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醫學」落地難?專家:技術待進步 社會包容度也是挑戰

2020-12-22 新浪財經

來源:第一財經

原標題:「AI+醫學」落地難?專家:技術待進步,社會包容度也是挑戰

在基礎醫療和急症救治領域的應用前景可期

當前,在不少醫療研發領域都能捕捉到AI(人工智慧)的身影,那麼,為什麼在醫療應用場景中,AI技術仍屬「稀罕物」?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張文生21日在南京召開的「醫療人工智慧交叉論壇」學術報告會上表示,目前醫療人工智慧發展面臨五重挑戰,分別來源於政策與監管、技術與人才、資料庫建立、商業模式與運營、法律與倫理。

「作為一門交叉學科,從技術開發來看,智能平臺的元數據,在數量、質量和代表性等方面,仍有欠缺,且數據的『學習』、『進化』能力尚有不足;從技術應用來看,AI技術或會讓本來錯綜複雜的醫患關係更加複雜化。」張文生說。

蘇州市醫療健康信息技術重點實驗室負責人、研究員戴亞康在上述報告會上表示,醫療人工智慧「新藍海」的開拓,離不開需求牽引的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精準醫療」的落地離不開「精準研發」。

根據工業網際網路創新中心10月發布的《2020人工智慧醫療產業發展藍皮書》(以下簡稱《藍皮書》),「AI醫學影像輔助醫療診斷」是人工智慧在醫療領域應用最為廣泛的場景,率先落地、率先應用、率先實現商業化。

在中國工程院18日發布的《全球工程前沿2020》中,「基於AI的臨床診斷決策系統」位列醫藥衛生領域「工程開發前沿」的TOP10。

張文生指出,由於疾病種類不勝枚舉,觀測症狀不可窮盡,涉及多發病症的分診技術尚待完善,疾病和典型症狀存在強關聯性, 「精準」的醫療診斷僅通過醫生問診難以實現,而將「大數據融入智能醫生」,提供了一種新的解決思路。

多名專家在會上表示,「信息化+大數據+人工智慧」是智能信息化輔助診療的發展方向,但如何打破數據壁壘,實現技術研發企業和醫院,以及醫院間的數據共享,進而提高診療精準度,仍待探索。

上述《藍皮書》還指出,在手術機器人、藥物研發、精準醫療等領域,人工智慧技術雖實現了部分落地,但因成本或技術原因,尚未實現規模化普及,未來增長空間較大。

第一財經記者從上海胸科醫院心外科心衰與房顫亞專科主任鄭悅處了解到,人工智慧雖然在病理診斷、內科治療上有較大的實用價值,但在外科領域,它取代人力尚待關鍵性突破。「即使是所謂的『機器人手術』,也是由外科醫生操作機械臂進行手術,而非真正意義上的『機器人』操刀。」鄭悅說。

人工智慧的應用還有利於解決當前急危重症救治的難題。

解放軍東部戰區總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李維勤在會上分析稱,當前,對於基礎醫療資源匱乏或缺少實時監控的醫療場景而言,通過人工智慧建立快速反應系統,有利於解決救治不及時而延誤病情的問題。

他認為,醫療人工智慧技術總體門檻高,但在基礎醫療和急症救治領域,應用門檻相對低些。通過打造「智能醫生」、「智能醫院」將助推醫療普惠,有助於解決城鄉醫療資源分割、可及性差的現實問題。

