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你養大,你必須聽我的」,極端控制的愛如何毀掉孩子?

2021-02-21 樂擇國際

文 · 編輯 | 冰凝

近期,一則新聞令人痛心。青島一位女律師被謀殺於家中,其15歲的親生女兒有重大嫌疑。

據媒體報導,警方內部人員透露,女孩認為母親對其要求過於嚴格,引發母女矛盾,最終導致慘案發生。

從女律師朋友透露的信息可以看出,這位母親很愛女兒,但控制欲很強。

這樣的母女關係,與電影《春潮》有相似之處。

《春潮》是去年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最佳攝影獎得主,獲得FIRST青年電影展「觀眾選擇榮譽獎」,併入圍大阪亞洲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雖已登陸國內視頻網站有一段時間了,但金燕玲和郝蕾對「中國式母女關係」的精彩演繹,讓影片口碑持續發酵。今天,我們就借《春潮》聊聊控制的愛會給孩子帶來怎樣的傷害。《春潮》主要講述了祖孫三代人的家庭故事。母親紀明嵐、女兒郭建波、外孫女郭婉婷住在一個屋簷下,氣氛暗流湧動。紀明嵐在外是為人熱情的社區主任,回到家卻總挑女兒、外孫女的毛病。

郭建波在外是對受訪者耐心傾聽、在社會事件上很有表達欲的記者,在家卻很沉默。

一方面,紀明嵐在生活上很會照顧人。她會照顧經濟條件不好的女兒和外孫女,也樂於幫助其他親人和朋友。她不認同女兒的人生選擇,希望女兒過按部就班的生活。她痛恨前夫,便不允許女兒對爸爸懷有感情。不僅時常在女兒面前謾罵前夫,還自作主張燒掉女兒珍藏的父親的遺物。只有生活的照顧,沒有精神上的關心,導致母女變仇敵。

孩子的感受被忽略,一是會同樣不理解家長的感受,難以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

郭建波在母親昏迷後有一場獨白,全篇都是控訴。她不是不知道母親的苦衷,但由於自己的感受被忽略了幾十年,因此斷然拒絕理解母親。青島女律師養育女兒不可謂不辛苦,但女兒在犯罪的那一刻,就是在拒絕體諒母親的辛苦。二是孩子不會正常地表達感受,就會用異常甚至用極端的方式進行反抗。
郭建波感到痛苦,但與母親無法溝通,沒有其他親人可以訴苦,也沒有朋友或伴侶能夠開解。
她反抗的方式是想像母親被抓走,將菸頭熄滅在母親做好的食物上,拔水管讓廚房淹水,甚至自殘。

青島那位女孩,生活必須全部依靠母親,感到壓抑不能和爸爸溝通,也沒有尋求老師的幫助,沒有了正常表達渠道,用極端的方式處理對母親的不滿。

父母不在意孩子的感受,影響他們的心理狀態,最終會導致孩子產生害己害人的行為。
她成長於特殊的歷史時代,為了生活嫁給城裡男人,但依然困頓。省出口糧寄給媽媽,卻不被母親體諒。丈夫又因流氓行為被抓,使她的處境更為艱難。

紀明嵐在原生家庭和婚姻關係中受的傷沒有得到治癒,導致她成為一個過度警覺的人。她強調自己的犧牲,把錯誤都推給他人;罵走女兒和孫女,又怕她們真的離開;不惜破壞女兒和外孫女的感情,好讓外孫女徹底依賴自己。

紀明嵐的認知模式複製給了女兒。

在長達7分鐘的獨白中,郭建波控訴母親詛咒自己、抹黑父親、搶走女兒,好像自己完全無力改變。許多觀眾通過彈幕發出疑問:郭建波就非得和她媽糾纏不清嗎?這是因為郭建波雖身為人母,但內心裡有個小孩還在期待母親的愛,等待母親的道歉,得不到就拿自己的人生懲罰母親。她沒有完成人格獨立,學會承擔自己的生命責任。孩子成長不僅受父母心理狀態的影響,還受家庭氛圍的影響。郭建波不希望自己的女兒過得和自己一樣,因此避免和母親吵架。然而母親情緒反覆無常,她自己比較陰鬱,家中充滿冷戰、抱怨和暴力的氛圍,必然影響女兒郭婉婷的成長。婉婷的生存策略是讓自己看起來幽默、開朗。但在特定時刻,她內心強烈的不安全感會爆發出來。
明明很羨慕朋友能與父母親密無間,卻壓抑自己的感受,只能趁大人不在家踩著鋼琴盡情發洩。

郭建波認為是母親給女兒注入了不良品性,她沒有認識到不健康的家庭氛圍才是罪魁禍首。談到原生家庭的話題,總會有這樣一種聲音:你都多大了,還什麼都怪原生家庭嗎?《春潮》海報上有一句話:「你和母親的關係,決定你和世界的關係」,來自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靈格。原生家庭影響著我們看待自己、看待世界、與人建立關係的方式和視角,而這又會對我們的人生道路產生長遠和深刻的影響。追究原生家庭不是為了控訴,而是為了理解和治癒,更是為了看見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別讓自己受過的傷再複製到下一代身上。

- 作者簡介 -

冰凝船長梁曉玲品牌宣傳團隊成員,個人成長建構師,致力傳播人本主義教育理念和家校共育新模式。

15年前這部無法超越的中國家庭喜劇,有哪些經典家庭教育細節?

