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爆發的伊拉克戰爭可以算是本世紀最大的一個「黑色幽默」,在本土遭遇不幸的恐怖襲擊之後,美國迅速懲罰了罪魁禍首的阿富汗蓋達組織,隨後以清除「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理由推翻了伊拉克薩達姆獨裁政權。「大規模殺傷性武器」(WMD)在當時成為一個佔據世界各大主要媒體頭版頭條的熱門詞語,原因是所有人都想知道究竟是怎樣「大規模」的武器值得西方大國如此興師動眾。
戰爭過去快二十年了,發動戰爭的原因至今眾說紛紜,唯一的真相是英美聯軍並沒有發現「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了這場戰爭付出慘重代價的除了在戰場上死傷的士兵和生靈塗炭的伊拉克人民以外,一個英國平民百姓試圖阻止戰爭的行為也值得關注。
2019年上映的英國電影《官方機密》講述的就是一個供職於英國情報機構政府通信總部的翻譯員,在伊拉克戰爭爆發前夕向英國新聞界洩露國家機密的故事。這部波瀾不驚的低成本電影卻匯集了眾多的英國頂級明星加盟,讓人不由得對它刮目相看。
「英倫玫瑰」凱拉·奈特莉扮演的是故事的唯一主角,一個充滿正義感的英國情報機構基層職員。拉爾夫·費因斯扮演了一位老辣的辯護律師,在幕後鼎力支持這位弱小的英國女子對抗強權。憑藉著熱門英劇《王冠》中菲利普親王一角而聲名鵲起的英國演員馬特·史密斯扮演了一位新聞記者,正是他的窮追不捨才使得發動戰爭的真相得以公之於眾。
此外電影中還有幾位配角演員讓人感到驚喜,英國偶像級明星馬修·古迪的扮相幾乎讓人無法辨認,他出演了一個為了核實事實真相而四處奔走的新聞編輯。在電影中客串出演外交部官員的塔姆辛·格雷格正是當年熱門英劇《布萊克書店》中的老闆娘,對於很多觀眾來說《布萊克書店》幾乎有著英劇啟蒙的意義。
一個低級失誤差點導致主人公的付出化為烏有
儘管擁有如此耀眼的明星陣容,電影《官方機密》並沒有採取好萊塢大片慣用的手法來拍攝,而是始終堅持著還原事實真相的態度。凱拉·奈特莉扮演的情報機構職員過著枯燥乏味的生活,主要的工作是翻譯情報機構收集到的各種信息,這樣一個在龐大機構裡的小人物卻被一封郵件改變了人生。在伊拉克戰爭爆發前夕,電影中的英國情報機構獲得了一份美國國家安全局備忘錄,並且下發給所有員工。備忘錄的內容讓這個只是被抄送的基層職員感到震驚,使得她對伊拉克戰爭的發動理由產生了懷疑。
電影並沒有將精力過多地放在「機密洩露」的故事上,完全沒有經典間諜片007中那種驚心動魄的情節,電影真正精彩的情節在這份機密備忘錄登上報紙之後所產生的連鎖反應之上,以及這個弱小女子與強權機關之間的對抗。
電影的第一個高潮發生在報紙刊登機密文件之後,馬特·史密斯扮演的新聞記者忙著接待各種採訪預約,並且得意洋洋的憧憬著自己的「普立茲獎」。突然之間所有的採訪預約全部被取消,輿論的各種喝彩也戛然而止。一個低級失誤使得這份公之於眾的機密文件被人質疑,在這份被報紙公開的美國政府文件中使用了一個英文單詞「favorable」,而在報紙校對時被拼寫成了「favourable」。前者為美式拼寫,而後者則是英式拼寫,雖然意思完全一致,但是對於保守和自大的英國人來說,這份採用英式拼寫的美國政府文件實在讓人懷疑。
這個顯而易見的低級錯誤使得這篇重磅新聞的可信度瞬間消失,而更加讓人啼笑皆非的是發生這個錯誤的原因。報紙的助理人員習慣性的對文章進行了拼寫檢查,理所當然地將違反英式拼寫習慣的「favorable」改成了「favourable」。
面對著公眾的一片質疑,主人公的付出幾乎化為烏有。隨後而來的英國政府內部審查使得情報機關之中人人自危,原本想要揭發英國政府謊言的女主角卻發現自己不得不靠著隱瞞真相度日。而此時這個弱小的英國女子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她通過自首將自己公之於眾來換取媒體和公眾的信賴。
一場耐人尋味的審判結果讓人深思
電影《官方機密》並沒有繼續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這個敏感問題上繼續深究,而是把焦點轉向了對於主人公行為對錯的判斷之上。一個為了阻止戰爭而洩露了本國機密的公民,是否應該受到法律的制裁?電影給出了一個耐人尋味的答案,值得讓人深思。
為了幫助觀眾在複雜的法律條文和政治因素中理清思路,拉爾夫·費因斯所扮演的大律師這個角色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他在調查中發現一個重要的線索,英國外交部法律顧問在伊拉克戰爭發動前夕突然辭職,而在與這位政府前高官的訪談之中,機智的律師意識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正當律師團隊其他成員糾結於主人公是否應該認罪來換取法官從輕發落之時,這位大律師睿智地提出了一條相反的思路,要求英國政府提供發動戰爭合法性的證據,而不是主人公洩露機密的行為是否觸犯法律。如果受到侵犯的是一件不合法的事情,那麼被告人何罪之有?
