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組合報導
組合報導是指圍繞某一新聞事件或同一新聞主題,將不同內容、形式甚至不同來源的多篇新聞稿件或相關素材,依據一定的邏輯關係以組合架構的方式一次性集中刊發的深度報導的形式。組合報導旨在通過對各種信息的組合達到最佳的傳播效果,其特徵是規模的整合性、報導事實的完整性、報導體裁的多樣化、報導主題的統一性。組合報導的表現方式不拘一格,多樣靈活,媒體聯動、區域整合等不同信息發布形式的運用都可以打造出深刻鮮活的組合報導。
效果廣告是指引起了消費者購買慾望並促使了這種欲望轉化成購買行為,通常被稱為「欲望經濟」;其側重點在於藉助廣告迅速產生實際的銷售增加和利潤增長的效果,或者引發消費者的其他實際行為。由於這種對短期效果的追求,效果廣告希望能夠以最低的成本和最精準的程度觸達目標消費者,這就要求廣告主或傳播媒介能夠精準地找到目標消費者。「華爾街日報體」是美國《華爾街日報》慣用的一種新聞寫作方法,又稱焦點展開結構,是《華爾街日報》頭版上常見的一種新聞報導形式,尤其適用於非事件性新聞或宏觀報導,其基本特徵是,首先以一個具體的事例(小故事、小人物、小場景、小細節)開頭,然後再自然過渡,進入新聞主體部分,接下來將所要傳遞的新聞大主題、大背景合盤託出,集中力量深化主題,結尾再呼應開頭,回歸到開頭的人物身上,進行主題升華。《南方周末》的很多文章都有「華爾街日報體」的風格和特點。 非事件性報導指的是對「非事件性新聞」進行的報導,非事件新聞,即對一段時間內或若干空間裡發生的諸多事實、情況、事件的綜合反映,揭示帶有分析性、啟發性的總體性情況、傾向或經驗等的新聞表達形式。其報導具有:1.規律為主,事件為輔;2.新聞性為主,時效性為輔;3.時機性為主,及時性為輔;4.多個事實為主,單個事實為輔;;5.寫實為主,議論為輔;6.揭示實質為主,描寫現象為輔的特點。1.採用匿名消息來源需要主要注意的環節
新聞媒體通常不接受匿名的要求。因為投入大眾傳播的新聞信息應該是不被隱藏、不被掩飾的。美聯社就公開聲明:通常情況下我們不接受匿名的要求。但是,在面對一些特殊狀況時,媒體不得不接受匿名的要求。在接受消息來源的匿名要求時,一系列專業工作要隨之展開,包括:
(1)有限匿名,明確告訴消息來源,他的匿名要求只能在公開報導中得到實現,而他的真實身份至少要報告給媒體的決策層,並且應該告訴消息來源相關的法律方面的規定。
(2)不使用匿名消息來源對身份確定的人物與機構進行批評與指責。因為這樣的做法一旦涉及法律糾紛,媒體就難以避免在遭遇誹謗指控時承擔法律上的連帶責任。
(3)使用匿名消息來源對事情進行描述時,應該有其他來源證實匿名消息來源的說法。
(4)需要明確告訴消息來源,一旦他的匿名信息遇到法律糾紛,媒體會遵從法律程序。
(5)要求證據:請注意要求消息來源提供證據證明他的說法,否則,你很可能被誤導。
2.網絡用戶生產的特點及影響
UGC(User-generated Content)指用戶生產內容,即網友將自己原創的內容通過網際網路平臺進行展示或者提供給其他用戶。UGC是伴隨著以提倡個性化為主要特點的Web2.0概念而興起的。它並不是某一種具體的業務,而是一種用戶使用網際網路的新方式,即由原來的以下載為主變成下載和上傳並重。YouTube、B站等視頻分享網站都可以看作是UGC的成功案例。
一、UGC模式的特點
用戶既是受眾又是傳播渠道;
傳播力相對強;
一般與其他主題活動配合開展;
達到病毒傳播效果的一種有效方式。
二、UGC的影響
打破傳統媒體壟斷格局,參與公共議程設置;
多元意見表達,凸顯媒體公共領域功能;
非制度化新聞生產,突破「社會順從」
1.「紀念建黨100周年」你以四川省電視臺「四川觀察」編輯的身份,就「紀念建黨100周年」融媒體專題報導策劃,寫一篇報導策劃。(30分)
答案:略
2.評論,800字 (40分)
背景:外賣小哥為追求時間,屢次發生事故....
