祿來QBM機器上的Planar 50/1.8產量大價格低,前幾年被炒到1000左右,近一年來行情下跌,新加坡產版本只要500左右就能收到,跟takumar 55/1.8比也貴不了多少,卻具有以下玄學優勢:
真正西德蔡司設計
真正肖特玻璃
沒有輻射不發黃
後期版本全部多層鍍膜(同期不少日頭僅在少量鏡片上使用MC)
Glatzel等人設計的變形雙高斯結構前組加入了平坦的凸鏡,在不使用特別昂貴玻璃的情況下七片結構實現了降低的邊角失光
這個頭最早是給Contarex設計,牛眼掛掉以後被祿來繼承,由於祿來/蔡司/福倫達之間複雜的三角關係,這個頭也在多家工廠中製造過。
按產地來分的話有以下幾個版本:
西德蔡司原廠版
標註著Carl Zeiss,最早生產的版本,從1970年製造到1972年,完全在蔡司Oberkochen的工廠中製造,單層鍍膜。
2.德產Rollei版
前銘牌標註著Made By Rollei,在接收福倫達工廠後祿來也延續了之前福倫達所擁有的蔡司鏡頭代工合同,因此Planar 50/1.8的生產轉移到了祿來名下。同時期不倫瑞克工廠也在批量培訓來自新加坡的技術工人,而為彌補新加坡工廠起步時的產能不足,不倫瑞克工廠也少量組裝了Planar 50/1.8
單層鍍膜,尾部標註著Made In West Germany,產量較少,和同時期的新加坡產個體序列號交替出現。
3.新加坡產Rollei版
和德產Rollei版的區別僅在於尾部產地標識變成了新加坡....
4.新加坡產多層鍍膜版
最常見的版本
值得一提的是,朝日相機在1971年和1977年分別對這款鏡頭的單層鍍膜版本和多層鍍膜版本進行了光學性能測試,令人驚訝的是,前後期版本光學性能有很明顯的差異。
前期德產單層鍍膜版:
全開最佳中心解析度200/平均98線
全開屏幕平均最佳解析度中心90/平均122線
f5.6最佳解析度中心224/平均153線
球差在全開時有明顯的過度矯正
後期膠皮多層鍍膜版本:
全開最佳中心解析度200/平均104線
全開中心反差最高解析度中心56/100線
全開屏幕平均最佳解析度中心140/平均111線
f5.6最佳解析度中心250/平均130線
f5.6屏幕平均最佳解析度中心224/平均149線
球差在全開時為完全矯正類型
前期單層鍍膜版本全開時有明顯的球差過矯造成的光暈,反差很低,像是一些老日本鏡頭,但此時解析度不錯,此外小光圈球差消除得很好,幾乎沒有焦點便宜。
而後期版本完全矯正球差,全開反差理想,可以想見焦外也更柔和,顯得銳度高,但小光圈有些焦點偏移。難道是為了配合MC的鮮明反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