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捕魚人到護漁人——漁民羅玖明「上岸」記

2020-12-27 金臺資訊

羅玖明(左)協助執法人員清理漁網。特約攝影 秦廷富 攝/視覺重慶

12月23日清晨8點,羅玖明來到嘉陵江北碚碼頭的漁政執法船上,為當天的護漁工作做準備。

羅玖明今年34歲,卻有著20年的捕魚經歷。為保護長江生態,今年1月1日起,重慶對全市水生生物保護區實行全面禁捕,一批以捕魚為生的漁民上岸轉型。北碚區共有261名退捕漁民,羅玖明是其中為數不多的年輕漁民,他「上岸」後幹什麼,牽動著很多人的心。

羅家三代都是漁民,羅玖明小學畢業便跟著父母上船捕魚。

捕魚講究兩頭「摸黑」,一早一晚出船才能捕到魚。羅玖明從13歲開始便跟著父母上船,每天凌晨4點起床,4點半上船放漁網,9點左右收網賣魚,回家草草吃飯後再上船、捕魚……一年365天,羅玖明基本都生活在船上,就連禁漁期他也埋頭在船上織網,一個禁漁期下來,他能織五六副漁網。

從小捕魚的經歷,讓年輕的羅玖明練就了一身過硬的本領——渾水在哪裡撒網,清水如何布網撈魚,他都一清二楚。他成了北碚數一數二的捕魚能手。但最近十年來,河裡能捕到的魚蝦越來越少,過去每天至少五六十斤魚、二三十斤蝦,近幾年每天能捕到一二十斤魚蝦都算是好運氣,往日肥美的江河魚已難覓蹤影。

去年11月,他遇到了新問題:長江「十年禁漁」。漁民退捕上岸,羅玖明和父母同時「失業」。北碚區人社局工作人員上門,引導退捕漁民轉產安置並開展社會保障工作。羅玖明的父母已近六旬,參保後不久就能領取養老金,倒是不用擔心。但羅玖明年紀輕輕,又沒有文憑,除了一身捕魚的本領啥也不會,上岸後怎樣生活成了大問題。

羅玖明雖從人社局工作人員那裡了解到,退捕漁民中不少人都通過政府組織的職業技能培訓找到了新工作,還有人選擇了創業,上岸漁民創業還能申請創業擔保貸款。但他從小在江面上長大,不願改行。

針對羅玖明年紀輕輕,卻有一身捕魚技能的特點,北碚區為他量身定做了「上岸」方案——北碚區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邀請他看護執法巡邏艇,並協助打擊非法捕魚行為。去年11月,羅玖明正式「上崗」,成為一名護漁人。

在護漁工作中,他的一身本事發揮了大作用:哪片水域適合撒網,哪塊巖石經常被用來綁定漁網,他都一清二楚。非法捕魚者偷偷設置在草叢、巖石中的漁網,都逃不過他的「火眼金睛」。

和剛「改行」時的忙碌相比,如今的羅玖明工作輕鬆了許多,因為北碚嘉陵江水域的非法捕魚行為越來越少了,現在出船巡邏一趟,能收繳到的漁具也不多了。但他仍然每天早早上船,把船打掃得乾乾淨淨。

