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臘月,氣溫低至零度。開闊的梁子湖湖面上,早已看不到漁船的影子。2020年7月1日起,武漢全市天然水域實施全面禁捕。武漢東湖高新區梁子湖流域,漁民退捕,收網上岸,開啟幸福新生活。
湖北禁漁紀實第四篇:你上岸 我託底 武漢漁民開啟幸福新生活.mp37:29
來自湖北之聲
告別「水上漂」 漁民退捕上岸
往年,戴曉文每天都會沿著家門口的小路,到梁子湖開船遊湖,頂風冒雨,捕得一筐筐活魚,賣給沿湖的商家。這樣的打漁生涯,戴曉文幹了26年。
戴曉文的家,就住在梁子湖邊上。
戴曉文轉業成為護漁員
梁子湖是武昌魚國家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湖水經長港注入長江。上世紀90年代初,國家鼓勵「靠水吃水」,梁子湖流域和很多江河湖泊一樣,興起了捕魚養魚,就此催生了一批職業漁民。
然而,捕魚養魚投放的飼料和魚類排洩物造成水體富營養化,導致水環境持續惡化。常年的捕撈也嚴重破壞漁業生態環境,對漁業資源造成嚴重打擊。
前幾年,梁子湖流域捕魚養魚已被陸續取締。2020年7月1日起,武漢市再執行新規,全市天然水域禁捕——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在天然水域範圍內開展漁業資源的生產性捕撈。
為落實國家省市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要求,武漢東湖高新區從去年年底開始,分別對99艘有證漁船、39艘無證專業漁船進行上岸拆解,並開展退捕漁民的補償安置工作。至此,濱湖街道梁子湖上的漁民,成為過去時。
戴曉文(左)現在當起了護漁員
告別了漁船、網具,46歲的戴曉文成為濱湖街道社區的一名護漁員。
每天早上八點,戴曉文騎著電動車前往梁子湖,穿上紅色馬甲,整理好手套,開始巡湖工作。戴曉文說,不捕魚也好,常年碰水,落下了風溼、關節痛。現在退捕上岸,有安置費,有工作,這樣的生活,他很知足。
戴曉文:「祖祖輩輩都是打魚的,剛開始擔心沒事做,街道把工作安排了,又做了自己喜歡做的事。工作、錢都到位了,那肯定高興!」
戴曉文家掛起了辣魚臘肉,準備迎接春節
戴曉文順利轉產就業,離不開武漢東湖高新區針對退捕漁民的公益性崗位幫扶政策。武漢東湖高新區管委會社會事務局副局長劉瑩介紹,為確保退捕漁民就業有出路、生活有保障,街道在禁捕的同時,展開了退捕漁民就業幫扶工作。
劉瑩:「第一步,做好宣傳,證收回、船銷毀,對漁民了解情況,進行安置;第二步,銷毀漁船網具;第三步,逐戶做好補償;第四步,幫扶就業,同時執法、打擊。」
退捕漁民就業難 公益性崗位來兜底
不同於祖輩就從事打漁的戴曉文,王超一直在外務工,因為愛人是漁民,結婚後,他和妻子一起以打漁為生。2020年12月,王超也積極響應號召,享受了漁民退捕轉產的紅利,加上拆解家中的漁船、漁具,共得到補貼9萬多元。
王超:「船證補了81000,船補了5000,木船銷毀以後補了臨時性生活補助,一共是97136元,拿到手了。」
王超現在當起了湖泊巡查員
岸上沒地,漁民文化程度不高,上岸後怎麼生活?王超心裡犯起了愁。
王超:「喜歡的工作不讓我做了,先開始肯定接受不了,外面打工又不適應,當時心情蠻失落。」
據統計,退捕漁民中,60後、70後居多,大部分人只有小學初中文化程度。而單位招聘普遍要求45歲以下、大專文化程度以上,漁民們的工作不好找。
得知王超退捕後的擇業想法,濱湖街道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給他推介了幾個崗位,他都不滿意。
王超:「我到了年紀,好多事做不來。街道一直在跟蹤,給我們打電話。有一個電話打給我,問我對工作有什麼看法。我說我對湖裡哪裡有攤子、哪裡有樁子、哪裡有石頭,我都清清楚楚,不適應搞其他的。如果還是能在湖裡工作,我願意幹。」
公益性崗位兜底,退捕漁民夫妻雙上崗
為幫助漁民轉產就業,武漢市開發了一批公益性崗位。武漢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公益性崗位為退捕漁民就業安置「兜底」,僅東湖高新區提供的公益性崗位就有166個,幫助轄區符合條件的未就業退捕漁民安置。
武漢東湖高新區濱湖街羅立村村委會副主任羅吉茂:「通過摸底,我們籌集了4類崗位,巡湖、保潔、消殺、公共園林綠化。我們安排了雙崗位,夫妻兩個,一個巡湖,一個保潔,加起來收入還可以。」公益性崗位兜底,為退捕漁民再就業保基本,在此基礎上,人保部門還會跟蹤服務,努力實現轉產漁民長期穩就業。
退捕漁民當起了護漁員,負責湖泊及周圍清理工作
在社區的幫助下,王超選擇了湖泊巡查員崗位。多年的打漁生涯,讓他習慣了在湖邊轉轉,巡湖工作從每天早上8點半到下午5點,沿著梁子湖湖岸線巡查,查看有沒有捕魚等違法行為。
王超:「湖裡哪裡有非法捕魚、哪裡下了網、哪裡有垃圾,我們都檢查,我就是喜歡水。老了也不擔心,街道把社保都給我們買好了。
社會保險全覆蓋 提升技能成重點
打魚為小家,禁漁為大家。作為一名老漁民,王超明顯感覺到這些年梁子湖生態的變化。他說:「原來水可以直接喝,秋天冬天越冬的鳥特別多,後來水變差了,鳥就沒了。這兩年禁捕後鳥兒又來了,說明環境變好了!」
劉瑩介紹,目前,退捕的漁民均享有就業補貼、社保補貼。此外,原戶籍漁民也被納入社會養老保障,該筆收入將隨著年齡增長而逐年遞增。
武漢東湖高新區管委會社會事務局副局長劉瑩(右)了解濱湖街禁漁情況
劉瑩:「目前,東湖高新區有就業意願的退捕漁民100%就業,補償費發放100%,養老保險覆蓋率100%,船網處置100%。高新區給所有退捕漁民一次性買了15年養老保險,這樣他們比較安心,安心上岸。」
聚焦漁民安置保障不落一人,著力解決漁民後顧之憂,確保漁民安心上岸。武漢市禁捕辦二級調研員潘俊輝介紹,截至目前,武漢市1151名建檔立卡退捕漁民中,勞動年齡內有就業能力及就業意願的788人,已就業788人,就業率100%;全市出臺了適合武漢特色的養老保險繳費政策,符合條件的1145人,已全部列入參保計劃。
戴曉文(左)、王超(右)正在巡湖
等靠要不是辦法,如何進一步提升上岸漁民的謀生技能,成為接下來工作的重點。武漢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對有就業能力和就業意願的退捕漁民普遍進行一次技能培訓,同時鼓勵企業開展以工代訓,幫助退捕漁民提升技能;對退捕漁民的就業和社保情況進行長期動態跟蹤,提供及時有效的就業創業援助。」
(湖北之聲記者 周夢)
【來源:湖北之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