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前海,是國家新一輪改革的戰略前沿和創新高地;創新,作為前海建設的核心任務,也是「前海模式」的核心元素。
「歡樂港灣,深圳之聲」位於寶安中心區南部濱海地帶,沿前海灣岸線而生,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節點;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工程建設項目,充分體現出前海合作區功能。該項目為深圳華僑城公司代建,由北京建院華南設計中心與香港 Rocca 公司深度合作設計完成,體現了「灣區所向」、「前海所能」的項目創新模式。
「歡樂港灣」品牌系的發布是華僑城33載文化旅遊的新名片,是延續歡樂谷、歡樂海岸等「歡樂」系的新一代作品。憑藉華僑城 33 載城市運營經驗,旨在打造集濱海休閒、文化旅遊、藝術體驗、商業辦公、精品酒店等於一體的 5A 級「新型全域旅遊示範區」。深圳之聲(寶安演藝中心)位於寶安中心區南部濱海地帶,沿前海灣岸線而生,是寶安中心區濱海文化公園的標誌性節點,也是寶安中心區中軸上三個文化建築的濱海沿岸焦點。演藝中心總用地面積約 2萬㎡,總建築面積 38172㎡,建築高度約 50m,主要包括一座 1500 座的大劇院、一座 600 座的小劇場及相關配套功能。演藝中心建成後將是本地區的最高藝術表演中心,能滿足大型歌劇、舞劇(含芭蕾舞劇)和大型交響樂、綜合文藝表演等演出的需要,同時兼顧多種功能要求,具備接待世界級優秀表演藝術團體演出的條件和能力,並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力求成為體現國際濱海城市新坐標、世界級濱海文化旅遊地的標誌性文化建築。
文化觀演建築的功能獨特、技術複雜、專業繁多,是一個技術與藝術的結合體,同時代表了當代的文化內涵,更是城市共享空間的演繹。在設計中,如何建立建築與城市之間的結構關係,使劇院真正成為城市獨有的「文化名片」;如何定義劇院在城市之中的社會屬性,以其作為城市空間的標尺,營造供市民展示生活之美的開放性。在深圳之聲 ( 寶安演藝中心 ) 項目創作實踐中,我們將城市空間與建築文化的傳承,觀演建築的協同性、創新性作為項目的研究重點。
古今文化的傳承,正是一種流動的能量,生生不息。方案意在塑造寶安海濱的流動風景,引領中央綠軸的人文氣息,融合水石林萌的自然生態。
流動的意象,水與石的景致,傳統的禪意。水與石,蘊含傳統哲學與藝術中虛實共生的禪意,隱現中國園林石景中 「漏、皺、透」的韻味。建築造型的創意取自水流衝蝕石塊的形象,起伏的建築形態反映著水流衝蝕的力量與動感。演藝中心的造型與其他兩座建築一脈相承,作為文化軸線與濱海文化公園的交織點,延續了文化中軸整體流動的形態,又與濱海文化公園自由靈動的曲線元素呼應。來到南段臨海處,建築如石壁般驟然上升,以昂揚的姿態作為軸線的收尾。建築造型中的波浪起伏與幾何直線有機地融為一體,融匯了傳統書法柔中帶剛的筆意。建築群本身就成為了陳列於寶安中心區的藝術品,構成中央綠軸的獨特風景。
寶安中心區演藝中心的設計從與寶安圖書館及青少年宮成為一個整體的設計理念出發,三座文化建築從北向南形成一條文化軸線。體量上,演藝中心在保證功能合理的前提下,採用相近的方形體量,達到城市空間層面上的協調,同時建築在文化中軸的末端驟然抬高,打破了文化中軸平緩的天際線,回應了設計構思,也暗合了功能需求。
立面上,演藝中心採用與後二者相同的幕牆系統,使文化中軸的城市立面協調一致,但演藝中心更強調虛實結合,前廳在東立面上採用了曲面的玻璃幕牆體系,既豐富了立面造型,又為前廳引入了大量的自然光,令前廳更加通徹透亮。
建築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與環境、城市空間共生的有機整體。演藝中心在二層和屋頂均設計了對城市開放的觀景平臺,濱海文化公園的人流可通過扶梯和電梯直達各平臺觀海。副樓相對獨立,流線上與中軸景觀協同設計,作為交通及休閒空間對市民開放,同時將二層及屋頂的觀景平臺與城市中軸景觀聯繫起來,將建築空間整合成為城市的一部分,打造開放性的城市空間。
科技協同發展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中之重,本項目推進以科技創新引領的全面創新,通過高標準、高技術建設的深港科技創新及廣深港三城合作與國際協同設計模式,體現了前海觀演文化建築項目的創新模式。項目打造國際專業劇場設計團隊協同模式,設計團隊來自國際一線專業劇場設計團隊,建築設計由北京建院華南中心與香港Rocco事務所共同合作完成,舞臺設計為 Kunkel+ 大豐,建築聲學設計為Marshall Day,幕牆設計為Buro Happold+大地幕牆,景觀設計為 SWA 事務所等。
