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D設計】粵港澳大灣區劇場設計的協同與創新 ——深圳寶安演藝中心設計

2021-03-02 BIAD創作

深圳前海,是國家新一輪改革的戰略前沿和創新高地;創新,作為前海建設的核心任務,也是「前海模式」的核心元素。

「歡樂港灣,深圳之聲」位於寶安中心區南部濱海地帶,沿前海灣岸線而生,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節點;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工程建設項目,充分體現出前海合作區功能。該項目為深圳華僑城公司代建,由北京建院華南設計中心與香港 Rocca 公司深度合作設計完成,體現了「灣區所向」、「前海所能」的項目創新模式。

「歡樂港灣」品牌系的發布是華僑城33載文化旅遊的新名片,是延續歡樂谷、歡樂海岸等「歡樂」系的新一代作品。憑藉華僑城 33 載城市運營經驗,旨在打造集濱海休閒、文化旅遊、藝術體驗、商業辦公、精品酒店等於一體的 5A 級「新型全域旅遊示範區」。深圳之聲(寶安演藝中心)位於寶安中心區南部濱海地帶,沿前海灣岸線而生,是寶安中心區濱海文化公園的標誌性節點,也是寶安中心區中軸上三個文化建築的濱海沿岸焦點。演藝中心總用地面積約 2萬㎡,總建築面積 38172㎡,建築高度約 50m,主要包括一座 1500 座的大劇院、一座 600 座的小劇場及相關配套功能。演藝中心建成後將是本地區的最高藝術表演中心,能滿足大型歌劇、舞劇(含芭蕾舞劇)和大型交響樂、綜合文藝表演等演出的需要,同時兼顧多種功能要求,具備接待世界級優秀表演藝術團體演出的條件和能力,並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力求成為體現國際濱海城市新坐標、世界級濱海文化旅遊地的標誌性文化建築。

文化觀演建築的功能獨特、技術複雜、專業繁多,是一個技術與藝術的結合體,同時代表了當代的文化內涵,更是城市共享空間的演繹。在設計中,如何建立建築與城市之間的結構關係,使劇院真正成為城市獨有的「文化名片」;如何定義劇院在城市之中的社會屬性,以其作為城市空間的標尺,營造供市民展示生活之美的開放性。在深圳之聲 ( 寶安演藝中心 ) 項目創作實踐中,我們將城市空間與建築文化的傳承,觀演建築的協同性、創新性作為項目的研究重點。

古今文化的傳承,正是一種流動的能量,生生不息。方案意在塑造寶安海濱的流動風景,引領中央綠軸的人文氣息,融合水石林萌的自然生態。

流動的意象,水與石的景致,傳統的禪意。水與石,蘊含傳統哲學與藝術中虛實共生的禪意,隱現中國園林石景中 「漏、皺、透」的韻味。建築造型的創意取自水流衝蝕石塊的形象,起伏的建築形態反映著水流衝蝕的力量與動感。演藝中心的造型與其他兩座建築一脈相承,作為文化軸線與濱海文化公園的交織點,延續了文化中軸整體流動的形態,又與濱海文化公園自由靈動的曲線元素呼應。來到南段臨海處,建築如石壁般驟然上升,以昂揚的姿態作為軸線的收尾。建築造型中的波浪起伏與幾何直線有機地融為一體,融匯了傳統書法柔中帶剛的筆意。建築群本身就成為了陳列於寶安中心區的藝術品,構成中央綠軸的獨特風景。

寶安中心區演藝中心的設計從與寶安圖書館及青少年宮成為一個整體的設計理念出發,三座文化建築從北向南形成一條文化軸線。體量上,演藝中心在保證功能合理的前提下,採用相近的方形體量,達到城市空間層面上的協調,同時建築在文化中軸的末端驟然抬高,打破了文化中軸平緩的天際線,回應了設計構思,也暗合了功能需求。

立面上,演藝中心採用與後二者相同的幕牆系統,使文化中軸的城市立面協調一致,但演藝中心更強調虛實結合,前廳在東立面上採用了曲面的玻璃幕牆體系,既豐富了立面造型,又為前廳引入了大量的自然光,令前廳更加通徹透亮。

