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該怎麼讀?那些看似囉嗦的重章疊唱,很可能是這樣來的

2020-12-23 晉公子

本期話題

對許多人來說,《詩經》的重章疊唱總是顯得重複囉嗦,因而讀不了幾頁便沒有了繼續閱讀的興趣。可是這重章疊唱正是《詩經》的特點,像《周南》當中的《螽斯》、《兔罝》等不少作品都存在非常明顯的重章疊唱現象。那到底,這些重章疊唱是如何產生的呢?

上期連結古詩裡的小昆蟲:《詩經》裡的「螽斯」是一種怎樣的草蟲?

除了考證那隻小蟲的名字,《螽斯》還有另外一個值得玩味的地方:

雖然詩人也意識到應該在重章疊唱時做出一些表達上的變化,因而在三個樂章中安排了「詵詵」、「薨薨」、「揖揖」和「振振」、「繩繩」、「蜇蜇」兩組詞進行輪替,但是每一組的三個詞從表意上看相似度仍嫌太高,《毛詩傳》甚至都懶得花功夫為它們分別做注釋。

馬瑞辰分析說:

竊謂「宜」從「多」聲,即有「多」義,此詩《序》美「后妃子孫眾多」,「宜爾子孫」猶雲「多爾子孫」也。(中略)振振,謂眾盛也。振振與下章繩繩、蜇蜇,皆為眾盛,故《序》但以子孫眾多統之。——《毛詩傳箋通釋》

《螽斯》的作者應該慶幸「餘生也早」。如果這首作品出現在晚近格律詩盛行的時代,恐怕會遭許多人嗤之以鼻。格律詩的寫作素來是忌諱語義重複的,所以才有所謂「合掌」之病。什麼是「合掌」呢?就像這樣:

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雖然這是晚唐大詩人李商隱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但從詩法上說,它的頷聯就犯了「合掌」的毛病。

因為出句「春蠶到死絲方盡」和對句「蠟炬成灰淚始幹」從表意上看幾乎沒有差別——相比於散文、小說,詩歌的篇幅本來就嫌太短。為了儘可能擴充文本的內涵,詩人們不能不惜墨如金。

下一個字得有一個字的意義,說一句話得有一句話的分量。像《無題》這樣,用兩個句子重複表達一個意思,那就等於浪費了一句的篇幅。要知道,七律總共才有8句呀,哪裡經得起這樣「揮霍」?

李商隱的表意重複可能是思慮不周所致,但《螽斯》卻更象是明知故犯。

甚至它還不是《詩經》中的特例,僅僅《國風·周南》當中就還有《樛木》、《桃夭》、《兔罝》和《芣苢》等作品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表意重複現象。而這其中,《芣苢》的表現最為極端。清代詩人袁枚嘲笑它說:

三百篇如「採採芣苢,薄言採之」之類,均非後人所當效法。今人附會聖經,極力讚嘆。章艧斎戲仿云:「點點蠟燭,薄言點之。剪剪蠟燭,薄言剪之」。聞者絕倒。——《隨園詩話》

袁枚指出《芣苢》存在嚴重的表意重複現象,這是事實。比如「採採芣苢,薄言採之」這兩句八個字,其實只說了三個字的意思,就是「採芣苢」。「薄言採之」一句哪怕徑直刪去,也不影響文意的完整。但這並不是說袁枚對《芣苢》的批評就是正確的。

事實上,他的批評是帶著律詩的有色眼鏡去讀《詩經》,話裡話外不乏偏見。

《詩經》為什麼這麼「囉嗦」?要解釋這個問題,我們必須首先還原《芣苢》在上古時代的使用場景:

採採芣苢,薄言採之。採採芣苢,薄言有之。採採芣苢,薄言掇之。採採芣苢,薄言捋之。採採芣苢,薄言袺之。採採芣苢,薄言襭之。

《芣苢》是上古先民們採摘野菜時吟唱的歌詩,詩中的「芣苢」就是我們今天俗稱的「車前草」。周作人曾在《故鄉的野菜》裡寫到過採野菜、唱歌謠的情景:

日前我的妻往西單市場買菜回來,說起有薺菜在那裡賣著,我便想起浙東的事來。薺菜是浙東人春天常吃的野菜,鄉間不必說,就是城裡只要有後園的人家都可以隨時採食,婦女小兒各拿一把剪刀一隻「苗籃」,蹲在地上搜尋,是一種有趣味的遊戲的工作。那時小孩們唱道:「薺菜馬蘭頭,姊姊嫁在後門頭。」後來馬蘭頭有鄉人拿來進城售賣了,但薺菜還是一種野菜,須得自家去採。——《故鄉的野菜》

小孩子口中的「薺菜馬蘭頭,姊姊嫁在後門頭」在實際的吟唱過程中應該是兩句不斷地重章疊唱,類似於我們今天流行歌曲中的復歌。它和《芣苢》一樣,都是在群體勞作的過程中吟唱的歌謠。

