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老兵之家:「陌生」的忠烈祠[多圖]

2021-02-07 湖南老兵之家

  忠烈祠,對於許多大陸民眾來說,是一個似乎熟悉卻又陌生的概念。它曾經在中國大陸廣泛分布,現今卻幾乎蹤影難覓,只有幾處孤存的遺蹟。忠烈祠,見證了中國歷史上一段兄弟合力共御外侮、又陷入內鬥紛爭的曲折經歷。——題記

  8月27日,臺灣迎回當年在印度、緬甸作戰的中國遠徵軍英靈牌位入國民革命忠烈祠供奉。9月3日,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在忠烈祠舉行一年一度的秋祭陣亡將士典禮。忠烈祠,對於許多大陸民眾來說,是一個似乎熟悉卻又陌生的概念。它曾經在中國大陸廣泛分布,現今卻幾乎蹤影難覓,只有幾處孤存的遺蹟。忠烈祠,見證了中國歷史上一段兄弟合力共御外侮、又陷入內鬥紛爭的曲折經歷。

  中華文化裡一直有褒揚忠義精神,建祠追祀殉難忠臣烈士的傳統,歷代均建有不同規格的祠廟,「忠烈祠」即為民國時期祭祀革命先烈的場所。據1942年民國內政部統計,當時大陸有600多個縣市設立了忠烈祠。國民黨敗退臺灣後,將原先日據時代建造的神社,逐一改建為忠烈祠。圖為1954年3月29日春祭,蔣介石前往臺北圓山忠烈祠公祭革命先烈、陣亡將士暨死難同胞,這座忠烈祠當時還保持著日本神社的建築特徵。

  忠烈詞主要奉祀對象是辛亥革命、北伐、抗戰及國共內戰期間的陣亡將士,尤以抗戰犧牲烈士居多。國民政府原本計劃在南京建立「首都忠烈祠」,作為國家最高祭祀場所,但因抗戰爆發和其後的內戰失利,一直未能如願。現在的臺北圓山忠烈祠,正式名稱為「國民革命忠烈祠」,是臺灣最高級別的忠烈祠,兼有「首都忠烈祠」之功能。圖為1954年5月21日,蔣介石與「副總統」陳誠(左)在圓山忠烈祠遙祭國父陵寢,並祭祀先烈忠靈。

  臺灣的忠烈祠每年有春祭和秋祭兩次重要祭祀活動,分別是3月29日「青年節」及9月3日「軍人節」(春祭國殤紀念1911年殉難的黃花崗72烈士、秋祭國殤紀念抗戰為國捐軀的英烈),其中圓山忠烈祠由「總統」主祭,地方忠烈祠由縣市首長主祭,典禮儀式相當隆重且莊嚴。在蔣介石執政時期,他每年都會親自到忠烈祠參加春祭、秋祭活動,同時慰問先烈遺族,以表緬懷之情、表達最深的敬意。圖為1958年9月3日,蔣介石在主持中樞秋祭國殤典禮後慰問烈士遺族。

  除了例行的春祭和秋祭,每年4月5日清明節,臺灣還會舉行「遙祭黃帝」典禮。此外,每屆「新總統」就職的第二天,也會前往忠烈祠「遙祭國父陵」,以示對孫中山的尊崇。圖為1954年5月21日,蔣介石連任後攜主要官員前往圓山忠烈祠遙祭國父陵寢,並祭祀先烈忠靈,圖中(左起)「監察院長」于右任、「立法院長」張道藩、「司法院長」王寵惠、「考試院長」賈景德。

  圓山忠烈祠入祀人數約40萬,其中將軍級別的有單獨的牌位,校尉級的是百人合用的牌位,士兵則以集體名冊藏置在箱子裡,每箱1萬人名單。抗戰中英勇殉國的烈士,是入祀忠烈祠的重要群體,如張自忠、佟麟閣、謝晉元等。當然忠烈祠也少不了國共內戰中的陣亡者,包括抗日名將張靈甫、吉星文等。圖為1959年3月28日,在「金門炮戰」中陣亡的趙家驤、吉星文、章傑三位將軍靈位入祀忠烈祠,各界代表追悼致敬。

