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 伊拉克戰爭的30個記憶碎片

2021-02-16 九久讀書人

凱文·鮑爾斯在小說《黃鳥》的開頭這樣寫到:「戰爭企圖在春天殺死我們。天氣轉暖,伊拉克尼尼微平原上逐漸變得綠草如茵。我們在城鎮外圍低矮的山坡上巡邏:懷著堅定的信念翻山越嶺,在茂密的草叢擇路而行;像拓荒者那樣,頂著狂風艱難跋涉。我們睡覺時,戰爭匍匐祈禱,身上的一千根肋骨貼著地面;我們拖著疲憊的身體向前推進時,戰爭在暗處瞪著白眼,虎視眈眈;我們進食時,戰爭忍飢齋戒。它交配,產崽,在烽火中繁衍。」

伊戰過去十一年,這個世界似乎沒有任何改變,離別與苦痛依然鮮明,而戰爭的引線卻埋在沙土之下,蠢蠢欲動,仍然準備將我們帶入深淵……

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戰爭開始後不久,一枚飛彈擊中巴格達的伊拉克計劃部大樓,滾滾濃煙從很遠的地方就能看到。

2003年3月29日,一名美國海軍陸戰隊醫生抱著一名伊拉克女孩。在伊拉克中部前線的交火將一個伊拉克家庭衝散,當地武裝分子似乎曾驅趕平民向美軍陣地前進。

2003年3月29日,陸軍士兵盧卡斯-愛德華茲聞著妻子史蒂芬妮來信的芳香,當時他正駐紮在卡爾巴拉附近的沙漠中。

2003年4月2日,在卡達首都多哈的中央指揮中心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的錄像顯示,美軍士兵將女兵傑西卡-林奇從伊拉克營救出來。2003年3月23日,伊拉克戰爭後的第三天,林奇所在的機修連車隊在伊拉克納西裡耶附近迷路,遭到伊拉克軍隊的伏擊,11名美軍士兵被打死,包括林奇在內的6名美軍士兵被俘。當時林奇只有19歲的,幸運的林奇最終被美國特種部隊營救,隨即便被先後送至德國和美國救治。

2003年4月7日,來自美國第七步兵團三營A連的中士查德(中間)正與戰友們休息,當時他們剛剛搜索完被炸彈摧毀的一處薩達姆行宮。

2003年4月7日,來自美軍海軍陸戰隊第三營招呼步兵團士兵快速通過被損壞的巴格達公路大橋。他們當時正處於巴格達南部郊區,頂著敵人的炮火前進。

2003年4月9日,巴格達中心的一座薩達姆雕像被推倒。早些時候,一些伊拉克人使用大鐵錘已經將薩達姆雕像的大理石基座損壞。年輕人將套索放在雕像的脖子上,一端栓在美軍裝甲車上,將雕像拉倒。

2003年4月10日,一個伊拉克家庭在為自己死去的三位親人哭泣。9日晚間,一位父親、10來歲的兒子和另外一名男性親戚駕駛一輛汽車,在通過一棟被美軍佔領的建築時拒絕停車,被海軍陸戰隊殺死。當時受害者親屬一直等他們回來,不知道已經發生了慘劇。

2003年4月16日,中士羅伯茨在紀念陣亡戰友時淚流滿面。4月6日,來自紐約福斯特港口的19歲士兵赫胥黎被打死,當時他乘坐的裝甲車被火箭助推手榴彈擊中。赫胥黎五個月前才剛剛完成基本訓練,羅伯茨是帶隊長官,當時也在裝甲車上。

2003年5月1日,美國前總統布希在核航母亞伯拉罕-林肯號上發表演講,宣布伊拉克主要戰鬥任務已經完成。

2003年5月1日,美軍陣亡士兵的棺材上覆蓋上國旗,被軍用飛機送回美國本土。這張照片當時引發了許多爭議,因為當時記者不被允許觀看陣亡士兵遺體被返回丹佛空軍基地的場面。照片是一名為科威特軍事承包商工作的工人塔米拍攝的,她和丈夫隨後均被解僱。

