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之聲報導:湖北長江禁漁紀實|你上岸 我託底 武漢漁民開啟幸福...

2021-01-13 瀟湘晨報

寒冬臘月,氣溫低至零度。開闊的梁子湖湖面上,早已看不到漁船的影子。2020年7月1日起,武漢全市天然水域實施全面禁捕。武漢東湖高新區梁子湖流域,漁民退捕,收網上岸,開啟幸福新生活。

湖北禁漁紀實第四篇:你上岸 我託底 武漢漁民開啟幸福新生活.mp37:29

來自湖北之聲

告別「水上漂」 漁民退捕上岸

往年,戴曉文每天都會沿著家門口的小路,到梁子湖開船遊湖,頂風冒雨,捕得一筐筐活魚,賣給沿湖的商家。這樣的打漁生涯,戴曉文幹了26年。

戴曉文的家,就住在梁子湖邊上。

戴曉文轉業成為護漁員

梁子湖是武昌魚國家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湖水經長港注入長江。上世紀90年代初,國家鼓勵「靠水吃水」,梁子湖流域和很多江河湖泊一樣,興起了捕魚養魚,就此催生了一批職業漁民。

然而,捕魚養魚投放的飼料和魚類排洩物造成水體富營養化,導致水環境持續惡化。常年的捕撈也嚴重破壞漁業生態環境,對漁業資源造成嚴重打擊。

前幾年,梁子湖流域捕魚養魚已被陸續取締。2020年7月1日起,武漢市再執行新規,全市天然水域禁捕——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在天然水域範圍內開展漁業資源的生產性捕撈。

為落實國家省市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要求,武漢東湖高新區從去年年底開始,分別對99艘有證漁船、39艘無證專業漁船進行上岸拆解,並開展退捕漁民的補償安置工作。至此,濱湖街道梁子湖上的漁民,成為過去時。

戴曉文(左)現在當起了護漁員

告別了漁船、網具,46歲的戴曉文成為濱湖街道社區的一名護漁員。

每天早上八點,戴曉文騎著電動車前往梁子湖,穿上紅色馬甲,整理好手套,開始巡湖工作。戴曉文說,不捕魚也好,常年碰水,落下了風溼、關節痛。現在退捕上岸,有安置費,有工作,這樣的生活,他很知足。

戴曉文:「祖祖輩輩都是打魚的,剛開始擔心沒事做,街道把工作安排了,又做了自己喜歡做的事。工作、錢都到位了,那肯定高興!」

戴曉文家掛起了辣魚臘肉,準備迎接春節

戴曉文順利轉產就業,離不開武漢東湖高新區針對退捕漁民的公益性崗位幫扶政策。武漢東湖高新區管委會社會事務局副局長劉瑩介紹,為確保退捕漁民就業有出路、生活有保障,街道在禁捕的同時,展開了退捕漁民就業幫扶工作。

劉瑩:「第一步,做好宣傳,證收回、船銷毀,對漁民了解情況,進行安置;第二步,銷毀漁船網具;第三步,逐戶做好補償;第四步,幫扶就業,同時執法、打擊。」

退捕漁民就業難 公益性崗位來兜底

不同於祖輩就從事打漁的戴曉文,王超一直在外務工,因為愛人是漁民,結婚後,他和妻子一起以打漁為生。2020年12月,王超也積極響應號召,享受了漁民退捕轉產的紅利,加上拆解家中的漁船、漁具,共得到補貼9萬多元。

王超:「船證補了81000,船補了5000,木船銷毀以後補了臨時性生活補助,一共是97136元,拿到手了。」

王超現在當起了湖泊巡查員

岸上沒地,漁民文化程度不高,上岸後怎麼生活?王超心裡犯起了愁。

王超:「喜歡的工作不讓我做了,先開始肯定接受不了,外面打工又不適應,當時心情蠻失落。」

據統計,退捕漁民中,60後、70後居多,大部分人只有小學初中文化程度。而單位招聘普遍要求45歲以下、大專文化程度以上,漁民們的工作不好找。

得知王超退捕後的擇業想法,濱湖街道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給他推介了幾個崗位,他都不滿意。

