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恨日本鬼子,我更恨我們村裡人.」

2021-02-13 騰訊娛樂

本文由騰訊娛樂原創,微信號:txent

8月14日是「慰安婦」紀念日,這一天,記錄中國慰安婦老人生活現狀的紀錄片《二十二》在內地上映。

這部曾遭遇投資方撤資、被認為可能面臨「影院一日遊」的影片,在張歆藝的慷慨解囊,以及包括馮小剛、吳京等眾多明星在內的「自來水」的安利下,不僅上座率遠超《戰狼2》,且三日來排片從1%升到4.9%又升到9.3%,創造逆襲的奇蹟。目前其總票房更是突破2000萬,最終可能衝擊《我們誕生在中國》創下的6657萬紀錄片票房紀錄。

導演郭柯說:「能夠上映就是成功,如果盈利全部捐給上海師範大學中國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而就在影片上映的前兩日,中國大陸最後一位起訴日本政府的「慰安婦」倖存者黃有良去世了。

才時隔兩年,《二十二》中的22位慰安婦老人,如今就只剩下8位。她們的故事,還需要更多人去聆聽。

「不說了,不說了」

林愛蘭老人是《二十二》裡看上去最敢愛敢恨的一位,她眼神犀利,談起日本人來怒氣衝天。林愛蘭14歲就參加了海南的抗日遊擊隊,偷過日本人的彈藥,還殺過兩個日本兵。16歲的時候,她被抓進了慰安所,因為反抗,被挑斷了腿筋。

▲林愛蘭老人

但即便是這樣一位巾幗英雄,也不會樂意扒開傷口給人看。她曾當著攝製組的面對旁人說:「我知道他們來幹嗎,我什麼都不會說。」

《二十二》裡的老人,面對拍攝時多是這樣,「不說了」、「不講了」、都是過去的事兒了」……甚至有人說「日本人也沒對我怎麼樣」。導演郭柯很困惑,還曾打電話問慰安婦研究專家蘇智良教授:「某某老人當年確定被抓過嗎?」

林愛蘭後來收養了一個女兒,女兒出嫁後,年邁的她住進了養老院。她的屋子裡放著各種刀,問她為什麼,她說,「因為小偷很多,他們如果來偷東西,我就拿刀砍他們」。但林愛蘭還說:「我做夢都在砍鬼子」。

▲導演郭柯與林愛蘭老人

毛銀梅本是朝鮮人,她還能說簡單的幾句韓語:爸爸、媽媽、奶奶。老人並不願意談起慰安所的日子,郭柯問她,你年輕時候是什麼樣的?老人說,年輕時候會說日語:「歡迎光臨」、「請進」,臉上還掛著卑微的微笑。

▲毛銀梅老人

「不用說了,一切都明確了。」郭柯拿著老人說日語的錄音給懂日語的朋友聽,朋友回復稱,老人的發音非常標準,而且,在日語的體系裡,這是對長官說話的口氣。

「我難道非要告訴每個觀眾她當時怎麼被強姦的嗎?目前為止,看了《32》和看了《22》沒有任何人會懷疑她們的身份。」

李愛連被抓去的時候才18歲,先被餓了三天三夜,後來又有人逼她吃了一堆大蔥,把胃也吃壞了。日本人用菸頭燙她,還打斷了她一條腿.她不想當著子女的面講這些,終於對攝製組打開心門的時候,她說的第一句話是:「門關好了嗎?」

▲李愛連老人

「恨日本人,也恨村裡人」

在《二十二》的最後,「中國慰安婦民間調查第一人」張雙兵表現出了「悔意」,他說:假如知道事情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的話,我不如不驚動她們。

他從1992年開始組織慰安婦倖存者向日本政府提起集體訴訟:

「到頭來一分錢賠償、一句道歉也沒有。反而通過這種方式,讓全村甚至全國的人都知道了她們的身份。」

▲張雙兵與老人

暴露了她們的身份,對她們來說意味著什麼?