不變的是工作地點,變化的是羅玖明的人生。

和羅玖明一樣,目前北碚區261名退捕漁民中,有就業意願的漁民已全部實現轉產安置,轉產安置率達100%。261名退捕漁民全部參加了社會保險,社保參保率100%。

本報記者 龍丹梅

相關焦點

  • 回訪長江禁漁後的四川上岸漁民:兩年巡河13萬公裡 捕魚人變身護魚人
    他倆都是土生土長的江安縣漁民,在長江捕魚超過20年。2018年7月,熟悉長江水道的他們和其他退捕者加入了長江上遊第一支專注於長江鱘保護的協助巡護隊,捕魚人變成了護魚人。兩年時間裡,他們巡江總裡程超過13萬公裡,解救出了439尾長江鱘。  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區從今年1月1日起實現全面禁捕。
  • 江西都昌:老漁民「上岸」,護鳥又護魚
    段慶縣(左三)和都昌縣鄱陽湖野生動物救護協會的部分隊員(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今年56歲的段慶縣是都昌縣西源鄉人,是一名老漁民,曾從事捕撈40餘年。隨著禁捕退捕政策的實施,段慶縣從老漁民變身為「護魚員」。在成為「護魚員」之前,他還是一位擁有十年護鳥經歷的「護鳥員」。
  • 兩年巡河13萬公裡 捕魚人變身護魚人
    他倆都是土生土長的江安縣漁民,在長江捕魚超過20年。2018年7月,熟悉長江水道的他們和其他退捕者加入了長江上遊第一支專注於長江鱘保護的協助巡護隊,捕魚人變成了護魚人。兩年時間裡,他們巡江總裡程超過13萬公裡,解救出了439尾長江鱘。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區從今年1月1日起實現全面禁捕。和肖玉南一樣,有些漁民上岸後,從打魚人變為護魚人。
  • 四川南充漁民「退捕轉產」 靠水吃水變身「護漁人」
    黎濤 攝中新網成都5月9日電(王爵 黎濤)「真是沒想到,捕魚15年了,現在還成了『護漁人』。」5月9日,望著眼前波光粼粼的嘉陵江,46歲的漁民陳志德笑著說。31歲開始打魚的陳志德家住四川南充市順慶區東南街道文豐街社區,所住的小區隔一條公路便是嘉陵江。
  • 漁民上岸 江豚「回家」 從「微笑精靈」看長江生態興衰
    打擊非法捕撈 漁民上岸成護魚人捕撈漁業是長江兩岸的傳統行業,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長江養育了沿岸的魚米之鄉,人們也習慣了從江水中獲取財富。這種延續了幾千年的生活生產方式,又如何演變成為明令禁止的「掠奪」行為呢?
  • 長江十年禁漁:自貢漁民「轉身」上岸,開啟新生活
    但在過去幾十年快速、粗放的經濟發展模式下,許多人竭澤而漁,採取「電毒炸」「絕戶網」等非法作業方式,最終形成「資源越捕越少,生態越捕越糟,漁民越捕越窮」的惡性循環,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已經到了最差的「無魚」級別。實施禁捕,讓長江休養生息,迫在眉睫。流經自流井區的釜溪河,不僅是自貢的母親河,也是沱江一級支流。
  • 湖北之聲報導:湖北長江禁漁紀實|你上岸 我託底 武漢漁民開啟幸福...
    武漢東湖高新區梁子湖流域,漁民退捕,收網上岸,開啟幸福新生活。湖北禁漁紀實第四篇:你上岸 我託底 武漢漁民開啟幸福新生活.mp37:29來自湖北之聲告別「水上漂」 漁民退捕上岸往年,戴曉文每天都會沿著家門口的小路,到梁子湖開船遊湖,頂風冒雨,捕得一筐筐活魚,賣給沿湖的商家。這樣的打漁生涯,戴曉文幹了26年。
  • 曾經三代漁獵,如今這個江津人卻和捕魚人槓上了
    轉頭望去,景如其人,碼頭外延,長江東去依舊,卻再不見漁舟競渡,只有時不時經過的輪船和飛鳥。 為期十年的禁捕護魚,已讓包括黃達明在內的漁民生活出現了根本改變。 「現在,我們的工作是守護長江,禁止捕漁!」這也是這些「轉型」後的漁民共同的心聲。
  • 畫裡畫外話長江|一家三代漁獵而生的黃達明為何跟捕魚人槓上了
    兩個孩子相繼出生,上岸上學,放學回船,從小在船上長大。現在大兒子三十多歲了,與他一樣,子承父業,也早已是一名打漁好手。黃達明掰著手指數:從父輩起,四兄弟都是漁民,傳到他這一代,兩兄弟也從小學得捕魚手藝,成為漁民「家族祖傳三代,全是靠江而生的漁民,沒想到有一天,我也會上岸。」
  • 內江352位漁民「退出江湖」 正式停止在沱江及其支流捕魚
