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重慶12月21日電(記者丁英華、趙宇飛)夜幕降臨,美麗的山城重慶華燈初上,坐落在長江北岸的老宋家魚館內,坐滿了慕名前來品嘗河鮮的客人。47歲的店主宋彬忙得不可開交,正熱情地招呼著熙來攘往的客人。
宋彬是土生土長的重慶江北區人。2019年,他正式向近20年的「打漁人」身份告別,「上岸」發展。
重慶市地處長江上遊,江上餐飲曾是這座山水之城的特色名片之一,到餐飲船上嘗河鮮、賞美景是不少外地遊客的首選。
2000年,宋彬開始了漁民生涯,並在2005年起開始經營江上餐飲船,一邊在江上打漁,一邊在船上經營餐飲生意。
長江嘉陵江北岸的餐飲船越來越多,魚卻越來越少。宋彬明顯感覺到,這條從小陪伴他長大的「母親河」病了。
「十幾年前,我們出去打漁,一天就能打個幾十斤,但後來一天最多打幾斤,而且魚有一股『柴油』味。」宋彬說。
中國在2016年1月提出,當前和今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2018年,宋彬響應政府號召,帶頭拆解了餐飲船,在岸上開辦老宋家魚館。第二年,宋彬又率先申請拆解了自己的打漁船,從此告別了近20年的打漁人生活。
江北區內像宋彬一樣的退捕漁民還有414名。「我們漁民其實都很支持這個政策,因為現在已經無魚可打了,我們這些從小在江邊長大的老百姓也希望把長江保護好。」宋彬說。
根據政府的補償政策,宋彬退捕「上岸」後領到了20萬元的補償款,他用這筆錢為魚館添置了很多餐飲設備,也為自己交了養老保險。
回憶起以前打漁時的苦日子,宋彬依然記憶猶新:「以前冬天打漁挨冷受凍,夏天打漁又是酷暑高溫,後來魚逐漸少了,收入也越來越少,每天還要擔心遇上暴雨漲水翻船的事。」
「老宋家魚館」老闆宋彬正在為客人稱魚的重量。新華社記者丁英華攝
現在他的老宋家魚館已經有30餘名員工。「我們的魚館成了附近的『名店』,店內的12個包間每天都能坐滿,平均每天接待100多人,每月營業額40萬元左右。」宋彬說。
今年,宋彬又開始了「二次創業」,在南川區租賃了近200畝水面及森林,專門投資發展高山冷水魚生態養殖,為自己的魚館供應新鮮食材。他還投資建立了一個現代化泡菜廠,為魚館生產調料。
宋彬是退捕漁民的帶頭人,他的店裡、養殖場裡都有原來一起打漁的退捕漁民。2019年8月,重慶市江北區415名漁民全部「洗腳上岸」,開始新的生活。
「目前,江北區退捕漁民們的就業率和參保率都達到了100%,部分退捕漁民從事了水產養殖業和與魚相關的餐飲業。」重慶市江北區農業綜合執法支隊副支隊長譚鵬說。
「前期我們通過定期走訪,對就業有困難的漁民進行跟蹤幫扶,還為漁民提供免費就業培訓並聯繫工作單位,來促進就業。」譚鵬說,「我們為退捕漁民開展了餐飲、烘焙、美容美髮等方面的技能培訓,同時還幫助有就業意願的漁民聯繫就業單位,直到他們找到合適的崗位為止。」
喝長江水長大的宋彬對「母親河」感情很深。他空閒時仍會去江邊轉轉,看看長江的變化。
「江水變得越來越清澈了,我前幾天還在江面上看到了紅嘴鷗和野鴨。」宋彬高興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