2004年3月31日,伊拉克人將屍體吊在費盧傑附近幼發拉底河的大橋上,並且高喊反美口號。憤怒的伊拉克人殺死了四名美國承包商,將他們的屍體從燃燒的越野車上拖下來,通過街道,然後掛在大橋上。

2004年4月29日,克雷格-鮑文利用最後一分鐘的時間,與兩個孩子緊緊擁抱。當時他正要隨路易斯安那國民警衛隊第256步兵加強旅第199支援營離開德克薩斯州的福特堡基地,開赴伊拉克。

2005年5月2日,巴格達西北部摩蘇爾市遭到汽車炸彈襲擊,一名美軍士兵安慰襲擊中受到重傷的孩子。

在這張未標明日期的照片上,伊拉克阿布格萊布監獄女警林黛-英格蘭,用狗脖套拴住一名赤身裸體的囚犯。這些照片是2004年5月6日曝光的,引發全世界對美軍虐俘的譴責。

2005年6月,美國海軍陸戰隊凱西少尉在陣亡伊拉克,他的妻子凱瑟林在丈夫靈前守夜。組圖《最後的葬禮》,獲得2006年普利茲特寫資訊攝影獎。

2005年6月21日,伊拉克巴格達的Amarayah區學校保安,加利爾-沙蘭(倒地者)被一名不明身份的持槍人員殺死,她的兩個女兒之一看到父親倒地時的情景。

2006年,「荷賽」肖像類單幅一等獎受傷的美軍海軍陸戰隊員回國結婚》,講述了24歲的美國海軍中士西格爾和他21歲的妻子Renee Kline的結婚照。他在伊拉克一次巡邏中遇到炸彈襲擊,高溫使他的面部肌肉溶化,炸彈震碎了他的頭骨、炸斷了他的一條手臂,一隻眼失明,回國後做過19次外科手術,但與之青梅竹馬的Renee還是毅然決定和他結婚。

2006年5月17日,美國俄克拉荷馬州sapulpa的綠山公墓中,24歲的美國陸軍士兵布賴恩-奎頓的妻子森蒂-奎頓在丈夫的葬禮上哭泣。布賴恩與另外一名士兵於5月4日在巴格達附近遭遇路邊炸彈襲擊喪生。

2007年1月16日,彼得-莫裡斯抱著四個月大的女兒加布裡埃爾,挨著妻子艾琳坐著,等待隨部隊前往伊拉克服役一年。這是莫裡斯第一次前往伊拉克,但是對於他連隊的許多士兵來說,這已經是第三次出徵。

2007年5月27日,在美國維吉尼亞州的阿林頓國家公墓,瑪麗-麥克休哀悼自己死去的未婚夫詹姆斯-裡根。裡根是一名特種兵,2月份在伊拉克炸彈襲擊中喪生。這是葬禮後,瑪麗第一次到訪未婚夫墓地。

2008年8月24日,一名身綁炸彈的13歲小女孩向巴格達北部的伊拉克警察自首,原因是她並不想成為自殺襲擊者。駐巴格達的伊拉克軍隊立即解除了小女孩身上的炸彈,隨後,該女孩又交給警方另一個炸彈背心。

2008年12月1日,三歲女童莎姆斯在她位於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的家中,由於嚴重毀容,小夥伴們都敬而遠之。2006年11月3日,莎姆斯的爸爸帶著她從薩德爾城的什葉派穆斯林聚居區探親返回時遭遇恐怖組織的汽車炸彈襲擊。莎姆斯在爆炸中面部毀容雙眼失明,媽媽也在爆炸中遇難,在那次爆炸當中,共有202人不幸喪生。

