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都昌:老漁民「上岸」,護鳥又護魚

2020-12-27 央廣網

央廣網都昌12月24日消息(記者王一凡 通訊員江建峰)「鄱湖鳥,知多少,飛時遮盡雲和月,落時不見湖邊草。」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是世界最大的鳥類保護區,每逢候鳥遷徙季,飛抵鄱陽湖越冬的候鳥多達70萬隻,其中白鶴數量最多,可佔全球白鶴種群的98%以上。各種候鳥或展翅起舞,或嬉戲追逐,姿態萬千,成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最美風景線。

都昌縣擁有鄱陽湖1/3水域,1/3溼地,1/4湖岸線,漁業資源豐富,候鳥數量眾多,生態環境優良。在鄱陽湖都昌湖區,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原本是農民或漁民,卻十年如一日守護著鄱陽湖候鳥,參與保護漁業資源。寒冬時節,記者走進湖區,尋訪他們的故事。

12月22日,在都昌縣西源鄉鄱陽湖沿湖岸線上,一面印有「都昌縣鄱陽湖野生動物救護協會」字樣的紅旗在湖風中獵獵作響,協會會長段慶縣和他的隊友們正在湖區開展日常巡護。

段慶縣(左三)和都昌縣鄱陽湖野生動物救護協會的部分隊員(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

今年56歲的段慶縣是都昌縣西源鄉人,是一名老漁民,曾從事捕撈40餘年。隨著禁捕退捕政策的實施,段慶縣從老漁民變身為「護魚員」。在成為「護魚員」之前,他還是一位擁有十年護鳥經歷的「護鳥員」。

2010年夏,段慶縣在鄱陽湖邊散步,恰巧碰上現為西源鄉小天鵝協會會長的曹意助在巡湖,曹意助手臂上的紅袖章引起了他的注意。在曹意助的引領下,2010年10月起,段慶縣就開始了湖區巡護、保護候鳥宣傳等活動。經過兩年的考察期,2012年11月,段慶縣被都昌縣候鳥保護局聘為護鳥員。「聘為護鳥員以後,我對這項工作更熱心更熱愛了,因為我熱愛大自然,喜歡鄱陽湖的候鳥。」段慶縣向記者說道。

救治受傷小天鵝(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

西源鄉擁有38公裡湖岸線,水域面積廣闊,每年9月中下旬至次年4月,越冬候鳥聚集的時候,就是段慶縣和他的隊友們最忙碌的時候。「每個星期我們要巡湖5-7次,每個隊員按責任段要巡10多公裡,巡一趟下來,真的是兩腳發軟,有的時候還安排了晚間巡護。」段慶縣介紹說,在巡護中,他們還將「護魚」和「護鳥」相結合,加大宣傳和巡邏力度,協助政府打擊非法捕撈捕獵等行為,確保禁捕退捕各項政策措施落實。

「我有信心一定要把我們這個湖區保護好!」候鳥保護工作辛苦而枯燥,但段慶縣卻樂此不疲。他的護鳥熱情感動了家人,也感動了身邊很多人。兒子給他買了個智慧型手機,說方便網上搜索候鳥救護的知識;政府部門支持他成立了都昌縣鄱陽湖野生動物救護協會、都昌縣塘口村野生動物救護站,周邊很多村民和轉業漁民加入到他的隊伍,協會現有護理員9人,志願者60餘人;十餘年來,累計救護候鳥和野生動物430多隻。協會連續多年被評為「先進民間組織」,段慶縣個人也連續多年被江西省林業廳評為「鄱陽湖區越冬候鳥和溼地保護工作先進個人」。

段慶縣精心照顧受傷的小天鵝(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

隨著禁捕退捕政策的全面實施,退捕漁民的轉產就業是當前重要的工作。當地政府部門對有就業意願的退捕漁民提供分類幫扶,讓漁民上岸可就業、能創業。保潔員、護魚員、護鳥員,一大批公益崗位保障了退捕漁民轉產就業有保障。「現在漁民全部上岸了,我們還是要防止湖區有人捕魚捕鳥,所以我們儘量把漁民吸收到我們協會來。」段慶縣說,漁民有豐富的湖區經驗,參與護鳥和護魚,是「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相關焦點