延伸閱讀:《被困在「系統」裡的不止騎手,還有隨處可見的你和我!》
成大新傳 21屆 440
1.議程設置
議程設置理論最早來源可以追溯到李普曼《輿論》一書中, 1968 年,麥庫姆斯和肖在北卡羅萊州的查普爾希爾對美國總統大選進行調查,研究媒介議程對公眾議程的影響,並於 1972 年在《輿論季刊》上發表《大眾傳播的議程設置功能》。麥庫姆和肖發現,在選民對當前重要問題的判斷與大眾傳媒反覆報導和強調的問題之間,存在一種高度的對應關係。
延伸閱讀:經典理論專題01|新媒體環境下議程設置理論的變遷
2.數字經濟
「數字經濟」是指以使用數位化的知識和信息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作為重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的有效使用作為效率提升和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推動力的一系列經濟活動。與傳統的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以土地、勞動力、資本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不同,數字經濟是以數據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為重要載體、以數位技術應用為主要特徵的經濟形態。
3.伯明罕學派
文化研究學派又稱「伯明罕學派」,起源於20世紀60、70年代的英國伯明罕大學當代文化研究所。該學派將傳播活動同文化現象聯繫起來考察,專注於社會關係與意義之間的關係,主張從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的相對獨立性出發,對發達工業社會的普遍異化進行批判,喚醒主體意識,揭示大眾傳媒為佔統治地位的利益和意識形態服務的傾向,並考察受眾符號解讀的多樣性。
延伸閱讀:想要考到400+?你需要學會批判學派的降維打擊!
4.數據新聞
數據新聞(Data news),又稱數據驅動新聞,數據新聞記者墨科·勞倫茲將其定義為一個工作流程,它意味著深入數據之中,對數據進行清洗、結構化,為特定的目標進行數據過濾,以及通過可視化來完成報告。數據新聞是指基於數據的抓取、挖掘、統計、分析和可視化呈現的新型新聞報導方式。數據新聞是在大數據的技術背景下產生的。數據新聞是隨著數據時代的到來出現的一種新型報導形態,是數據技術對新聞業全面滲透的必然結果。例如央視《數說命運共同體》、《「據」說春運》等等。
延伸閱讀:每日一背 | 新聞實務03:數據新聞
1.簡述拉扎斯菲爾德和默頓的大眾傳播功能的觀點和特點
(1)社會地位賦予功能,任何一種問題、意見、團體乃至人物或社會活動,只要得到大眾傳媒的廣泛報導,都會成為社會矚目的焦點,獲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會地位。拉扎斯菲爾德和默頓認為,這種地位賦予功能,會給大眾傳媒支持的事物帶來一種正統化的效果。
(2)社會規範強制功能,大眾傳媒通過將偏離社會規範和公共道德的行為公之於世,能夠喚起普遍的社會譴責,將違反者置於強大的社會壓力之下,從而起到強制遵守社會規範的作用。
(3)作為負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拉扎斯菲爾德和默頓認為,現代大眾傳播具有明顯的負面功能。它將現代人淹沒在表層信息和通俗娛樂的滔滔洪水當中,人們每天在接觸媒介上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降低了積極參與社會實踐的熱情。
延伸閱讀:21教材帶讀|傳播學04:人類傳播的五大類型
2.簡述信息繭房的含義以及其在新媒體時代的新特徵
延伸閱讀:直擊考點19|信息繭房,你肯定還遺漏掉了這個答題點!