  忠烈祠在臺灣一直受到高度重視,每逢重大祭祀日,相應領導人必會親臨現場,而所謂「友邦」的元首及政要訪臺,也會安排到忠烈祠獻花致敬。圖為1960年6月18日,美國總統艾森豪訪問臺灣期間,在「參謀總長」彭孟緝(中右)的陪同下,到忠烈祠向獻花致敬,艾森豪也是唯一一位任內到訪臺灣的美國總統。

  1966年2月16日,韓國總統樸正熙赴圓山忠烈祠向陣亡將士獻花致敬。樸正熙是韓國現任總統樸槿惠的父親,早年曾在中國東北接受教育,可以講一口流利中文,他在忠烈祠敬獻花圈的輓聯上也是以漢字書寫。

  臺灣許多忠烈祠早期仍保留日本神社建築式樣,1960年代中期,中國大陸掀起文化大革命運動,剷除舊有文化,許多文物古建遭到破壞。臺灣遂發起「中華文化復興運動」,1966年頒布《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綱要》後,中國古典式樣新建築再度興起,各地忠烈祠與孔廟即為此一時期的建築代表。圖為1969年3月25日,臺北圓山忠烈祠改建工程竣工,由日式神社式樣改為中國北方傳統宮殿式建築。

  1969年3月25日,正式竣工啟用圓山忠烈祠圓了孫中山先生在南京時就想建設「首都忠烈祠」的夙願。改建後的圓山忠烈祠背倚青山,面臨基隆河,主建築型式仿北京故宮太和殿,雄偉壯麗宏偉,象徵著烈士們成仁取義的大無畏精神。圍繞於忠烈祠四周的一萬餘坪的青草地,在群山的拱衛中,營造出一種清幽而肅穆的氣氛,更烘託出建築物的莊嚴。

  臺灣在1895年甲午戰敗後,被清政府割讓給日本,日本人從此進行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殖民統治,使得臺灣民眾文化心理上猶如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在長期孤懸海外的時代,很多臺灣民眾連對國家認同都發生了疑惑,這也是蔣介石力倡「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另一個重要原因。蔣介石常以儒家道統的衛道者自居,為此不惜殫精思慮,他試圖以復興中華文化,來修復民族自信,凝聚臺灣社會的向心力。圖為1969年3月25日,忠烈祠改建後完全消除了日本神社痕跡,換之典型的明清宮殿式建築。

  1969年3月29日,蔣介石親臨新落成的圓山忠烈祠圓,主持春祭典禮。這一時期臺灣興建的許多建築,都極具中國傳統特色,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也為臺灣幾代人打下了良好的國學基礎,在島上培植出豐富的文化土壤。

  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因突發休克和心臟呼吸衰竭病逝,他的遺體隨後被送往圓山忠烈祠供民眾瞻仰。在蔣經國葬禮舉行期間,臺灣全島的鮮花被銷售一空,成千上萬的人到忠烈祠中向他致哀。臺北市政府還設立「瞻仰專車」免費服務民眾,共有120萬民眾前往瞻仰。圖為1988年1月14日,臺灣民眾赴臺北圓山忠烈祠追思悼念的情景。

  1988年1月14日,臺灣民眾赴圓山忠烈祠靈堂致祭追思,民眾冒雨、不畏寒冷排隊等候見故經國先生最後一面。

  1988年1月30日,在圓山忠烈祠為蔣經國舉行大殮與安靈典禮,繼任者李登輝等人為蔣經國靈櫬覆蓋上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在古銅色的靈櫬內,蔣經國遺容安詳,與其父一樣,都穿著黑色長袍馬褂,佩戴採玉大勳章。

  大殮禮後,蔣經國的靈車以黃白素菊綴飾,車頭上方為黃菊飾成的十字、車前正中為「中華民國國徽」,車旁兩列白紼隨風飄揚。圖為1988年1月30日,蔣經國靈櫬由臺北圓山忠烈祠移靈至桃園大溪陵寢。象蔣介石一樣,蔣經國的靈櫬也沒有下葬,而是採用浮厝方式處理,期待日後中國統一之時,歸葬故鄉奉化溪口。