簡單的唱辭更有利於勞作的夥伴們形成合唱的默契,而鮮明的節奏和律動則刺激了勞作的精神興奮程度。

純以藝術欣賞的價值而論,《芣苢》當然不如唐朝歌妓抱著琵琶,端坐演唱的《長恨歌》,後者是辭藻華麗、音律繁複的鴻篇巨製。可《長恨歌》也不適用於採摘野菜的勞動場景,而那才是《芣苢》存在的價值和合理性。

《詩經》中的歌詩往往是有特定的使用場景的。

《芣苢》和《兔罝》的使用場景是一類,都是群體勞作之詩(《兔罝》是士兵田獵演武時所唱的歌詩);而《螽斯》、《樛木》和《桃夭》則是另一類:婚禮祝福曲。

試想,要在婚禮上讓觀禮的嘉賓們不約而同地唱響對新人的祝福,烘託出其樂融融的幸福感,歌詞和旋律是不是應該簡單一些呢?我們今天參加生日宴會的時候,不也是「Happy birthday to you」一路單句循環嗎?這和「表意重複」並不是一回事兒。

參考文獻:

高本漢《高本漢詩經注釋》;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竹添光鴻《毛詩會箋》。

本文系晉公子原創。已籤約維權騎士,對原創版權進行保護,侵權必究!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歡迎分享轉發,您的分享轉發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