相關焦點

  • 從一部童話般的《狐狸與孩子》,看佔有式的愛如何毀掉你的人生
    李莫愁認準了愛就是要佔有——我愛你你就要愛我。結果苦苦等待後換來的是所愛之人另娶他人,於是當年那個清新脫俗的女子變成了心狠手辣的「赤練仙子李莫愁」。佔有式的愛打破了我們內心的平衡,當無法擁有時就萌生了毀滅的極端念頭。在友情裡,也有佔有式的愛在作祟。明明關係很好,卻會嫉妒她與別人好,在這段友情裡有了強烈的排他性,渴望成為對方的唯一,成為最好的朋友。
  • 青島15歲女兒弒母案|孩子,我該如何愛你?
    從網傳的女兒寫給天國媽媽的信中,我們知道媽媽的愛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是女兒必須無比的聽話,無比的優秀,能夠滿足媽媽實現爭強好勝和消解過度焦慮的需求。但是不管如何,都不該殺了這個世界上最愛自己的人。學會如何去愛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課題我想,每一個父母都是愛自己的孩子的,但是孩子能否感受到我們的愛,就需要打一個大大的疑問號。如何愛孩子,這是每一個父母都面臨的課題。
  • 媽媽的悔過書:我是如何毀掉兩個孩子的?
    「你的夢想是什麼?」「你做什麼事時感覺幸福?」只有確認、催促、指示、控制的言語:「題解出來了嗎?」「作業做完了嗎?」「考試怎麼樣了?」當你不再耐心傾聽孩子的聲音,他們的心門也會對你徹底關上。這也是青春期的孩子漸漸遠離父母的重要原因。
  • 囂張的女兒:打你罵你又如何房子必須是我的
    從老人怒而說出,我把房子給別人也不給你,我給傻子也不給你,讓我們看到老人的痛心與絕望。同時,也顯示出老人的個性不是不明事理,一味退讓。就以上信息,我們可以分析,女子被老人寵愛養大,至於老人養女子的過程,是不是都符合女子長大後的心意嚮往,是不是符合有些人心中的最完美育兒做法,都是扯淡人的扯淡思想!
  • 「你是我生的,就得聽我的」|愛孩子,就放手讓他自由翱翔吧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強勢的父母,理所當然地認為「孩子是我生的,就得聽我的」,必須時刻處於自己的管控範圍之內。他們以為這是愛孩子的表現。殊不知,「獨裁型」父母卻把孩子逼得喘不過氣來,正在一步一步地摧殘孩子將要展翅翱翔的羽翼。
  • 該如何拯救你,我的控制狂男友!
    但是,這份一心一意的感情,也是有代價的。 在對方的要求下,她已經很久沒跟人出去玩過的,也沒有朋友會主動約她。 下了班後就和男友在一起,對方如果沒時間,她只能一個人呆著。除了接收男友「熾熱」的愛意,小茹好像被其他人遺忘了,她感到越來越寂寞,整個人非常壓抑。 男友看她一副鬱鬱寡歡的樣子,也會來哄哄她,帶她去逛街、吃飯、看電影。 可這並不能讓她真正釋懷。
  • 毀掉一個孩子最有效的方式是對ta「過度保護」
    媽媽用完美無缺的保護,給了女孩安全感,卻也毀掉了她。其實這不是愛,而是把自以為「為你好」的思想強加給孩子,繼而演變成一種過度的保護。有心理學家曾將過度保護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極端約束型,另一種是極端縱容型。不管哪一種「保護」,都是被曲解的愛,給孩子帶來的都是滿身的傷害。
  • 「我優秀懂事的女兒,被我親手掐死了」,毀掉一個孩子,只需要做這件事
    從未離開過母親的他,不知道該如何生活。這是一個誇張又極具暗喻意義的短片,給我們展示了控制欲強的父母,如何毀掉孩子的一生。心理學家李雪曾說: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
  • 極端的愛:為愛放手或得不到的就毀掉
    愛是美好的,人們嚮往,期待美好的愛情。但是有些愛情,可能是偉大的,也有可能是極端的,所以大家要擦亮眼睛正確理智的對待愛情。愛到極致的第一種表現:為愛放手歌手阿木有一首著名歌曲叫『有一種愛叫做放手』。有段歌詞是這樣的:有一種愛叫做放手,為愛結束天長地久,我的離去若讓你擁有所有,讓真愛帶我走 說分手。年少初聽不知味,隨著年齡的增加,突然覺得這是一種非常偉大的愛情。
  • 「我想把孩子生下來,你跟我復婚一起養孩子吧」「滾,我有老婆」
    如果那個男人確實愛她,我可以祝福她。可悲的是,但凡是個正常人都能看出那個男人只是在騙她,並不是愛她,我提醒她不管用,她說不讓我管她的閒事,我只好放手,隨她自生自滅,再也與我無關。
  • 「我養你吧」,是最踏實的我愛你.
