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網訊 8月16日早上6點,退捕「上岸」的周廣喜再次「出江」。這位有著40多年捕魚經驗的老漁民,如今的身份是護漁員,主要工作是巡江,清理非法網具和三無船隻。
看著熟悉的水面在晨光中美如從前,60歲的老周有一些留戀,卻不遺憾。他說,自己沒什麼文化,也沒什麼技能,十來歲就跟著父母打魚,但是「做人得明事理」,眼看著長江裡的資源越來越少,不禁捕不行!於是,他響應號召帶頭「上岸」,並加入了護漁隊伍。
楊世建烹飪河豚魚
此時,鎮江市揚中春滿源大酒店的特級河豚烹飪大師楊世建,已經開車到了菜場。親自挑選肥美的養殖河豚,是他多年來養成的習慣。「沒有『江鮮美味』的光環,我們依然能製作出『舌尖上的美味』!」80後楊世建信心滿滿,「一是我們有豐富的烹飪經驗,二是從選材到烹飪,都會更加用心。」
鎮江揚中是全國首個「江鮮之鄉」。長江流域禁捕退捕後,從老漁民、河豚烹飪大師,到整個江鮮島,他們都在改變。而這種改變深刻卻又不著痕跡。
先從老周的改變與不變說起。
今年1月1日起,長江揚中段已進入事實上的禁捕狀態。揚中全市274名持證漁民全部退捕上岸。在此過程中,當地政府聚焦漁民最關心的補償安置、轉產就業等情況,除了獎補一筆資金外,還在基本養老保險等方面予以扶持,為漁民提供轉產就業培訓。揚中市農業農村局漁業社支部書記唐聖前以周廣喜為例,退捕後,政府按照5.4萬元每人的標準,補助他和老伴以及兒子、兒媳繳納了養老保險金,同時一本合法捕撈證補貼4萬元、漁船和漁具補貼8萬餘元。「目前,揚中全市退捕漁民全部在岸上安家,社會保障、醫保覆蓋率達100%。」
「明事理」的周廣喜說:「對個人、家庭來說,退捕上岸是大事,但是有政府有政策,我們不擔心。事實上,生活質量沒有受影響。」出江護漁一天,可以給他帶來200元的收入。而他也見證了更大的變化:禁捕半年,江裡的魚明顯增多,前天早上巡江,他看到有魚往水面上跳了。這樣的畫面,他已好多年不見。
採購完新鮮河豚魚的楊世建,心滿意足。他經營的春滿源酒店曾是「揚中市江鮮特級名店」。如今,他撤掉了菜單上所有的「江鮮」。但是他製作美味的信心並未改變,「現在養殖的水產,味道很不錯,這也是我的底氣。」
江之源養殖基地
位於鎮江揚中三茅街道永和村的江之源漁業科技有限公司,是全國最大的養殖基地,也是全國唯一一家刀魚標準化養殖示範基地。早在2014年,江之源就啟動了長江刀魚大規模養殖計劃,長達3年多的「養殖記」,在突破了江刀人工繁育、活體捕撈運輸等難關後,取得成功,通過模擬江水環境,保證了養殖刀魚的規格、色質與野生刀魚接近。
不只是江之源,目前揚中30多家規模水產養殖企業都在轉型。揚中市農業農村局水產站站長高峰介紹,這些企業通過飼料精緻化、管理科學化、水質優質化,實現「仿生態」,養殖出更鮮美的水產。「生態環境改善,養殖技術不斷提高,雙管齊下,養殖魚蝦的品質一定不亞於『江鮮』。」
也因此,自2015年起,鎮江揚中就開啟了江鮮節慶的文化轉型之路。今年第十七屆河豚文化節期間,揚中市博物館、陳履生博物館群相繼建成開放,以「品揚中河豚、感受島城文化」為亮點的「揚中一日遊」別具特色。「從江鮮美食到江島文化,節慶看點的轉變,折射的是生態保護意識的增強,反映的是揚中人對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發展理念的擁護和支持。」前來參加江島文化節的相關人士如是評價。
從靠水吃水,到共護綠水。揚中的綠色轉變,遠不止「江鮮」層面的顛覆。為生態留白,為發展添綠,是揚子江中綠色小島,對「長江大保護」最生動的實踐:在汙染防治上做減法,嚴肅整治「散亂汙」企業和入江排汙口,今年查處生態環境損害問題6起,對7名責任人實施誡勉談話,對3家單位進行通報;在生態修復上做「加法」,每年新增綠化500畝以上,築牢生態保護防線;在綠色發展上做「乘法」,推動全市產業按照高質量發展導向轉型提升,上半年,全市共籤約項目55個、總投資111億元,其中,億元以上產業項目46個。
「十年禁漁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指示精神的關鍵之舉,揚中雖有『江鮮之鄉』美名,但在貫徹中央決策部署上決不打折扣、不搞變通。」揚中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市監委主任巫曉輝說,確保長江禁捕各項政策落地見效,昔日「江鮮之鄉」,有實力揚「綠色美名」。(朱婕 孫薇 吳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