原本穩操勝券的皇家檢察官無奈發現,根本無法向法庭提交任何關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證據,也因此無法證明英國政府發動伊拉克戰爭的合法性。於是控辯雙方在法庭上的形勢峰迴路轉,檢察官尷尬地向法官提交撤回訴訟的請求,被告人被立即當庭無罪釋放。原本令人期待的法庭辯論並未在電影中發生,這樣一場舉國轟動的審判竟然以這樣的結局告終。
電影雖然給出了一個貌似正義的結局,但是這個結局卻讓人感到耐人尋味。電影的主題依然糾結於西方式的道德觀念,程序正義高於事實真相。主人公獲得無罪釋放的理由並不由於她所作出的貢獻,或者個人所付出的犧牲,而僅僅是由於英國政府無法向法庭遞交證明戰爭合法性的證據。
這個以一己之力想要阻止戰爭的小女子後來怎樣了?
電影《官方機密》的取材於一個真實事件,電影結尾可以看到凱拉·奈特莉扮演的人物原型凱薩琳·甘出場。這位貌不驚人的英國女子雖然沒有凱拉·奈特莉在電影中的美麗動人,但是她在現實生活中試圖以一己之力來阻止戰爭,這樣的精神實在讓人感到震撼。
凱薩琳·甘在2003年時是一名英國國家通信情報局的初級職員,她在臺灣長大並且精通中文,電影中的凱薩琳·甘與同事常常以生硬的普通話聊天。從家庭背景來看,她原本應該對伊拉克戰爭保持積極態度,原因是她的丈夫是一名土耳其庫德族的難民。伊拉克薩達姆政權對於庫德人採取的殘酷鎮壓,使得庫德人對薩達姆深惡痛絕。然而作為庫德人妻子的凱薩琳·甘卻對這場師出無名的戰爭報以質疑的態度,並且毅然決定將那封機密郵件洩露給了新聞媒體。
凱薩琳·甘的這次勇敢行為激起了英國人民強大的反戰浪潮,就在戰爭爆發前一個月的2月15日,一場史上最大規模的反戰示威在全世界範圍內展開,其中僅在英國就有超過百萬民眾參加遊行活動。
然而戰爭的爆發沒有受到任何影響,英美聯軍於2003年3月20日單方面對伊拉克發動了軍事行動,戰爭一直持續到2011年12月18日美軍全部撤出。雖然布希在開戰兩個月之後便宣布「伊拉克戰爭主要戰鬥已經結束」,但是對於凱薩琳·甘來說糟糕的事情才剛剛開始。她被英國政府起訴違反了《官方機密法案》,她的庫德人丈夫差點被遣返出境,個人生活受到了極大影響。直到伊拉克戰爭爆發一年之後的2004年2月,英國皇家檢察署以「證據不足」為由當庭撤銷了對凱薩琳·甘的起訴,而她和丈夫最終不得不離開英國,前往土耳其定居。2003年,凱薩琳·甘恩被授予山姆亞當斯道德獎,而曾經也獲得過這個獎項的另一個美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愛德華·斯諾登
結語
套用一句當下西方最為流行的口號,「英國人的命也是命,伊拉克人的命也是命」。這場開始和結束都那麼不明不白的戰爭導致了數千名英國士兵傷亡,而伊拉克人民的死傷更是難以統計。英國人凱薩琳·甘的行為沒有改變任何的事情,但是這個平民百姓的勇氣卻不由得讓人感到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