    夏目漱石做英文教師時,讓學生翻譯「I love you」,不少人都翻譯成了我愛你。而夏目漱石說,日本人不會這麼說話,想表達感情時,說一句「今晚的月色很美」就夠了。 成年人的表達方式裡,許多情真意切的話語中都深藏愛意,我們會說:「多喝熱水」、「注意休息」、「不要熬夜」、「我一直都在」……沒有一句話裡寫了愛字。
  • 我不需要你養,但還是想聽你說「我養你啊」
    在一期王牌對王牌節目中,張栢芝重現了電影《喜劇之王》中」我養你啊「這個經典片段,時隔多年,這個片段還是感動著在場的每一位嘉賓,也感動著作為觀眾的我們,短短四個字,卻可以讓人從頭暖到腳。」我養你「,這是一句比」我愛你」更動聽的情話。
  • 「孩子,我是唯一真正愛你的人」「媽媽,請你先愛自己」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小雨媽媽,他們以愛之名控制孩子,不容許孩子質疑和反駁,從不覺得這樣是錯誤的。同時,又有多少「小雨」在痛苦地活著,他們面對媽媽的愛,毫無反抗能力,因為一旦反抗拒絕媽媽的愛,那將背上一輩子的內疚感過活。「我不知道媽媽離開我該怎麼活?」
  • 「媽媽,我不要」,父母窮養要有個度,別讓「心窮」毀掉孩子人生
    在傳統教育觀念之中,窮養孩子成為許多家長奉若真理的一種教育方式。尤其是在對待男孩子的教育上,很多父母認為窮養能夠讓孩子具備獨立自主的能力,能夠更好地去面對人生當中的困難。殊不知,窮養也需要注意尺度,一旦讓孩子出現「心窮」的現象,將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極大的危害,甚至會毀掉孩子的一生。小剛今年5歲,和其他小朋友一樣,非常喜歡賽車和變形金剛。每次和媽媽在商場購物的時候,路過玩具的櫃檯,總是捨不得離開,要蹲下看好久。小剛媽媽雖然有時也會滿足他的需求,為孩子購買一些玩具,但是購買時總是會對小剛哭窮:「你知道這個小汽車有多貴嗎?
  • 從《隱秘的角落》看如何毀掉一段關係:以愛之名控制、索取和操控
    愛不是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所以你必須回報我。朱媽媽對朱朝陽的愛一直是用索取的方式: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必須要成績優秀,否則就是對不起我;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必須站在我這邊,否則就是對不起我。在朱朝陽和爸爸吃飯後,朱媽媽對他橫加指責,覺得他背叛了自己。
  • 如何毀掉一個成年人
    正如《小王子》所說:所有大人都曾經是小孩,雖然只有少數人記得……那麼,如何毀掉一個成年人,可以同步從如何毀掉一個小孩子開始
  • 「爸爸,請你不要對我大叫!」別讓你的說話音量,毀掉了孩子的成長質量
    雖然天下沒有完美的父母,但是笑笑老師還是要提醒家長們:你的音量,決定了孩子的成長質量。音量越大,孩子越感受不到愛。知乎上有這樣的提問,你最不願意聽到的聲音是什麼?有網友的回答讓人心疼:「只要是大聲說話我都不愛聽,因為我害怕。
  • 徐崢:怎麼樣毀掉一個孩子?控制他
    以愛為由,行控制之實,這並不是愛。 真正的愛應該看到對方的需求,守住界限,讓對方成為自己。 女孩舉著手裡大大小小的計劃表說:我覺得自己像提線木偶。 她懇求媽媽給自己一點空間規劃生活,但媽媽卻一口回絕:我給過你機會,但你做的並不好。 媽媽舉起手裡的鑰匙說:如果不是我提醒,你連這個都會落下。
  • 「媽媽,對不起,我再努力也達不到你的要求」:如果孩子註定平凡,你還會愛TA嗎?
    自己為他付出了這麼多,結果就換來這麼個啥也不是的孩子,真是恨死他了,天天看著他都快要崩潰了。結果有個網友問這個母親:「你自己是幹什麼工作的、做出了什麼事業、一個月賺多少錢?」靈魂拷問過後,發現這個母親也啥也不是。不知為何,我想起了那句,「一個破碎的我,該如何拯救一個破碎的你」。
  • 愛豆與粉絲的權力遊戲:「我能成就你,也能毀掉你」
    不,每個人都通過消費獲得了自由的幻象——這個時代,有那麼多的選擇,那麼大的自由度,那麼多獲得快樂的方式;更神奇的是,只要你花錢,就都可以買到呢!痴迷抓娃娃機的人,不是為了獲得某個特定的娃娃;痴迷買盲盒的人,不是為了獲得某款手辦。養成一個愛豆,也並不是為了讓他成為人民藝術家。就愛豆消費而言,消費的過程比打開盒子的結果更令人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