— THE END —

文字|晉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圖片|網絡

相關焦點

  • 《詩經》精選|第15期《國風·秦風·無衣》
    《詩經》三百零五篇,其中《國風》傳誦最廣,這些來自十五國的一百零五篇詩歌,共同構築了對先秦的宏大敘事,也在中華文明脈絡中留下了恆久的詩性精神。這些詩歌有愉悅有哀傷,有柔美也有剛健。今天我們要讀的《無衣》,被稱為中國史上第一首軍歌,就讓我們一起,感受這首詩歌的豪邁,體會千年不衰的壯懷激烈。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 我讀詩經之——葛覃
    我讀詩經之——葛覃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 囉嗦是種病,得治
    辭職的原因讓她覺得匪夷所思,同事告訴她是因為無法忍受拍檔說話囉嗦。同事說,每次和拍檔開會,本來只要15分鐘可以解決的問題,拍檔可以講上2個小時。問題的關鍵是,2個小時的會議結束後,大家完全完全懵逼了。不知道會議講了什麼,解決了什麼問題,下一步該怎麼做。同事覺得工作效率如此低下,再做下去也出不了成績,不如另謀高就。
  • 讀《陌上花開:和慕清一起讀詩經》之八月篇
    《詩經》是唱了三千年的歌謠。很多篇目廣為傳播,婦孺皆知,比如《關雎》。也有一些篇目並不為人熟知,關於題旨要義也是聚訟紛紛,爭論不休,就像是這首《簡兮》。在我看來,讀詩和讀人一樣,「人生若只如初見」。初始的印象很重要,最初打動自己的意境和感受,對於鑑賞詩歌來說也很重要。
  • 我們讀的《詩經》或許錯了,窈窕淑女不是「窈窕」,古竹簡有記載
    這枚竹簡來自安徽大學收藏的一批戰國時期的竹簡,稱為「安大簡」,它記載的詩經與我們現今讀的詩經有大量的不同文字 比如,我們現今讀的《關睢》篇中「窈窕淑女」,安大簡本作「要翟淑女」,實際上是「腰嬥(tiao)淑女」,身材勻稱而美好的女子。 顛覆「常識」的還有《碩鼠》,現今讀的「碩鼠」,意思是大老鼠,安大簡本作「石鼠」,讀作「鼫(shi)鼠」,意思是昆蟲螻蛄。 是我們讀錯了嗎?
  • 赫赫宗周 萬邦之方:作家吳梅影上海書展分享《詩經》中的那些事
    這在中國詩歌史上是僅有的,即便《全唐詩》或精選本《唐詩三百首》,也無法超越這樣的典範水平。《詩經》的文化價值如此之高,如果能在上海書展上聽一聽《詩經》中的故事,品一品作者在《詩經》中埋伏的小故事,對讀者來說恐怕是一次難忘之旅。
  •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這一次,我終於明白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讀詩經了!
    >難道中國人該不該讀一讀《詩經》?而大部分人只在上學時跟《詩經》打過交道,聽過「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也知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可能並不知道,「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其實是個極其絕望,極其悲傷的故事。而了解原本的故事,將使這句話變得更動人。類似的故事,《詩經》中還有很多。
  • 20歲的毛澤東讀《詩經》:從而走上革命道路,立志救民於水火
    那麼,從小熟讀《詩經》的毛澤東,他的思想的形成與《詩經》有什麼關係呢?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毛澤東和《詩經》的那些事兒。一、毛澤東和《詩經》的淵源我們讀《詩經》時經常會聽到毛詩,那麼這毛詩來源於哪裡呢?毛詩,指戰國末年時,魯國毛亨和趙國毛萇所輯和注的古文《詩》,也就是現在流行於世的《詩經》。
  • 《詩經》是怎麼來的?帶你揭秘中國古代最有文化品味的職位
    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周天子用禮樂來治理天下,百姓們的日子過得慵懶而又祥和,生活的好不快活。而這樣的日子也會有所單調,為了對抗這種單調,百姓們會將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樂給釋放出來,還給編成了詩歌。在那個時候,詩歌描述的或許就是他們生活。這些詩歌就是百姓們最真實的生活寫照。而採詩官呢?
  • 詩經·木瓜,中國古人怎麼報答感恩之情
    今天是西方的感恩節,這兩天剛好學到《詩經》的《木瓜》,就是講怎麼報答,怎麼回報的,感覺非常相應,而且最近好幾件事情,也讓我更加反思對生活中的獲得如何報以感恩的心態
  • 漣漪讀詩經(28)
    靜女[先秦] 詩經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 中英雙語探尋《詩經》之美,這樣品讀更有味道
    上次分別的時候,他們約定今日日上兩竿高時在這裡見面,可是現在太陽都已經快上三竿了,姑娘怎麼還沒有出現呢......戀愛的甜蜜,三千年都是一個味道。世上有郎情妾意,自然就有相思以盼。《周南·關雎》說了一個小夥追求意中人的故事。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書越來越多,到底該怎麼讀?」丨《讀書讀書》
    當然,就現在的情況而言,可能又有所不同。現在的人讀書的條件好多了,不僅有人「引讀」,還有各種「拆書稿」,現在的讀書的人也多了,能讀到的書就更多了。甚至除了讀書,還可以看電視劇,通過書籍改編而來的影視劇、通過書稿改編而來的紀錄片,又或是「聽書」等等,在讀書的形式上越來越多元化了。所以,「書越來越多,到底該怎麼讀?」
  • 《詩經》中收錄一段肉麻對話,生活中如果說過,夫妻間肯定很恩愛
    《詩經》裡的愛情有悽美、溫暖、執著、堅韌,它所展現的是人們對於愛情自由的嚮往。今天就來看看《詩經》中肉麻的一首詩,生活中如果說過,夫妻間肯定很恩愛。天蒙蒙亮,打鳴的公雞就開始勤勞的工作了,妻子早早醒來準備早餐,然後叫醒丈夫,吃完飯該幹活了。這時候丈夫還不情願起床,對妻子說:現在還是晚上呢?子興視夜,明星有爛。執著的妻子反駁丈夫,不相信自己去看看,怎麼可能天還沒亮呢?丈夫回答的很敷衍,但語氣並沒有埋怨,反而透著大男孩的撒嬌和求饒。將翱將翔,弋鳧與雁。
  • 丁徐榮 :在《詩經》裡遇見美好
    秋冬之際,天色向晚,漫步河邊看蘆葦瑟瑟,一道殘陽鋪水中,不由想起《詩經》裡「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句子。 是的,《詩經》裡的蒹葭就是這河邊的蘆葦。清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中說:強脆而心實者為荻,矛纖而中虛者為葦。尋常可見的事物,在《詩經》的前塵舊夢裡,都被賦予了美好的名稱,讀來古意盎然,雅趣十足。
  • 《詩經》中的俺爹俺娘
    老胥解讀:   此首《蓼莪》(讀作「驢鵝」),乃中國詩歌史上
  • 《詩經》∙鄭風∙野有蔓草|先民的一見鍾情
    —《詩經∙鄭風∙野有蔓草》 「英譯中國古典詩詞」這門課,今天講到《詩經》,《鄭風∙野有蔓草》。 《左傳》裡記載,襄公27年,鄭伯宴晉使趙孟於垂隴。趙孟請大家賦詩,座中便有子太叔賦成這首《野有蔓草》。因此過去讀這首詩,沒什麼太特別的感受。如同偶然在雨中被淋溼了的衣服,脫下來洗乾淨晾乾了再穿上,沒有任何痕跡留下。
  • 品讀詩經中《鄭風·子衿》,如何藉此詩優雅表達對戀人失約的不滿
    在現代戀人之間約會,如果男子遲到,就可能接到女友的電話,說「如果多少分鐘還沒到,你就等著吧!」,後果自行想像。可是在古代,通訊不像現代那麼發達,不能直接打個電話問來不來,只能在約會地點傻傻的等待,進而胡亂猜想戀人為啥還沒到呢?文藝點的還可以寫首詩。
  • 揭開《詩經》的神秘面紗,誕生之初它可能就是一首《大約在冬季》
    本期話題說起《詩經》,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這部中國文學史上最古老的詩集是那樣的遙不可及。但實際上,在中國詩歌的歷史上,詩很多時候就是從當時的流行歌曲衍化而來的,比如《召南》中的那一首《殷其靁》,在它剛剛誕生之初,可能就是一首類似於《大約在冬季》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