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澤湖的困境:曾經的「國民魚塘」,如今卻逼漁民「上岸」?

2020-12-27 牧海唯真

江蘇自古以來都是一塊風水寶地,湖泊眾多,水系縱橫,漁業發達。中國五大淡水湖中有兩個就位於江蘇,分別是太湖和洪澤湖。特別是洪澤湖,面積雖說不是最大,但卻是江蘇乃至全國著名的漁業生產基地,有著「日出鬥金」的美譽。

高清衛星地圖下的洪澤湖水系

洪澤湖是遠近聞名的「國民魚塘」,盛產的魚類除了四大家魚外,還有鯿魚、鮊魚、毛刀魚、銀魚等等。此外,洪澤湖的大閘蟹、秀麗白蝦、長臂青蝦也非常出名。

在上世紀70年代,洪澤湖的漁業產量最高能達到2.2萬噸,產量最高的就是刀鱭(又稱毛魚、刀魚),其次是鯽魚。後來,隨著洪澤湖周邊圍網養殖面積的不斷擴大,漁業產量也不斷創下歷史新高。到了2014年,洪澤湖的漁業產量就達到了34.18萬噸,其中足足有27.57萬噸都是人工養殖「貢獻」的。

洪澤湖淺灘處的圍網養殖

然而近幾年,洪澤湖卻集體「勸退」了一大波養殖戶和傳統的漁民,這裡面不僅有水質惡化、自然災害的問題,還與長江的「10年禁捕」大戰略有關。從今年10月10日起,洪澤湖水域將全面進入為期10年的禁漁期,與長江的禁漁計劃基本同步。

至此,中國的五大淡水湖將全部進入10年禁漁期——在這種背景下,很多傳統漁民不得不「上岸」尋找新的工作,告別傳統的捕魚營生已成為一種必然。

洪澤湖上捕魚的漁船

當地有幾十年捕魚經驗的老漁民也感嘆,過去一天最多能有2000~3000斤的漁獲,但現在捕的魚越來越少,有時候甚至還不夠油錢,遠沒有在外地打工賺的錢多。在禁漁期,有捕撈許可證的漁民可以拿到一部分政府補貼,但大多數漁民的做法都是離開湖區,到縣城另謀一份職業。

從水系分布來看,洪澤湖和其他四大淡水湖還不太一樣——洪澤湖屬於淮河流域,其他四大湖泊則屬於長江流域。然而今年洪澤湖依然被納入了「10年禁漁」的行列,由此可以看出國家對漁業資源保護工作的高度重視。

洪澤湖的位置及其與淮河的關係

作為一個典型的過水性湖泊,洪澤湖的水位主要由淮河上遊的水量來調節,「大旱」和「大澇」的現象時有發生。比如2001年湖區大旱,圍網區嚴重缺水,養殖戶們叫苦不迭;到了2003年,湖區水位暴漲,圍網全漫,魚蝦大量逃逸,養殖戶同樣損失慘重。

這種困擾直到現在都還存在。就在2019年,由於淮河上遊的供水量突然減少了80%左右,導致湖區再度大旱,湖水的邊界比原先退出了七八百米。乾旱最嚴重的時候,洪澤湖的水面只有900平方公裡,漁民的圍網池塘全部乾涸,蒙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洪澤湖旱季來臨,圍網水量急劇減少

洪澤湖的圍網養殖興盛於上世紀90年代,但一直以來都飽受著自然災害的影響,養殖戶基本上是「靠天吃飯」。

除了變化無常的旱澇災害,冬季的冰凌和大風也成了漁民們的「心病」。每年的元旦至春節期間,洪澤湖地區往往會迎來零下10度左右的最低氣溫,此時全湖冰凍,圍網池塘內嚴重缺氧。當湖冰開始解凍,在風力的作用下就會產生「流凌」現象(即冰凌的橫向位移),大面積的圍網被成片推倒,嚴重的時候還有可能發生翻船、死人的慘劇。

以上這些自然災害還不是擊垮漁民的「最後一根稻草」——真正迫使漁民「上岸」的,是近幾年出臺的環保政策——「退漁還湖」。

在「環保風暴」的影響下,2016年我國開始實行「退漁還湖」的政策,大面積的圍網被集中拆除。到了2019年,洪澤湖的圍網養殖面積已經減少到了32萬畝左右,約佔整個洪澤湖面積的10%。