  忠烈祠在臺灣社會被賦予極高的政治地位,也因此成為許多活動和政治集會的舉辦場所。少年運動會、電影開拍儀式、書畫比賽等多種活動都會選擇在忠烈祠舉行。圖為1969年5月31日,臺北市第一屆後備軍人運動大會在圓山忠烈祠點燃聖火,並進行聖火傳遞。

  1979年11月12日,大星影業公司拍攝的歷史戰爭文藝片《碧血黃花》,在圓山忠烈祠舉行開鏡典禮,由「行政院新聞局長」宋楚瑜(左)主持,圖左二起為影星周紹棟、林青霞、導演丁善璽。《碧血黃花》講述黃花崗起義烈士林覺民的事跡,片中林青霞飾演林覺民的妻子陳意映。

  1999年7月7日,七七抗戰紀念日,臺灣新黨由全委會召集人李慶華率領到忠烈祠向抗日先烈致敬,表達對烈士的追思。

  2000年,陳水扁成為臺灣地區第一位直選上臺的綠營領導人,雖然在他任期內,不斷推動「去蔣化」、「去中國化」,但同時也多次去忠烈祠主持春祭和秋祭典禮,包括上任伊始循慣例「遙祭國父陵」,顯示對「中華民國」的認同。圖為2006年9月3日,陳水扁到圓山忠烈祠主持中樞秋祭忠烈殉職人員典禮。

  陳水扁任期由於其貪腐醜聞,臺灣島內發生多次「倒扁運動」,忠烈祠也成為反對者的抗議中心。圖為2006年9月2日,「全民倒扁行動聯盟」到忠烈祠祭拜,一名民眾手持倒扁旗幟站在忠烈祠前。

  除直屬臺「國防部」的圓山忠烈祠外,臺灣還有20餘座縣市級忠烈祠。隨著兩岸關係緩和,臺灣進入和平時期,死在戰場者越來越少,臺當局遂於1998年修改法令,因公犧牲的警察、醫護人員、老師、消防員等普通人也有機會進入忠烈祠。圖為1989年3月29日,臺北市忠烈祠祠暨軍人公墓正式啟用,該忠烈祠由蔣經國指示設立,建築特徵具有典型的中國傳統宮殿色彩。

  地方上的忠烈祠,主要祭祀原籍出身、殉難或有功於當地者。圖為2004年9月3日,臺北市忠烈祠舉行秋祭烈士入祀典禮,由臺北市長馬英九主祭,當年中法戰爭陣亡清兵的牌位在湖南同鄉會及遺族代表,陪祭入祀。

  臺灣對於陣亡將士和因公殉職的烈士入祀忠烈祠有一套莊重的禮儀程序,給逝者最大的尊嚴。入祀當天,由「國旗」引導,禮兵持槍肅立,樂隊奏樂,護送靈位進入忠烈祠,相關團體、軍警隊代表參與。圖為2013年9月3日,農曆過年期間因救火殉職的消防員黃育隆入祀臺北市忠烈祠,場面哀榮。

  圓山忠烈祠內由三軍儀隊禮兵駐守,每逢整點會舉行儀隊交接儀式,精彩的操槍表演成為中外遊客造訪時必看的一景。圖為2003年6月14日,三軍儀隊在交接儀式上進行操槍表演。

  從某種意義上講,忠烈祠是聯繫兩岸共同記憶的紐帶,而這段共同的記憶,就是抗戰。圖為2009年3月7日,臺灣將葬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國軍士兵靈位接回,安放於圓山忠烈祠,烈士中有數十人是在1937年淞滬會戰中堅守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當烈士靈位到達忠烈祠大廳時,禮兵輕輕擦去牌位上的雨水,迎接英靈回家。

  2009年9月3日,中樞秋祭忠烈殉職人員典禮在圓山忠烈祠舉行,馬英九率領「五院院長」出席。今年9月1日,中國民政部發布首批抗戰英烈名錄,國民黨將士佔三分之一,包括張自忠、佟麟閣等,這其中很多人都已入祀臺灣忠烈祠。

