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釜山行》, 對於導演延尚昊來說,應該意味著始料未及的一戰成名,並於次年獲得了韓國百想藝術大賞的最佳新人導演獎。
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延尚昊=《釜山行》,成為了這個導演繞不開的頭銜。只是說,更多看過《釜山行》的人,其實還是只記得裡面有孔侑。
如果硬要說誰成就了誰,反而顯得突兀了。喪屍元素+密閉空間+情感演繹,幾個因素的混搭形成了這一部高口碑電影,通俗一點就是天時地利人和。這,除了是可遇不可求,還能說什麼呢?
於是當導演延尚昊決定執導《釜山行2》的時候,他內心其實是渴望再次出現「天時地利人和」的。這就好像是一個魔咒,頂著《釜山行》的頭銜,如何突破,如何創新,如何獲得高口碑,這不僅考驗著導演延尚昊,也考驗著接替孔侑,出演主角的姜棟元。甚至於接替鄭有美,出演女主角的李貞賢。
可惜,他們都敗下陣來了。
從劇情視覺來說,《釜山行2》的野心和場面更宏大,它設定在了整個韓國被屍毒蔓延後,這種末世氛圍註定了色調上是灰暗的。首先這就讓人缺乏了代入感,失去了前作的那種現實生活當中的感同身受的刺激。
而《釜山行》的那種列車環境造成的密閉空間的恐懼感,在《釜山行2》則蕩然無存,由於整個城市都處於荒蕪之地,除了無法預知的潛伏於周圍的喪屍帶來的緊迫感,開闊空間造成的失焦,在某些時候會以為在看一部荒野生存。
還有成群結隊的喪屍,幾場重要的喪屍追逐戰都給那些失真的CG鏡頭所毀掉了。無論是影片當中的女兒濬兒那不切實際的賽車炫技,主角正錫和敏靜的那場關鍵的和壞人團夥的汽車打鬥戲,都充滿了偏題和劇情上的無趣。甚至那段困獸之鬥,更顯得不倫不類。
而最後結局的大逃亡,讓人看到了廉價的情感升華和角色之間的火花碰撞。前面的鋪墊如此草率,讓人感覺莫名其妙。
喪屍元素+密閉空間+情感演繹,這三大法寶換了個外殼,竟然在《釜山行2》裡面變成了棄之可惜的雞肋。
很多人說,《釜山行2》這個電影名字是借用《釜山行》的口碑來圈錢,我覺得無可口非,假如導演延尚昊還有點愛惜羽毛,還是直接把這部電影改個名字,不然,原先積累下來的好感和榮譽,隨著這部如此不合格電影,很快就會消磨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