馬超是西涼名將
  • 關羽敗走麥城,劉備能救為何不救?六個字說明一切
    劉備、孫權,外親內疏,關羽得志,權必不願也。可遣人勸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司馬懿的意思是「于禁七軍被大水所淹,並不是指揮不力,而是受天時地利影響,這不算什麼大事。我們應該想辦法瓦解孫劉聯盟,劉備和孫權表面上看似友好,其實關係淡得很。關羽佔據荊州不還,孫權早已對他不滿了。丞相可以遣使到孫權處,將江南封給孫權,讓孫權去斷關羽的後路,這樣的話,樊城之圍便可解除。」
  • 他能巧言勸住關羽,為何會出言阻止劉備稱帝?難道劉備稱帝不對?
    公元219年,在漢中之戰得勝歸來的劉備經蜀中諸位大臣的推舉,最終晉位漢中王。在成為漢中王后,劉備對有功之臣大肆封賞,他將關羽封為前將軍,黃忠封為后將軍,馬超封為左將軍,張飛封為右將軍。由於當時關羽坐鎮荊州,於是劉備派費詩到荊州對關羽進行分封。
  • 劉備稱帝,如果關羽還活著他會支持嗎?一細節或能說明關羽的態度
    回過頭來再看看劉備自立漢中王,這其實是劉備向稱帝邁了一步,這時候獨守一方的關羽並沒有表達不滿和提出任何的反對意見。他對劉備封他前將軍也欣然接受。關羽也是有政治覺悟的人,他能看清荀彧反對曹操稱公的意圖(後來曹操再進一步稱王,劉備稱王是緊隨曹操之後的),他應該清楚劉備以後是要稱帝的。
  • 劉備大舅子,叛徒糜芳害死關羽,兄長因他羞愧而死,他的下場呢?
    得到徐州治權的劉備統治並不穩固,因為一來劉備手下軍隊不多,只有一千多自己帶來的部隊和陶謙交給他的四千丹陽兵,不足以在徐州這個四面受敵又無險可守的地方立足;二來徐州本地的世家大族也對劉備這個外來戶不太接受,幸好有徐州別駕從事糜竺這個劉備的鐵桿粉絲,才讓劉備能在徐州待下去。
  • 三國劉備三兄弟是最鐵的關係?有個人一生就只認準了劉備
    關羽在面對曹操的大力招攬下,珠寶、寶馬的雙管齊下,他卻還依舊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劉關張三兄弟是真正做到了同富貴,共榮辱。有這麼一個人,和劉備的關係甚至比關羽和張飛還要親密。他在三國之中筆墨並不重,沒有關羽的武聖大名,也沒有張飛那般的勇猛。
  • 曹操敗走華容道,諸葛亮為啥讓關羽,故意放曹操?劉備:軍師高明
    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親自領兵80萬(其實就20萬)南徵東吳,他決定橫掃南方,完成南北統一,實現當初的鴻鵠之志。 曹操打敗了北方所有的諸侯,因此他是自信滿滿,打一個孫權小兒自然是輕而易舉。可是讓曹操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孫權和劉備竟然聯合在了一起,他倆組團作戰,一統抵禦曹操。
  • 關羽那麼驕傲的一個人,聽了他的幾句話,立馬就自慚形穢了
    這一天,關羽正在荊州大堂議事,忽聽得小校來報,西川長史費禕奉劉備之命前來下詔。關羽趕緊請進廳堂,行大禮迎接。費禕進的前來朗聲宣讀,讀罷,只見關羽面色由喜轉憂,眼睛直勾勾的看著這位遠道而來的使臣捏呆呆的發愣。
  • 關羽在華容道放走曹操,是諸葛亮故意安排,不這麼做,劉備死定了
    諸葛亮說空口無憑,關羽說我願立軍令狀,如若我放走曹操,我項上人頭就是你的了。再說曹操一看是關羽,連道難道天要亡我不成。於是曹操就打起了悲情牌,先是回憶當年兩個相處的愉快時光,然後是他當年怎麼對關羽的,給他牽馬墜鐙,又是送馬又是送美女。關羽一聽,勾起了當年的美好回憶,於是就說,那你走吧,這次就當完全還了你當年的恩,下次別再落到我手裡。於是曹操得以逃過此劫。
  • 關羽把「三國」毀了,他為什麼是諸葛亮最怕的人
    但諸葛亮害怕關羽不能貫徹這個方針。他深知關羽其人,識小義而未必明大義,盡小忠而可能害大忠,逞小勇而未能奮大勇。關羽濃厚桃園之義,卻淡泊天下大義。否則,他不會再三阻撓劉備三顧茅廬,也不會刁難諸葛亮初行軍令。他只知道諸葛避見乃兄,使三兄弟失了面子,不知道乃兄如果見不到諸葛,會失去爭奪天下的機會,會在瓜分國土的軍事競賽中被淘汰出局,連最後一勺殘山剩水也得不到。
  • 關羽是豪氣雲天的人物,但是他太自負了,最終的下場也讓人惋惜!
    「忠、信、義」——豪氣雲天,關羽在民間被奉為「武聖人」、「武財神」等等,除了武藝高強這個原因,更重要的在於關羽是個極重情重義、忠誠守信之人,這也是為什麼呂布武藝雖然在關羽之上,但因為其「三姓家奴」的卑鄙行為,而被後人唾棄的原因。關羽忠誠:關羽忠於蜀漢、忠於劉備。關羽心懷「復興漢室、還於舊都」的宏圖志願。
  • 關羽不死劉備不敢稱帝?不要再被欺騙了
    確實如此,但劉備到底是不是皇室後裔並不重要,關鍵是所有的人都相信他說的話,劉備以他的姓氏和無雙的個人魅力徵服了他遇到的每一個人,在漢室傾頹,皇帝無為的時候,這樣一個皇室貴胄憑空出世,要「救社稷於危難,保大廈之將傾」,那些心懷漢室,有野心建功立業的人大都被他徵服,而願意為他鞍前馬後,關羽、張飛等人,就是他的死忠分子。那麼為什麼我說忠於劉備,就是忠於大漢。
  • 劉備養子劉封不救關羽的真實原因:心態決定命運
    而長沙劉氏很可能跟劉備一樣,也是皇室後裔。劉封生父既然貴為王侯,有自己的封地,那為什麼會把兒子交給劉備?很大的可能是劉備來到荊州時寇氏家族遭遇變故,羅侯已經被廢掉。在《三國演義》中,劉封也為羅侯寇氏之子,只是年少時就成了孤兒,後被他的舅舅劉泌收養。關於劉封的身世我覺得這裡跟正史是吻合的。
  • 龐統曾經說了這麼一段話,劉備不聽,最後導致關羽慘死
    而且在原遠見這方面,他甚至還要勝過諸葛亮一籌,就比如說當年兩個人在是否取荊州的這件事情上,就有不同的建議。當時龐統給劉備出了三條計策,這三條計策中有一條為上策,一條是中策,一條是下策。劉備為了自己的名聲,就選擇了中策,結果導致龐統慘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