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玖明(左)協助執法人員清理漁網。特約攝影 秦廷富 攝/視覺重慶
12月23日清晨8點,羅玖明來到嘉陵江北碚碼頭的漁政執法船上,為當天的護漁工作做準備。
羅玖明今年34歲,卻有著20年的捕魚經歷。為保護長江生態,今年1月1日起,重慶對全市水生生物保護區實行全面禁捕,一批以捕魚為生的漁民上岸轉型。北碚區共有261名退捕漁民,羅玖明是其中為數不多的年輕漁民,他「上岸」後幹什麼,牽動著很多人的心。
羅家三代都是漁民,羅玖明小學畢業便跟著父母上船捕魚。
捕魚講究兩頭「摸黑」,一早一晚出船才能捕到魚。羅玖明從13歲開始便跟著父母上船,每天凌晨4點起床,4點半上船放漁網,9點左右收網賣魚,回家草草吃飯後再上船、捕魚……一年365天,羅玖明基本都生活在船上,就連禁漁期他也埋頭在船上織網,一個禁漁期下來,他能織五六副漁網。
從小捕魚的經歷,讓年輕的羅玖明練就了一身過硬的本領——渾水在哪裡撒網,清水如何布網撈魚,他都一清二楚。他成了北碚數一數二的捕魚能手。但最近十年來,河裡能捕到的魚蝦越來越少,過去每天至少五六十斤魚、二三十斤蝦,近幾年每天能捕到一二十斤魚蝦都算是好運氣,往日肥美的江河魚已難覓蹤影。
去年11月,他遇到了新問題:長江「十年禁漁」。漁民退捕上岸,羅玖明和父母同時「失業」。北碚區人社局工作人員上門,引導退捕漁民轉產安置並開展社會保障工作。羅玖明的父母已近六旬,參保後不久就能領取養老金,倒是不用擔心。但羅玖明年紀輕輕,又沒有文憑,除了一身捕魚的本領啥也不會,上岸後怎樣生活成了大問題。
羅玖明雖從人社局工作人員那裡了解到,退捕漁民中不少人都通過政府組織的職業技能培訓找到了新工作,還有人選擇了創業,上岸漁民創業還能申請創業擔保貸款。但他從小在江面上長大,不願改行。
針對羅玖明年紀輕輕,卻有一身捕魚技能的特點,北碚區為他量身定做了「上岸」方案——北碚區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邀請他看護執法巡邏艇,並協助打擊非法捕魚行為。去年11月,羅玖明正式「上崗」,成為一名護漁人。
在護漁工作中,他的一身本事發揮了大作用:哪片水域適合撒網,哪塊巖石經常被用來綁定漁網,他都一清二楚。非法捕魚者偷偷設置在草叢、巖石中的漁網,都逃不過他的「火眼金睛」。
和剛「改行」時的忙碌相比,如今的羅玖明工作輕鬆了許多,因為北碚嘉陵江水域的非法捕魚行為越來越少了,現在出船巡邏一趟,能收繳到的漁具也不多了。但他仍然每天早早上船,把船打掃得乾乾淨淨。
不變的是工作地點,變化的是羅玖明的人生。
和羅玖明一樣,目前北碚區261名退捕漁民中,有就業意願的漁民已全部實現轉產安置,轉產安置率達100%。261名退捕漁民全部參加了社會保險,社保參保率100%。
本報記者 龍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