    9月4日,在內江市東興區富溪鎮沱江邊,18艘漁船緩緩靠岸,挖掘機將船隻一一吊上岸,經過電焊拆解後報廢回收。這是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退捕工作啟動以來,東興區組織的第五個漁船集中上岸拆解的鎮街,這也意味著,該鎮36名漁民正式停止在沱江及其支流捕魚。
  • 告別「水上漂」,打魚變護魚
    「岸上居住環境好,敞亮,到泗洪縣城或者鎮裡辦事也方便多了。」他說。  泗洪縣臨淮鎮勝利村村民段廣玉打小就生活在水上,靠捕魚為生,和妻子劉銀結婚時,簡陋的船艙就是婚房。如今一家人上岸住新居,實現了幾代人的夢想。  過去,臨淮鎮近九成村民為漁民,總數超過1.5萬人。他們世代棲居水上,「廚房連臥室,也僅四五平」。
  • 洪澤湖的困境:曾經的「國民魚塘」,如今卻逼漁民「上岸」?
    至此,中國的五大淡水湖將全部進入10年禁漁期——在這種背景下,很多傳統漁民不得不「上岸」尋找新的工作,告別傳統的捕魚營生已成為一種必然。洪澤湖上捕魚的漁船當地有幾十年捕魚經驗的老漁民也感嘆,過去一天最多能有2000~3000斤的漁獲,但現在捕的魚越來越少,有時候甚至還不夠油錢,遠沒有在外地打工賺的錢多。
  • 安慶迎江區新洲鄉:長江護漁隊裡的昔日捕魚人
    今年7月初,孫友金走上了護漁公益崗,這是他2018年底退漁後獲得的一個新身份,在此之前,他是一位以捕魚為生的傳統漁民。孫友金告訴記者,當了半輩子漁民,他很清楚偷捕者的「套路」,現在成為護漁隊一員,他將發揮所長,輔助漁政部門執法,制止長江非法捕撈和垂釣行為,守護好自然漁業資源。
  • 阿拉斯加的捕魚人 在線影展
    他對漁人這個職業愛恨交加。一方面,要能忍受住長達幾周的孤寂,寒冷和苦痛;另一方面,當自己用雙手和身體進行最原始的體力勞動時,能激發出獨一無二的自由感。「對於漁民來說,最好的回報往往是當他們把那些神秘的遭遇,死裡逃生的故事帶回文明世界的家裡,講給大家聽的那一刻。而我選擇用我的照片講述我的故事。」
  • 漁人碼頭
    總是想這個案例是不是大家喜歡的,這個分享是不是能夠帶來轉發,我怎麼讓更多人來當我的粉絲等許多問題。可以我越是擔心,越是不能坐下來靜下心來寫東西。 我似乎就要放棄了這塊陣地,但是當我回來時,我又看到了那麼多粉絲依然在,去年開這個號時的激情依然在,於是我知道我終將回來。昨天看了一部名叫《面對巨人》的電影,一部跳出來想想略過俗套的電影,但是至少它激勵了我。
  • 從「靠江吃江」到「守江護江」——三峽漁民退捕轉產後的新生活
    他說,不像以前當漁民時生活不規律,現在每天早上7點半開工,晚上6點收工,收入雖比以前少些,但更穩定了。長江涪陵段有四大家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為保護魚類資源,早在2019年,當地漁民就開始退捕上岸。通過「推薦就業解決一批、支持創業一批、公益崗位託底一批」等措施,涪陵區確保讓漁民「退得出、穩得住」。
  • 南城:退捕漁民「上岸」謀新業
    「在政府的幫助下,我們漁民生活得到較大改善。以前我們捕魚受天氣影響大,收入不穩定,現在我們轉產之後收入穩定,日子更好過了。」黃國福以前是南城縣建昌鎮漁民,從事捕魚20多年,開展禁捕退捕工作後,政府根據他的意願,給予創業資金幫扶,幫助他在縣城城西農貿市場開辦了一家調味品店。
  • 深度|最後的長江漁民
    「我們家的船,全部到這些地方咯!」伴隨謝老大的畫外音,挖掘機轟隆隆一路開過,視頻畫面的右上角,一艘漁船已經解體,藍色的船頭卻如往日般,依舊保持著劈風斬浪的姿態。從此,漁船成了謝老大的人生回憶。自2021年1月1日起,長江重點水域正式實行10年禁捕。為此,靠長江捕魚為生的近30萬漁民捨棄了一艘船乃至原來的棲身之地,赤腳上岸,生活從頭開始。
  • 人與青山兩不負:探訪重慶「水中森林」岸上人家
    漁民現在的生活怎麼樣了?昨天(3日)我們總臺央視記者法綺在重慶萬州長江大周段探訪網上很火的「水中森林」,讓我們跟隨記者的鏡頭一起去看一下。  總臺央視記者 法綺: 今年我們發現了一個新的現象,大家看我手中這塊牌子,上面寫著「嚴禁在樹上掛網捕魚」,這塊牌子現在已經是過去時了,用不上了,而在之前,像這樣的警示牌經常在這條長江沿線可見
  • 長江大保護,從捕魚到保漁
    長江大保護,從捕魚到保漁為了保護鄱陽湖生態環境,湖區近2萬戶漁民,超10萬人轉產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