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片應該是什麼樣的?首先要有一個恢宏的世界觀,比如《銀翼殺手》;還要有新奇的想法,比如《阿凡達》;當然也少不了刺激的元素,比如《侏羅紀公園》。
總的來說,世界觀+奇思妙想+刺激元素=科幻巨製
然而,《太空旅客》是個例外,它符合上面的公式,也入圍了奧斯卡兩項大獎,但還是完全搞砸了它。
世界觀存在,但是很老套;奇思妙想確實很贊,但是撐不起劇情;刺激元素也有,結果淪為愛情的陪襯。看到最後,觀眾都不知道這個電影到底是突出愛情,還是科幻元素。
下面大風帶你一起,解讀這個電影。
故事梗概
「星爵」意外在太空艙醒來,然而離新星球還有很長時間,也就是說,他要在飛船上活到老。
但是他不願意這樣,本著「要死一起死」的人生哲學,他打開了自己看上的一個女作家,也就是大表姐的冬眠艙。
於是就這麼發展下去,他們成為了情侶。結果大表姐發現星爵欺騙了他,一哭二鬧三沒有上吊之後,他們和好了。
然而,問題來了,飛船出現了問題,他們兩個人又肩負了拯救全人類的使命。最後誰生誰死,他們到底有沒有活下去,這是個開放性結尾。
看到這,你或許會覺得故事還不錯。這也是預告片講的故事,於是觀眾都去電影院看了,結果卻很失望。因為拯救的部分時間太短,整個電影的三分之二,都是星爵和大表姐的戀愛時間。
為什麼導演沒有把控好時間安排,把科幻噱頭的電影拍成了愛情片?有這些原因:
公示要素之一:世界觀
這個世界觀很老套,地球生存不下去了,精英們要搬家。這個套路不知道被多少電影用過,其中也不乏經典,比如《星際穿越》。
但《星際穿越》專注的是人類存亡與父女情感,交織在大世界觀裡,因此票房口碑雙豐收,這不僅沒毛病,而且很贊。
《太空旅客》不同,世界觀仿佛稻草一樣被抓在手裡,這個電影都依託在一個不新穎的世界觀上,這怎麼開發出新點子呢?
立足世界觀,同時拋開世界觀,發掘新故事,這才是公式第一要素的真正奧義。
公式要素之二——奇思妙想
《太空旅客》的奇思妙想很簡單,就是在一個什麼都有的太空艙裡,開展充滿各種驚喜的戀愛。是的,沒有科幻元素,只有科幻視覺。這是一個空架子。
男女主角仿佛不知道自己要被困在太空艙到老,他們各種吃喝玩樂。星爵有時候買束花給大表姐,有時候在吃飯的時候送上驚喜,更多的是用最新科技,送上不那麼新奇的禮物。總之,你儂我儂的沒完沒了。
直到飛船出現問題,他們才在電影快結束時「生死時速」。很遺憾,這個僅有的情節高潮來得太晚,觀眾都快睡著了。
對比《星際穿越》,高潮迭起,矛盾交織,人類命運何去何從,父女是否能相見?這是支撐觀眾看下去的關鍵。
然而《太空旅客》沒有這樣的大線索,畢竟觀眾看到本來期待的科幻成為無聊的戀愛電影,也就不會期待劇情的走向。最後不痛不癢的高潮,可能沒人會在意。
公示要素之三——刺激元素
什麼是刺激元素呢?最簡單的例子,《侏羅紀公園》裡的恐龍。但嚴格意義來講,《太空旅客》沒有刺激元素。
前面星爵意外醒來,這很刺激,但這不是元素。後面他們攜手修飛船,這有點刺激,但也不是元素。因此,《太空旅客》喪失了科幻片的三巨頭之一,地基都不穩,何來劇情之流暢呢?
但如果你很喜歡星爵克裡斯帕拉特和大表姐簡妮弗勞倫斯,那就不要把這部電影當成科幻片,愛情片這個標籤也是不錯的選擇。
—這裡是大風,這裡有不一樣的電影故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