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中印戰爭,我軍從東線主動撤退,真是因為後勤補給不上?

2020-12-22 熊貓補刀

01 大遺憾

想探討這個問題有段時間了,但不知為何,每次想下筆時都覺得沒準備好。現在不管它了,寫成什麼樣就什麼樣。

時間回到1962年,主席對印度發起那場快如暴風雪的閃電反擊,相當於在印度的喉嚨裡插入一根刺,讓其耿耿於懷幾十年。如同主席決定抗美援朝換取東北疆域數十年的和平一樣,對印度那場反擊戰換得西南疆域幾十年大體上的和平。

然而西南的和平因印度的不斷碰瓷挑釁,時常遭遇考驗。

尤其是今年,新冠疫情爆發之後,印度簡直是沒完沒了。

印度之所以經常在中印邊境碰瓷,就因為在1962年那場戰爭中輸得既徹底又不甘心;想找回尊嚴,又擔心邊境鬧大之後再次遭遇類似慘敗。

其實中國在那場戰爭中也有巨大的遺憾:那場戰爭中國明明打勝了,但卻在東線撤軍,讓印度非法佔領藏南幾十年。

藏南,位於橫斷山脈以西,喜馬拉雅山以南,雅魯藏布江從中穿過,降雨充沛、土地肥沃、物產豐富、風景優美,有西藏江南之稱謂。印度非法佔據之後,充分發揮其貪婪與賴皮之精神,數十年如一日地向藏南非法移民、非法推廣印度文化。

不得不說,主席的那個決策如今成了一個歷史大遺憾

02 歷史性假設

很多人都在設想,如果當年不撤退會怎麼樣?

眾所周知,當年之所以撤退的主要原因在於,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打仗打後勤;青藏高原山高路險、11月份就會大雪封山,解放軍補給極為困難。

儘管如此,解放軍仍然憑藉頑強的意志與超強的戰術執行力,守住西線戰略要地阿克賽欽,保持對印度平原的戰略威懾。

但是如果不從藏南撤退,就受不住麼?

靠近藏南的墨脫是中國最後一個通公路的縣。那裡的地緣真的非常差,尤其是大雪封山之後,會極為被動。

如果大家不太了解其中的難度,可以參考一段歷史。當年青藏高原上的吐蕃帝國非常強悍,和唐帝國打了一百多年,互有勝負;和阿拉伯帝國多次交手,互有勝負。

公元7世紀到9世紀的二百多年裡,吐蕃帝國任何時候南下,都會很容易佔領南亞大陸。這可不是吹牛,參考大唐使臣王玄策向尼泊爾與吐蕃借了點兵,就把印度鬧得人仰馬翻。然而吐蕃沒有南下,原因很簡單,就是地緣環境真的太複雜,大規模傭兵太難。

主席熟讀歷史和兵書,對這些都瞭然於胸。

但複雜的地緣環境很難守,並不代表一定守不住。要知道,主席與他的戰友們親手締造的解放軍,可是經歷過蘇區反圍剿、兩萬五千裡長徵、敵後根據地建設、國共決戰大兵團對決、抗美援朝戰場上美帝炮轟洗禮過的隊伍,中間哪一步都比守藏南難。

守藏南,近代實際上有案例可尋。清朝末期還能經營藏南。

03 守藏南案例

1840年前後,英國徹底徵服印度;便發動了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染指東亞。

1857年,英國女王加冕「印度皇帝」後,準備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繼續染指東亞的同時開始染指西藏。1888年英印第一次入侵西藏,西藏僧侶致信駐藏大臣,表示寧願戰到最後一人。

由於清軍在兩次鴉片戰爭中落下恐英症,聽到英軍就腿軟,直接裝死,藏族同胞因孤立無援而慘敗,被迫和英印籤訂《藏印條約》。

1904年英印第二次入侵西藏,迫使西藏當局籤訂《拉薩條約》。

英國佬把他們的貪婪全部寫在《拉薩條約》裡:除賠款、通商等條款外,他們使出最陰損的一招,「西藏一切事務不準任何外國幹涉」,但又不明確界定誰是「外國」。

很明顯這是陰險的英國人在挖坑,企圖把大清也列為「外國」,目的就是把西藏從中國分裂出去(後來這招被印度繼承,吞併了錫金),野心昭然若揭。

英國這麼玩,也為中印兩國爭端埋下禍根。印度獨立之後,對西藏的野心也源自於此。中印1962年戰爭之前,主席曾說,「我想了十天十夜,總想不通尼赫魯為什麼要來搞我們。」其實根源就在於印度從英國那裡傳承了不切實際的野心。