2008年12月14日,美國總統布希突然訪問伊拉克,與伊拉克總理馬利基籤署了美國駐軍協議和兩國間戰略框架協議。在布希在與馬利基共同舉行的記者會上,一名伊拉克記者將兩隻鞋朝布希扔了過去,幸運的是布希彎腰躲過了襲擊。

2009年3月31日,英軍結束6年來在伊境內執行軍事任務的使命,駐巴斯拉基地的英軍正式向美軍移交指揮權,同時也標誌著駐伊英軍開始正式撤離伊拉克。

2009年6月25日,巴格達,隨著伊拉克安全形勢好轉,闊別多年的夜總會又重新走入人們的生活。

2009年6月29日,巴格達民眾載歌載舞,慶祝美軍撤離伊拉克城市。伊拉克將30日定為「國家主權日」全國放假

2010年3月7日,伊拉克北部城市摩蘇爾,一位婦女在投票後展示塗有墨水的手指。伊拉克國民議會選舉於當地時間7日7時至17時舉行。1900萬選民要從300個政治實體的約6300名候選人中選出325名議員。此次選舉是美國推翻薩達姆政權後伊拉克舉行的第二次大選,被認為是2011年底美軍全面撤出伊拉克之前對伊拉克局勢的一次重要考驗。

2010年8月18日,一隊美軍裝甲車隊穿越邊界抵達科威特。根據美國的計劃,8月31日後美軍在伊戰鬥行動結束,駐伊美軍戰鬥部隊全部撤離。

2010年8月31日,歐巴馬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向全美民眾發表電視講話,正式宣布美軍在伊拉克的作戰任務結束。

(轉自搜狐新聞圖片庫)