  但隨著國共「一笑泯恩仇」,忠烈祠成為許多大陸遊客來臺參觀的首選景點,有些人甚至到這裡「尋親」。圖為2014年6月23日,來自大陸湖南的抗戰老兵張默堅(左)、吳淞(右)到忠烈祠向陣亡的老長官與戰友致敬。吳淞曾參加常德會戰、第四次長沙會戰、衡陽會戰等,其中在常德會戰中,吳淞所在的營,僅倖存3人。黃埔軍校16期畢業的張默堅曾參加第一次入緬作戰,後來官至中校副團長。吳淞曾因為「國軍」的身份坐了23年牢,張默堅也在大陸經歷了19年的牢獄,但畢竟都活了下來。

  如今,中國大陸的忠烈祠,在經歷文革浩劫之後已經所剩無幾,只有兩座忠烈祠保存相對完好:一個是雲南騰衝忠烈祠,另一個湖南南嶽忠烈祠。圖為2014年8月9日,雲南騰衝忠烈祠,位於今雲南省保山市騰衝縣國殤墓園內,建成於1945年7月7日,奉祀抗戰時期中國遠徵軍第20集團軍攻克騰衝戰鬥中陣亡的將士。

  南嶽忠烈祠1942年落成,主要安葬第九戰區抗日陣亡將士,第一批入祀者包括當時已經陣亡的張自忠、郝夢齡、佟麟閣、趙登禹等38位國民革命軍將領。圖為2005年8月18日,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之際,南嶽忠烈祠舉行「中華兒女公祭抗戰民族忠烈大典」。2015年是抗戰勝利70周年,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形勢下,兩岸應該進一步增強共同的歷史連結和歷史記憶,致力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湖南老兵之家綜合出品

