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印度戰神」,因為中印戰爭打了敗仗被國家掃地出門!

2021-01-10 歷史潮河

今天筆者給大家介紹的這位將軍曾是印度的戰神,然而他在中印戰爭中因為過於自大,私自帶兵挑戰解放軍,最後全軍覆沒。兵敗後被印軍勒令辭職,昔日的戰爭英雄晚年落得退休金都沒有,後來還特地寫了一本《不為人知的故事》介紹他悲慘的一生。

他的名字叫布裡吉·莫漢·考爾 ,原印度陸軍中將。中印戰爭之前考爾可以說是順風順水,他有個遠方親戚是印度首任總理尼赫魯,利用裙帶關係為自己升職提供了不少的便利。

當時考爾因為跟總理關係獲得了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為印度人保留的一個名額,並於一九三三年畢業。畢業後的考爾在英軍中服役了一年,一年後他本該進入步槍聯隊,但是他被調到勤務部隊。因為勤務部隊工作相對輕鬆,而且還可以帶家屬。

但是作為一個從皇家軍事學院畢業的學生,他當然知道在勤務部隊雖然比較安逸,但是也失去了加官進爵的機會。所以他要求調回步槍聯隊,但是組織上認為他不符合步槍聯隊的標準,所以拒絕了他的要求。

但是考爾有總理這個後門,雖然在勤務部隊,最後也升任了中校。

1941年6月,考爾隨部隊海運到中東,參加進攻維希法國殖民地敘利亞的戰鬥。當時英國準備進攻敘利亞當,考爾自告奮勇,率突擊隊奇襲交通樞紐阿勒頗,沒想到當地法軍望風而逃,考爾一行32人不費一槍一彈就佔領了這座城市。英印第8師師長查爾斯·哈維火線提升考爾為上尉,給予他一個連的指揮權。

後來卡西諾戰役中,考爾所部突入奧郎西山,在德軍「希特勒防線」上撕開一個致命的缺口。直接切斷了德軍主力第10集團軍的後路,讓德軍不得不退出羅馬,戰役後考爾被授予維多利亞十字勳章,英國媒體還吹捧他是「印度戰神」。

戰後的考爾憑藉當年印度戰神的稱號在部隊中一直身居高位。1962年被授予陸軍中將軍銜,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考爾一上任就提出「昂卡爾計劃」。計劃沿非法的「麥克馬洪線」從兼則馬尼到克節朗建立35座軍事哨所,這無疑是公開向中國宣戰。

考爾的做法最終還是激怒了解放軍,1962年10月,中印邊境戰爭全面爆發。考爾主動要求到前線擔任第4軍軍長,他不顧基層將領反對,強行越級下令第7旅前往克節朗河作戰,結果導致該旅後來在數小時內被解放軍52師(現成都軍區戰備機動師-第149師)摧毀。

後來考爾帶著一幫參謀來到瓦弄,在這裡他又指揮一個旅發起進攻,結果被丁盛的54軍打的全滅。在堅守西山口的問題上,他又狂妄自大,不聽蒂邁雅的忠告,導致擺成長蛇陣的3個旅被各個擊破,阿薩姆平原一片恐慌。