根據洪澤湖的養殖規劃,到2020年湖區的圍網養殖面積將進一步減少到20萬畝,2030年減少到3萬畝左右。這也就意味著,隨著還湖政策的不斷推進,漁民們告別湖區已是一種必然。

為了儘快讓漁民轉型「上岸」,當地政府給出的補貼約為1500~2000元/畝,而當地很多漁民都有50~100畝左右的魚塘,這樣下來每年的補貼至少在7.5~20萬元左右。雖然一些漁民心裡很不情願「退漁」,但對於生態環境的保護而言,這是必須要付出的代價。

除了水位變化、自然災害和環保整治,洪澤湖漁業面臨的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水質汙染。

有數據表明,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洪澤湖中有記錄的魚類共有88種,而研究人員在2010年的採樣記錄中只發現了63種。湖區生態環境和物種多樣性的變化引起了不少專家的擔憂。

洪澤湖的汙染來源有很多,尤其是富營養化汙染最為嚴重。為了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養殖戶往往投餵過量的飼料,產生了大量的殘餌和糞便。另外,從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的工業廢水也是「汙染大戶」,當時周邊的化工廠、造紙廠、電鍍廠等每天排放到洪澤湖的廢水量就有61萬噸。

▲工業汙染會直接影響河蟹等水產品的品質,對消費者來說危害也最大

除了湖區周邊的汙染,淮河本身的水質也會對洪澤湖的水質產生巨大影響。比如在2004年,從淮河幹流來的汙染物進入了洪澤湖,在湖區累積形成了150公裡的汙染帶,沿途有大量的魚蝦蟹死亡。最後的調查表明,這起汙染事故正是由淮河幹流的化工企業排放的工業汙水導致的。

從水質監測結果來看,現階段洪澤湖整體上處於IV類水質的標準,總氮超標率高達100%,總磷超標率則在83.3%~100%之間,富營養化的特徵非常明顯。尤其是湖區的東南部和西南部,這兩個區域的汙染最為嚴重,有些水體已經處於劣V類的水平。

因此,和巢湖、太湖一樣,洪澤湖的生態保護和資源修復也已經迫在眉睫,而「10年禁漁」正是最好的開端。

巢湖、太湖、洪澤湖與長江生態共同體

那麼問題來了,洪澤湖迎來長達十年的禁漁期,是否意味著曾經「日出鬥金」的洪澤湖就此「謝幕」了呢?

需要指出的是,「十年禁漁」的目的是為了「年年有漁」,是漁業資源的休養生息。天然捕撈的漁業產量會大幅下降,但人工養殖的水產品將取而代之。從漁業統計年鑑也可以看出,2019年我國人工養殖的淡水品佔比高達94%,老百姓餐桌上的水產品絕大多數都是人工養殖的。

因此,對長江流域的多數淡水湖而言,退漁還湖都是必然的趨勢,我國的水產業也有能力能承擔這一代價——畢竟在洪澤湖中,除了銀魚等少數品種全靠捕撈外,其餘大多數水產品種都已經突破了人工養殖技術。

洪澤湖銀魚

順便再多說一句,對於銀魚這種壽命只有一年的魚類,其實可以針對性地放開捕撈——因為即便不捕撈,銀魚在繁殖後也會自然死亡,屍體腐爛分解時反而會汙染水質。在雲南洱海,當地漁業的做法就值得借鑑——在整個休漁期,漁民只能捕撈銀魚一個品種,其他魚類則在禁捕範圍內。這樣既合理利用了資源,又減輕了環境汙染,可謂是一舉兩得。