相關焦點

  • 嶽麓山下的這個忠烈祠,紀念的主要是淞滬會戰犧牲的湘軍
    這場讓十五師官兵傷亡三分之二的戰鬥,1939年被時任第四路軍總指揮的醴陵人劉建緒寫進了《第四路軍陣亡將士麓山忠烈祠記》:「滬杭一線力戰數月,雖創頑敵,凋喪獨多。其間如十五師廣福及南翔之役、十六師劉行顧家宅之役、十九師薀藻浜南岸王家牌樓之役……皆喋血苦戰而百死不撓,機礟(音、義皆同『炮』)彌空,骸骨盈埜(音、義皆同『野』),死亡各不下四五千人……」 第四路軍組建於湖南。
  • 我為什麼推薦你去臺北忠烈祠?
    然而如今,可以緬懷歷史的地方並不多,之前我寫過騰衝的滇西抗戰紀念館和國殤墓園,這回想寫一寫臺北的忠烈祠。說到忠烈祠,這是一個被遺忘的地方,大多數大陸遊客一般不會來這裡,我去的時候陸客寥寥無幾,反而會有很多韓國人、日本人來參觀。和騰衝的滇西抗戰紀念館、國殤墓園一樣,我推薦大家來這裡看看。
  • 博覽:揭秘臺灣「忠烈祠」
    全臺20餘座多由日本神社改建 在基隆河畔,離臺北圓山飯店不遠處有一棟棟中國宮殿式建築,這裡就是圓山「忠烈祠」,也叫「國民革命忠烈祠」。每天9時到17時是開放時間,免費,全年沒有休息日。跟「中正紀念堂」一樣,這裡儀仗隊換哨時的操槍表演,已成為平時最亮麗的風景,導致許多遊客只注意儀式、表演,而忘記它是一塊慰靈之地。
  • 湖南美食流董事長因新冠去世,是創業老兵,名下18家公司
    作者 I 市界 沈淼編輯 I 老拿2月18日,鳳凰網資訊轉載「雷帝觸網」報導稱,湖南美食流只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美食流)董事長李漾波感染新冠肺炎,於2月17日凌晨在長沙逝世,享年59歲。李漾波是一位創業「老兵」。天眼查信息顯示,其從1995年開始陸續擔任過十幾家公司的法人或股東,涉及計算機、教育、房地產、餐飲等。但是目前存續或在業狀態僅有兩家。其最新創辦的美食流成立於2018年,註冊資本3個億,前身是湖南餐車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官網簡介顯示,美食流致力於打造全球在線數位化、智能化美食運營賦能平臺。
  • 【本土】紀念九一八:抱愧忠烈祠——王建中
    我望著他們熟悉的面孔,感到一種從未有過的陌生,我忽然間覺到一種巨大的精神隔膜。有一次,我將它介紹給外地一位搞歷史的朋友,在此之前,他曾經撰寫過抗日戰爭的史料。他聽了我的話,非常震驚,又是那樣的迫不及待。正好那一天大風,我們好不容易弄到一部車,當我們一頭塵土,一臉灰屑地從黃土中鑽出,站在它面前的時候,它就那樣在風中橫陳著破敗的面孔,一任黃沙從它的身上掠過。
  • 淞滬會戰殉國老兵魂歸故裡 家屬:終於見到了親人的戎裝照
    1944年,朱中平奉軍長方先覺電召回湖南,任預備十師二十八團七連連長,時值日軍為打通粵漢線鐵路而發動進攻,衡陽保衛戰爆發,朱中平參戰血戰47天。日軍久攻不克,遂使用化學武器,向國軍陣地發射毒氣彈,朱中平所率全連96名戰士(除侍務長外出倖免),全部中毒犧牲。朱中平犧牲時28歲。
  • 感受家的溫暖 找回昔日榮光——探訪蕪湖市「弘德老兵之家」
    「日落西山紅霞飛,戰士打靶把營歸,胸前紅花映彩霞,愉快的歌聲滿天飛……」時值酷暑,位於蕪湖市弋江區中南街道濱江社區的「弘德老兵之家」裡,卻是滿目清涼、歡笑聲聲:老兵們在不同的活動室裡,合唱朗誦,排練節目;揮毫潑墨,切磋技藝;茶話過往,暢敘友情……
  • 老人在臺灣忠烈祠找到了父親牌位之後
    圖為臺灣忠烈祠的儀兵護送遠東軍烈士的牌位你在旅行途中遇到過哪些感人的人或事呢? 去年去臺灣,有點無聊,跟同學去了圓山飯店。ok!你們知道的,那附近有忠烈祠。 九點的儀兵操演和升旗儀式,身邊擠滿了日本旅遊團與大陸團,各種吵啊!
  • 【湖南衛視《我的特一營》尋找臺兒莊老兵】
    湖南衛視精簡《新濟公活佛》,強推鐵骨柔情熱血大片《我的特一營》,引來諸多關注。《我的特一營》由2013年度話題劇《我是特種兵之火鳳凰》原班人馬聯袂打造,講述了1938年,臺兒莊戰役前夕,齊魯英雄兒女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 百歲抗戰老兵郝柏村河南參訪紀事
    在郝柏村卸任之後,1999年起曾六次返回故鄉江蘇尋根祭祖,也到大陸多地參加活動、觀光參訪。在期頤之年,郝柏村率眾國民黨退役高級將領重返抗日戰場,傳承抗戰精神。由於河南歷史文化厚重,又是抗日戰爭重要戰場,郝柏村註定與河南有著不解之緣,細數來,郝柏村在人生最後的20年間曾五訪河南。2001年6月和2009年8月,郝柏村兩次分別前往洛陽、開封和安陽、三門峽等市參訪。
  • 這家影城邀請抗戰老兵觀看電影《八佰》