清政府日薄西山,不敢和英國動武,便採取積極動嘴的策略。經過艱苦的外交談判,雙方籤訂了《中英續訂藏印條約》。英國承諾不謀求吞併西藏,當時的西藏包括整個藏南

清政府通過外交手段保住一條底褲,堪稱晚清外交史上最後的光輝。

為改變局面,清政府決定推動改革,把西藏直接改為行省,由中央直接管轄

改革觸犯了舊貴族的利益,十三世達賴暗中倒向英印。

1905年,康藏巴塘地區的喇嘛為抵制改革而發動叛亂,殺死駐藏幫辦大臣(即駐藏大臣的副手)。關鍵時刻,鬱郁不得志的趙爾豐(生於1845年)登上歷史舞臺。

近代史有三大奇人奇事,分別是左宗棠平新疆、趙爾豐平西藏、徐樹錚平外蒙。三人中,趙爾豐混得最差,年近40歲才靠花錢買了個知縣,1905年那會兒已經60歲,還是一個五品道臺,眼看要退休。

但他有很強的軍事才華,三下五除二就把那幫習慣養尊處優的叛亂者殺得哇哇大叫,一躍升為川滇邊務大臣(省部級封疆大吏),堪稱亂世出英雄之典範。

但事情並沒就此完結。西藏舊勢力在1908年再次發動叛亂,趙爾豐快速穿越藏北、於1909年掃平藏北,十三世達賴狼狽逃到英印、組成所謂「流亡政府」。

1910年趙爾豐進入拉薩,隨後向南用兵,剿滅波密(東接康藏,南接藏南的白馬青翁割據政權,活捉白馬青翁,打通了通向藏南的通道。

1911年春,清軍越過雅魯藏布江,進軍藏南,推進到到察隅地區(設察隅縣)。

與此同時,英印當局也在向藏南擴張,並勾結波密割據勢力。清軍消滅了波密割據勢力,相當於斬斷英印入侵藏南的魔爪。

幾個月之後,辛亥革命爆發,當時已調任四川總督的趙爾豐被革命黨處決

可惜!可悲!可嘆!

駐西藏的清軍也發生兵變,改革泡湯。

十三世達賴趁機從印度返回西藏,歷史陷入輪迴。

整個民國38年,西藏處於半孤立狀態。英國在世界範圍內遭到德國和美國的挑戰,沒有再去強勢入侵西藏。但英國陰險本性不改,在1935年偽造了麥克馬洪線(有說法是1914年),為今天印度碰瓷中國埋下伏筆。

這段歷史事例說明,即便是晚清時代,咬緊牙關也能抵達藏南地區。熟讀歷史的主席自然也明白這個事例。共和國建立,解放軍挺進西藏,改革勢在必行。

1959年十四世達賴同樣因抗拒改革而叛逃到印度(那個時候跑去印度,純粹是看不清歷史趨勢),和1909年十三世達賴出逃類似。而且1962年的解放軍的戰鬥執行力遠超清軍。

04解與結

印度獨立之後,自認為要繼承大英帝國的一切,也學著當年英軍的套路,採用小口蠶食的「前進政策」,妄圖染指西藏。

主席把印軍的行為稱為賴皮戰術。儘管他表示沒想明白(其實應該想得很明白)印度為什麼針對中國,沒有選擇立即反擊,但提出16字反蠶食方針「決不退讓,避免流血。武裝共處,犬牙交錯」,希望印度知難而退。然而印度把中國的行為理解為軟弱可欺。

不得已之下,主席下令解放軍,給不知天高地厚的印軍來一場終身難忘的反擊。

時間選擇在1962年10月,非常巧妙。

世界格局上講,古巴核危機,蘇美揚言要相互扔核彈毀滅世界,無心管印度。

南亞地緣上講,10月份即將大雪封山,缺乏戰爭基因的印軍想不到解放軍會在那個時間點發動反擊,被揍得滿眼星星,新德裡的權貴們人心惶惶,尼赫魯白了頭。

如果解放軍在藏南不走,後勤固然困難,但真的就受不住?