對於洪澤湖的困境,您怎麼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漁舟唱晚」成絕唱,為何漁民卻叫好?
    記者日前來到江蘇省洪澤湖周橋船塘集中整治指揮部了解情況時,遇到剛籤好住家船清理整治草籤協議的漁民謝剛,他對記者說:「政府為我們考慮得很周到,我們全家都很支持洪澤湖治理行動。」告別「住家船時代」「漁舟唱晚」描繪出了水上人家愜意的生活,然而,這些曾經如詩如畫的場景,在現實面前卻顯得辛酸和沉重。
  • 農業農村部:長江禁捕可改變漁民「下水無魚上岸無地」困境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農業農村部:長江禁捕可改變漁民「下水無魚、上岸無地」困境7月15日上午10時,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介紹《關於切實做好長江流域禁捕有關工作的通知》並答記者問。在回答記者關於國家為何重視長江禁捕工作的提問時,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表示,實施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引導漁民退捕轉產上岸,是扭轉長江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的一個重要舉措。這項工作涉及漁民漁船多,覆蓋區域範圍廣,是我國資源生態保護史上前所未有的偉大工程。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作出全面部署,為我們紮實推進這項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方向要求。
  • 長江十年禁漁:自貢漁民「轉身」上岸,開啟新生活
    實施禁捕後,如何讓曾經以捕魚為生的漁民走上岸、立住腳,就業有出路,生活有保障?為此,自流井區按照全面覆蓋、突出重點、分類施策的理念,制定《自流井區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退捕工作實施方案》,與漁民籤訂退捕補償協議,積極穩妥引導退捕漁民轉崗就業創業,有效保障就業困難漁民基本生計,確保漁民退得出、穩得住、能小康。
  • 從捕魚人到護漁人——漁民羅玖明「上岸」記
    為保護長江生態,今年1月1日起,重慶對全市水生生物保護區實行全面禁捕,一批以捕魚為生的漁民上岸轉型。北碚區共有261名退捕漁民,羅玖明是其中為數不多的年輕漁民,他「上岸」後幹什麼,牽動著很多人的心。羅家三代都是漁民,羅玖明小學畢業便跟著父母上船捕魚。捕魚講究兩頭「摸黑」,一早一晚出船才能捕到魚。
  • 深度|最後的長江漁民
    為此,靠長江捕魚為生的近30萬漁民捨棄了一艘船乃至原來的棲身之地,赤腳上岸,生活從頭開始。上岸只是第一步淮安市盱眙縣觀音寺社區,距江都兩小時車程。30歲的鄭偉松和謝老大一樣,都是長江退捕漁民。「你要是早點來就好了,現在『拆遷』都結束了。」鄭偉松說,觀音寺的漁民們,習慣將退捕稱作「拆遷」。去年10月集中退捕,鄭偉松總是睡不著,「生活像被按下了暫停鍵」。
  • 長江禁捕退捕,漁民洗腳上岸沿江村裡「新漁歌」
    記者 周晗長江邊,揚州廣陵沿江村漁民,世世代代「靠江吃江」。如今長江禁捕退捕了,全村1592名漁民全部上岸,政府給予建檔立卡,統一進社保,免費培訓技能,實現轉行再就業。「男勞力到附近工業園區企業上班,女勞力進城當月嫂,有門路的忙自己的事業……如今在沿江村,有勞動能力的都不會閒著。」沿江村黨總支書記王永來說,漁民都支持政府決策,洗腳上岸後自主擇業、自發創業積極性蠻高。「越是這樣,越不能讓漁民吃虧。」
  • 道縣:退捕漁民讓水面漾起了致富之光
    禁捕退捕後,漁民上岸轉產,並通過積極的再就業政策和自身的努力過上了好生活。何尚榮是道縣白馬渡鎮新團結村的一位建檔立卡貧困戶,以前作為一個漁民,過著「水上漂」式的打魚捕魚生活,日子過得相對緊張,但是他堅決通過自身努力改善自家條件,摘掉了貧困戶這頂「帽子」。禁捕退捕後,何尚榮開始在自家水田裡養魚,由於缺少經驗,前兩年一直虧損。
  • 【看漢壽29】湖南漢壽:上岸漁民「夫妻檔」的幸福生活
