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 ,「中國棒球之父」梁扶初之子,現年92歲梁友文老人早前接受採訪和參與拍攝的一部專題片在棒球圈再次引發熱議。梁氏家族「將棒壘球旗幟插遍全中國」的棒壘球夢想和對棒球的堅持,感動、感染了眾多棒球人。身在美國的梁友文老先生,一直記掛著家鄉中山棒球的發展,也一如既往的用自己的力量繼續推動著棒球的發展。老一代棒球人見證了中國棒球發展的歷史,也期待著中國棒球的未來。
前幾日,小編就收到了一封梁友文老人轉來的文章,他親筆書寫介紹了文章的作者,現將文章登載出來,共勉。
作者簡介Tobby Kwok-郭樺樂上海市靜安區專職棒壘球球教練,曾被選為上海市運動員參加多次全國性比賽。1979年,作為副教練帶領上海中學生代表隊到延邊參加全國十三城市棒球錦標賽並獲得冠軍。他繼承了姑父(中國棒球之父梁扶初)遺願,努力從事棒壘球的普及提高工作,他為上海靜安區棒壘球水平的提高及培養人才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和貢獻,1980後,他定居美國紐約。
前不久接到葉志鈞先生從加州打來電話,非常高興。葉志鈞先生曾經是六十年上海優秀的棒球選手,同時也參與壘球運動。來電說他和老前輩五十年代著名棒球運動員蔣維良先生,看到上海壘球協會舉辦了上海市第一屆市民運動會的「漕河涇杯」慢投壘球比賽的消息及比賽程序後,非常感慨。同時也對中國開始推廣、普及棒壘球運動而高興。蔣維良先生隨後還特意將比賽報告書從加州寄來紐約,讓我見證一創世紀的活動。我也為之而興奮。
蔣維良 1932年美國洛杉磯奧運會,蔣維良的舅舅沈嗣良時任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總幹事,成為了中國代表團的領隊。陪伴中國參加奧運的第一人劉長春邁出了中國人在奧運會上的第一步。上世紀30年代,日本美津濃公司在上海開了第一家專賣店,沈嗣良為外甥蔣維良購置了一隻棒球手套,正是戴著這隻手套,蔣維良代表上海隊在1956年、1957年、1958年奪得全國棒球三連冠。1981年,《中國日報》創刊之時,蔣維良擔任體育部主任的職務。1984年成為蔣維良記者生涯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年,作為新中國第一代體育記者,他隨中國代表團一起徵戰洛杉磯奧運會。
其實對於每一位曾經在中國參與過棒壘球運動的球員來說,都是非常關注中國棒壘球運動的發展的。眾所周知,棒壘球運動在韓國、日本、中華臺北等地都是極為普及的一項大眾運動。尤其是在美國,更是人人皆知,個個會看,是一項名副其實的全民運動。而壘球是從棒球演變出來的,壘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87年,首次在芝加哥市內舉行,到了1930年正式成名為(softball)壘球。而慢投壘球在1953年才歸為非職業壘球協會而成為全美正式的比賽項目。從此在全國各地普遍進行了慢投壘球的比賽。
慢投壘球之所以贏得大眾的喜愛,是因為投手的要求不高,也不會有太多保送一壘。同時,對擊球員來說,因為球慢,所以擊中率高,每個球員都能打中球。因此比賽時攻防狀況不斷,場上就變得熱鬧非凡,大家會打得不亦樂乎。
慢投壘球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棒球和快投壘球比賽的戰略戰術,也不再只是投手和擊球員的對抗,而是需要更多全隊的攻防配合才能取勝。再則,對參加比賽的人來說,更具娛樂性。同時適合男女各種不同年齡的人參加比賽。
因此對很多人來講,慢投壘球是他們每年都必須參加的運動。從春季到初秋,無論你去哪一個州,哪一個地區,只要有球場的地方,你就可以看到人們在比賽,每天晚上和周末都比得轟轟烈烈,而且有很多觀眾粉絲在加油,好是熱鬧。
我是從五十年代起就開始從事棒壘球運動,打過上海隊,並且參加全運會的比賽和全運會工作。隨後又當過省市隊教練,直到1980年來美國紐約定居。對於我來說,棒壘球是我人生的重要部分,所以這些年我一直都在關注中國棒壘球運動的發展。當然,從中國的國情來看,發展棒球、壘球運動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其受到很多條件限制。從場地到器材,從教練到裁判,都沒有足夠的資源,致使棒壘球在中國不能普及。總之,懂棒壘球的人不多,會打的人就更少,因為這項運動還需要一定的技術。在美國就遇到過許多從中國來的人員和學生,對棒壘球是聞所未聞。他們都說從來沒有聽說過中國有棒壘球,更不用說打棒壘球了。而在中華臺北和日本、韓國等亞洲其他國家都非常普及。在寄來的資料中,也看到了許多熟悉的運動員,有的是過去球場上的對手,也有的曾經是省市、甚至是國家著名運動員,他們都參加了慢投壘球比賽。看到這些熟悉的球員還奮戰在球場上,我感到甚是欣慰。
如今,中國開闢了慢投壘球運動,也許是發展中國棒壘球的一個途徑,使更多人可以參與運動,讓更多的人了解這項運動,以便達到普及的目的。作為一個從事多年的棒壘球運動職業生涯的我來說,希望能看到中國棒壘球運動,能在不遠的將來普及全國,成為大家喜愛的一項全民運動。(文/郭櫟華)
梁友文手書
拼命追擊 死纏到底
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