王超:「我到了年紀,好多事做不來。街道一直在跟蹤,給我們打電話。有一個電話打給我,問我對工作有什麼看法。我說我對湖裡哪裡有攤子、哪裡有樁子、哪裡有石頭,我都清清楚楚,不適應搞其他的。如果還是能在湖裡工作,我願意幹。」

公益性崗位兜底,退捕漁民夫妻雙上崗

為幫助漁民轉產就業,武漢市開發了一批公益性崗位。武漢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公益性崗位為退捕漁民就業安置「兜底」,僅東湖高新區提供的公益性崗位就有166個,幫助轄區符合條件的未就業退捕漁民安置。

武漢東湖高新區濱湖街羅立村村委會副主任羅吉茂:「通過摸底,我們籌集了4類崗位,巡湖、保潔、消殺、公共園林綠化。我們安排了雙崗位,夫妻兩個,一個巡湖,一個保潔,加起來收入還可以。」公益性崗位兜底,為退捕漁民再就業保基本,在此基礎上,人保部門還會跟蹤服務,努力實現轉產漁民長期穩就業。

退捕漁民當起了護漁員,負責湖泊及周圍清理工作

在社區的幫助下,王超選擇了湖泊巡查員崗位。多年的打漁生涯,讓他習慣了在湖邊轉轉,巡湖工作從每天早上8點半到下午5點,沿著梁子湖湖岸線巡查,查看有沒有捕魚等違法行為。

王超:「湖裡哪裡有非法捕魚、哪裡下了網、哪裡有垃圾,我們都檢查,我就是喜歡水。老了也不擔心,街道把社保都給我們買好了。

社會保險全覆蓋 提升技能成重點

打魚為小家,禁漁為大家。作為一名老漁民,王超明顯感覺到這些年梁子湖生態的變化。他說:「原來水可以直接喝,秋天冬天越冬的鳥特別多,後來水變差了,鳥就沒了。這兩年禁捕後鳥兒又來了,說明環境變好了!」

劉瑩介紹,目前,退捕的漁民均享有就業補貼、社保補貼。此外,原戶籍漁民也被納入社會養老保障,該筆收入將隨著年齡增長而逐年遞增。

武漢東湖高新區管委會社會事務局副局長劉瑩(右)了解濱湖街禁漁情況

劉瑩:「目前,東湖高新區有就業意願的退捕漁民100%就業,補償費發放100%,養老保險覆蓋率100%,船網處置100%。高新區給所有退捕漁民一次性買了15年養老保險,這樣他們比較安心,安心上岸。」

聚焦漁民安置保障不落一人,著力解決漁民後顧之憂,確保漁民安心上岸。武漢市禁捕辦二級調研員潘俊輝介紹,截至目前,武漢市1151名建檔立卡退捕漁民中,勞動年齡內有就業能力及就業意願的788人,已就業788人,就業率100%;全市出臺了適合武漢特色的養老保險繳費政策,符合條件的1145人,已全部列入參保計劃。

戴曉文(左)、王超(右)正在巡湖

等靠要不是辦法,如何進一步提升上岸漁民的謀生技能,成為接下來工作的重點。武漢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對有就業能力和就業意願的退捕漁民普遍進行一次技能培訓,同時鼓勵企業開展以工代訓,幫助退捕漁民提升技能;對退捕漁民的就業和社保情況進行長期動態跟蹤,提供及時有效的就業創業援助。」

(湖北之聲記者 周夢)