即便古巴核危機之後有蘇、美、英支持,當時已經嚇破膽的印軍敢再次找解放軍死磕?

另外在藏南旁邊還有尼泊爾、不丹、錫金、巴基斯坦(東),都是遭到印度威脅的國家,可以作為解放軍聯合的對象。尤其是巴基斯坦和尼泊爾,當時也是硬骨頭。

主席以一介書生的身份闖世界,一生經歷無數艱難險阻,他解決難題的絕學之一,就是儘可能建立聯合陣線,增加己方力量。以主席的段位來看,對藏南的形態了如指掌。

當然這裡並不是要神化主席,他也是人,也會犯錯。可以假設,1962年撤軍是他的一場戰略誤判,是失誤。

戰略誤判有兩種:廣義上的誤判,狹義上的誤判。

所謂狹義誤判,就是軍事政治上的決策失誤。如果撤離藏南是狹義誤判,那麼隨後幾年,解放軍可以隨時返回藏南,去修正這個誤判。然而那樣的事並沒有發生,反而是印度數十年如一日的移民。

分析這麼多之後可以得出一個戰略性結論——

主席沒有把印度當戰略選擇

05 代價

所謂戰略選擇,有兩個側面,一面是戰略合作,另一面是戰略對抗。

主席為什麼對印度既沒有選戰略合作也沒有選戰略對抗?這個問題我想了很久,最後終於想明白,其實很簡單,成本都很高。

說主席一點都沒想過和印度戰略合作,其實也不對。建國之初,出於理想主義考慮,中國有過和印度戰略合作的想法。中國認為中印都是文明古國,又遭受帝國主義欺負,應該帶領第三世界聯合起來,幹一番事業。中印關係好過一陣子,周恩來也去過印度好幾趟。

但印度和中國的思維不同,印度覺得自力更生這種事太辛苦,不如抱大腿實在。另外印度也不痛恨帝國主義,對大英帝國念念不忘,至今仍然是大英國協成員。

然而當時雙方都窮得叮噹響,強行合作需要投入巨大的資源,需要付出巨大發展成本。其實幾千年來,中印之間除了佛教這麼一個紐帶外,交集很少。中印完成工業化之後,喜馬拉雅山始終是雙方的天塹。

所以印度一邊選擇抱緊蘇、美、英幾條大腿,一邊厚著臉皮蠶食中國的領土。而且一旦印度自己內部出了問題,就通過碰瓷中國與找茬巴基斯坦的方式甩鍋轉移矛盾。

如果是戰略對抗,就是堅守藏南;同樣由於地緣因素,需要投入天量資源。中國未能實現工業化之前,守藏南需要投入的資源是一個巨大的負擔。

更為重要的是,當時中國的戰略重心在東部沿海。

寶島上的委員長一直想反攻大陸。雖然抗美援朝之後,反攻大陸的概率已經極低,但他尚未死心。大陸核武器成功之後,他才基本死心,但嘴上依然繼續喊著反攻大陸。

美國在朝鮮戰場被志願軍阻擋之後,並沒停止在大陸周邊搞事。除了寶島方向,美國又在越南接替法國,在中南半島使用武力。

這種情況下,當時的中國拿不出大量資源去守藏南。

所以主席決定守住戰略要地阿克賽欽,藏南先掛起來,留給後人解決。

沒有堅守藏南,就意味著沒把印度當戰略選擇。因為那時中國與印度,不論「和」或「鬥」,都不利於壯大中國自己的身子骨。簡而言之,當時把印度作為戰略選擇,代價很大。

在主席的眼中,選略選擇只有蘇聯和美國。前面寫過一篇毛主席棋盤上的蘇聯和美國:最大程度攫取國際資源,為我所用,大致做過論述。他與蘇美不論是「和」還是「鬥」,根本目標都是壯大中國的身子骨。