戰後,考爾被勒令永久退役並接受情報部門的調查,甚至被停發了退休金。著有為自己辯解的回憶錄《不為人知的故事》。

相關焦點

  • 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中國打到印度哪裡?中印戰爭造成了什麼影響
    很久以來,邊境之地的鬥爭是兵家常事,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這關係到中國的榮辱和尊嚴,我國與印度是鄰國,一直以來中印兩國都友好往來,可中印還是在邊境地區發生過不少摩擦,令我們印象深刻的就是1962年的中印戰爭。
  • 中印戰爭尚未開打,麥克阿瑟就曾預言:印度瘋了!
    印度進入近代以後,因為綜合國力比較弱,遭到了英國的殖民統治,這種情況持續了很多年,一直到二戰結束之後才有所好轉。印度借著英國元氣大傷的機會,掀起了一股獨立運動,然後成功地獲得獨立地位,在國際上有了一席之地。
  • 1962年一場持續32天的中印戰爭,因為一人,讓印度做了50年的噩夢
    在他從軍校畢業後將近6年的時間裡,儘管國家正深陷戰爭的硝煙中,考爾卻自始至終都沒有參加過任何的作戰,一直到1941年,考爾才開始參加部隊的作戰。像是1943年考爾帶領部隊在義大利的一場作戰,這場戰爭考爾帶著連隊在山區大展身手,對德軍造成了巨大傷害,使得德軍被迫退兵撤出羅馬,考爾也因為這場戰爭被英國媒體吹捧為"印度戰神"。
  • 印度「神」電影,雖然講述的是中印戰爭,但是日本卻莫名躺槍!
    本文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印度「神」電影,雖然講述的是中印戰爭,但是日本卻莫名躺槍!看過中國抗日神劇人都對影視劇中的日本鬼子形象十分熟悉,那種猥瑣的笑容、腹黑的性格深入人心。而除了中國的抗日神劇,印度也有「神」電影,戰爭片中也有日軍那熟悉的「身影」,只不過他們不是日本鬼子,而是中國軍人。印度的這類電影講述的是關於中印戰爭,1962年,印度軍隊在中印邊境不停騷擾,印度在中國的勸說下仍然態度囂張,把中國的寬容忍讓當做軟弱可欺,並加緊對中國的進攻形勢。
  • 二戰後,中印邊界戰爭只打了1個月,中國為啥突然撤軍
    1962年10月,周總理提議立即進行自衛反擊作戰,毛主席深思熟慮後,在地圖前對印度軍隊據點大手一劈,說:「掃了它!既然尼赫魯非打不可,那我們只有奉陪了。」戰爭打了1個多月,中國成功殲滅印度3個旅,俘虜7000人,活捉第七旅旅長達爾維。
  • 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給印度帶去了怎樣的影響?
    1962年10月18日,國家領導人正式確定了對印度實施自衛反擊戰的決策,這個決策還來不及振奮人心,這場戰役就在11月打完了,中國取得了毫無意外的勝利。這場戰爭在喀剌崑崙山上和喜馬拉雅山之脈南側地區進行,因為地勢險峻,打起來難度非常大。但中國僅憑4萬解放軍就擊潰了30萬印度軍隊,更為好笑的是,印度一個旅的兵力,被我們人民解放軍24小時解決了。
  • 1962年中印戰爭有多難?戰前,毛主席問張國華:打輸了怎麼辦
    我方把那場戰爭叫作: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印度則稱之為「瓦弄之戰」。對印自衛反擊戰前夕,時任西藏軍區司令員的張國華去北京匯報工作,毛主席鄭重地問了張司令員兩個問題:「這場戰爭,我們能不能打贏?」「要是打輸了怎麼辦?」
  • 歷史上的兩次中印戰爭,印度差點被「滅國」了嗎?結局都怎麼樣了
    在與國王的談判中,他以迎娶文成公主而與唐朝具友好關係的吐蕃的王中之王的名義,向尼泊爾借得騎兵七千。玄策又繼續徵召臨近唐各部軍府節度使及近處各大唐藩屬國,總共集結了一萬多的兵馬。吐蕃贊普松贊幹布聞悉後也發兵一千二百人助玄策。他親任主帥,命蔣天師為先鋒,直逼天竺國。王玄策一仗便擊潰天竺數萬的象軍,天竺王大驚便守著北天竺茶博和羅城不出。
  • 1962年中印戰爭,我軍從東線主動撤退,真是因為後勤補給不上?
    尤其是今年,新冠疫情爆發之後,印度簡直是沒完沒了。印度之所以經常在中印邊境碰瓷,就因為在1962年那場戰爭中輸得既徹底又不甘心;想找回尊嚴,又擔心邊境鬧大之後再次遭遇類似慘敗。其實中國在那場戰爭中也有巨大的遺憾:那場戰爭中國明明打勝了,但卻在東線撤軍,讓印度非法佔領藏南幾十年。
  • 印度視角下的七部中印邊境衝突題材戰爭電影
    1962年的中印邊境戰爭及之後斷斷續續的邊境衝突,對印度而言是一個敏感而又有吸引力的話題,即使是電影豐富的寶萊塢也不敢輕易嘗試,有趣的是,筆者今天介紹的這七部相關題材影片,分別集中在上世紀60年代和最近五年內,這似乎也在透露出印度人某種程度上的蠢蠢欲動。