張文生預測,今後,技術與醫療融合將更深入,醫療人工智慧在醫療機構的應用將進一步普及,並從三級醫院逐漸下沉,提升各級醫療機構的醫療質量和服務能力。

相關焦點

  • 上海九院整形外科醫學中心新技術培訓基地落地博鰲
    據了解,該基地旨在充分發揮各方資源優勢,開展整形外科與醫學美容在前沿產品和技術領域的培訓,加強學術交流和提高醫療衛生專業人士相關技術水平,推進醫美人才建設,助力醫美行業健康良性發展。博鰲樂城先行區管理局副局長呂小蕾在致辭時介紹,隨著新老「國九條」政策的落地實施,樂城先行區已在應用國際醫療新藥品、新裝備、新技術方面創造了117個「全國首例」,成為國際先進醫療器械和創新藥物進入中國市場最重要門戶。
  • 對話長徵醫院劉士遠教授:資料庫建設與醫學影像AI的未來
    因此,完成這件事情需要依賴行業協會的核心專家,如果沒有核心專家的參與,標準的制定很難符合實際情況。除了監管和行業協會,從幾年前起,不同的醫療AI公司也組織相關人力,對醫學影像數據進行梳理、標註,形成了一個個的小資料庫。但是,這樣的資料庫有若干問題:一、數據的採集、標註數據的質量如何界定?二、數據採集的合法、合規,是否存在「灰色地帶」?
  • 病歷博物館「館藏」中國醫學進步
    這裡有存放紙質版病歷的大型病歷庫、保存著幾十萬份影像資料的膠片庫和188萬份已經掃描存進電腦的電子病歷資料庫……這些老病例如同現代醫學發展的「活化石」,見證了中國現代醫療科技的進步發展和現代醫學的自主創新之路。
  • 社會在進步
    儘管我國的醫學科學和技術已經得到了突飛猛進的飛躍發展,但幾乎所有的方面都還有待進步。單單從醫學統計學這個狹小的領域來說,成千上萬條統計學概念、公式以及計算軟體等都還沒有咱們的貢獻。可喜的是,今天我們的想法已經相當明智,能夠正視有人卡我們的脖子這個眼前的事實。由此看來,我們還需要付出更艱巨的努力,千萬不能固步自封,一定要厲行開放的發展模式
  • 第二屆中國醫學影像AI大會:七大趨勢,透視行業未來
    張殿勇談到,目前,醫學影像人工智慧已在醫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以長徵醫院為例,現在常規的肺結節早篩、冠脈CTA檢查、甲狀腺超聲等場景,都在應用人工智慧技術。同時,醫院也開設了人工智慧輔助門診,在研的項目也涵蓋了從輔助到臨床、從科研到臨床決策的方方面面。聯盟成立以來,劉士遠主任也是身先士卒、大膽突破,與同行們一起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績。
  • 萬字深度,透視AI醫學影像前景 | 報告
    醫療器械銷售和服務費分成是AI醫學影像兩種落地方式• AI醫學影像落地方式,一是作為醫療器械銷售給醫院,二是以醫療服務費分成。其中,服務費分成需要AI醫學影像產品實現大規模普及,並且能夠下沉基層醫療市場。
  • 北大口腔醫學院教授歐陽翔英:AI技術可應用於預防牙齒疾病
    中新網北京12月13日電 (楊宏偉)12月12日,雲南白藥口腔健康醫學研究中心成立儀式在北京舉行。在現場的圓桌論壇上,來自中華口腔醫學會、世界牙科聯盟(FDI)、北大口腔、華西口腔醫院等權威機構的專家探討了中國國民的口腔健康狀況及未來口腔醫學的發展方向。
  • 全球AI專家齊聚清華 暢談後疫情時代的AI國際合作與治理
    此次論壇以「後疫情時代的人工智慧國際合作與治理」為主題,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工智慧頂級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聚焦人工智慧技術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分享國際智慧,共同探討人工智慧的研究議題與可持續發展之道。大咖集聚 分享AI治理的思與得在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人工智慧技術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然而伴隨技術的廣泛應用,也引發了對於經濟社會發展中利益與潛在風險平衡問題的擔憂
  • 2019年全球技術倫理鮮有進步
    近年來,技術倫理問題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話題。科技巨頭的一些爭議性實踐引發了公眾的質疑與批判。人們越來越希望社會各界能夠嚴肅和正確地對待技術倫理問題,增強公眾信心。文章認為,隨著民眾意識的覺醒,2019年應該是技術倫理問題有所突破的一年,但現實卻是鮮有真正有意義的變革和進步。人臉識別技術被濫用2019年,人臉識別技術的發展和廣泛應用引發了人們的探討。芒羅表示,當前公共及私人場所普遍應用人臉識別技術,帶來的危害也日益凸顯。
  • 騰訊醫療AI奪冠全球放射學頂會RSNA 2019 AI挑戰賽
    RSNA(北美放射學會)是全球醫學影像學最頂級的會議,引導著全球放射學研究和應用的方向,每年有超過5萬的醫生,研究學者和工業界人員參加。RSNA非常重視AI在影像學的應用,為推動AI在醫學影像學領域的研究和落地,從2017年起,RSNA設立了單獨的AI挑戰賽環節,並成為影像學競賽的聖杯之一。