06 角色轉換

當時,戰略選擇其實很簡單,先蘇聯後美國。

建國之後選擇與蘇聯戰略性合作,和美國戰略性對抗。

與蘇聯戰略性合作的效果顯著:引入156個項目,中國工業迅速形成雛形,有了一套自己的工業體系。

之所以如此成功的原因有兩點——

一方面是中國自己付出足夠多的代價,尤其是抗美援朝、幫助蘇聯在亞洲牽制美國。

另一方面是那個時代理想主義色彩濃厚,尤其是赫魯雪夫上臺之初,援助中國功不可沒。周恩來在1958年的成都會議上說:「現在世界上只有社會主義國家像蘇聯才能無代價地把整個藍圖給我們,凡是它一種定型的東西,包括原子彈、飛彈這些東西,都願意給我們。這是最大的信任!最大的互助!」

蘇聯的好處並不好拿,它有自己的戰略目的,而且帶有天然的沙文主義。

經過一系列利益博弈之後,中蘇之間便由戰略合作轉為戰略對抗;中美則在越南戰爭之後從戰略對抗轉為戰略合作,開啟數十年雙方合作共贏的時代。

通過70多年的努力——

中國已經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工業生產與商業貿易大國。

中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舉的全部工業門類(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都能在中國找到。

從航天飛船到針頭線腦,中國都能生產。當然這並不是說中國已經無敵,實際上中國的產業升級仍然迫在眉睫,但中國的工業體系可以保證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井然有序地生存與發展,可以保證中國不會在戰爭中被卡脖子。

數十年過去,昔日蘇聯早已煙消雲散。隨著川普上臺,中美之間博弈日漸激烈。

印度過去幾十年雖然不如中國發展迅猛,但也成了地球村的龐然大物;只是經常表現得猶如貪婪的巨嬰。

毛主席時代留下的戰略課題浮出水面。

那時由於喜馬拉雅山太高,由於中印太窮,不論合作或對抗,成本都很高。

現階段喜馬拉雅山還是那個喜馬拉雅山,中印已經發展壯大,不論合作或對抗,都成了迫在眉睫的選擇。歷史到了拐點。

07 拐點

中國的選擇是戰略合作,去印度投資,和印度搞貿易,雙贏的買賣。

印度卻把中國當做戰略對手,經常在邊境碰瓷。今年更是和美國勾肩搭背,給中國企業使絆子。

印度雖然把邊境問題鬧得很大,但也不敢有實質性動作。

1962年,印軍是萬國牌裝備,但整體上佔據優勢。解放軍憑藉戰略與戰術取勝。

如今的印軍,還是萬國牌裝備,但已經沒有任何優勢。解放軍已經變成自己以前討厭的模樣:裝備齊全,火力強大,配合嫻熟且可以批量生產。

現階段的印度正掉進其傳統思維陷阱中:面對洶湧的疫情,仍然依沉迷於找茬巴基斯坦和碰瓷中國轉移矛盾的思維;把寶貴的資源浪費在邊境爭端,從而錯過抗疫時機,是很悲哀的事兒。

