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巡河13萬公裡 捕魚人變身護魚人

2020-12-22 內江新聞網


2020年11月17日,肖玉南(後)和李基奎在長江上巡護。



2020年11月16日,李慶餘在瀘州市合江縣長江邊餵海鷗。


2020年11月16日,王天榮在江邊勞作。


2020年11月17日,張霖在廚房中備菜。


2016年12月26日,李慶餘在漁船上看電視。


2019年12月5日,王天榮在長江中划船。

12月15日上午,宜賓市江安縣,寒風陣陣,江面上裹著一層薄霧。

一艘插著「宜賓長江鱘協助巡護隊」鮮紅旗子的衝鋒舟穿過霧氣,從江面駛來,隊員肖玉南和李基奎又開始了一天的江面日常巡護。他倆都是土生土長的江安縣漁民,在長江捕魚超過20年。2018年7月,熟悉長江水道的他們和其他退捕者加入了長江上遊第一支專注於長江鱘保護的協助巡護隊,捕魚人變成了護魚人。兩年時間裡,他們巡江總裡程超過13萬公裡,解救出了439尾長江鱘。

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區從今年1月1日起實現全面禁捕。

和肖玉南一樣,有些漁民上岸後,從打魚人變為護魚人。而有些漁民離開長江後,又重新做回了「漁民」。瀘州市合江縣望龍鎮四合山村的王正明在長江打魚40年,如今和朋友合夥承包下交公灘水庫,在這裡養魚。「今天要送一百多斤魚到縣城,水庫裡還有3萬多斤『瘦身魚』,在這裡養魚就是我上岸後的生活。」王正明說自己一輩子都捨不得離開水。

截至2020年9月26日,四川長江流域退捕涉及的10257艘漁船、16480名漁民已全部實現退捕上岸,這標誌著四川省已全面完成長江流域退捕任務。

長江禁捕退捕,涉及全省45個水生生物保護區和長江幹流、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大渡河。10年禁漁,將為多數魚類爭取2至3個世代繁衍。為使漁民上岸後生活穩得住、能致富,四川省在漁民安置保障上,立足市場導向和退捕漁民實際,實施發展產業吸納一批、務工就業轉移一批、支持創業帶動一批、公益崗位安置一批、低保託底保障一批「五個一批」舉措,通過實用技能培訓、專場招聘、就業崗位幫扶等方式,多渠道推進退捕漁民轉產轉業。

離開長江

又做回了「漁民」

11月15日上午,王正明忙著把水庫裡的魚打撈上岸。提網、撈魚……這些動作,對於當了40年漁民的他來說,再熟悉不過。不一會兒,他提著兩條魚上了岸,每條有四五斤重。

「今天要送一百多斤魚到縣城,水庫裡還有3萬多斤『瘦身魚』,這就是我上岸後的生活。」王正明望著身後的水庫對記者說。

一陣微風吹過,位於瀘州市合江縣望龍鎮四合山村的交公灘水庫湖面上泛起陣陣漣漪,時不時有魚兒躍出水面。王正明1979年進漁業社,16歲就在長江上靠打魚生活。從2017年頒布赤水河流域實施全面禁漁政策後他就開始想如何轉型,和大多數瀘州漁民一樣,他們對未來的生活還是有些擔心的。禁漁後,他看準了市場對優質魚的需求,決定找地方養魚。2019年12月下旬,拿到上岸補償款後的他有了養魚啟動資金,第一批魚苗順利投放到了水庫。「我養的魚不餵飼料,都是自己找食吃。」王正明還給它們取了個名字——交公灘活水瘦身魚。

今年10月,第一批「瘦身魚」上市,每斤賣價在15元左右,由於魚的品質好,一個多月的時間就已賣出了1000多斤。王正明說:「現在當『漁民』養魚的收入比以前增加三分之一。」

看到這麼多長江鱘

我好激動

11月16日下午,冬日的陽光照在瀘州市合江縣長江邊,岸邊有不少來過冬的海鷗正在享用市民投放的食物。51歲的李慶餘站在以前停靠自家漁船的位置,將麵包屑拋撒出去,海鷗一下就圍了過來,「我們上岸了,它們就把我們的地盤佔了。」