【來源:湖北之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長江十年禁漁:自貢漁民「轉身」上岸,開啟新生活
    但在過去幾十年快速、粗放的經濟發展模式下,許多人竭澤而漁,採取「電毒炸」「絕戶網」等非法作業方式,最終形成「資源越捕越少,生態越捕越糟,漁民越捕越窮」的惡性循環,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已經到了最差的「無魚」級別。實施禁捕,讓長江休養生息,迫在眉睫。流經自流井區的釜溪河,不僅是自貢的母親河,也是沱江一級支流。
  • 回訪長江禁漁後的四川上岸漁民:兩年巡河13萬公裡 捕魚人變身護魚人
    瀘州市合江縣望龍鎮四合山村的王正明在長江打魚40年,如今和朋友合夥承包下交公灘水庫,在這裡養魚。「今天要送一百多斤魚到縣城,水庫裡還有3萬多斤『瘦身魚』,在這裡養魚就是我上岸後的生活。」王正明說自己一輩子都捨不得離開水。  截至2020年9月26日,四川長江流域退捕涉及的10257艘漁船、16480名漁民已全部實現退捕上岸,這標誌著我省已全面完成長江流域退捕任務。
  • 湖北全方位多舉措推進長江禁捕工作
    許俊富攝湖北擁有1061公裡、三分之一長江幹線,是長江幹線流經最長的省份,也是維護長江生態系統完整性的關鍵省份,執法監管任重道遠。為全局計,為子孫謀。黨中央、國務院作出長江十年禁漁的重要決策後,湖北公安機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嚴格按照公安部和省委、省政府部署,全警動員、履職擔當,全力以赴推進長江禁捕工作落實落地。
  • 漢江禁漁彈奏生態「和弦」 襄陽譜寫生態文明新樂章
    2019年12月10日,為落實中央和湖北省委有關決策部署及工作要求,襄陽市召開漢江襄陽城區段禁捕漁民退捕安置補償工作動員會,公布了《漢江襄陽城區段禁捕漁民退捕安置補償工作方案》,將漢江襄陽段全面禁漁,作為長江「十年禁漁」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拉開了漢江襄陽段全面禁漁的序幕。
  • 漢江禁漁彈奏生態「和弦」襄陽譜寫生態文明新樂章
    2019年12月10日,為落實中央和湖北省委有關決策部署及工作要求,襄陽市召開漢江襄陽城區段禁捕漁民退捕安置補償工作動員會,公布了《漢江襄陽城區段禁捕漁民退捕安置補償工作方案》,將漢江襄陽段全面禁漁,作為長江「十年禁漁」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拉開了漢江襄陽段全面禁漁的序幕。
  • 漁民上岸 江豚「回家」 從「微笑精靈」看長江生態興衰
    恢復長江的生物多樣性,必須從管制非法捕撈開始。打擊非法捕撈 漁民上岸成護魚人捕撈漁業是長江兩岸的傳統行業,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長江養育了沿岸的魚米之鄉,人們也習慣了從江水中獲取財富。這種延續了幾千年的生活生產方式,又如何演變成為明令禁止的「掠奪」行為呢?
  • 新時代的長江之歌已然奏響!長江經濟帶這五年有什麼變化?來看這份...
    ·2020年9月26日長江流域退捕涉及的全省10211艘漁船、16437名漁民已全部實現退捕上岸,標誌著四川已全面完成長江流域退捕任務。·2020年11月13日重慶市生態環境局、四川省生態環境廳、貴州省生態環境廳、雲南省生態環境廳籤訂《關於建立長江經濟帶上遊省市危險廢物聯防聯控機制合作協議》。
  • 長江禁漁,保護的不只是魚
    ◎ 科技日報記者 李禾 實施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引導漁民退捕轉產上岸,是扭轉長江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的關鍵舉措。這項工作涉及漁民漁船之多、覆蓋區域範圍之廣,是我國資源生態保護史上前所未有的偉大工程。
  • 【共舞長江經濟帶·看高質量發展】守護長江「微笑天使」 昔日漁民...
    江豚被譽為「水中大熊貓」,是長江流域生態環境健康狀況的重要標誌。  舒銀安每天早晨五六點鐘就要出發進行巡護。「剛開展工作的時候,漁民們都不理解我們,說我們是叛徒,而我們心裡也不是滋味,只能耐心細緻地開展漁民思想引導工作,有時候漁民態度強硬,我們也只有聯繫司法部門來進行管理。」舒銀安說。
  • 長江禁捕退捕,漁民洗腳上岸沿江村裡「新漁歌」
    記者 周晗長江邊,揚州廣陵沿江村漁民,世世代代「靠江吃江」。如今長江禁捕退捕了,全村1592名漁民全部上岸,政府給予建檔立卡,統一進社保,免費培訓技能,實現轉行再就業。到了兒子這一代,宗根寶覺得自己這輩子當漁民,吃的是沒文化的苦,所以下功夫培養兒子上了大學,畢業後在蘇州找到了體面的工作。年輕人掌握了知識,視野開闊,對未來有更長遠的打算。後來,宗庭辭掉工作回到揚州,在杭集跟人學會了牙刷製作。長江禁漁,政府發放了退捕補償款。宗庭心想,能不能藉機幹一番事業呢?於是與父母一商量,購置了牙刷機,在自家小院裡做起了牙刷代工生產。
