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川》已經於周五上映,由於時值抗美援朝出兵七十周年紀念,當下美國又對中國各種戰略觸底試探,加之電影本身有眾多影帝加盟,三名知名導演聯手執導,一時之間,萬人空巷,《金剛川》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
但看這類電影,不能只看場面,也不能僅僅欣賞演技,還得了解背後的歷史以及相關的知識,並能結合當下的形勢,進行更深入的思考。上一篇文章,我們談論了「金剛川」背後的「金城戰役」,今天,我們來聊聊「三八線」的前世今生。
說起「三八線」,這絕對是眾多網友們共同的記憶——讀書的時候,男女同桌之間,往往要劃一個界限,彼此不能跨越。我小的時候,只要過了線,同桌就會用鉛筆戳,手肘經常傷痕累累。
其實,「三八線」本身只是一個地理概念。在地理學上,為了標註位置,人們將地球人為地劃分為經線(南北)緯線(東西)。經線和緯線交匯的地方,就構成一個坐標,就可以標註出在地球上的一個位置。也就是說,經緯度是經度與緯度的合稱組成一個坐標系統,稱為地理坐標系統,它是一種利用三度空間的球面來定義地球上的空間的球面坐標系統,能夠標示地球上的任何一個位置。(見下圖)
比如,最近一段時間,四川的北川地震頻發,人們就依靠經緯度來確定位置,(23日發生的地震就在北緯31.84度,東經104.17度),而最近7次地震,幾乎都在這個經緯度,人們就可以確定,位置大致相同。
所謂的「三八線」,就是指的緯度,具體來說,指的是北緯38度。但請注意,北緯38度,是圍繞北半球的整個一圈,而不是具體某一個地方。
但今天人們說起「三八線」,單單指的,是韓國和朝鮮(原來叫做南朝鮮、北朝鮮,也叫南韓、北韓)的分界線(見下圖)。那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依然來看地圖。在東北亞,有一個三面環海的半島,這就是朝鮮半島。其實,朝鮮半島以前叫做高麗,直到1392年,李成桂發動政變,廢黜國王自立,取「朝日鮮明」之意,改國號為朝鮮,定都漢城。
請大家看下面的地圖,上方的虛線部分,是朝鮮與中國的邊境線,中間的黑色實線,就是「三八線」,是不是幾乎很完整地將朝鮮半島,分割成比較平均的兩部分呢?事實上也是如此,北朝鮮的面積12.3萬平方公裡,韓國10.03萬平方公裡,兩邊大致均衡(朝鮮多在北部的山地)。
這一點請大家務必記住,以為後面的很多歷史故事,都要圍繞這一點展開。
前面說過,北緯38度線原本是一條自然的和地理的劃線,雖然在朝鮮半島境內的這條長約300公裡的無形的劃線將朝鮮半島分為面積大體相同的兩部分,但是其本身並沒有任何軍事上、政治上和經濟上的意義。
但在甲午中日戰爭之後,中國戰敗,日本崛起,在東北亞就形成了日俄爭霸的局面。兩個國家都看中了朝鮮半島的戰略位置,都想要據為己有,成為自己的勢力範圍。
1896年,日本和沙皇俄國密謀瓜分朝鮮,日本曾向沙俄秘密提出以三八線為分界線,北邊為沙皇俄國的勢力範圍,南邊則為日本的勢力範圍。為什麼這樣分呢?原因就在於,「三八線」幾乎平分朝鮮半島!
1904年日俄戰爭前夕,沙皇也曾做出決定,俄國只控制三八線以北,聽憑日本在三八線以南任何地方登陸。但隨後發生的日俄戰爭,這兩次劃分均因雙方利害衝突而未能實現。
所以,人為地從軍事或政治上利用這條劃線,最早是由日本和沙皇俄國提出來的。但這一條線,實際上胎死腹中,並沒有成為現實的分界線。
日俄戰爭示意圖
最先把「三八線」作為一條軍事分界線的,是日本。1945年2月,日本把部署在朝鮮半島的日軍以三八線為界劃分為兩部分,北部的軍隊歸關東軍指揮,南部的軍隊為大本營所屬(但最終被日本天皇否決,依然胎死腹中)。
北緯38度線,是一直存在的。但作為一個相對固定的概念,則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產物。說來,這個「三八線」,是非常偶然的。
1945年,給人類造成無比傷痛、給中國人民、朝鮮(包括南北)人民造成重大人員和財產損失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的時候,一直在歐洲作戰的蘇聯,即將參加亞洲對日作戰。
但多個國家聯合組織作戰,沒速度不屬於同一個陣營,不可能統一指揮。這個時候,就需要劃定一個各自的作戰範圍。於是,在1945年7月的波茨坦會議上,美英蘇三國軍事首腦同意,為了避免在戰爭中發生誤會而混淆各自承擔的責任,在蘇聯參加對日作戰以後,應當在朝鮮半島整個地區就美蘇兩國的空軍和海軍的作戰範圍劃一條界線。但由於對日作戰處在最緊急的關頭,幾方並沒有明確這個分界線,究竟在哪裡。
這就是「三八線」出臺的歷史背景。
但美國和蘇聯,雖然因為反對德國義大利日本法西斯而暫時結為了同盟,由於是中屬於不同陣營,各有各的戰略考慮,所以,為了打敗法西斯而形成的暫時美蘇聯盟,隨時都有解體的危險,於是,兩國提前開始謀劃勢力範圍。
