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網上看到一個母親,說自家小孩「啥也不是」。
自己為他付出了這麼多,結果就換來這麼個啥也不是的孩子,真是恨死他了,天天看著他都快要崩潰了。
結果有個網友問這個母親:
「你自己是幹什麼工作的、做出了什麼事業、一個月賺多少錢?」
靈魂拷問過後,發現這個母親也啥也不是。
不知為何,我想起了那句,「一個破碎的我,該如何拯救一個破碎的你」。
下面的網友評論,真相了:
自戀的人是無法接受孩子平庸的,就像不能接受她自己是個普通人一樣。
其實,人都有自戀,都認為自己特殊、出眾。
這也沒什麼,但問題是:當我們的自戀被現實挫敗後,相當一部分人,他們的做法不是自己努力加把勁兒,達到對自我的期望,而是自然而然地把目光轉移到了孩子身上,讓孩子為自己出人頭地。
同時覺得非常合理——你是我的孩子,你有義務替我完成我沒完成的理想。
這種做法相當於把自我寄生在孩子身上。
前段時間,大家肯定都讀過那篇爆款網紅文吧?
一個媽媽,為了把她資質平平的孩子推上清華北大,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努力,同時也把孩子折騰了個夠。
文章是孩子爸爸寫的。
一開始就說了,他們的孩子是普娃,不是牛娃,初中時,孩子的學號是40,這意味著孩子入學考試的成績排名是全班第40名。
雖說這個殘酷的數字要跟隨孩子三年,但孩子並不在乎,整天還是開開心心的。對於小孩自己來說,能進重點中學,他已經非常滿意了。
在我看來,這個時候孩子的心態是非常良好的,沒有被功利心所吞噬,但在他的父母看來,這一點充分說明這個孩子根本沒有榮譽感和競爭心,讓他們失望透頂。
但就是這樣一個「皮賴小子」,媽媽仍對他寄予厚望,目標:北清。
孩子媽媽有一句名言,常掛在嘴邊:「制定了目標,就沒有達不成的,關鍵在執行。」
孩子爸爸寫道,妻子是文科出身,但為了實現家有北清生的夢想,幾年來,她發奮自學高中艱澀的物理化知識,就為了更好地輔導理科兒子。
先開始請家教,她怕孩子聽不懂,都是陪孩子一起聽。往往上完了課,兒子什麼問題也沒有,她卻有一肚子的問題要問老師。
問得多了,老師都要恍惚:這個家,到底誰才是考生?
但對於妻子來說,兒子怎麼樣,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她自己怎麼樣。
她堅信,只要她自己做到位了,兒子就一定可以考上北清。
為了實現自己的「北清布局」,她把全國能買到的數理化資料全都買回來了,不給自己留下任何一個知識死角。
兒子的時間也被嚴格規劃到了以每分每秒計算,而且,這位母親以身作則,從沒在十二點半之前睡過覺。
就連每天中午,也要從單位趕回家,就為給兒子輔導20分鐘的功課。然後兒子睡午覺,她看著孩子睡著了再匆匆趕回單位上班。
高中三年,風雨無阻。
三年時間,她的頭髮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迅速變白。
孩子爸爸寫道:
「竇娥的冤情曾感天動地,妻子這份可怕的執行力,是否感天動地,我不知道。但我每次想起,都會淚目,喉嚨發澀。兒子對不起他媽媽這份比鋼鐵還硬的執著啊!」
事情發生在高三時。
孩子偷偷拿了媽媽的錢,買了一個手機,然後一直很靠前的排名急劇下滑了,並且與班上一個最差的同學打成了一片,兩人每天交流打遊戲經驗,不亦樂乎。
同時,與一個女孩談戀愛,還加入了一個網群,每天花很多時間在裡面。
這些事,全部發生在妻子絞盡腦汁,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時候。
距高考只有一個月了,不管夫妻倆怎麼焦灼,但孩子的成績就是上不去了。
最後的結局是,孩子考上了武漢大學,親朋好友得知後紛紛道賀,但妻子卻失聲痛哭,哭聲裡滿是痛苦和不甘。
這個媽媽,她當然付出了很多,但她最大的問題在於,她不能接受孩子本來的樣子,一定要讓一個平凡的孩子「不凡」,不惜餘力改造孩子,讓孩子達到她心中的標準。
但她從來沒有想過:當一個孩子,不能平凡,只能出色,而且沒得選,這個孩子會怎樣?
文中的男孩與最差的同學混在一起、談戀愛、逃遁到手機裡,其實這些都是必然結果。壓抑太多,一定會反彈。一條根本不是自己選擇的路,拿什麼熱情走下去,又拿什麼熱情克服其中的困難呢?