建築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與環境、城市空間共生的有機整體。演藝中心在二層和屋頂均設計了對城市開放的觀景平臺,濱海文化公園的人流可通過扶梯和電梯直達各平臺觀海。副樓相對獨立,流線上與中軸景觀協同設計,作為交通及休閒空間對市民開放,同時將二層及屋頂的觀景平臺與城市中軸景觀聯繫起來,將建築空間整合成為城市的一部分,打造開放性的城市空間。

科技協同發展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中之重,本項目推進以科技創新引領的全面創新,通過高標準、高技術建設的深港科技創新及廣深港三城合作與國際協同設計模式,體現了前海觀演文化建築項目的創新模式。項目打造國際專業劇場設計團隊協同模式,設計團隊來自國際一線專業劇場設計團隊,建築設計由北京建院華南中心與香港Rocco事務所共同合作完成,舞臺設計為 Kunkel+ 大豐,建築聲學設計為Marshall Day,幕牆設計為Buro Happold+大地幕牆,景觀設計為 SWA 事務所等。

作為觀演建築的設計重心,觀眾廳及舞臺部分的設計具有工種繁多、協調難度大等特點,除了常規的建築、結構、機電設備專業外,還涉及舞臺機械、舞檯燈光、建築聲學、擴聲音響、視線分析、隔聲降噪、智能化、精裝修、軟裝飾等多工種配合,需要藉助新技術、新材料去實現建築師的設計構思,形成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寶安演藝中心項目舞臺設計團隊基於技術創新與表演藝術兩個方面,了解如何使現場表演藝術場地的各個方面都發揮出作用。來自廣州歌劇院的項目管理團隊與北京建院從劇場建築設計方案的定位開始,量身打造劇場的專業化、定製化設計。身為經驗豐富的戲劇專業人、使用人、操作人與維護人,建築師知道如何採用正確的技術設備創造一個完善的工作環境,並實現建築設計與劇場技術的設計協同與創新。

寶安演藝中心的觀眾廳設計將室內聲學計算機模擬分析技術作為室內聲學音質設計的輔助工具,對設計方案及時做出符合聲學要求的調整,提出為達到音質要求的優化方案,使觀眾廳具有良好的建築聲環境,同時滿足在不同使用功能條件下均好的主觀音質效果。通過對觀眾廳的造型、體積和每座容積的控制及廳堂裝修的配合設計,能夠滿足以自然聲為主的交響音樂演出和以電聲為主的綜藝和歌舞演出需求。

舞臺規模和形式是決定劇院建築設計和演出定位的重要因素,舞臺裝備的規模和標準成為先進完備的舞臺系統的技術體現。大劇場採用帶鏡框式臺口的箱型舞臺,由主舞臺、兩個側舞臺和後舞臺組成「品」字形舞臺,是演出大型歌劇、舞劇為主,兼演交響樂、音樂劇、戲曲、話劇等劇種的多用途劇場。

大劇場設計採用傳統的廂型鏡框式舞臺,設有主臺、雙側臺、後舞臺,構成四面舞臺形式,可同時設置布景不少於六幕場景。主舞臺為31m×25m,臺口寬約 18m,高約 12m。表演區裝備大型雙層升降臺可傾斜臺板各升降臺,可單升降及編組升降,配演員升降滿足各種舞臺表演形式的變換,代表國際先進水平。側舞臺區域設全自動可移動式車臺自動活動升降樂池,最大可容納 2 管樂隊(約90人),觀眾廳設(100座)活動座位。舞檯燈光設兩道面光、4層耳光,由側光、假臺口光柱、臺口腳燈、舞臺頂燈、天幕照明、效果燈,共同打造最先進的舞檯燈光效果。

演藝中心雖然整體上較為方正,但幾乎每個面都是曲面或者斜面,且曲線大多採用樣條曲線。為了保證設計的精確度,通過非線性數位化幕牆技術的運用,全過程設計採用了Rhino模型基準面定位的方法,解決建築與結構輪廓的定位、門窗洞口與曲面的相互關係、劇院複雜的高差關係等多種問題。在非線性數位化幕牆技術應用的基礎上,建築實現了豐富的外觀效果。

