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裡吉·莫漢·考爾出生於印度中產階級的婆羅門家族,長大後的他獲得了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為印度人保留的唯一名額進入該學院就讀,並於1933年畢業。畢業後的他按照慣例進入英國部隊進行為期一年的服役,而後又陸陸續續調往各地擔任要職。
在他從軍校畢業後將近6年的時間裡,儘管國家正深陷戰爭的硝煙中,考爾卻自始至終都沒有參加過任何的作戰,一直到1941年,考爾才開始參加部隊的作戰。像是1943年考爾帶領部隊在義大利的一場作戰,這場戰爭考爾帶著連隊在山區大展身手,對德軍造成了巨大傷害,使得德軍被迫退兵撤出羅馬,考爾也因為這場戰爭被英國媒體吹捧為"印度戰神"。
而後隨著印度的獨立,考爾也沒有了在戰場上表現自我的機會。但獨立後的印度卻依舊延續英屬印度的做法,想要進行對中國施行領土擴張政策,覺得中國由於國內的問題並不不能大規模發動戰役,但是在任何小規模的衝突中,印度陸軍有著絕對的把握擊敗中國部隊。而此時被晉升為參謀局長考爾,有著如此自信的想法。
就這樣從1951年開始,印度就開始利用中國抗美援朝無心顧及西邊邊境問題,侵佔我國領土。對此雙方進行了多次的交涉最終都毫無結果,印方反而更加肆無忌憚地在我國藏南地區建立軍事根據地。終於1962年10月中印邊境戰爭全面爆發。這次戰爭的爆發考爾為了能夠建功立業,特地請求前往前線擔任第4軍的軍長。
在印方商討對戰政策時,考爾強行越級下令命軍隊中的第7旅前往克節朗河進行作戰。結局顯而易見,第7旅僅僅在數個小時之內就被我軍全面摧毀。一次任性就算了,後來考爾又帶著手下的參謀來到瓦弄指揮戰爭,同樣他的狂妄自大不聽從屬下的忠告,倒是印方損失3個旅的兵力。
雖說考爾曾經參加過幾次的作戰,不過就只是幾次微不足道的小衝突,幾乎都是上級安排的好的一切,可以說他幾乎是沒有任何戰場指揮經驗。而他之所以被人稱為"印度戰神"也都是被英國媒體大張旗鼓吹捧而來,要說他的能力甚至連他的下屬都不如。
而且他之所以能夠得到參謀局長的位置關鍵還是靠著關係上來的,當時印度的總理尼赫魯與考爾還算是遠房親戚。在尼赫魯的支持下,考爾漸漸地掌握了大權,對於他一個沒有什麼戰爭經驗就座上高位的人自然令不少軍官內心十分的鄙夷,而印度軍方也逐漸分為了"親考派"以及"反考派"。
就是這樣一位靠著關係坐上高位的人讓印度損失慘重,儘管這場戰爭的失敗並不全是他一人的過錯,但是在印度人看來罪過幾乎都在他一人的身上,在戰爭結束後考爾也被永久撤職,趕出了軍隊。
在2012年印度國防部部長曾表示印度已經不是1962年的印度,他們有著總覺得能力保衛自己的每一片國土。那一天往前推算50年就是中印戰爭的開始,這一場戰爭讓印度一個月陣亡了近4000人,給印度造成了巨大的打擊以及創傷。50年的時間印度沒有一天忘記那一場戰爭的恥辱以及挫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