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舟點點曾是三峽庫區的日常景象。如今,為守護長江生態實施禁漁退捕,一個個江上打魚人轉產就業,三峽漁民過上了新生活。
12月22日,劉加祥在清漂船上進行江面清理工作。 新華社記者王曉曈攝
冬日陽光灑在江面上,劉加祥站在清漂船上,將漂過的垃圾麻利地兜上船。
劉加祥今年57歲,在重慶涪陵區當了40年漁民。「轉產後,我們兩口子應聘加入清漂隊,加起來一個月收入有5000多元。」他說,不像以前當漁民時生活不規律,現在每天早上7點半開工,晚上6點收工,收入雖比以前少些,但更穩定了。
長江涪陵段有四大家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為保護魚類資源,早在2019年,當地漁民就開始退捕上岸。通過「推薦就業解決一批、支持創業一批、公益崗位託底一批」等措施,涪陵區確保讓漁民「退得出、穩得住」。
站在搖晃的清漂船上,劉加祥回憶起過去的生活:「以前長江裡魚多得很,有時一網能撈出100多斤魚。但近些年魚明顯少了,一網下去最多只打到幾斤。」
「禁漁令來得及時,不然以後長江可能只剩下空蕩蕩的江水了。」劉加祥感慨地說,現在不能打魚了,趁著還有把力氣,自己想把長江「美容師」這份職業一直幹下去。
12月23日,陳文學(右一)和隊員進行巡邏。 新華社記者王曉曈攝
配合漁政執法部門,收繳各類違規釣魚竿60多根、地籠網4張、三層刺網1張……這是今年11月從漁民轉型為重慶萬州區護魚隊員後,陳文學和另外3名隊友的工作成績。
「現在長江禁捕深入人心,大伙兒都知道偷捕、用違規漁具亂釣不對,但還是有個別人心存僥倖。」前不久,陳文學接到舉報,說有人用爆炸鉤釣魚。「我趕忙開船去查,並及時通知漁政人員把違規漁具收繳。」
陳文學是萬州區甘寧鎮人,當了20多年漁民。「我們這支護魚小隊,每天24小時輪流值班,巡邏20公裡江段。」他說,過去打魚的地方,現在就是護魚的重點區域。
戴著袖標,穿著救生衣,護魚隊員吃住在船上,發現偷捕、亂釣現象,第一時間制止、報告、保留證據。
隆冬時節,在奉節縣安坪鎮三沱村,臍橙掛滿枝頭。村民餘世建正忙著在果園裡採摘,果園下面就是滾滾長江。
餘世建是奉節縣690多名轉產漁民中的一員,他在今年8月退捕上岸。「過去打魚、種地是『一心兩用』,現在我一心一意想把臍橙種好,賣出好價錢。」餘世建說,家裡種橙,遵守嚴格的「農事日曆」,一年施4次有機肥,果子摘了後,還要仔細修枝。管護得好,一年收入七八萬元沒問題。
這時,站在一旁的村幹部接過了餘世建的話茬。「為讓你們安心種地,政府還要在果園裡配套修建軌道採果車和滴灌系統,以後種地成本又能節省一大截呢!」餘世建一聽這話,連連說:「這個政策好!」
說是退捕上岸,其實餘世建離長江很近。「直線距離也就20多米,房子在岸邊、橙子也在岸邊。我也是在守江護江啊!」他說,家裡祖祖輩輩都在江邊生活,自己現在踏實種地,不讓汙水、肥料汙染「母親河」。(記者王金濤、李松、王曉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