    湖南漢壽縣蔣家嘴鎮南區社區居民何烈友一家去年告別長達37年「水上漂」的漁民生涯,當地政府積極落實退捕政策,引導其轉產就業,離船上岸後一家人的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 提起漁民上岸後的生活,何烈友連聲稱讚,這項政策真的是落到咱們漁民的心坎裡了。 告別「三十七載水上漂」岸上樂安居,何烈友的心聲也印證了湖南漢壽蔣家嘴鎮漁民上岸工作的成效。據蔣家嘴鎮黨委書記高俊介紹,截至11月底,通過政策宣傳動員、住房安置和貨幣化補償、就業保障等有力舉措,蔣家嘴鎮327戶全部上岸並安排轉產就業。
  • 漁民上岸 江豚「回家」 從「微笑精靈」看長江生態興衰
    漁民上岸 江豚「回家」長江江豚,是長江特有的古老而珍稀的物種。因為性情溫和,嘴部弧線天然上揚呈微笑狀,而被稱為長江的「微笑精靈」;它不僅是長江中現存唯一的水生哺乳動物,也是全球唯一的淡水江豚。有關它的記載,經常會伴隨著長江中已經滅絕的白鰭豚和白鱘,許多在江邊土生土長的人們,都親歷過它們的存在和消亡。
  • 常德漁民退捕上岸後的生活是這樣的…
    常德漁民退捕上岸後的生活是這樣的… 2021-01-10 19: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回訪長江禁漁後的四川上岸漁民:兩年巡河13萬公裡 捕魚人變身護魚人
    和肖玉南一樣,有些漁民上岸後,從打魚人變為護魚人。而有些漁民離開長江後,又重新做回了「漁民」。瀘州市合江縣望龍鎮四合山村的王正明在長江打魚40年,如今和朋友合夥承包下交公灘水庫,在這裡養魚。「今天要送一百多斤魚到縣城,水庫裡還有3萬多斤『瘦身魚』,在這裡養魚就是我上岸後的生活。」王正明說自己一輩子都捨不得離開水。
  • 反映溪尾漁民生活的微電影《上岸》熱播後
    反映福安溪尾漁民生活的微電影《上岸》
  • 江西都昌:老漁民「上岸」,護鳥又護魚
    在鄱陽湖都昌湖區,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原本是農民或漁民,卻十年如一日守護著鄱陽湖候鳥,參與保護漁業資源。寒冬時節,記者走進湖區,尋訪他們的故事。12月22日,在都昌縣西源鄉鄱陽湖沿湖岸線上,一面印有「都昌縣鄱陽湖野生動物救護協會」字樣的紅旗在湖風中獵獵作響,協會會長段慶縣和他的隊友們正在湖區開展日常巡護。
  • 從洪澤湖溼地到臨淮鎮,看秀麗洪澤湖
    夏天,到洪澤湖溼地絕對是一個好去處。這裡沒有山,但那廣闊的水草讓你有種回歸原生態的感覺。洪澤湖,中國第四大淡水湖。在江蘇省西部淮河下遊,蘇北平原中部西側,淮安、宿遷兩市境內。這裡有洪澤湖溼地(國家4A級旅遊景區),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也是江蘇省最大的淡水溼地自然保護區。
  • 湖北之聲報導:湖北長江禁漁紀實|你上岸 我託底 武漢漁民開啟幸福...
    武漢東湖高新區梁子湖流域,漁民退捕,收網上岸,開啟幸福新生活。湖北禁漁紀實第四篇:你上岸 我託底 武漢漁民開啟幸福新生活.mp37:29來自湖北之聲告別「水上漂」 漁民退捕上岸往年,戴曉文每天都會沿著家門口的小路,到梁子湖開船遊湖,頂風冒雨,捕得一筐筐活魚,賣給沿湖的商家。這樣的打漁生涯,戴曉文幹了26年。
  • 曾經三代漁獵,如今這個江津人卻和捕魚人槓上了
    【首站·油溪】 曾三代捕魚的「護漁衛士」 油溪鎮碼頭,曾經是漁舟競渡之地,長江黃金水道為這裡提供了豐富的漁業資源,也養活了一代又一代漁民。 今年57歲的黃達明也曾是這些漁民中的一員。
  • 漁民收網時感覺特別沉以為有大魚 撈上岸後嚇得他直接報警
    近日,廣東一名漁民收網時感覺特別沉以為有大魚,撈上岸一看嚇得他直接報警。原來,佛山三水一漁民撒網撈魚,竟然意外撈起炮彈彈頭,這可嚇壞了漁民,隨即報警救助。警方來到現場,經過炮彈專家認定:漁民撈起來的炮彈彈頭可能爆炸!
  • 候鳥成「強盜」,魚塘變「食堂」,保魚還是護鳥?
    曾經,過度的旅遊開發和生產經營使這顆「明珠」失色。近些年,經過大力修復和養護,這裡逐步恢復了往日的寧靜。  水豐草茂的七裏海溼地,吸引大量候鳥居留。不過,由於附近魚塘的魚更多,它們就在溼地歇腳,把魚塘當作「食堂」。  這給當地養殖戶出了一道棘手的「選擇題」——保魚還是護鳥?他們似乎誰都「惹不起」。
  • 少女X宇宙X漁民是什麼沙雕組合?!
    就這麼過了十年,人類為了吃上美味的魚,在太空建立了魚塘(ん?)。6個目標成為宇宙漁民的少女之間展開的可能是百合日常也說不定的故事……已經不知道從哪開始吐槽了對不對。我們先來梳理一下僅從PV看來他所具備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