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都昌12月24日消息(記者王一凡 通訊員江建峰)「鄱湖鳥,知多少,飛時遮盡雲和月,落時不見湖邊草。」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是世界最大的鳥類保護區,每逢候鳥遷徙季,飛抵鄱陽湖越冬的候鳥多達70萬隻,其中白鶴數量最多,可佔全球白鶴種群的98%以上。各種候鳥或展翅起舞,或嬉戲追逐,姿態萬千,成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最美風景線。
都昌縣擁有鄱陽湖1/3水域,1/3溼地,1/4湖岸線,漁業資源豐富,候鳥數量眾多,生態環境優良。在鄱陽湖都昌湖區,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原本是農民或漁民,卻十年如一日守護著鄱陽湖候鳥,參與保護漁業資源。寒冬時節,記者走進湖區,尋訪他們的故事。
12月22日,在都昌縣西源鄉鄱陽湖沿湖岸線上,一面印有「都昌縣鄱陽湖野生動物救護協會」字樣的紅旗在湖風中獵獵作響,協會會長段慶縣和他的隊友們正在湖區開展日常巡護。
段慶縣(左三)和都昌縣鄱陽湖野生動物救護協會的部分隊員(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
今年56歲的段慶縣是都昌縣西源鄉人,是一名老漁民,曾從事捕撈40餘年。隨著禁捕退捕政策的實施,段慶縣從老漁民變身為「護魚員」。在成為「護魚員」之前,他還是一位擁有十年護鳥經歷的「護鳥員」。
2010年夏,段慶縣在鄱陽湖邊散步,恰巧碰上現為西源鄉小天鵝協會會長的曹意助在巡湖,曹意助手臂上的紅袖章引起了他的注意。在曹意助的引領下,2010年10月起,段慶縣就開始了湖區巡護、保護候鳥宣傳等活動。經過兩年的考察期,2012年11月,段慶縣被都昌縣候鳥保護局聘為護鳥員。「聘為護鳥員以後,我對這項工作更熱心更熱愛了,因為我熱愛大自然,喜歡鄱陽湖的候鳥。」段慶縣向記者說道。
救治受傷小天鵝(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
西源鄉擁有38公裡湖岸線,水域面積廣闊,每年9月中下旬至次年4月,越冬候鳥聚集的時候,就是段慶縣和他的隊友們最忙碌的時候。「每個星期我們要巡湖5-7次,每個隊員按責任段要巡10多公裡,巡一趟下來,真的是兩腳發軟,有的時候還安排了晚間巡護。」段慶縣介紹說,在巡護中,他們還將「護魚」和「護鳥」相結合,加大宣傳和巡邏力度,協助政府打擊非法捕撈捕獵等行為,確保禁捕退捕各項政策措施落實。
「我有信心一定要把我們這個湖區保護好!」候鳥保護工作辛苦而枯燥,但段慶縣卻樂此不疲。他的護鳥熱情感動了家人,也感動了身邊很多人。兒子給他買了個智慧型手機,說方便網上搜索候鳥救護的知識;政府部門支持他成立了都昌縣鄱陽湖野生動物救護協會、都昌縣塘口村野生動物救護站,周邊很多村民和轉業漁民加入到他的隊伍,協會現有護理員9人,志願者60餘人;十餘年來,累計救護候鳥和野生動物430多隻。協會連續多年被評為「先進民間組織」,段慶縣個人也連續多年被江西省林業廳評為「鄱陽湖區越冬候鳥和溼地保護工作先進個人」。
段慶縣精心照顧受傷的小天鵝(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
隨著禁捕退捕政策的全面實施,退捕漁民的轉產就業是當前重要的工作。當地政府部門對有就業意願的退捕漁民提供分類幫扶,讓漁民上岸可就業、能創業。保潔員、護魚員、護鳥員,一大批公益崗位保障了退捕漁民轉產就業有保障。「現在漁民全部上岸了,我們還是要防止湖區有人捕魚捕鳥,所以我們儘量把漁民吸收到我們協會來。」段慶縣說,漁民有豐富的湖區經驗,參與護鳥和護魚,是「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