早在1992年之前,許多倖存者就已經體會過了。《真相:慰安婦調查紀實》中,倖存者伍來春老人說:「大家都說我是日本娼,每次運動我都被點名,受批判。其他姐妹也不例外,有一個被批得最厲害,後來死了。」

1940年4月,日軍在河南新鄉擄掠82名當地婦女。文革中,倖存下來的婦女全都被戴上了日本漢奸的帽子。還有老人說:「這些年,新建的橋,村裡人不讓我走,新蓋的房,村子人不讓我進,連外邊跑的孩子也不讓我摸,說我不吉利,會給他們帶來瘴氣。我恨日本鬼子,這不假;可我更恨的是我們村裡的人。日本鬼子本來就是我們仇人,恨是當然的;可村裡的人連親帶故,他們待我們是最沒人情味的。」

▲韋紹蘭和她的「日本兒子」

片中90多歲的韋紹蘭,當年被抓進慰安所三個多月後逃了出來,一路翻山越嶺,逃了兩天兩夜回到家。她懷了日本人的孩子,丈夫要她打掉,她堅持生了下來。

多年來,村裡人都喊這個孩子「日本人」,經常戳他的脊梁骨,他「談了六個妹仔,個個妹仔都講,什麼不好嫁,為啥要嫁個日本人?」如今年近70還討不到老婆。「日本人」這三個字,「背了這一輩子,壞了這一輩子」。

郭柯導演的前作《三十二》講述的就是這對母子的故事,打開B站上的這個視頻,你會看到,當這個「日本人」在鏡頭前講述自己的一生時,網友們發出了鋪天蓋地的彈幕:「你是中國人」、「你是中國人」……這一幕讓觀者無不為之動容。

但偏見並沒有消失。去年,上海「海乃家」慰安所拆遷,央視的專題片《一座慰安所的去與留》清楚地展示了普通民眾是如何看待這些倖存者的——

「慰安婦就是妓女啊」。

「拆掉以後大快人心」。

這個中學生則這樣說:「還是不要特別了解(慰安婦)比較好,不太光彩,如果是一個抗日英雄那可以。」

同樣是這個專題片裡,與他們形成對比的是韓國的高中生:

「這世界紅紅火火,會想死嗎?沒想的」

風風雨雨走過,老人們也在學習堅強和樂觀。

當郭柯見到那些活在新聞中的慰安婦本人時,他覺得「超出了想像」:「就跟普通老人一樣」,而且,每天都笑呵呵的:「她的笑很感染人,她就是說家裡邊吃不上飯,自己砍不動柴,也是笑呵呵說的」。

Vista記者講述了她和老人韋紹蘭初次見面的情況:「我和韋紹蘭坐在她的院子裡,面面相覷。老人用一串笑聲打破尷尬的沉默,抓了一把糖塞給我。『這是我的田!』她指著房前的田埂告訴我,裡面跑著幾隻雞,『我的雞!』又是一串大笑,『你吃!』她指著我面前拆開的食品袋。」

▲韋紹蘭老人

拍攝《三十二》時,郭柯曾給韋紹蘭老人留了500元。可是道別時,老人給攝製組四人包了四個紅包,每個裝100:「回去給你們父母買糖吃。」

《二十二》裡,毛銀梅老人唱起了朝鮮民謠《阿里郎》、《桔梗謠》,儘管許多韓語歌詞都忘掉了,但她唱得很快樂,歌曲裡或許都是兒時的美好回憶。

而韋紹蘭老人講起自己還是姑娘家時也愛唱山歌。那首歌是這樣的:

日頭出來點點紅,照進妹房米海空,


米海越空越好耍,只愁命短不愁窮。


天上下雨路上滑,自己跌倒自己爬,


自己憂愁自己解,自流眼淚自抹乾。

她像在照著上面的歌詞活下去。所以她說:「人生只愁命短不愁窮,這世界這麼好,現在我都沒想死。這世界紅紅火火的,會想死嗎?沒想的。沒有吃的,慢慢來。」

這些話不僅僅是說給自己聽的,也是一個堅毅的母親試圖傳遞給兒子的精神力量。

相關焦點

  • 在中國演鬼子的日本人,為啥被日本表彰了?
    演中國人不喜歡的鬼子,自己心裡也不舒服,那時候的他,走在大街上怕被別人認出來,怕中國人嫌棄他。一次,他乘計程車,司機反覆盯著他看,「你是《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裡的鬼子?」浩二隻好尷尬地說,「對,對,我是日本 鬼子。」
  • 「爸爸出軌了,但我更恨媽媽!」
    爸爸出軌了,但我更恨媽媽朋友的爸爸在她讀初中的時候出軌了。小三是個身材壯碩的女人,跟男人秘密交往了一段時間後,終於憋不住了,飛揚跋扈地上門來挑事。當時朋友剛放學,在家門口看到媽媽和小三扭打成一團,互相扯著頭髮,很是混亂。當時她氣得衝上去幫媽媽一起打壞人,也弄得鼻青臉腫。
  • 我以為我恨的是聖誕節,其實,我恨的是孤獨.
    跟書一樣,電影的創意是個絕佳創意:就像一個人怎麼能偷走月亮一樣,一個人怎麼能偷走聖誕節呢?這個綠毛怪格林奇為何跟聖誕節過不去?是不是他脖子扭歪了,還是鞋子不合腳?都不是!原來他的心比大家的心小兩號!他的心胸和眼界太狹窄了。他就像一隻活在井底的蛙。他能跳出井底嗎?
  • 洋鬼子,假洋鬼子,想做洋鬼子而不得
    遭中國人恨的人,尤其是一個群體,必然會給他們貼上一個標籤。最典型的,莫過於漢奸。
  • 「我恨你」聽起來遠沒有「我不會喜歡你」更傷人
    「我知道你這段時間經常來找我是什麼意思。」阿蘭在一次跟這位追求她的同學吃飯時說,「我們是很好的朋友,但我不會喜歡你。」在跟小劉說過「我恨你」之後,再拒絕另外一個同學時,她說了「我不會喜歡你」。可相對於「我恨你」而言,「我不會喜歡你」聽起來其實更傷人。
  • 日本演員在中國演日本鬼子出名後,日本政府送他了一個獎
    演中國人不喜歡的鬼子,自己心裡也不舒服,那時候的他,走在大街上怕被別人認出來,怕中國人嫌棄他。一次,他乘計程車,司機反覆盯著他看,「你是《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裡的鬼子?」浩二隻好尷尬地說,「對,對,我是日本鬼子。」「演得很逼真啊!」
  • 小時候聽過的謠言之一/在中國演'日本鬼子'的演員,回日本會被封殺
    為了創造學日語的環境,屏蔽了日劇以外的所有劇,最近剛看完《半澤直樹》,發現一個熟悉的演員—「日本鬼子」香川照之。所以,今天就想聊聊在中國演「日本鬼子」,回日本會被封殺。這,是真的嗎?        今天先舉兩個例子,一個就是上面提到的香川照之,2000年出演姜文執導的《鬼子來了》,2009年在法國導演執導的《拉貝日記》中飾演昭和天皇的叔父朝香宮鳩彥親王,也就是南京大屠殺的元兇。
  • 黃子韜爸爸去世後首發文:讓恨我的人繼續恨我
    對此,黃子韜回應這是不可能的,公司是他爸爸一生的心血,他會用心守護,這一次也一樣,他不會倒下,公司也更不會倒下,他會用自己的方式管理公司,讓爸爸為他感到驕傲。總之,黃子韜以後會過得更好,讓那些看他笑話、嫉妒他、恨他、討厭他的人更加的嫉妒他恨他討厭他。
  • 最後,我說了我恨你。可是我恨你就是我愛你
    最後,我說了我恨你。可是我恨你就是我愛你1:真的不用時刻替別人著想,不是每個人都能把你的善良放在心上;很多時候,你不說,我也不說。就這樣,說著說著就變了,想著想著就算了。5:我從未變過,只是學會了偽裝。跌跌撞撞地,走過了人生最喪最灰暗的時刻,那些最難熬的時光。6:脾氣永遠不要大於本事,沒有收拾殘局的能力,就別有放縱善變的情緒7:生活是你所有選擇的總和,我們應賦予生活意義而非等待它給我們帶來意義。人生,需要一分寧靜,一分心情,再加些許濃烈的修飾。
  • 災難、屈辱、痛苦,被恨文化根植的韓國人,到底在「恨」什麼?
    說到恨,我們的普遍印象就是「怨恨」「我恨死他了」,好一點的可能還聯想到高中學習的古文中的「遺憾」「悔恨」等意義。韓國一路從這樣屈辱不斷、抗爭不停的歷史中走來,也在他們的民族文化中注入了「恨」的血液。 從總體來看 , 韓國人心目中的民族歷史之「恨」可歸納為三大方面。一是古代受中國欺壓的千年之恨,二是日本近代殖民之恨,三是被大國強行分裂之恨。這可能也是韓國民族主義及其膨脹的原因之一。