李慶餘從1986年開始就在赤水河靠打魚為生。2017年赤水河流域禁漁後,他就被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選中,成為赤水河流域調查員。與其他漁民不一樣,他繼續和漁船、漁具打交道,每年5月、10月,他都要協助研究所的專家進行為期20天的魚類採樣監測,根據不同江段的生態環境特點,進行魚類捕撈採樣。

一個多月前,進行魚類監測採樣的李慶餘在赤水河支流捕撈到了42條長江鱘。「一拉上來,裡面啥子魚都有,除了常見的黃辣丁和小雜魚,最激動的是看見漁網裡有長江鱘。」捕了30多年的魚,李慶餘還是頭一回看到數量如此多的長江鱘。這群長江鱘是長江流域禁捕後,合江縣首次發現數量最多的長江鱘,它們經專家測量和稱重後,又全部放回了赤水河。

明年我也要搬進

有電梯的新家

進入11月,長江的水位開始下降,隨之露出的灘涂地就成為了栽種蔬菜的好地方。11月20日,瀘州市江陽區鄰玉街道漕溪村長江邊的灘涂地上,王天榮又開始新一輪的勞作。這塊地王天榮是再熟悉不過的,相隔幾米遠的江邊就是他曾經停放漁船的碼頭,他在那裡靠水而居生活了30多年。

2019年12月,王天榮上岸後進入當地一家酒廠幹起了釀酒工。今年3月,夫妻倆用上岸補償款作首付在納溪區按揭了一套電梯公寓。「我現在換了個工作,在建築工地安裝管道,每天有200多元的收入。」今年6月,從酒廠辭職後的他對目前工作很是滿意。

隨著長江水位下降,河心島露出水面,沒有了打魚人的驚擾,越來越多的野生鳥類在島上安家。王天榮在江邊種地時,能見到不少的野生麻鴨從身邊飛過。「它們有了新家,我明年也要搬進有電梯的新家了。」王天榮對2021年充滿了希望。

再不守護長江

就對不起兒孫了

12月14日的清晨,巡河志願者張霖跟往常一樣,順著長江邊一路巡查,在草叢中找尋盜捕者安裝的工具。當他撥開一處草叢時,「啪啪」的響聲猛地從江邊傳來,仔細一看,是幾條草魚在此遊弋覓食。張霖說,這一場景他好多年都沒見過了。

54歲的張霖是宜賓市江安縣陽春鎮紅花村人,家裡四代人都是長江漁民。他12歲就在長江裡打魚。和其他漁民一樣,以漁船為家的他們長年都是順江而作,打魚時他最遠到過攀枝花的金沙江。頭腦靈活的他一邊打魚,一邊做起餐飲生意。生意紅火時還在紅花村的江邊上打造了一艘兩層樓的餐飲船專門賣長江魚。資格長江野生魚加上聞名宜賓、瀘州的廚藝,這條船一年四季都熱鬧得很。2000年左右,能從長江捕上來的魚越來越少,供應客人的野生魚也不得不限量,生意自然也就沒以前紅火了。

2019年張霖上岸後和妻子在家中開起了農家樂,由於廚藝了得,也吸引不少回頭客。「再不守護長江,就對不起兒孫了。」今年,他成為了一名巡江志願者,專門勸阻偷捕魚的行為。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何海洋 攝影報導