最苦的人生,不是吃糠咽菜的人生,是沒有選擇的人生。
也有很多家長說,道理我明白,可是現在社會競爭這麼激烈,壓力這麼大,平凡的孩子有多少機會呢?不使勁逼他一把能行嗎?
朗朗就是被逼出來的啊,可是如果當初他父親不逼他,他就是一個普通人,能有現在的成就和名望嗎?
的確,朗朗自傳裡說過,他彈不好他爸就逼他從樓上跳下去,他不跳他爸就拿藥逼他吃,自殺。
他媽媽從外地來看他,幾年沒見,走的時候朗朗傷心極了,但他媽剛一出門他爸就逼他彈琴,因為「沒空浪費在傷心上」。
朗朗後來出了大名。
但當時他用頭撞牆,寧可折斷手指也不想練琴,這樣的痛苦已經隨著他的成名被忽略不計了。
多少幾近殘忍的故事,只因為主人公最後的成名,就帶上了一層光環。
然而,你看到的是一個走出來的朗朗被無限放大,你看不到的,是千萬個一生就此被毀掉的朗朗。
有時候,成功和幸福並不是一回事,不能只看那些被逼成功的個案,卻沒看到絕大多數被逼失敗的下場。
「為了父母,我必須考上一流的大學。」
「如果不是為了父母,我早不想讀書了。」
「我媽快把我逼瘋了,整天和我念經,誰家的孩子又考上了哪所重點大學,為什麼你成績就總不見起色……我現在極端厭學,根本學不進去。」
「我爸從不打我罵我,但我特別怕他。只要我的成績不進步,他就拉下臉來,整天整天不理我。光考高分還不行,必須有進步他才會高興。明年就高考了,我擔心極了,要是考砸了怎麼辦?天啊,我一想到爸爸的反應,就覺得自己快要崩潰了。」
心理學家徐浩淵說,他收到過的數千封中學生的信中,很多孩子提到了父母給的壓力,上面幾段話是最平常不過的片段。
為什麼父母給孩子製造這麼大的壓力和痛苦?
徐博士的解釋是:
1. 父母將自我厭恨投射到了孩子身上,就像文章開頭的那個嫌棄自己孩子「啥都不是」的母親,其實她真正不能接受的是,是她自己「啥都不是」。很多家長不能接受孩子一事無成的真正原因,是不能接受自己一事無成的事實。
2. 父母將自己的焦慮轉嫁給了孩子,他們自己的成長完全停滯下來,對自己能否適應社會產生了巨大的焦慮,但他們不是通過自己的成長去解決,而是將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結果讓孩子承受了雙倍的壓力。
徐博士說,即使父母控制住了孩子,讓孩子照著自己設計的路線去發展,他們如願以償了,但是會引出孩子一系列的心理問題,給將來的生活埋下痛苦的種子。
那麼,我們該如何改變?
首先,給孩子空間。
如果父母包辦孩子的成長,什麼都替孩子做決定,那麼孩子就學不會自己做決定,也學不會果斷和思考。父母只有和孩子形成必要的「心理疆界」,給孩子留出充裕的個人空間,孩子才會發展出完整的獨立人格。
其次,自我成長。
快節奏的生活難免讓父母焦慮,但是,如果他們更多地去關注自身的成長,完善自己,就不會動輒幹涉孩子的成長,或把自我寄生在孩子身上。一個身體只能背負一個靈魂,孩子無需背著父母前行。
最後,允許孩子平凡,試著接納真實的孩子。
多少被逼著上進的孩子心中都有一個疑問,一句想問又不敢問的話:
「爸爸,媽媽,如果我沒考好、沒得獎、沒成功、沒有達到你們的期望……你們還會愛我嗎?」
歸根結底,父母和孩子之間,最重要的是愛和接納。
允許孩子平凡,並不意味著孩子必將頹廢。
父母把自己人生未完成的遺憾和願望從孩子身上挪開,孩子才有機會活出真正的自己。
就像朱生豪先生的那一句:
「我一天一天地明白你的平凡,也一天一天地越發深切地愛你。」
而一個被好好愛過的孩子,是不會捨得放棄自己的。
- End -
關於作者:晴岸,心理學碩士,年輕媽媽,大千世界裡一個耐心的傾聽者、記錄者。文章首發於公眾號三點一彎鉤(ID:sandianyiwangou),轉載請註明出處。
我們的諮詢室
心理諮詢預約
微信預約:yinping4567
電話預約:18635328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