網狀肌理:建築表面採用網狀的外牆系統,隨建築外形的曲線起伏,呈現如織製品的柔和肌理,產生細緻的光影變化和質感。

光線滲透:室外光線從外牆網格間滲透到室內,每個網格單元上透光孔的大小按照建築的外形及功能分布呈現漸進變化,巧妙地配合不同空間的使用性質,達到最理想的透光度。

立體遮陽:在西立面的外牆網格單元上裝設立體遮陽板,阻擋直射陽光,同時將光線反射到室內,在視覺上豐富了建築立面的質感和紋理。

觀演建築為藝術活動而服務,其技術要求十分嚴格,所以無論是內部空間還是外部形態都難以像展覽館、博物館等公共建築那樣具有較大的可塑性,單純形式上的外殼設計必然帶來「房中房」的形式主義後果。現代數位化技術在觀演建築設計中的運用豐富了建築形式的塑造手段,使非線性、扭曲面等難以計算和分析的問題迎刃而解,為建築師的想像力提供了更強大的技術支持,特別是通過 BIM 三維數位化信息使建築從方案、設計、加工直到建造全過程都得到有效的控制與優化。

設計通過 BIM 進行多專業集成和全過程設計,並藉助參數化手段對幕牆面板進行曲率分析,為面板劃分類型(平板、單曲板、雙曲板)和面板優化提供參考,有效減少了面板的加工周期和成本。

在觀眾廳的視線分析中,使用參數化手段對每個座位進行編號,計算每個座位觀眾的視線距離和視角(俯視角),檢查視線有無遮擋等。

此外,通過虛擬漫遊可檢查建築設計的合理性及建模的準確性,也可應用模型在後期對施工現場管理人員及工人進行三維漫遊交底,從而提高對設計方案和管綜優化的直觀理解。

當一個現場表演場地呈現一場完美演出時,沒有一件事情是因為幸運、意外或僥倖而成功。劇院設計中的所有環節都需要專業知識來創造,給予觀眾與表演者一流的體驗。建築師、業主和所有設計團隊成員緊密溝通的工作關係與合作方式,是實現演藝中心創新與成功的關鍵。