相關焦點

  • 回訪長江禁漁後的四川上岸漁民:兩年巡河13萬公裡 捕魚人變身護魚人
    他倆都是土生土長的江安縣漁民,在長江捕魚超過20年。2018年7月,熟悉長江水道的他們和其他退捕者加入了長江上遊第一支專注於長江鱘保護的協助巡護隊,捕魚人變成了護魚人。兩年時間裡,他們巡江總裡程超過13萬公裡,解救出了439尾長江鱘。  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區從今年1月1日起實現全面禁捕。
  • 四川南充漁民「退捕轉產」 靠水吃水變身「護漁人」
    黎濤 攝中新網成都5月9日電(王爵 黎濤)「真是沒想到,捕魚15年了,現在還成了『護漁人』。」5月9日,望著眼前波光粼粼的嘉陵江,46歲的漁民陳志德笑著說。31歲開始打魚的陳志德家住四川南充市順慶區東南街道文豐街社區,所住的小區隔一條公路便是嘉陵江。
  • ...2020記者行丨梵淨山腳下,4名非法「捕魚翁」變身義務「護魚工」
    到達梵淨山腳下的當天,4名非法捕撈人員正在進行增殖放流,在江口「法院人」的監督下,7萬餘尾魚苗隨著清風微瀾散去,在梵淨山安了「新家」。經江口縣農業農村局鑑定,4人捕得漁獲物共計190條,總重0.9千克。4人使用的捕魚工具是電力捕魚工具,屬於電魚行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禁止使用的捕撈方法。「電魚這種非法捕撈的方式實際上是一種『絕戶捕撈』,對水域的生態破壞非常大。」
  • 雙牌:「三化」機制顯身手 巡河護河見成效
    常態化巡河自2019年起,14名鎮級河長巡河近120次,12名村級河長近500次,12名河庫區保潔員、2名重點水庫安全員對區域內3條河流、2個水庫開展日常巡河,全面推進縣鎮村三級河長紮實開展巡河護河工作。
  • 民間護河「兄弟連」
    柏加鎮有支12人民間護河隊發起人獲評2020年湖南省"最美河湖衛士"護河隊隊員們正在巡河。自隊伍成立以來,隊員們每天都會巡河,為守護瀏陽的碧水貢獻民間力量。夜色深沉,瀏陽河柏加鎮柏鈴村段,一束燈光從河灘中亮了起來,並傳出窸窸窣窣的聲響。
  • 安慶迎江區新洲鄉:長江護漁隊裡的昔日捕魚人
    今年7月初,孫友金走上了護漁公益崗,這是他2018年底退漁後獲得的一個新身份,在此之前,他是一位以捕魚為生的傳統漁民。孫友金告訴記者,當了半輩子漁民,他很清楚偷捕者的「套路」,現在成為護漁隊一員,他將發揮所長,輔助漁政部門執法,制止長江非法捕撈和垂釣行為,守護好自然漁業資源。
  • 塘廈加強自然村河長培訓,加快組建無人機巡河隊伍,織……
    這位土生土長的80後,作為該鎮自然村河長已有兩年多時間。每次來到契爺石水附近,他都會徒步走到河邊,沿河仔細檢查。一旦發現情況,就會立即給村級河長匯報。 「每個月至少巡查四次,每周不少於一次。」羅如興告訴記者。 其實,這是塘廈鎮全面推行河長制、織密巡河護河網的縮影。
  • 渭河巡查員每天巡河行走萬步以上:沒異常就是好消息
    截至2020年11月底,41個重點項目已完工,20座新建擴建汙水廠已開工16座並完工4座,32座汙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工程已開工並完工7座,179條截汙納管工程已開工125條並完工13條,1890處雨汙混接改造已完成789處。35歲的牛大晗是西安市城管局經開分局草灘大隊的一名執法人員,當渭河巡查員已整整三年,他所負責巡查的渭河段總長14.8公裡。
  • 從捕魚人到護漁人——漁民羅玖明「上岸」記
    羅玖明今年34歲,卻有著20年的捕魚經歷。為保護長江生態,今年1月1日起,重慶對全市水生生物保護區實行全面禁捕,一批以捕魚為生的漁民上岸轉型。北碚區共有261名退捕漁民,羅玖明是其中為數不多的年輕漁民,他「上岸」後幹什麼,牽動著很多人的心。羅家三代都是漁民,羅玖明小學畢業便跟著父母上船捕魚。
  • 酒館戰棋魚人天下無敵?這個流派堪稱「捕魚達人」,專殺魚人!
    就在今天下午的時候,暴雪遊戲頻道發出了本周的賽事直播單,而在這張節目中,在6月12-13日酒館戰棋邀請賽的logo中,赫然出現了帕奇斯。或許海盜的加入,能夠很好的遏制酒館戰棋中後期無敵的完全體魚人,畢竟海盜們個個都是捕魚達人。
  • TVB劇《十二傳說》盧亭魚人傳說來襲,與美人魚不同,還會捕魚?