  • 從捕魚人到護漁人——漁民羅玖明「上岸」記
    為保護長江生態,今年1月1日起,重慶對全市水生生物保護區實行全面禁捕,一批以捕魚為生的漁民上岸轉型。北碚區共有261名退捕漁民,羅玖明是其中為數不多的年輕漁民,他「上岸」後幹什麼,牽動著很多人的心。羅家三代都是漁民,羅玖明小學畢業便跟著父母上船捕魚。捕魚講究兩頭「摸黑」,一早一晚出船才能捕到魚。
  • 告別「水上漂」,打魚變護魚
    轉業:打魚變護魚 「玩轉」新業態  有的漁民「離湖不離水」,從打魚人轉身為護魚員;有的轉崗就業,開網店銷售農副產品……漁民退捕轉產,「退得出」還要「穩得住」。考慮漁民歷史生產生活習慣,江蘇多地積極開發護魚員、護堤員、藍藻打撈員等漁民上手快、適應性強的公益性崗位。
  • 都昌:愛鳥護鳥從娃娃抓起
    本臺訊 (九江廣電全媒體 都昌臺 楊禹 伍偉)當前正值越冬候鳥遷飛的季節,為了進一步增強全民愛護鳥類及野生動物的生態意識,都昌候鳥自然保護區和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都昌監測站的工作人員走進課堂,和學生們一起互動,讓他們從小樹立保護生態環境、珍愛鳥類的意識。
  • 回訪長江禁漁後的四川上岸漁民:兩年巡河13萬公裡 捕魚人變身護魚人
    他倆都是土生土長的江安縣漁民,在長江捕魚超過20年。2018年7月,熟悉長江水道的他們和其他退捕者加入了長江上遊第一支專注於長江鱘保護的協助巡護隊,捕魚人變成了護魚人。兩年時間裡,他們巡江總裡程超過13萬公裡,解救出了439尾長江鱘。  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區從今年1月1日起實現全面禁捕。
  • 從「靠江吃江」到「守江護江」——三峽漁民退捕轉產後的新生活
    他說,不像以前當漁民時生活不規律,現在每天早上7點半開工,晚上6點收工,收入雖比以前少些,但更穩定了。長江涪陵段有四大家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為保護魚類資源,早在2019年,當地漁民就開始退捕上岸。通過「推薦就業解決一批、支持創業一批、公益崗位託底一批」等措施,涪陵區確保讓漁民「退得出、穩得住」。
  • 「護魚青年」,誓要「精靈」永留母親河
    「再這樣下去,長江裡的魚要絕種了。」劉鴻看不下去,想著自己做古建築生意有些積蓄,便自費購買裝備,召集22位老漁民和年輕人,組建了一支民間護魚隊——重慶鴻鵠護魚志願隊。6年來,志願隊在隊長劉鴻的帶領下,歷盡艱辛,呵護著母親河中的每一條「精靈」。10年禁捕的通知,讓他們在這個不平凡的年份有了屬於自己的不平凡。
  • 候鳥成「強盜」,魚塘變「食堂」,保魚還是護鳥?
    往年這時,天津養魚大戶馮義豹正忙著出魚,但今年撈魚不及時,魚塘卻近乎空空如也。  「十幾萬斤魚,說沒就沒了。」站在離七裏海溼地不遠處的魚塘邊,老馮束手無策,語氣裡滿是無奈。  「偷」走他魚的,是烏泱烏泱的候鳥,尤以成群結隊的東方白鸛最為惹眼。這些通體雪白、飛羽泛黑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從北向南長途遷徙,這裡是重要的「驛站」。
  • 打漁變護魚,泰州有了好風光|溼地公園|泰州|趙押寶|長江|生態環境|...