3.簡述融媒體時代新聞生產的主要模式
媒介融合帶來了信息傳播模式的變革,使新聞信息的生產由傳統的單一形態向多元互動的全媒體信息生產形態轉變,進而重構新聞採編人員結構及工作流程,在採編主體及地位、信息流通機制、媒介產品生產方式等方面產生了深刻變化,形成了全新的新聞報導模式。這個發展過程主要經歷了三大階段,形成了三種主要的融媒報導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媒介融合不斷深入發展的過程。
一、「網際網路+」模式:傳統媒介的網絡化轉型
二、「中央廚房」模式:基於網際網路和大數據的報導成為主流
三、「沉浸新聞」模式:全球新聞生產與傳播的新趨勢
1.意見領袖在新時代的特徵
延伸閱讀:成大新傳21真題解析 |意見領袖在新媒體時代的特徵
2.5G技術給未來新聞生產帶來的變化
一、定義
5G技術全稱為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是目前最新的一代移動通信技術也是網際網路技術的一次巨大突破和變革。5G技術通過其自身網絡實時傳播,具有高速率、高容量、低時延,低能耗特點實現信息傳播的極速傳達與媒體融合的加速化。5G技術的成熟運用給人們帶來便利體驗同時,也成為媒體融合創新傳播方式與方法的助推器。
二、5G時代對新聞的影響
(一)積極影響
1.5G 時代媒介智能化傳播
「智媒時代」技術背景是物聯網、體感技術、地理定位、VR、AR、MR、360 全景技術等在媒體行業的廣泛應用,與之前限於文字表達、攝影技術、視頻音頻技術等的傳統媒介技術形式有著顯著區別。
2.5G 時代媒介沉浸與場景傳播
藉助 5G 網絡為 VR/AR 提供了所需的傳播條件,其帶來的沉浸式傳播體驗將突破傳統傳播形體中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的束縛,讓用戶在模擬環境中難以辨別虛擬與現實的真假,達到信息沉浸式傳播。
3.技術變革帶動產業結構調整
傳媒產業與新技術手段的融合能夠改變原有的產業發展模式,對新聞傳輸的形式與素材的呈現提出了新的要求。
4.全媒體進程不斷深化
自媒體作為全媒體的基礎,在5G時代擁有更加強大的支撐力量,全媒體進程的深化也具備更強大的支持。
5.報導視角的多元
隨著 5G 技術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新聞報導信息採集、後期編輯與整理過程中,同時報導主體的多元化也為從不同視角切入提升新聞採訪過程的全面性提供了支持,從多角度反映新聞信息的狀態。
(二)面臨的挑戰
1.行業競爭加劇
5G 時代媒體融合的趨勢愈加突出,媒體的便捷性逐漸模糊,傳媒主體的數量增多,不同傳媒之間的競爭壓力加劇,同時5G時代的來臨也標誌著萬物互聯時代的到來,做到「萬物皆為媒體平臺,網絡皆為傳媒平臺」。
2.人工智慧向傳媒工作人員提出挑戰
面對新科技力量的競爭,傳統傳媒工作者面臨轉型,逐漸從原有的技術型人員發展成為創意型人才,更多參與到新聞工作的前期選材與策劃的環節。
3.防止技術對人的異化
在 5G 網絡、豐富場景、海量應用、超量數據環境下,人對技術的依賴程度將進一步加劇,人們擔心人可能成為被迫適應科技要求的工具,可能出現人的物化和自由的喪失。
3.媒介素養在實證研究中的測量方法
解析:這道題成為考場上考生普遍的一個難點,實際上這道題考的是如何用實證研究測量媒介素養這個指標,只需要具體回答出研究方法,然後說清楚,媒介素養可以操作化為幾個測量的指標即可。
媒介素養是指在各種媒介環境下獲取、理解、創造和傳播信息的能力,自 20 世紀引入中國以來很快成為新聞傳播學和教育學的研究熱點。隨著媒介素養教育的深入,如何了解公眾的媒介素養水平,如何評價媒介素養教育的幹預效果, 進而提升公眾的媒介素養水平等問題顯得十分重要, 而媒介素養的測量研究成為解決這些問題的基礎。
研究方法:堅持社會科學的實證主義路徑,以文獻綜述法為基礎, 主要採用問卷調查法,輔之以深度訪談法,獲取經驗資料,並對所獲得的資料 進行量化分析,最終得出研究結論。
1.文獻綜述法
通過全面搜集新媒介素養相關文獻,並深入解讀部分經典文獻,了解媒介素養的相關研究和理論積累,釐清媒介素養的內涵和外延及提高媒介素養的方法策略,為深入研究媒介素養課題奠定基礎。
2.問卷調查法