但日本突然投降,打亂了兩國的部署。蘇聯突然出兵,日本的關東軍一路敗退,朝鮮半島極有可能全部被蘇聯佔領。這個時候,美國開始著急了。於是,美國的國防部長馬歇爾獲知這種情況後,立即召見作戰局長赫爾及林肯準將,命令他們劃出一條蘇聯攻入朝鮮半島時南下的界線,並指示美軍也要即刻制訂向朝鮮半島南部進軍的計劃。
至於這個「三八線」究竟是何人提出,歷史上一直爭議不斷。有的說是林肯準將看到報紙上的一則新聞上有「38度線」的提法,順便提出的;有的說是政策組的負責人博尼斯蒂爾上校根據難民營所在位置(當時的三個難民營都在38度線以南)而靈機一動提出的;還有的說是臘斯克上校、查爾斯·博尼斯蒂爾上校接到了一條搞出「一條儘可能向北推進」,但又不致「被蘇聯拒絕」的界線的命令,想到當年沙皇俄國的建議,而匆忙提出來的。
果然,這個界限,得到了史達林「基本不反對」的指示,於是,麥克阿瑟在東京灣密蘇裡號艦上舉行的日本投降籤字儀式後,發布了「總命令第一號」:
「駐北緯38度線以北的韓國、滿洲、庫頁島、千島列島等地的日本軍高級指揮官以及陸、海、空軍和輔助部隊,應向蘇聯遠東軍最高司令官投降;日本帝國政府大本營和駐日本本土及其周圍諸島以及駐北緯38度線以南的韓國、琉球列島等地的日本軍高級指揮官以及陸、海、空軍和輔助部隊,應向美國太平洋地區陸軍最高司令官投降。」
果然,二戰結束後不久,東西方(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冷戰就開始了。1948年8月在三八線以南原美軍受降區成立了大韓民國(後來的南朝鮮,現在的韓國)。一個月後,三八線以北原蘇軍受降區成立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後來的北朝鮮,現在的朝鮮)。
「三八線」就成了韓朝兩國的國界線,這條穿過朝鮮半島的分界線,截斷了75條小溪和12條河流,181條小路、104條鄉村土路、15條道際公路和8條高級公路,還有6條南北鐵路線。人為地將朝鮮半島分裂成立兩個國家。但由於兩個國家又都宣稱對整個半島擁有主權,這就埋下了戰爭的緣由。
南北朝鮮各自宣布建國後一年多時間,由於雙方都堅持對整個半島擁有主權,「三八線」附近,經常發生各種對峙甚至武力衝突事件,據統計,僅1949年1月至1950年6月,「三八線」附近就發生2000多起糾紛。
終於,1950年6月25日拂曉,戰爭全面爆發。
至於究竟是誰率先發起攻擊,則有不同說法。按照朝鮮的說法,「南朝鮮李承晚軍隊越過三八線向北進攻,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發動突然襲擊,這次戰爭是美帝國主義蓄意發動的,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來說,是抗美衛國戰爭」。
但按照韓國的說法,則是朝鮮率先進攻。而蘇聯解體後,隨著前蘇聯檔案的公開,真相是朝鮮在得到史達林的同意之後,金日成下令軍隊越過三八線,發動了對韓國的突然進攻。但究竟何人發動,當下,依然是存在爭議的。
至於有些所謂的公知,以朝鮮率先發起攻擊,而否認我國抗美援朝的正當性,則是典型的毒藥——朝鮮謀求半島統一,何錯之有呢?至於抗美援朝的正當性,我們在下文會有所涉及。
由於當時韓國國防軍大部分軍隊尚未進入戰備狀態,根本沒有招架之力,三天之後(1950年6月27日),韓國首都漢城(今首爾)就失守了,朝鮮半島即將被朝鮮統一。但這個時候,美國為了鞏固自己的既得利益,並將朝鮮作為幹涉、阻撓中國甚至蘇聯的一塊跳板,阻止中國解放臺灣,1950年6月26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命令駐日本的美國遠東空軍協助韓國作戰,27日再度命令美國第七艦隊駛入基隆、高雄兩個港口(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對美國軍機飛越臺灣上空如此憤怒的歷史原因)。
面對以武裝到牙齒的美國為首的美韓聯軍以及所謂的「聯合國軍」,朝鮮節節敗退。按照美韓聯軍的進攻姿態,跨過「三八線」後,美國將繼續北山,直逼中國。而同時,美國的飛機,已經隨時在中朝邊境巡邏、空襲,給中朝人民都造成大量的傷亡。
在此背景下,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以更高的戰略眼光,以「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的睿智,毅然決定出兵朝鮮——70年前的今天,我人民志願軍,在彭德懷總司令的帶領下,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以英勇和頑強、巨大的犧牲,換來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的勝利,粉碎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為重樹中國的國際地位,立下了卓越功勳。
事實上,如果中國不參加抗美援朝,美國一旦打過「三八線」,中國的北方,將被掛上一顆定時炸彈,美軍隨時可以揮軍南下,哪裡會有後面幾十年的和平發展呢?