  • 黃子韜瘋狂炫富,對於網友質疑無動於衷,「讓恨我的繼續恨我吧」
    面對外界的種種質疑,黃子韜無動於衷,他近日在社交平臺發文到:「繼續讓羨慕我的繼續羨慕嫉妒的繼續嫉妒,讓恨我討厭我的繼續恨我繼續討厭我,這樣我更有動力讓自己過的更好做的更好!我現在也很好,不用多想。」
  • 《鬼子來了》在國內禁播,卻在國際上獲獎,它的魅力在哪裡呢?
    《鬼子來了》在國內禁播,卻在國際上獲獎,它的魅力在哪裡呢?我國的抗日題材的電影多了去了,可沒有一部在國際上獲獎,《鬼子來了》就打破這個狀態,經文終於用鬼子的題材在國際上獲得了大獎。也許有網友吐槽,《鬼子來了》之所以獲得國際獎項,是因為這部電影在國內禁播的緣故。
  • 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不代表我恨你
    在親人之間,也有「我不同意你的看法」的時候。難道就因為親人不同意我的看法,我就要和這個親人反目成仇了嗎?顯然我不會,我相信你也不會。更有友情。成為朋友的因素是那麼的多,而觀點是否一樣,只是其中之一。大部分時候,我們不會在交朋友時,先去確認一下兩個人對所有問題的看法是不是一樣。如果真那麼幹的話,恐怖你一個朋友也交不成了。
  • 我無名分我不多嗔我與你難生恨什麼歌 最近這首《難生恨》火了
    我無名分我不多嗔我與你難生恨什麼歌 最近這首《難生恨》火了時間:2020-12-30 20:49   來源:遊俠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我無名分我不多嗔我與你難生恨什麼歌 最近這首《難生恨》火了 我無名分我不多嗔我與你難生恨歌詞介紹,我無名分我不多嗔我與你難生恨是最近經常能在抖音上聽到的一句歌詞。
  • coco | 愛我恨我記住我
    故事總是從零開始,除了我們的家人,我們都是一點一點和這些看上去並沒有什麼關係的人發生了各種各樣的關係。在這顆孤獨的星球上,才源源不斷地出現了相互依靠的靈魂。只是這種相識與相依並不總是長久的。在電影coco的一開頭,我們就知道有時候愛情和親情也會破裂,走向終點,在被拋棄的一方心頭留下刻骨銘心的傷痕。
  • 他全家死於日軍之手,說起日軍的暴行,老人至今恨得咬牙切齒
    民國三十年農曆八月十四日的那天晚上,日本騎兵從我我們家屋後巷子經過。我們嚇得要死,躲到山裡頭。日本人所到之處,便要當地人帶路。父親正有病在身,鬼子又最恨老人,把老年人不當人,抓去後不知道鬼子如何折磨父親的,最後也不知道父親死在哪裡,反正一去杳無音信,屍身無影。
  • 爸爸出軌了,但我更恨媽媽!
    媽媽聽到以後,哭得更厲害,抱著他傾訴不幸:「你爸爸總是說你奶奶不容易,讓我讓讓,那我呢?他把我放在什麼位置?媽媽現在只剩下你了。」堂兄成為媽媽宣洩自己生活不滿的一個弱小載體,他在媽媽的長期抱怨中形成一種認識:自己是媽媽唯一的依靠。媽媽用眼淚和軟弱把孩子拉到自己的陣營,讓小小少年升起了保護媽媽的欲望,他發誓以後一定要好好對待自己的母親,不讓她受到任何傷害。
  • 讓人「鼻酸」的英文QQ籤名:我愛你愛得轟轟烈烈,你恨我恨得深入骨髓
    讓人「鼻酸」的英文QQ籤名:我愛你愛得轟轟烈烈,你恨我恨得深入骨髓 我們從歡笑,擁抱,牽手,嬉鬧,親吻,直到我們再也遇不到。 4、There is a joke called love, laughing heartrending, crying in a mess, but still refused to let go.
  • 我該如何表達我的恨!
    中國是詩詞的國度,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產生的文人墨客數不勝數,產生的詩詞歌賦不盡其數,其中有描寫唯美愛情的,有描寫親人朋友的,有描寫家國鄉愁的,也有描寫繁榮昌盛的,今天我們要說的是描寫恨意濃濃的詩詞,看一看中國古人是如何用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滿腔恨意,表達自己的憤憤不平,表達自己對愛,對國,對事情的綿綿恨意
  • 第一次承認恨父母,我哭了
    家,本來是我們溫暖的港灣,但對很多人來說,卻是那麼的可望不可即。 無論東方還是西方,我們通常會把怨恨父母,視作一件最卑劣的事。 其實,恨的情緒很健康。 恨父母,很正常。不健康的是,我們不允許「恨父母」的情緒存在。如果我們不能接受「恨父母」的情緒,我們就很難穿越「恨」,走向愛。 當康納最終接受了自己恨母親的情緒,他終於可以面對母親的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