藉助問卷進行抽樣調查,了解目前公民媒介素養整體水平及的現狀和問題,以及公民對開展媒介素養教育,提升自身高效精準獲取信息的需求、 態度和行為。
問卷調查以加利福尼亞批判性思維傾向調查量表(The California 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 Inventory,CCTDI)為基礎,「該表是衡量批判性思 維的權威測試量表,比較成熟而且被廣泛應用。近十年的相關研究表明,CCTDI 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研究者在該量表的基礎上,結合新聞傳播學專業特色, 參考新聞傳播理論和實踐情況,對其進行適當修改。分為 8 個部分,共 66 個問 題(測度項),8 個部分依次是基本認知、尋求真相、分析能力、新媒介技能、 道德認知、法律認知、利用能力、批判性思維。
第一個部分基本認知著重分析公民對媒介特性的一些基本認知能力;第二個部分尋求真相著重分析公民在面對信息洪流時選擇性接觸以及主動思索的能力;第三部分分析能力著重 分析公民對信息真偽的分辨能力;第四部分媒介技能是著重考察公民日常生活中的是否擅長運用媒介去發布信息以及分辨或澄清謠言;第五部分道德認知是著重分析公民在日常媒介活動中是否會從道德的角度去衡量自己的媒介行為;第六部分法律認知是著重分析公民是否對媒介法律以及媒介違法 情況的了解程度;第七部分利用能力著重分析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對媒介的利用狀況以及主要從事的活動;第八部分批判性思維著重分析公民在新媒介環境中批判性的認知及思考能力。
樣本選擇:以 2000 名來自全國各地各個年齡段的公民作為樣本,分析當代當代普遍的媒介素養情況(男生980 名,女生 1020 名)。由於中國的媒介素養教育發展比較緩慢,研究者對公民的新媒介素養沒有準確判斷,需要測試其媒介素養的現狀。
3.深度訪談法
訪談人群一:普通公民
選擇公民中數個典型作為樣本進行單獨深度訪談,讓他們結合自身的媒介接觸經歷談論目前民眾在利用各類媒介接觸信息過程中存在的困惑,在實際生活中應該採取什麼樣的策略去解決這些困惑,從而有效得提高公民的新媒介素養水平,並就這些策略的可行性進行分析。
訪談人群二:新聞與傳播相關學者
選擇數個從事新聞與傳播相關學科教育的學者進行訪談,讓他們結合自身的研究經驗談當前公民在接觸媒介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整體特徵、媒介對公民產生的影響及提高公民的媒介素養的策略。
1.材料:XXX說網民就是百姓 機關幹部要多潛水聊天 體察民意 (25分)
問:如何理解通過網際網路走群眾路線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群眾路線和群眾工作,在全黨部署開展了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重申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充分調動最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強調人心向背關係黨的生死存亡。黨只有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始終依靠人民推動歷史前進,才能做到堅如磐石。
網際網路行業發展迅速,網際網路企業不斷發展壯大,推動數字經濟在我國國內生產總值中的佔比不斷攀升,充分彰顯了巨大的生機活力,充分體現了網信事業成為人民群眾展現主動性和創造性的新舞臺。通過網際網路走群眾路線,要做到以下幾點:
1.充分認識網際網路技術在社會監督中的作用和價值
2.充分發揮網際網路凝聚共識、建構網上網下「同心圓」的主渠道作用
3.善於運用網際網路技術和信息化手段了解民意、開展工作
2.材料:四川觀察的發家之路 (30分)
問:傳統媒體向新媒介轉型的挑戰和機遇
解析:這道題實質上考的是媒介融合,答媒介融合的機遇與挑戰,同時結合四川觀察的案例即可
延伸閱讀:《今天,觀察觀察四處觀察的《四川觀察》
延伸閱讀:《直擊考點18 | 關於媒介融合,看看你還有沒有哪些遺漏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