  • 水上監管,用上新科技(大江大河·關注長江禁漁③)
    核心閱讀  湖北擁有長江岸線1061公裡,是長江幹線流經最長的省份,省內設水生生物保護區83個,執法監管責任重大。  今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區已實現全面禁捕。
  • 武漢「十年禁漁」:半年禁捕成效顯著 未來緊盯六大目標
    當前,我市全面開啟社會組織、專職護漁員、廣大市民參與長江禁漁的「群防群治」新格局,集合長江救援志願隊1871名隊員,選聘64名退捕漁民擔任護漁信息員,常態化開展巡江、值守,進一步確保禁捕工作全覆蓋、無死角。
  • 長江漢江湖北段從明年1月1日起十年禁捕
    楚天都市報7月24日訊(記者陳倩 實習生張欣然)今日上午,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表決通過《關於長江漢江湖北段實施禁捕的決定》。長江漢江湖北段將十年禁捕根據《決定》,長江幹流湖北段上起巴東縣官渡口鎮,下至黃梅縣小池口鎮,自2021年1月1日0時起至2030年12月31日24時止,禁止天然漁業資源的生產性捕撈。本省行政區域長江故道內國家級和省級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全面禁止生產性捕撈的範圍和時間,按照此前國家和省有關規定執行。
  • 從捕魚人到護漁人——漁民羅玖明「上岸」記
    為保護長江生態,今年1月1日起,重慶對全市水生生物保護區實行全面禁捕,一批以捕魚為生的漁民上岸轉型。北碚區共有261名退捕漁民,羅玖明是其中為數不多的年輕漁民,他「上岸」後幹什麼,牽動著很多人的心。羅家三代都是漁民,羅玖明小學畢業便跟著父母上船捕魚。捕魚講究兩頭「摸黑」,一早一晚出船才能捕到魚。
  • 湖北長江電影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陳敦亮:奮進新時代、開啟新徵程...
    近年來,湖北長江電影集團主動擔當「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用心用情用功抒寫偉大時代,影視精品創作生產蹄疾步穩,取得豐碩成果。近年來,集團獨立或參與製作《海棠依舊》《血戰湘江》《穿越時空的呼喚》《我為你犧牲》《外交風雲》《音樂家》《古田軍號》等影視作品30餘部,多次獲得國內外大獎,取得良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 人工養殖魚冒充「江鯰」被查處,武漢公布6起「長江禁漁」相關典型...
    (原標題:人工養殖魚冒充「江鯰」被查處,武漢公布6起「長江禁漁」相關典型案例)
  • 織牢長江生態保護網 十年禁漁刻不容緩丨農業觀察
    長江被譽為我國淡水漁業的搖籃,從今年1月1日開始,為期十年的長江「禁漁令」開始實施。日前,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退捕漁民安置保障工作推進電視電話會議召開,進一步對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退捕漁民安置保障工作作出布置。
  • 愛她,就讓她喘口氣,長江十年禁漁期開啟,我們能做什麼?
    最近脫口秀達人李雪琴的一段公益視頻《愛她,就讓她喘口氣》,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到了國家對長江實行為期10年的禁漁政策。長江是中國的母親河。改革開放以後,經濟的迅速發展,也給我們的母親河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危機。長江流域生態破壞嚴重。
  • 共護一江魚 光明日報關注瀘州實行長江禁捕新模式
    這是武漢禁捕後首次在長江放還魚。13天前的11月17日,武漢市礄口區法院判處武漢首批違禁捕魚案,3名被告人涉及兩宗案件。一宗為被告人熊某、胡某2人兩入長江,電捕魚20.64公斤,被漁政人員截獲;一宗為被告人汪某在長江電捕魚5.65公斤,被民警抓獲。  據介紹,這批魚有青、草、鯿、鯽、花鰱、白鰱、黃顙7種,全是長江原魚種。還魚入江,相當於送魚「回家」。
  • 湖南岳陽:良法善治護佑「長江之腎」
    原標題:湖南岳陽:良法善治護佑「長江之腎」 2020年11月初,3000多隻越冬小天鵝由北向南落在了長江嶽陽段洞庭湖溼地。 雖已入冬,但被譽為「長江之腎」的洞庭湖仍舊生機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