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對孔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的理解

2021-02-07 林叢木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我認為當今這個世界的局面很類似於春秋戰國時期,有的時候想了解當今這個世界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從春秋戰國的許多事例當中會有啟發和借鑑!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互相徵伐,互相口誅筆伐,都說春秋無義戰!

當時孔子非常提倡名號,也就是孔子認為做任何事都要先正名,如果不是真正的符合道義的事情就叫做名不正,所以子路問孔子,如果你執政先做什麼,孔子說先正名!子路說:子真迂腐啊!其實大多數的人都是和子路一個想法,認為有絕對的武力還考慮什么正名?只要強制去做就行了!或者說認為我隨便找一個藉口假裝名正言順就可以了,全憑自己怎麼說罷了!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之間就是這麼認為的,所以說春秋無義戰,所以說這些諸侯國沒有成大器的!

接下來我分析一下,首先就是一件事如果不符合道義,那一定在言論上是說不通的,無論怎麼造輿論都是說不通,所以叫做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的話必然導致的結果就是諸侯國內本身就意見不一致,不能團結一心一致對外,嚴重的話會導致分裂。這就是說為何一直提倡正義之戰的原因,如果兩軍勢均力敵,那肯定是正義的一方佔優,符合道義的一方,必然上下一心,一致對外,比如反侵略者與侵略者,上下一心,三軍用命,輿論支持,得道多助,得民心順天時,故而興義兵討不義之師,乃順天應人,弔民伐罪,故而天不降遭殃,對方的陣營的百姓也會紛紛倒戈,期盼正義之師的到來!

所以孔子說執政先要正名!言不順事不成,事不成就導致失去了維持社會世界秩序的準則,失去了維持世界秩序的準則,將會有不斷的不聽從諸侯國的對抗紛紛而起導致法律刑罰的名存實亡和廢弛!此時必然會導致老百姓不知道該幹什麼好,慌慌張張無法依憑!所以說君子所做的事道義上的名聲一定要真的符合道義才能說得通,說得通的事情一定可以這樣去實行!所以說君子對於自己的言論,不可以有任何得過且過,委曲求全,矇混過關!

這就是我對子路和孔子對這句名不正則言不順這句話的理解!

相關焦點

  • 名不正則言不順
    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If names be not correct, language is no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ruth of things.
  •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如果「師出無名」而憑藉一己好惡做出判斷,就不太可能取得成功。本文節選自陳綺萍《真假孔子》。文丨陳綺萍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
  • 名不正則言不順,改名會影響我們的人生運勢嗎?
    俗話說:名不正則言不順,改名真的會影響我們的人生運勢嗎?一起來了解看看。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就是名字只是一個人的身份符號,真的會影響運勢嗎?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名字當中都暗藏著陰陽五行,也就是木、火、土、金、水。而且每一種五行對於不同的人來說,它們的作用也是不一樣的。所以就會具有吉兇的分別。而且自然界中的「數」也有吉兇的意義,對人的姓名也是有影響。
  • 名字不順口?試試成語起名,好聽又好記,讓孩子成為班裡最靚的崽
    名字不順口?試試成語起名,好聽又好記,讓孩子成為班裡最靚的崽!不少家長在給孩子起名的時候,都喜歡從古文典故中獲取靈感。而大部分的成語,就是一個濃縮的典故,所以,父母可以根據成語給孩子起個美好的名字。如果您的孩子的名字讀起來不順口,不妨試試成語起名吧!用成語起名好聽又好記,同時又能讓寶寶記住一個成語,趕緊來試試吧!看完這些出自成語的名字,有沒有為寶寶挑選到滿意的名字呢?
  • 好聽還不容易重名!
    好聽還不容易重名!寶爸寶媽們在給孩子起名的時候,最不希望發生的事情,便是自己精心給寶寶挑選的名字,和別人重名了吧。重名和撞衫一樣,總有一種莫名的尷尬。特別是一個班級裡有重名的同學,會給老師同學以及孩子本人帶來困擾。由此可見,寶寶的名字一定要冷門且好聽的,如何在不帶生僻字的情況下做到冷門呢?看完這篇起名攻略,你就知道啦!
  •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一天,晉國的醫生叔向去拜會老友韓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