現在隨著疫情加劇,印度可能為轉移矛盾而挑起更大的衝突。主要方向有兩個,一個是突襲克什米爾,另外一個就是在阿克賽欽地區挑起中印衝突。

如果印度一定選擇衝突,不論是哪種情況,正好可以把主席時代留下的課題——藏南——給徹底解決,從而徹底斬斷印度蠶食中國領土的幻想。

相關焦點

  • 中印1962年那場戰爭究竟是怎麼回事?用珍貴視頻和訪談資料為你講述,值得收藏.
    你知道的印度有這篇多嗎(上)你知道的印度有這篇多嗎(下)李光耀眼中的「奇葩」印度1962年中印戰爭究竟是怎麼發生的?除了邊界問題,這次中印對峙中還有兩個重要因素。從喜馬拉雅山上看中印關係從這個角度對比中印,有點兒意思。
  • 1962年中印戰爭始末|印軍|新德裡|中國軍隊_網易新聞
    他公然向中國政府提出,把有爭議的12.5萬平方公裡土地全部劃歸印度,中印關係隨即惡化。尼赫魯完全阻絕了中國政府防止邊界衝突的各項建議,一意孤行地執行「前進政策」,繼續侵佔中國領土。1962年10月,尼赫魯向印度軍隊下達了「將中國軍隊趕出去」的命令,中印邊界戰爭全面爆發。
  • 1962年中印戰爭有多難?戰前,毛主席問張國華:打輸了怎麼辦
    年中印邊境之戰。圖|1962年10月17日,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在前線指揮所布置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哪怕張國華在來的路上,都已經想好了該如何向毛主席說明西藏軍區的對印作戰準備工作已經基本完成,同時向毛主席表明此戰我軍必勝
  • 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中國打到印度哪裡?中印戰爭造成了什麼影響
    為何中印戰爭會發生?  之後伴隨1912年10月10日的一聲槍響,辛亥革命開始了,得以擺脫封建的強權統治,中國也踏入新時代。可在那時人們所盼望的祥和與統一併沒有到來,那時的中國深陷軍閥戰亂,社會局勢動蕩不安。
  • 1962中印之戰解放軍手中的大殺器:120毫米迫擊炮
    1962年,印軍不顧中國的反對和警告,在中印邊境地區推行「前進政策」不斷蠶食我國領土,我邊防部隊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被迫發起自衛還擊作戰,一舉將印軍打回到中印傳統習慣線,印度一側後,主動後撤。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解放軍手中的迫擊炮種類很多,可以說五花八門,這給後勤補給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並最終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全部暴露了出來。1951年9月,志願軍開始組建後方勤務部,統一全軍後勤供應工作,並在蘇式裝備列裝部隊後清點雜式武器。
  • 馮學榮:1962年我們怎樣打敗阿三的
    當天,阿三3名士兵,在西藏「空喀山口」地區,侵入我國領土,被我軍繳械,次日,一支70多人的阿三部隊,向我軍打響第一槍,我軍果斷還擊,打死阿三9人,俘虜7人。我方戰士武國清犧牲。 這,就是1959年阿三兩次開第一槍的往事,而儘管如此,我方仍然克制,並未開戰,一共忍了3年,才在1962年開打。
  • 1962年自衛反擊戰!兩國為何不出動空軍參戰?
    1962年的自衛反擊戰已經被廣大國人所熟知。中國通過這場戰爭打出了國威和軍威。然而,令國人非常意外的是,中國和印度為何不出動空軍參戰呢?兩國僅僅是派出地面部隊展開交鋒。今天,我就和大家聊聊中印兩國不出動空軍參戰的真實原因。
  • 1962年一場持續32天的中印戰爭,因為一人,讓印度做了50年的噩夢
    在他從軍校畢業後將近6年的時間裡,儘管國家正深陷戰爭的硝煙中,考爾卻自始至終都沒有參加過任何的作戰,一直到1941年,考爾才開始參加部隊的作戰。像是1943年考爾帶領部隊在義大利的一場作戰,這場戰爭考爾帶著連隊在山區大展身手,對德軍造成了巨大傷害,使得德軍被迫退兵撤出羅馬,考爾也因為這場戰爭被英國媒體吹捧為"印度戰神"。
  • 1962年對印反擊有多難?毛主席深思了3天,終於決定與印一戰
    在現任總理莫迪的鼓吹下,印度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不斷高漲,很多印度人叫囂著如今的印度不再是1962年的印度,仿佛他們已經改頭換面,有了和中國叫板的資本。印度人為什麼要這麼猖狂呢?又為什麼要強調1962年呢?這要從1962年的中印戰爭講起。當時我們英勇的解放軍戰士一路高歌猛進,將狂妄自大的印度軍隊打得滿地找牙,大大挫傷了印度人的志氣。
  • 解密:1962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始末(下)