    共舞長江經濟帶·看高質量發展︱蒹葭蒼蒼、魚躍鶩飛,打漁變護魚,泰州有了好風光新江蘇·中國江蘇網訊(記者 喻婷 王宛璐 高波)「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小時候常和夥伴在江邊玩耍打鬧,很容易就釣著魚、挖到蝦,入江捕魚的漁船裡也是活魚滿艙的景象。」從小在江邊長大的陳偉,談起從前的江邊景象,言語中滿是懷念。可不知何時起,江裡的魚越來越少,捕魚的人卻越來越多,漸漸地,那條慷慨江河裡再難現往日生氣。生於斯長於斯的陳偉心痛無比,毅然決然地成為長江的「守舊人」:自掏腰包往江裡投魚苗,只為重現兒時景象。2013年,他首次開始往江中投放魚苗。
  • 江西日報:民進南昌縣支部進校園開展護鳥宣傳
    江西日報1月14日(7版)報導:近日,民進南昌縣支部組織「1%工程」志願者走進蓮塘一小小藍分校等8所學校,開展保護「省鳥」白鶴公益宣傳活動。2019年,我省確定白鶴為「省鳥」。活動中,志願者們帶來了保護「省鳥」白鶴宣傳海報,張貼在學校的顯著位置,並組織學生進行觀看。
  • 候鳥成「強盜」,魚塘變「食堂」,保魚還是護鳥?天津養殖戶誰都...
    不過,由於附近魚塘的魚更多,它們就在溼地歇腳,把魚塘當作「食堂」。秋深冬起,木落霜飛。往年這時,天津養魚大戶馮義豹正忙著出魚,但今年撈魚不及時,魚塘卻近乎空空如也。「十幾萬斤魚,說沒就沒了。」站在離七裏海溼地不遠處的魚塘邊,老馮束手無策,語氣裡滿是無奈。「偷」走他魚的,是烏泱烏泱的候鳥,尤以成群結隊的東方白鸛最為惹眼。
  • 漁民上岸 江豚「回家」 從「微笑精靈」看長江生態興衰
    打擊非法捕撈 漁民上岸成護魚人捕撈漁業是長江兩岸的傳統行業,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長江養育了沿岸的魚米之鄉,人們也習慣了從江水中獲取財富。這種延續了幾千年的生活生產方式,又如何演變成為明令禁止的「掠奪」行為呢?
  • 兩位「鳥人」帶隊護鳥
    江南都市報訊 全媒體記者許南平攝影報導:由江南都市報聯合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發起的江河衛士「樂山樂水」環保公益活動自9月3日啟動以來,得到了鄱陽湖江豚巡護隊、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護飛行動」分隊等愛心團隊的大力支持,短短兩周時間,5支戰隊、近200名志願者就完成了報名集結。
  • 最嚴「禁捕令」 共護一江魚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說,實施長江禁捕,既是破解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嚴重衰退、生物多樣性不斷降低的生態困境的客觀要求,也是打破原來「一家一戶」分散的競爭式捕撈導致的「公地悲劇」,改變漁民「下水無魚、上岸無地」生計困境的有效途徑,是為漁民長遠利益謀劃。  禁捕之後,如何妥善做好漁民轉產安置,確保漁民退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成為十年禁捕令最大的民生考量。
  • 候鳥成「強盜」,魚塘變「食堂」,保魚還是護鳥?天津養殖戶誰都「惹不起」|電訊特稿