業主:深圳華僑城濱海有限公司

建設地點: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

建築設計: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華南設計中心

合作設計:香港 Rocco 事務所

項目負責人:黃捷、李敏茜

建築設計團隊:李敏茜、許菲茵、呂斂江、蔡友源、趙海濱、華澤宇、鄺楊喜、黎璇、邊建烽、袁昆、黃賀堃、張慎、田小婷、尹棟霖、丘星宇、林曉明、胡雪利、陳成龍 

建築面積:38172㎡            

設計時間:2017.08

相關焦點

  • 為美麗灣區而設計|2020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設計師峰會隆重舉行
    粵港澳大灣區,一個國際一流的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雛形,正逐漸顯現。打造成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在大國崛起的背景下打造文化軟實力,設計正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成為世界級灣區的新引擎。粵港澳大灣區設計師峰會作為灣區建設的智慧引擎和資源平臺,以澎湃無限的創新之力,攜手灣區十一個城市的設計力量,根植傳統、兼收並蓄,一起描繪明日灣區的盛世圖景。
  • 華僑城中演濱海演藝中心與深圳交響樂團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灣區之聲」演藝中心此次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是雙方對今後大灣區音樂領域深入開拓的一個新舉措,雙方將在劇院樂季、青少年培養、絲路巡演等多方面開展合作。深圳華僑城中演濱海演藝中心——灣區之聲由華僑城深西集團投資7億元於2018年開始興建,坐落在深圳市寶安中心區文化核心區域的深圳歡樂港灣·海濱文化公園內,與寶安區圖書館、青少年宮共同組成前海區域三大文化公建。
  • ...斬獲粵港澳大灣區設計師峰會「設計100」最受設計師歡迎品牌...
    今年是深圳特區40周年,40年滄桑巨變,設計以其新銳的思維觸角,重塑了大灣區的面貌,改變了大灣區人民的生活方式。站在深圳特區40周年這個歷史關鍵節點,「2020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設計師峰會」暨「設計100」系列活動打破建築、景觀與室內設計的壁壘,匯集粵港澳大灣區三地乃至全國各地設計領域建築、景觀、室內等行業領軍人物、優秀設計師代表,通過舉辦一系列高規格、高品質的主題展覽、名家論壇、頒獎典禮、學術交流及紀錄片獻禮活動,加強空間設計互融互通,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設計界的交流與合作,以「大設計」助推「大產業」,助力完善產業生態
  • 檢測認證南方中心落戶深圳助力南北區域電影技術協同創新
    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區域,是電影高新技術研發生產應用的重要集聚地。中宣部電影技術質量檢測所檢測認證南方中心落戶深圳具有重要意義,不僅有助於推動電影高新技術檢測認證高質量發展,而且將促進粵港澳大灣區電影產業優化升級和南北區域電影技術協同創新,進而在支撐「十四五」時期中國電影高質量規範化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
  • 國內外設計大咖齊聚藍毯,設計之夜閃耀珠澳
    活動當晚揭曉了珠海本地首個設計領域原創IP大獎「珠海設計獎-大灣區設計力」2020年度獎項,並發布了《2020粵港澳大灣區設計力年鑑》,展示了設計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成果,更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轉型、產業新動能的形成激發更多創新與設計力量。
  • 2018深港設計雙城展 ·粵港澳插畫協會會員作品展
    2018深港設計雙城展·相形粵港澳大灣區插畫協會會員作品展指導單位深圳市設計之都推廣辦公室主辦單位、相交、相宜、相映、相形、相惜」等11個不同的板塊,粵港澳大灣區插畫協會會員作品展為「相形」版塊活動內容。
  • 競賽通知 | 2021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文化創意設計大賽
    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文化創意設計大賽作品徵集:2021年2月至6月27日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的重要講話精神,著力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在文創領域的交流合作與資源共享平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文創產業協同發展,充分發揮粵港澳綜合優勢,深化內地與港澳地區融合、帶動泛珠三角區域發展
  • 文明史視野下的粵港澳大灣區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道出了在空間的一體化上,如何從與中國內陸相對的海洋的視野來看待粵港澳大灣區的區域協同發展,以及內陸與海洋的大循環;同時也道出了在古今一體視角上,從長時段歷史來看,大灣區乃是中國歷史連續性的一部分,即大灣區從何而來。
  • 深圳寶安新橋東片區重點城市更新項目將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
    該片區位於粵港澳大灣區及廣深科技走廊的核心地段及重要節點上,片區的產業轉型升級對於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創新引擎,繼續支撐深圳高新技術產業大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根據深圳市人民政府印發的《深圳國家高新區擴區方案》,新橋東片區成為深圳未來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產業高端化發展的重要基地,廣深港澳創新走廊的主要創新節點,深圳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引擎和關鍵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全球創新創意之都的重要載體之一。
  • 大灣區工博會即將開幕 深圳國際會展中心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經濟
    11月24-27日,2020DMP大灣區工業博覽會(以下簡稱「DMP工博會」)即將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啟幕。這是疫情衝擊全球供應鏈體系後的一次工業製造業交流盛會,現場匯集行業企業前沿創新技術產品,各方專家學者及企業代表也將齊聚一堂,共同交流行業發展,集結行業資源和力量。