    8月21日19點"與抗日老兵一起看《八佰》」 --暨《八佰》星沙首演式活動在星沙名聯影院舉行。影院現場迎來了長沙縣健在的5名抗戰老兵,他們分別是:98歲的遠徵軍第50集團軍警衛營盛金雲老兵、92歲的軍醫署第29衛生大隊王先愷老兵、95歲的金井鄉公所自衛隊柳元青老兵、90歲的第九戰區學生教導總隊羅華松老兵、95歲的國民航空軍事委會員廣西都安戰備機場楊懷亮老兵,還有一位特殊的代表,他是參加過淞滬會戰的原國民革命軍第88師264旅527團迫擊炮連陳德興老兵家屬。
  • 黃岡師範學院赴湘潭大學、湖南師範大學考察交流
    12月16日至17日,校黨委書記王立兵率隊分別赴湘潭大學、湖南師範大學考察交流。湘潭大學黨委書記黃雲清,湖南師範大學校長劉起軍出席相關交流活動。王立兵對兩校熱情接待表示感謝,介紹了我校的基本情況。這次考察交流是慕名而來,兩校同為革命老區高校,希望湘潭大學在師資隊伍、專業建設等方面對我校給予更多幫助,雙方在黨建等方面加強交流、開展更多合作;湖南師範大學疫情期間響應「搭把手、拉一把」號召,與我校籤訂全面戰略合作協議,開展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一幫一」行動。
  • 以「愛」之名,致敬老兵!
    乘坐主題婚車環遊西湖,抗美援朝老兵姚龍和熊菊芳夫婦興奮不已。11月30日,浙江杭州,抗美援朝老兵鍾恆夫婦和姚龍夫婦乘坐著裝扮一新的紅色1314路巴士環遊西湖景區。杭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聯合杭州市公交集團共同發起「用愛向老兵致敬」主題婚車活動,1314路諧音「一生一世」,以此表達對老兵夫婦的美好祝福。「那個年代,拿票去換2斤糖,戰友們熱鬧一下,就算結婚了。」老兵鍾恆今年87歲,1951年3月入伍。他與妻子鍾慧英已相伴走過半個多世紀,沒能給妻子一個像樣的婚禮是他一直以來的遺憾。「沒想到今天補上了這個遺憾」,老人激動不已。
  • 「靈魂擺渡人」擺渡兩岸割捨不斷的牽掛 送老兵「葉落歸根」
    劉德文背著臺灣老兵骨灰。受訪者 供圖中新網杭州9月2日電 題:「靈魂擺渡人」擺渡兩岸割捨不斷的牽掛 送老兵「葉落歸根」作者 郭其鈺 蘇禮昊「張伯伯,到家了。」山東濟南機場,剛下飛機的劉德文一認出前來接機的人。
  • 落葉歸根|老兵在臺灣孤身離世23年,湖南親人要接他回家
    來自湖南的彭榮楚在6月26日向今日頭條兩岸尋親項目求助,希望可以找到1940年代赴臺叔公彭宗勳的下落。如果叔公還健在,他想接叔公回家鄉與家人團聚;如已離世,他希望可以讓叔公落葉歸根,魂歸故裡。今日頭條在接到消息後便發出《「想把叔公接回來」,曾通信八年,湖南孝子代爺爺臺灣尋親》的尋親啟事,並在臺灣熱心志願者的大力協助下,找到了彭宗勳在臺灣的消息。
  • 志願軍老兵走進役家退役軍人服務平臺直播間 分享抗美援朝戰場上的...
    今年是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昨天,8位志願軍老兵走進上海役家擁軍便民公益服務站直播間,在《那些年,當兵的故事》的主題欄目,以役家抖音直播的方式,與大家分享他們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的戰鬥故事,傳播愛國擁軍正能量。 圖說:志願軍老兵與役家團隊在役家文化展廳合影。
  • 湖南建成27個「司機之家」打造司機「幸福加油站」
    湘潭高速服務區司機之家。唐志剛供圖以往,對於大多數貨運司機而言,在外開車,能喝口熱水、吃口熱飯、洗個熱水澡、睡個安穩覺,都是一種奢望。隨著「司機之家」的建設,一切發生了悄然的改變。24小時熱水、免費WiFi、獨立淋浴間、健身室……自2019年湖南省建設「司機之家」項目以來,已有27個「司機之家」落地在湖南的多個高速公路服務區和物流園區,為司機朋友提供了另一個「家」。「以前,我們經常一出門就是好多天,一般都是吃泡麵等快餐填飽肚子,晚上就躺在駕駛座後的臥鋪上對付。」
  • 陝西省慈善協會關愛退役老兵項目惠及兩萬多名老兵
    慈善陽光溫暖老兵——陝西省慈善協會關愛退役老兵項目惠及兩萬多名老兵慈善公益報(胡運森 本報記者 王傑)那些為國家、為人民英勇戰鬥的抗戰老兵、援朝老兵、老紅軍們生活得怎樣?身體如何?還有什麼需要解決的困難,成為了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
  • 77年的等待,不惜以93歲高齡遠赴臺灣,抗戰老兵遺孀終得償所願!
    導語:77年的等待,不惜以93歲高齡遠赴臺灣,抗戰老兵遺孀終得償所願!人究竟能對一個思念更有多久,10年、30年?亦或者是一生,有時候,以我們這個年齡,很難去想像,那掛念一生的思念,究竟是要情深至何處,才會有這般的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