如果中國不參加抗美援朝,大敗美軍,有哪裡會贏得世界各國的尊重呢?畢竟,沒有實力的對手,永遠只會被人鄙視!
所以,說抗美援朝是中國的「立國之戰」,一點都不過分!
1950年10月19日晚,彭德懷總司令率領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8、第39、第40、第42軍等部隊入朝。10月25日,志願軍打響了駐軍朝鮮後的第一仗。抗美援朝第一階段,中國人民志願軍先後經歷五次戰役,其中,上甘嶺、長津湖、橫城等,都向世界彰顯了中國人民的意志和精神,湧現出了黃繼光、邱少雲、楊根思、張桃芳等戰鬥英雄——那都是中國人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經過5次戰役,美國人見識了中國人民的厲害,主動提出停戰,並通過談判欲圖與中國籤訂停戰協議。
中國出兵朝鮮,本來就沒有佔領朝鮮一寸領土的意圖,所以,同意了美國的請求。結果,1953年6月18日,李承晚破壞了停戰協議,悍然發起新的進攻。為保證朝鮮停戰後形勢的穩定,我志願軍決定再打一仗,地址就選在了「三八線」附近的金城,這就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的最後一次戰役「金城戰役」。
金剛川,屬於漢江的支流,電影中的金剛川大橋,就在金城附近,是志願軍後勤保障運輸所必須通過的地方。由於金剛川河流湍急,原來的大橋已經被美韓軍隊炸毀,要確保後勤物資,就必須重新建造一座大橋。很顯然,美韓軍隊知道這座橋對於這次戰役的決定性意義,就必然想方設法破壞,於是,就在這裡,上演了修橋、炸橋、再修再炸的場面。
而這一部電影,就取材於抗美援朝這個大背景,選取了一個小的場景,展現出了志願軍戰士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下,修補堪比生命線的木橋,以血肉之身無悔許國的故事——正是無數個出身平凡,卻勇於挺身而出的英雄,換來了戰爭的勝利,打出了國威軍威,並為恢復國內建設與和平發展爭取到了時間。
現在,我們大致可以清理一下脈絡:因為志願軍戰士英勇頑強,確保了金剛川大橋的暢通,金城戰役取得了勝利;因為金城戰役取得了勝利,才打消了美韓聯軍特別是美軍繼續北上襲擾中國的意圖,鞏固了「三八線」作為朝韓兩國分界線的地位,為中國的國家安全和和平發展,贏得了戰略緩衝。
所以,不管是垂垂老者,還是莘莘學子,都應該去了解抗美援朝這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去接受英雄犧牲和戰鬥精神的感召,如果可能,走進電影院,去聆聽戰鬥的進行曲,接受英雄精神的洗禮,然後,以更飽滿的精神狀態,投入到工作和學習之中!
向抗美援朝英雄和烈士們致敬!
嚴肅的意義上,「三八線」是一條政治和軍事的分界線。但語言,最終都會與人們的日常生活聯繫在一起。最先把「三八線」與生活結合起來的,是日本人。在日語裡,三十八度線(さんじゅうはちどせん)不僅包括「三八線」本意,即朝鮮半島上北南朝鮮的界限,又引申為日常生活用語來用,表示男女之間存在的一條線,即正常關係。
後來,我們漢語中,也引入了「三八線」的含義,並進一步擴大,不僅僅指男女之間的界限,在區分界線時,往往也會指定一條線,以確定兩個人的控制範圍。比如,一個單位的兩個領導之間分工,也說是「三八界線」。甚至,這條「三八線」,還成為人與人之間「友好」排斥的產物。
當然,由於「三八」背後還有「三八婦女節」的含義,用作「性別區分」,還是最廣泛的用法。
或許,那些「三八線」的設立者、踐行者甚至犧牲者,永遠都不會想到,一條血與火交融的界限,竟然成了性別界限——歷史的走向,有時候是那麼讓人不可思議!
參考文獻:
《韓戰》——[美] 布魯斯·卡明斯所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
《韓戰(全二冊)》——王樹增著,人民文學出版社
《我的韓戰》——張澤石著,金城出版社出版
《韓戰:塵封六十年的內幕》——丁偉著,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韓戰備忘錄》——胡海波著,黃河出版社
《抗美援朝戰地日記》——西虹著,長徵出版社
《三八線》——王海平著,北京嘉仁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