九久讀書人

專注外國文學與優秀中文作品的出版品牌

微信號:book_99read

微博:@99讀書人

天貓:九久圖書專營店

官網:www.99read.com

相關焦點

  • 8.30美國【官方機密】她在伊拉克戰爭爆發前夕洩露國家安全局備忘錄
    類型: 劇情 / 驚悚 / 傳記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 / 美國語言: 英語上映日期: 2019-01-28(聖丹斯電影節) / 2019-08-30(美國)片長: 112分鐘(聖丹斯電影節)又名: 官方秘密 / 瞞天機密(臺)IMDb連結: tt5431890官方機密的劇情簡介 · ·
  • 伊拉克戰爭的幕後黑手,終於被這部電影揭露
    隨時插入的真實影像,無處不在的旁白說明,還有種種為了方便理解特地創造的情景劇,讓《副總統》具備普通傳記影片不曾擁有的真實感。這份真實感體現在方方面面。無論是具有年代感的做舊影像,還是911事件的現場錄像,亦或是惟妙惟肖的人物還原。導演都在聲嘶力竭的還原著過去的美國實況。而這份聲嘶力竭真正的目的,其實是為了揭露美國民主的黑暗。
  • 重新定義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
    2020年,重新定義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這一次,伊拉克動手了,直接向美國索賠13000億美元!這13000億美元,是美國2003年發動侵略戰爭——伊拉克戰爭,讓伊拉克這17年遭受的一部分經濟損失!
  • 美國將被伊拉克告上法庭,「戰爭罪行」令人髮指
    文\白山據悉,伊拉克政府將要控訴美國在伊拉克戰爭使用貧鈾彈對平民健康與環境造成的惡劣罪行,並在在近期內起訴美國;此事一經報導,便遭受了世界各國的重視,大家對此也是眾說紛紜。據報導稱,伊拉克每個月都會增加數百例的的癌症病例,這就是美軍在伊拉克戰爭中使用貧軸彈的後續影響,也是美軍造成的嚴重損失,為此,伊拉克政府將對美國涉嫌使用貧鈾彈藥破壞環境等罪行向瑞典和德國的法院提起訴訟。
  • 伊拉克戰爭是一場什麼性質的戰爭?因何而起?過程是怎樣的?
    因為是海灣戰爭的延續,又稱為第二次海灣戰爭。到2010年8月美國戰鬥部隊撤出伊拉克為止,歷時7年多,美方最終沒有找到所謂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反而以薩達姆政權早已銷毀的文件和人證為由,結束了戰爭。2011年12月18日,美軍全部撤出。  伊拉克戰爭實質上是美國借反恐時機,以伊拉克拒絕交出子虛烏有的生化武器為藉口,趁機清除反美政權的一場戰爭。
  • 伊拉克戰爭是這樣扭曲人性的
    英國《泰晤士報》隨軍記者馬克·菲蘭切尼在伊拉克戰爭開始後,一直跟隨美國海軍陸戰隊第2攻擊旅活動,以下內容是菲蘭切尼發回的前線報導: 一夜振聾發聵的槍炮射擊過後
  • 《記憶碎片》:卡涅阿德斯船板不是鬧得
    《記憶碎片》由於與克里斯多福·諾蘭早期舊片重名,有濃烈的山寨爛片嫌疑,導致被人提早認為是褻瀆經典。幸虧參加北京電影學院舉辦的千人測評活動,一睹廬山真面目,才知道影片有點乾貨。儘管略顯低廉的製作與影像,並不能跟那些燒腦大片相提並論,卻有獨特的懸疑感、人性糾葛、黑色幽默,最低限度能說清楚一個故事。
  • 伊拉克戰爭中,美國賺了多少錢
    美國在伊拉克戰爭中損失了上萬億美元,相對於美國的經濟損失,美國在地緣政治利益上的損失更大,伊拉克戰爭對美國長期的影響力正在顯現,一場伊拉克戰爭是美國中東霸權走向終結的戰爭,在伊拉克戰爭中,美國失去的不僅僅是經濟利益,美國最終還要失去中東霸權。
  • 《當代電影》| 流亡民族的影像志 ——庫德電影中的身份建構
    「封閉的時空體」;集體的創傷經驗和記憶戰爭和動亂造成的「封閉的時空體」是庫德電影的特徵,聚焦廢墟、難民營和監獄等場景及其室內空間,與之相應的影像風格往往由幽暗的光線、冷峻的色調和固定機位的靜止鏡頭構成,營造出壓抑幽閉感、時空凝滯感、受控束縛感和陌生隔閡感,喚起集體被壓抑的由戰爭衝突造成的創傷經驗和記憶,加強了庫德民族的身份認同。
  • 伊拉克戰爭的意外插曲
    伊拉克戰爭的硝煙已經散去17年,這場幾乎美軍一邊倒的戰爭,讓我們認識到了現代武器裝備和戰略戰術的可怕。伊拉克戰爭的主要戰鬥僅僅持續了25天,一直到2011年,美軍才將主力作戰單位從伊拉克撤出,並宣布戰爭結束。在美軍駐守的9年裡,美軍付出了比戰鬥更殘酷的人員傷亡。