    1962年的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開始的快,走的也快。本文章緊接上篇文章,講述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的戰爭經過、印度反應和戰爭影響。四、戰爭的經過我們先列一下戰爭雙方的大致情況:發生時間:1962年6月至11月戰鬥地點:阿克賽欽、藏南地區參戰方:中國、印度指揮官:中國張國華
  • 二戰後,中印邊界戰爭只打了1個月,中國為啥突然撤軍
    1962年10月,周總理提議立即進行自衛反擊作戰,毛主席深思熟慮後,在地圖前對印度軍隊據點大手一劈,說:「掃了它!既然尼赫魯非打不可,那我們只有奉陪了。」戰爭打了1個多月,中國成功殲滅印度3個旅,俘虜7000人,活捉第七旅旅長達爾維。
  • 怪不得印度與我軍對峙如此蠻橫,原來是背後一直有人在暗中撐腰
    在建國的數十年中,印度和包括中國在內所有鄰國都爆發過邊境戰爭,並且或多或少的侵佔著其他鄰國的領土。戰爭帶來的紅利,讓印度的胃口越來越大,不但企圖把已經侵佔的他國領土合法化,甚至還幻想著要侵佔更多的其他國家領土。
  • 志願軍一戰繳獲大批補給, 拿著罐頭興奮不已: 戰士們這下有吃的了
    1950年11月7日,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打響,由於志願軍第一次戰役中並沒有打痛美軍,因此麥克阿瑟仍堅持總進攻的戰略態勢,由東西兩線向北進攻,我軍判斷出美軍的意圖
  • 要不是這些戰地照片,中印邊境戰爭會被多少網友當成「神劇」?
    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打響以後,據說印軍的戰鬥力曾經讓總參的王尚榮部長大吃一驚。印軍放在第一線的旁遮普聯隊、廓爾喀聯隊、拉吉普特聯隊等都是曾經打過二戰中激烈惡戰的部隊,兇名在外。所以戰前我軍計算其戰鬥力,是按照與國民黨軍精銳部隊等同的公式來推算的。
  • 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缺吃少穿的中國軍隊,是如何戰勝印度的?
    然後在歷史上卻也不乏後勤保障落後情況之下,依舊取得勝利的例子。▲中印戰爭路線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中,解放軍便是在後勤物資保障極度匱乏的情況下,憑藉優於敵軍的意志與鬥志贏得了戰爭的勝利,驅逐了入侵者。那麼當時的後勤保障狀況到底如何?我軍又是如何取得戰爭勝利的呢?
  • 1962年對印反擊戰中,中印陣亡的最高軍官各是什麼級別?
    導言1962年的對印作戰,是中國做出了長期權衡後的決定,也算了忍了幾年了,當時我方對印軍沒有底數,所以後期作了周密的準備。當時戰士們在戰場上總結「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並且受到了毛澤東的大加讚賞。
  • 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印軍迷之自信,結果遭到痛打
    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邊境糾紛自50年代末期開始加劇,愈演愈烈,並因為印度方面的僵硬態度,關閉了雙方外交解決的通道。令人難以理解的是,印方沒有做好打一場邊境戰爭的充分準備,卻深信了自己臆造出來的前景,即只要他們敢於舞刀弄槍,中國人就會轉身逃跑,從而讓印度擁有他所主張的邊界。
  • 二戰蘇德戰爭,曼施坦因為何也挽救不了東線失敗的命運?回天乏術
    因此,好多次他不得不親自飛到統帥部作解釋工作,從一定程度講,在德軍統帥眼裡,有限進攻就是害怕,只要撤退就意味著失敗。再次,即使曼施坦因擔任東線總指揮,仍然面臨兵力不足回天乏術的困境一些人認為,史達林格勒戰役後,德軍面臨著是進攻還是防禦的兩難抉擇,如果這時候讓曼施坦因擔任東線總指揮,肯定能扭轉東線戰場局面,搞不好還能回到1941年德軍閃擊蘇聯時期的態勢。事實真是這樣嗎?
  • 中印邊境糾紛的由來,我們能收回藏南嗎?
    藏南真是個好地方阿,它有個美麗的稱謂叫西藏的「江南」,因為有印度洋上吹來的西南季風,帶著大量水分和熱量,所以藏南溫暖而多雨,年降水甚至在9000毫米以上,世界也罕見,這裡有許多亞熱帶植物,其中森林覆蓋率超過90%。
  • 印度「神」電影,雖然講述的是中印戰爭,但是日本卻莫名躺槍!
    本文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印度「神」電影,雖然講述的是中印戰爭,但是日本卻莫名躺槍!看過中國抗日神劇人都對影視劇中的日本鬼子形象十分熟悉,那種猥瑣的笑容、腹黑的性格深入人心。而除了中國的抗日神劇,印度也有「神」電影,戰爭片中也有日軍那熟悉的「身影」,只不過他們不是日本鬼子,而是中國軍人。印度的這類電影講述的是關於中印戰爭,1962年,印度軍隊在中印邊境不停騷擾,印度在中國的勸說下仍然態度囂張,把中國的寬容忍讓當做軟弱可欺,並加緊對中國的進攻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