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4月3日,一個影響無數美國年輕人的影帝在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鎮降生。
他就是獲得8次奧斯卡金像獎提名,兩度獲封奧斯卡影帝的馬龍·白蘭度。
馬龍·白蘭度的試鏡視頻(1)
馬龍·白蘭度的試鏡視頻(2)
他那麼英俊又有才華,有人這樣形容他:他有著詩人的容貌、職業拳擊手的體魄。他像磁鐵一樣有吸引力。那一代的女人一看到他就愛上了。
白蘭度成名很早,造成了很大的轟動。
1944年,因為在舞臺劇《欲望號街車》中的精彩表演,馬龍·白蘭度一夜成名。
《欲望號街車》中的Stanley
在《欲望號街車》中,因為他的表演引起了全世界的反響。他打破了傳統的「臺詞比動作重要」的戲劇觀念,重新定義了表演的含義。
在紐約,他學到了現在被廣泛稱為的「方法派」。
馬龍·白蘭度被認為是美國現實主義表演派的開創者,這種表演方式要求演員不斷地去體驗角色,在鏡頭前創造角色的個性和生活方式,最大程度上還原角色的真實性,簡而言之就是讓人物自身完全融入角色。
「方法派」是由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出的表演方法,在此基礎之上發展演變成適合電影的表演方式。
1951年,《欲望號街車》的電影版開拍,馬龍·白蘭度開始在電影界大放異彩,也因此收穫了他人生中第一次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
以他獨特的沉穩灑脫、放蕩不羈成功的演繹出一個流氓無產階級的形象,會突然的甩鍋打碗,原地爆炸,讓人覺得他非常有爆發力,又不會太過的造成歇斯底裡的境況。角色和演員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收放自如,尺寸拿捏的剛剛好。
曾經差點被好萊塢遺忘的人,卻憑藉著《教父》再次叩開了好萊塢的大門。
為什麼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能把教父塑造成一個獨一無二的神話呢?
「方法派」注重鬆弛與自然,強調了解角色、成為角色,馬龍·白蘭度是標杆一樣的存在。李斯特拉斯伯格強調在演一個角色之前,最有效的辦法是需要在你所演的角色身上找到一個相似的動物去進行練習,這就是動物園練習。
馬龍·白蘭度在演《教父》的時候就是運用了這個方法,他覺得柯裡昂教父的形態很像鬣狗,所以為了把教父這個角色演繹好,在出演前花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去觀察鬣狗的特點和形態,演出時特地往嘴裡塞棉花以求更好的表現出人物角色的特點。
一出場就能感受到他全身上下都是戲,深沉、絕望、悲愴、堅強等情緒一觸而發,自然流暢,沒有任何表演痕跡。馬龍·白蘭度出演《教父》時48歲,但是在老教父的舉手投足間,觀眾看不出他才48歲。
《教父》前後對比圖
影片開頭,通過維託·柯裡昂和殯葬師一段對話,我們就可以感覺到這兩個演員不在一個高度。
殯葬師的反應很容易就讓人能察覺出套路,而馬龍·白蘭度的表演是由自身散發出來的。
聽到兒子的死訊時,馬龍·白蘭度的表演實在是令人動容,讓人感傷。先是驚訝,有點不敢相信這個消息;然後悲愴,老年喪子;最後處理事務,擔起領袖的責任,情緒交加在一起,既有情,又有理,把喪子之痛和黑手黨領袖的強大心理展現的淋漓盡致。
馬龍·白蘭度把柯裡昂教父表現的入木三分,人性、狡詐都恰到好處的演繹出來,出彩的情緒不一定要誇張,悲傷的時候不一定要歇斯底裡,好演員的情緒是有層次的遞進關係,把握角色。
他不僅是《教父》裡的柯裡昂教父,也是方法派的「教父」。
8月26日!鏡頭面前表演-《方法演技》的訓練等著你喲~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洛克龍表演大師Acting Studio」官方微博
這裡有:高效的表演技巧訓練、有趣的表演小tips分享、豐富的行業活動、還有專業的國際表演體系公開課……
你選擇了和我們一起學習,就註定了你的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