作為觀演建築的設計重心,觀眾廳及舞臺部分的設計具有工種繁多、協調難度大等特點,除了常規的建築、結構、機電設備專業外,還涉及舞臺機械、舞檯燈光、建築聲學、擴聲音響、視線分析、隔聲降噪、智能化、精裝修、軟裝飾等多工種配合,需要藉助新技術、新材料去實現建築師的設計構思,形成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寶安演藝中心項目舞臺設計團隊基於技術創新與表演藝術兩個方面,了解如何使現場表演藝術場地的各個方面都發揮出作用。來自廣州歌劇院的項目管理團隊與北京建院從劇場建築設計方案的定位開始,量身打造劇場的專業化、定製化設計。身為經驗豐富的戲劇專業人、使用人、操作人與維護人,建築師知道如何採用正確的技術設備創造一個完善的工作環境,並實現建築設計與劇場技術的設計協同與創新。
寶安演藝中心的觀眾廳設計將室內聲學計算機模擬分析技術作為室內聲學音質設計的輔助工具,對設計方案及時做出符合聲學要求的調整,提出為達到音質要求的優化方案,使觀眾廳具有良好的建築聲環境,同時滿足在不同使用功能條件下均好的主觀音質效果。通過對觀眾廳的造型、體積和每座容積的控制及廳堂裝修的配合設計,能夠滿足以自然聲為主的交響音樂演出和以電聲為主的綜藝和歌舞演出需求。
舞臺規模和形式是決定劇院建築設計和演出定位的重要因素,舞臺裝備的規模和標準成為先進完備的舞臺系統的技術體現。大劇場採用帶鏡框式臺口的箱型舞臺,由主舞臺、兩個側舞臺和後舞臺組成「品」字形舞臺,是演出大型歌劇、舞劇為主,兼演交響樂、音樂劇、戲曲、話劇等劇種的多用途劇場。
大劇場設計採用傳統的廂型鏡框式舞臺,設有主臺、雙側臺、後舞臺,構成四面舞臺形式,可同時設置布景不少於六幕場景。主舞臺為31m×25m,臺口寬約 18m,高約 12m。表演區裝備大型雙層升降臺可傾斜臺板各升降臺,可單升降及編組升降,配演員升降滿足各種舞臺表演形式的變換,代表國際先進水平。側舞臺區域設全自動可移動式車臺自動活動升降樂池,最大可容納 2 管樂隊(約90人),觀眾廳設(100座)活動座位。舞檯燈光設兩道面光、4層耳光,由側光、假臺口光柱、臺口腳燈、舞臺頂燈、天幕照明、效果燈,共同打造最先進的舞檯燈光效果。
演藝中心雖然整體上較為方正,但幾乎每個面都是曲面或者斜面,且曲線大多採用樣條曲線。為了保證設計的精確度,通過非線性數位化幕牆技術的運用,全過程設計採用了Rhino模型基準面定位的方法,解決建築與結構輪廓的定位、門窗洞口與曲面的相互關係、劇院複雜的高差關係等多種問題。在非線性數位化幕牆技術應用的基礎上,建築實現了豐富的外觀效果。
網狀肌理:建築表面採用網狀的外牆系統,隨建築外形的曲線起伏,呈現如織製品的柔和肌理,產生細緻的光影變化和質感。
光線滲透:室外光線從外牆網格間滲透到室內,每個網格單元上透光孔的大小按照建築的外形及功能分布呈現漸進變化,巧妙地配合不同空間的使用性質,達到最理想的透光度。
立體遮陽:在西立面的外牆網格單元上裝設立體遮陽板,阻擋直射陽光,同時將光線反射到室內,在視覺上豐富了建築立面的質感和紋理。
觀演建築為藝術活動而服務,其技術要求十分嚴格,所以無論是內部空間還是外部形態都難以像展覽館、博物館等公共建築那樣具有較大的可塑性,單純形式上的外殼設計必然帶來「房中房」的形式主義後果。現代數位化技術在觀演建築設計中的運用豐富了建築形式的塑造手段,使非線性、扭曲面等難以計算和分析的問題迎刃而解,為建築師的想像力提供了更強大的技術支持,特別是通過 BIM 三維數位化信息使建築從方案、設計、加工直到建造全過程都得到有效的控制與優化。
設計通過 BIM 進行多專業集成和全過程設計,並藉助參數化手段對幕牆面板進行曲率分析,為面板劃分類型(平板、單曲板、雙曲板)和面板優化提供參考,有效減少了面板的加工周期和成本。
在觀眾廳的視線分析中,使用參數化手段對每個座位進行編號,計算每個座位觀眾的視線距離和視角(俯視角),檢查視線有無遮擋等。
此外,通過虛擬漫遊可檢查建築設計的合理性及建模的準確性,也可應用模型在後期對施工現場管理人員及工人進行三維漫遊交底,從而提高對設計方案和管綜優化的直觀理解。
當一個現場表演場地呈現一場完美演出時,沒有一件事情是因為幸運、意外或僥倖而成功。劇院設計中的所有環節都需要專業知識來創造,給予觀眾與表演者一流的體驗。建築師、業主和所有設計團隊成員緊密溝通的工作關係與合作方式,是實現演藝中心創新與成功的關鍵。
業主:深圳華僑城濱海有限公司
建設地點: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
建築設計: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華南設計中心
合作設計:香港 Rocco 事務所
項目負責人:黃捷、李敏茜
建築設計團隊:李敏茜、許菲茵、呂斂江、蔡友源、趙海濱、華澤宇、鄺楊喜、黎璇、邊建烽、袁昆、黃賀堃、張慎、田小婷、尹棟霖、丘星宇、林曉明、胡雪利、陳成龍
建築面積:38172㎡
設計時間: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