  • 印度視角下的七部中印邊境衝突題材戰爭電影
    1962年的中印邊境戰爭及之後斷斷續續的邊境衝突,對印度而言是一個敏感而又有吸引力的話題,即使是年產電影豐富的寶萊塢也不敢輕易嘗試,有趣的是,筆者今天介紹的這七部相關題材影片,分別集中在上世紀60年代和最近五年內,這似乎也在透露出印度人某種程度上的蠢蠢欲動。
  • 對印反擊戰,「戰神」張國華一戰成名,擊敗印度王牌部隊
    印軍第4軍第7旅是印度的王牌部隊,原屬英國殖民主義軍隊,有100多年的歷史,身經百戰。它曾在北非戰役中與德軍裝甲擲彈兵、傘兵作戰,還曾與有著「沙漠之旅」之稱的隆美爾部隊交手,自詡是「打遍亞歐的勁旅」,戰鬥力較強。然而,第7旅這支王牌勁旅,在這位開國中將面前不堪一擊,我軍僅用了一天就被全殲。
  • 印度聯合日本想搞「聯合抗中」?別妄想了,忘記了1962年那場中印戰爭嗎!
    可偏偏日印「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總覺得咱們是在針對威脅他。 說實在的,咱們哪有那麼多閒功夫花費如此大力氣幹這事。犯得著麼?1962年,中國和印度曾打過一架。 說起這場架的起源和如今的情形「謎之相似」:都是為了邊境問題,而且都是印度率先單方面無理的挑起事端。
  • 1962年中印戰爭始末|印軍|新德裡|中國軍隊_網易新聞
    一、中印之戰——是一場中國不情願打、又不得不打的戰爭,毛澤東也不情願打。中印兩國本是友好鄰邦。印度曾是第一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的非社會主義國家,中國政府也給予了熱情的回報,1951年為緩解印度的糧荒,中國在自身糧食緊缺的情況下,向印度提供了66萬噸大米。20世紀50年代,兩國官員頻頻互訪。周恩來總理曾4訪印度,共同確立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8年,中國在尼赫魯的主張下參加了萬隆會議。更令人難忘的是尼赫魯訪華,在那一段時間裡,中印兩國的大地上到處響徹「中國印度是兄弟」的呼喊聲。
  • 一個外交官眼中的真實印度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研究所副所長孫士海訪問孟買時,曾這樣對我說過:「對印度的任何評價都是正確的,但是相反的觀點可能也是正確的,這個國家太複雜了。」這句話說絕了,他不愧是印度問題專家。二、中印之別,猶如蘇東坡與甘地中印兩個大國之間,又有哪些相同與不同之處呢?
  • 中印戰爭後,印度拍「抗中神劇」,一個印度人打退了10萬中國軍人
    印度神話誕生於3000年前,伴隨著印度河流域孕育而生,在每個偉大的文明後面,都會流傳著神話,不過印度神話跟印度的日常是息息相關,種姓和階級分化嚴重,哪怕是在電影當中也充斥著各種神話元素,甚至是記錄戰爭片「中印戰爭」。
  • 中印戰爭印軍陣亡最高級別軍官,被白刃戰嚇跑路上斃命
    和平是中國國家與人民所共同期待的,也是堅定不移予以貫徹的外交原則,畢竟再壞的和平也要好過戰爭。但是追求和平的同時,絕不意味著中國面對欺凌與霸權會善罷甘休。當和平成為奢侈,那麼戰爭便是最好的解決問題的方式。縱觀近代以來,針對中國的陽謀陰謀又或明爭暗奪從不曾停止過,其間爭端的來源不可估量,而印度毫無疑問便是其中之一。
  • 印度資深媒體人:印度代表出席閱兵式彰顯中印兩國關係新發展
    原標題:印度資深媒體人:印度代表出席閱兵式彰顯中印兩國關係新發展國際在線消息(記者廖繼勇):9月3日上午,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大會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包括印度外交國務部長辛格、印度駐華大使康特以及印度援華醫生柯棣華的親屬在內的印度代表們也出席了紀念活動。
  • 中印對峙關鍵時刻,以色列卻跳了出來:願意幫助印度實現自衛
    數月過去,中印邊境地區的對峙始終沒有結束。與此同時,雙方也一直都在進行談判,希望能通過外交途徑解決這一問題,而不是放任問題擴大。據悉,中印雙方已經進行了第八次軍長級別的會談,當前中印的邊境局勢有所緩和,雙方會根據會議達成的一致意見來進行國內軍隊的調度。
  • 中印之間的事,他總想插一槓子!
    川普當天還聲稱,中印局勢「非常糟糕」。 不過報導提到,一位美國政府消息人士稱,美國的評估是,中國和印度都沒有興趣將邊境爭端推到發生戰爭的地步。 報導還提到,川普今年6月就曾提出過要調解中印爭端的想法,當時中方表示不需要第三方介入,印度對此也表現得很冷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