    不過,由於附近魚塘的魚更多,它們就在溼地歇腳,把魚塘當作「食堂」。首發:「新華每日電訊」調查周刊本報記者:劉元旭、白佳麗、黃江林編輯:黃海波秋深冬起,木落霜飛。往年這時,天津養魚大戶馮義豹正忙著出魚,但今年撈魚不及時,魚塘卻近乎空空如也。「十幾萬斤魚,說沒就沒了。」站在離七裏海溼地不遠處的魚塘邊,老馮束手無策,語氣裡滿是無奈。
  • 江西日報:5G技術挺進鄱陽湖盲區智慧護鳥禁漁
    南昌市將在區域內湖區岸線建設10餘個無人機巡航站江西日報記者童夢寧12月23日(9版)報導:冬季的鄱陽湖,萬鳥翔集,鶴舞雁鳴。此舉也意味著5G技術挺進鄱陽湖網絡盲區,讓鄱陽湖南昌水域插上5G翅膀,推動全省湖區陸續運用5G技術,加強部門協同聯動、地方互動協作,形成執法合力,智慧護鳥禁漁,進一步落實「鄱陽湖10年禁捕」工作,助推長江大保護和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綠色發展。
  • 湖口:「護鳥清網」呵護鄱陽湖
    1月6日,湖口縣林業局聯合森林公安、鄱陽湖保護區湖口監測站及縣「愛鳥護溼」志願者協會,共計30餘人在鄱陽湖南北港外湖溼地區開展以清理岸邊漁網、蝦籠及塑料垃圾等為主的呵護鄱陽湖「護鳥清網」志願服務活動,旨在傳播生態文明理念,呼喚全社會以實際行動守護鄱陽湖越冬候鳥安全。
  • 共護一江魚 光明日報關注瀘州實行長江禁捕新模式
    新華社發  2.轉產「上岸」,破解「越捕越窮」困局  【案例】  前不久,四川南充市46歲的漁民陳志德將退捕轉產補貼投到與朋友合夥開的南充志德打撈有限公司,先後中標嘉陵江順慶段和高坪段的江面漂浮物打撈工作,從一名捕魚人變為清漂人。在湖南瀏陽,漁民們合夥成立了湘衛河道清理有限公司,承接了瀏陽河普跡段的河道保潔和垃圾清運業務,吸納了多名上岸漁民加入其中。
  • 湖北之聲報導:湖北長江禁漁紀實|你上岸 我託底 武漢漁民開啟幸福...
    武漢東湖高新區梁子湖流域,漁民退捕,收網上岸,開啟幸福新生活。湖北禁漁紀實第四篇:你上岸 我託底 武漢漁民開啟幸福新生活.mp37:29來自湖北之聲告別「水上漂」 漁民退捕上岸往年,戴曉文每天都會沿著家門口的小路,到梁子湖開船遊湖,頂風冒雨,捕得一筐筐活魚,賣給沿湖的商家。這樣的打漁生涯,戴曉文幹了26年。
  • 多形式倡議全民愛鳥護鳥
    白鶴作為江西「省鳥」,不僅為江西人所熟悉和喜愛,更是外界了解我省生態風土的「金招牌」。昨日下午,由省教育廳等單位聯合主辦的「我們的愛像泉水一樣流淌——『1%工程·愛滿家園』」保護省鳥白鶴公益宣傳活動在南昌航空大學啟動。
  • 親子同行,愛鳥護鳥
    日前,大港街組織轄區青少年兒童及其家長相約大港溼地,開展愛鳥護鳥宣傳教育活動,號召居民積極參與到保護自然環境、保護候鳥安全行動中來。活動中,大港街在北大港溼地設立了警示牌,號召大家做到愛鳥護鳥。隨後,同學們宣讀了愛鳥護鳥倡議書,呼籲大家爭當護鳥小衛士。在鳥類知識挑戰環節,孩子們熱情高漲。當老師一拋出問題,小手高舉如林,答音此起彼伏。「這樣的活動非常好。孩子們不但學到了野生動物保護知識,也提高了愛鳥護鳥意識。」現場的家長紛紛說道。同時,現場還開展了「親子同行,愛鳥護鳥,守護青山綠水」籤名合影留念環節,參與者紛紛在宣傳布標上籤下自己的名字,以表達自己對拒食鳥類、愛鳥護鳥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