  • 以《記憶碎片》為例,解讀後現代電影藝術的蒙太奇魅力
    記憶碎片》,相信大家都會自然而然的聯想到著名的後現代電影藝術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而《記憶碎片》這部電影在我看來正是諾蘭導演將蒙太奇藝術運用到爐火純青之地的巔峰之作。與《盜夢空間》、《星際穿越》不同的是,《記憶碎片》整體的敘事結構正如電影片名一般支離破碎。
  • 以《記憶碎片》為例,解讀後現代電影藝術的蒙太奇魅力
    與《盜夢空間》、《星際穿越》不同的是,《記憶碎片》整體的敘事結構正如電影片名一般支離破碎。這樣碎片化的蒙太奇處理手法加之諾蘭導演獨到的視聽語言理解,使《記憶碎片》風格自成一派、獨樹一幟。加之影片中許多黑白影像畫面,臺詞跳躍幅度過大,事件瑣碎繁雜。但也正是這些藝術元素的堆砌,使得《記憶碎片》的劇作風格更好的與影像風格交織雜糅,更充分的為觀者展示了後現代電影藝術的蒙太奇魅力。
  • 推薦:21部伊拉克戰爭經典電影
    2:綠區 豆瓣評分7.3《綠區》是由保羅·格林格拉斯執導,馬特·達蒙、格雷戈·金尼爾主演的戰爭動作電影。該片講述了美軍一級準尉羅伊·米勒奉命在伊拉克調查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卻漸漸發現了調查行動背後的真相。
  • 第五人格:觀看IVL秋決賽可得隨機獎勵,有3個記憶珍寶和30碎片!
    01觀看IVL秋決賽可得隨機獎勵根據官方公告可知,玩家們在秋決賽期間觀看比賽直播時,每累計8分鐘可隨機獲得一些獎勵物品,比如記憶珍寶、碎片、線索、靈感、金蘋果等。這些隨機獎勵每日最多可拿5次,而3個記憶珍寶、30個碎片、10個靈感都有機會收入囊中,看上去是不是很誘人?主要是記憶珍寶和碎片比較多,有的玩家每天能收集到6個甚至更多的記憶珍寶,要是碎片的話,一次30個,積攢下來也有不少了。
  • 最新戰爭大片, 感人的伊拉克戰爭人狗情未了
    主要講述參軍的海軍陸戰隊下士梅根·利維與軍犬雷克斯奔赴伊拉克戰爭前線,在兩年間完成數百次任務,拯救無數人生命的故事。所以說可被稱作是「一條狗的使命」的伊拉克戰爭版。梅根·利維與狗狗雷克斯來到伊拉克戰場,這裡隨時都有可能爆炸,都有可能被槍殺。看似友好的表面,暗藏殺機。
  • 海灣戰爭,只堅持了42天的伊拉克為何沒成為第二個越南?
    海灣戰爭中的伊拉克與越南戰爭中的北越可以說完全不同,這兩場戰爭的性質不同、目的不同、結局自然也不同。相比於北越與美國爭鬥十多年,伊拉克軍隊僅僅堅持了42天就被完全擊敗,這其中空襲佔了38天,地面戰僅有100小時。實際上伊拉克在海灣戰爭中的潰敗,不僅令全世界軍事專家們一片譁然,也令美軍內部感到震驚。
  • 麥可傑克遜去世,竟暫停了伊拉克的一場戰爭
    自稱前美軍士兵的Rican Prodigy在YouTube講述的故事:「長話短說,麥可傑克遜去世時我被派駐於伊拉克,伊拉克人民深愛麥可,為了紀念麥可,他們呼籲停火24小時。是的,麥可傑克遜的去世令一場戰爭暫停交火24小時,這就是他的影響力。」
  • 海灣戰爭伊拉克實力也很強,為何只堅持了42天?
    海灣戰爭有諸多意想不到,其中之一便是聯軍以極小的代價重創伊拉克軍隊,伊拉克只堅持了42天便接受了停火協議。這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比如,當時很多軍事專家就說,海灣戰爭在較長的時間內可能會形成僵局。
  • 海灣戰爭中那些被伊拉克俘虜的美國女兵後來怎麼樣了?
    武器的發展歷程與現代戰爭的進化是分不開的,二戰時期各國戰爭形式還以機械化戰鬥為主,當年機械化程度頗高的德軍和蘇軍之間的戰鬥還被稱為是最強陸軍之間的對決。而在現代化戰爭中,陸軍的作用卻在無形之間被削弱了,美國用一場曠世的海灣戰爭告訴世界各國,現代信息化戰爭已經來臨。
  • 1991年的海灣戰爭,面對現代化戰爭,伊拉克軍隊到底敗的有多慘?
    伊拉克當時是中東地區比較活躍的國家,通過大量購買武器裝備,自身實力增長很快,由於不滿現狀,就入侵了科威特,這種做法很明顯侵犯了美國的利益,在冷戰中勝出的美國自然不能容忍伊拉克這種行為,於是就有了海灣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