    盧亭魚人有傳說是一種半人半魚的生物,它與人魚傳說有所不同。在最近播出的TVB電視劇《十二傳說》中,便講述了有關於「盧亭魚人」傳說。該劇由蕭正楠、林夏薇、張穎康等演員主演,主要講述了關於香港著名都市傳說為藍本的故事。
  • 「跟著河長去巡河」張文進:當好清水河入黃口把關人
    7月10日,在位於寧夏中寧縣舟塔鄉長橋村泉眼山清水河入黃口,正在巡河的舟塔鄉副鄉長張文進指著一個標有「國家生態環境監測取水處」的標示牌告訴記者,我的履職到位不到位,這套設施隨時都在監測,而且會向全國通報。
  • 江西都昌:老漁民「上岸」,護鳥又護魚
    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是世界最大的鳥類保護區,每逢候鳥遷徙季,飛抵鄱陽湖越冬的候鳥多達70萬隻,其中白鶴數量最多,可佔全球白鶴種群的98%以上。各種候鳥或展翅起舞,或嬉戲追逐,姿態萬千,成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最美風景線。都昌縣擁有鄱陽湖1/3水域,1/3溼地,1/4湖岸線,漁業資源豐富,候鳥數量眾多,生態環境優良。
  • 無錫定製「5G」無人機巡河
    經過近兩周的加密「巡河」,水利部門通過引入第三方機構、運用專為河湖量身定製的「5G」無人機,完成了對京杭運河、望虞河、錫澄運河等26條市級重點河道的全方位「掃描」。在老百姓眼中,水清、岸綠、景美、生態、安全……才能算得上真正的美麗河湖。要實現精準治理,就需對河容岸貌的現狀了如指掌。作為無錫的水利重鎮,26條市級重點河道中,涉及惠山區的有23條。
  • 巡河8282次!連州1129公裡河道常態化保潔
    連州市、鎮(鄉)、村三級河長累計巡河8282次,實現了1129公裡河道常態化保潔,讓每一條河都有河長,每一段河都有人管……連州市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以來,成效顯著,在2018年度清遠市河長制工作考核中,連州在清遠市各縣(市、區)排名第一,取得了唯一一個考核優秀等次。
  • 民間河長志願者巡河護城,以己之力守護「母親河」
    民間河長志願者巡河護城,以己之力守護「母親河」 ——湖南省綠色衛士小額資助成果展一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肖靜 通訊員 舒麗娟近年來,綠色衛士環保志願者充分發揮「環境監督」「河流守望」「環境記錄」「綠色傳播」「民間河長」五大職能,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 福州每月14日都將開展「河長日」集中巡河護河等活動
    初冬時節,晉安河碧波蕩漾,不時有白鷺掠過水麵,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卷徐徐展開。14日下午,福州市「河長日」啟動儀式在晉安河公園舉行。2014年3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方針。
  • 長沙最長景觀街現河西 13公裡楓林路華麗變身
    13公裡長的楓林路歐式風韻濃厚,成為長沙最長景觀街。與此同時,隨著楓林路高新區段兩廂完成改造,13公裡楓林路全部實現歐式景觀街打造,成為長沙最長景觀街。  此次楓林路特色景觀街二期建設工程東起金星大道,西至麓雲路,全長約4.8公裡。涉及到道路兩廂整治的建築物共173棟,其建設範圍包括外牆清洗粉飾、屋面翻新、更換、規範統一護窗和空調外架、門店招牌及樓宇亮化等。
  • 江西撫州臨川區全天候全覆蓋打擊撫河沿線非法電魚捕魚
    「不少人利用晚上非法電魚捕魚,我們特別要加強晚間的巡邏打擊力度,形成全天候全覆蓋。」12月20日晚上10點左右,寒風刺骨,江西撫州臨川區政府領導和區農業執法隊員深入嵩湖鄉撫河流域巡河,要求執法人員嚴陣以待,日夜巡邏,讓非法電魚捕魚無處遁形。
  • 長興萬名「河小二」爭當護水哨兵
    結束巡河活動後,董瑋瑋以「河小二」的身份在「志願匯」 APP上打了一次卡。  當天,該鎮城建辦的工作人員就與浙江工業大學聯繫,請來了一部「水下機器人」對董瑋瑋反映的潘家山港管網進行檢查。原來,附近的汙水管有一處破損,汙水流入了雨水管排入潘家山港。隨後,工作人員對汙水管進行了修復。  憑藉著熟悉河道,具備護水知識,董瑋瑋不久前被聘為「河小二」青年民間河長志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