  • 踩油門、加速度――香港駛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快車道
    新華社香港12月15日電題:踩油門、加速度——香港駛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快車道新華社記者朱宇軒在深圳創業的香港青年譚中皓時常感慨遇到了好時代。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此前表示,大灣區目標在於善用廣東九市和港澳的互補和比較優勢,深化三地合作,進一步提升大灣區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推動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提升整個灣區的全球競爭力。在機構建設上,香港成立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督導委員會」,以全面統籌推動香港參與大灣區建設,林鄭月娥出任主席,成員包括特區政府所有司局長。
  • 「大夢想家」集聚深圳 構建粵港澳大灣區(深圳)科學教育創造原點
    央廣網深圳1月29日消息(記者黃倩 通訊員丁寧寧)昨天(28日),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創新科學教育中科TRIZ(萃智)創造力大賽暨大夢想家·創造的YUAN點作品展系列活動在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舉行。
  • 連結全球創新資源,廣東工業設計城·智點匯項目迎深圳「合伙人」
    3日,廣東工業設計城·智點匯——大公坊iMakerbase戰略合作籤約儀式暨工業設計+供應鏈創新服務基地揭牌活動在順德北滘舉行,來自深圳的國家級科創供應鏈平臺落地北滘,未來將助本地工業設計產業加速發展,賦能家電、家居產業升級。
  • 深圳發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圳指引
    去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發布,今年是全面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關鍵之年,大灣區的發展也備受各界關注。近日,深圳市委大灣區辦正式發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圳指引》。《指引》提綱挈領、圖文並茂地展示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規劃綱要》的主體內容,並從國家戰略、核心引擎、社會參與三個層面,對粵港澳大灣區現階段的空間布局、重大項目、重點領域,以及深圳提供的政策支持等基本情況作了詳細介紹,以引導社會各界更好地了解、支持、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圳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四個中心城市之一,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引擎。
  • 清華-騰訊互動媒體設計與技術中心揭牌儀式舉行
    [ 左起從上至下分別為高虹院長、夏琳女士、馬冰冰先生、李秀教授、黃維教授、李青先生、雷俊文先生 ]2020年互動媒體設計與技術中心的第一次工作會議首先對2019年的項目情況進行了總結,由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部主任、互動媒體設計與技術中心執行主任李秀教授匯報了整體工作。
  • 濱海文化公園「點亮」寶安海岸
    寶安濱海文化公園(一期)中的「灣區之聲」演藝中心。    128米高的超級摩天輪「灣區之光」矗立海畔,視線隨著一節節轎廂攀升,城市之巔的壯闊美景已在腦海浮現;動感的節拍與萬家燈火交相輝映,《鯤鵬之夢》主題燈光水秀與「灣區之聲」演藝中心的現代化線條相互交織,一場場文化藝術盛宴讓寶安濱海文化公園(一期)(下稱「濱海文化公園」)成為寶安區新晉的網紅打卡地。
  • 深圳光明科學城中心區未來啥樣? 國際一流團隊設計定稿出爐
    國際一流團隊設計定稿出爐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7月4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秦綺蔚)作為深圳年度最重大的城市發展規劃項目之一,光明科學城中心區城市設計國際諮詢方案日前出爐。深圳經濟特區迎來成立40周年之際,深圳在「雙區建設」等國家戰略中不斷被賦予新定位新使命: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先行示範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而光明科學城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承載區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將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科技競爭與合作。根據《綱要》,光明科學城規劃總面積99平方公裡。
  • 粵港澳大灣區最高標準藝術殿堂!深圳歌劇院已進入可行性研究階段
    圖為效果圖(Ps:「新十大文化設施」包括深圳歌劇院、深圳改革開放展覽館、深圳創意設計館、中國國家博物館·深圳館、深圳科學技術館、深圳海洋博物館、深圳自然博物館、深圳美術館新館、深圳創新創意設計學院、深圳音樂學院。) 往期回顧→重磅!深圳歌劇院怎麼建?
  • 「設計力」如何賦能大灣區產業轉型升級?——來自2020珠海國際設計...
    在2020珠海國際設計周參觀的澳門居民林小姐說。  從澳門家中出發,經橫琴口岸通關,最終到達珠海國際會展中心,林小姐只用半個小時,就欣賞到這樣一場設計展,讓她感覺「超值」。而在不遠的未來,這可能會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居民的「日常操作」。  正在進行的珠海國際設計周,展示了粵港澳三地的前沿設計理念和新產品,一批設計領域的合作項目籤約落地。
  • 以「大設計」助推「大產業」,設計師名家論壇熱議設計與大灣區發展...
    來源:讀特  12月22日,在深圳舉行的2020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設計師峰會上,來自粵港澳的30餘位設計師,聚焦「為美麗灣區而設計」主題,以名家論壇的形式,通過「從城市到世界級城市群——大灣區城市的公共空間營造」「如何打造各具特色的美麗街區,傳承城市文脈,留住城市記憶」「粵港澳大灣區設計機會與趨勢」三個全新的角度,深入探討設計與灣區發展更深層次的內在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