  • 再生醫學的進步:獨特的人造骨開發技術
    隨著日本進入超高齡社會,支持骨再生技術與延長壽命有很大的關係。以下是對日本明治大學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的採訪內容。相澤守(明治大學理工學部教授)人工骨開發技術帶動再生醫療的進步近年來,「再生醫療」備受關注。
  • 首屆北京醫學影像診斷及新技術應用高峰論壇在京召開
    11月28日,第一屆「北京醫學影像診斷及新技術應用高峰論壇——精準醫學影像先行」在京隆重舉辦。本次論壇主題聚焦於:腫瘤影像診斷及醫學影像新技術應用。原中華醫學會核醫學分會主任委員、全軍核醫學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核醫學醫師分會會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核醫學科主任田嘉禾教授表示,「醫學影像技術在現代醫療行業中的應用不斷擴大、地位不斷提高,成為現在臨床醫學檢測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 為何計算機視覺落地難?別說我沒告訴你AI數據的重要性
    作為人工智慧產業的內部驅動力,數據、算法和算力三大要素對計算機視覺技術的升級發展至關重要。當前,全球數據量已達到ZB級別(1ZB約為10億GB)的大數據時代,為人工智慧技術進步提供了充足的養料。當前的中國計算機視覺產業已經邁入商業化應用階段,對定製化、精細化數據呈現出旺盛的需求。AI數據服務商也邁入高質量、精細化服務階段,助力人工智慧應用加速落地。
  • 全球三十大最佳 AI 創業公司公布
    科技巨頭大力推進技術研究和平臺建設,創業公司在摸索場景應用中快速崛起,早期項目也逐漸建立起自己的商業邏輯。 在此背景下,機器之心推出首屆「Synced Machine Intelligence Awards」年度獎項評選,希望通過四大獎項來記錄過去一年人工智慧的發展與進步,更希望最終獲獎企業的成績與經驗能夠為所有的人工智慧從業者帶來靈感與啟發,以實現人工智慧的更大發展。
  • AI先生李彥宏的新年Flag:讓AI在更多場景中落地
    上周百度內部活動中,在百度集團資深副總裁、百度文化委員會秘書長崔珊珊問及李彥宏2020年的小目標是什麼時,李彥宏回答:「如果說,新的一年讓我再去立一個小目標的話,我是希望為百度的AI技術再找到一些場景和方向,真正能夠改變這個社會,提升效率和大家的生活質量,讓過去大家覺得不太可能的事情,在不久的將來變得可能。
  • 後疫情時代AI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 專家有話說
    此次論壇以「後疫情時代的人工智慧國際合作與治理」為主題,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工智慧頂級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聚焦人工智慧技術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分享國際智慧,共同探討人工智慧的研究議題與可持續發展之道。
  • 百度世界大會亮劍多項硬核技術!AI服務人和社會更有人味兒
    李彥宏談到,百度希望通過這場大會讓大家樹立信心,讓大家看到AI仍然可以給人們生活帶來巨大改變,給經濟帶來巨大成長動力,給社會帶來更多正面影響。AI時代之風已掀起數年,到如今AI技術已逐漸「飛入尋常百姓家」。
  • AskBob醫生站核心技術再獲冠軍 輕鬆實現醫學文獻中英文雙向翻譯
    這是繼平安科技獲得WMT 2019通用翻譯任務的冠軍之後,在生物醫藥領域進一步突破,也是對平安豐富的醫療專業資料庫和強大的AI模型建設能力的綜合體現。WMT2020由國際計算語言學會ACL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舉辦,是全球學術界公認的國際頂級機器翻譯比賽。
  • 機器之心邀你參加陸奇與Gary Marcus的老友記——AI落地還缺啥?
    人工智慧在工業落地如何打造可信的AI?7月10日20:00-21:00,在機器之心主辦的2020 WAIC·開發者日中,我們邀請到了重磅嘉賓——陸奇與Gary Marcus 進行一場1v1 高峰對話,探討人工智慧在產業落地中的各種問題及解決方案。
  • AI 技術越來越平民化,程式設計師不想被淘汰該怎麼辦?
    在他看來,正是因為現在AI技術和工具的成熟,才讓他這樣的「小白」可以輕鬆上手,自學就可以做出好玩的AI應用。 AI技術和工具成熟的背後,離不開國內外致力於人工智慧進步的企業,其中IT巨頭微軟就是其中一家。和大谷一樣,微軟也有著用AI技術修復和保護人類文化的使命感,希望通過降低AI技術研發的門檻,讓普通人也能做出有趣實用的AI應用,真正做到「全民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