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會有江湖,人就是江湖。——《笑傲江湖》
2018年10月,一則噩耗傳來,著名的武俠小說鼻祖金庸先生與世長辭,眾多網友紛紛哀悼,作為武俠小說界的傳奇,他不僅僅是一代人的回憶,更是一代人的信仰。
1955年,金庸先生憑藉一部《書劍恩仇錄》行走江湖,一直到1972年《鹿鼎記》的完結,金庸先生才封筆。
在這期間,創作出了讓無數人耳熟能詳的作品:《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
這些作品皆被改為影視作品,給後世的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在那個精神匱乏的年代,金庸先生的出現無疑填滿了我們精神上的空缺。
都說金庸先生筆下的人物大多以悲劇收場,但是誰又知道金庸先生的一生有多麼悲慘呢?
都說人生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少年喪親,中年喪偶,老年喪子。金庸為人父之後,對於他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孩子,但是金庸的兒女們的結局也都不盡人意。
大兒子跳樓自殺,成金庸一生之痛
金庸的大兒子叫做查傳俠,是第二任太太所生,查傳俠遺傳了金庸的天分,文學天賦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展露頭角,11歲的時候就已經能發表自己的文章,又憑藉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國外的一所大學,開始了自己的留學生活。
我相信每個父親都想要這樣的一個兒子,所以金庸對自己的大兒子非常的喜愛,正在金庸想把大兒子當成接班人培養的時候,噩耗從國外傳來。
自己的大兒子因情所困,和自己的美國女友分手後跳樓自殺,這對於金庸來說無異於一道晴天霹靂,當時的金庸正在寫社論,雖然極度悲痛,但還是堅持工作完成。
《倚天屠龍記》中有這麼兩段劇情,謝遜聽聞義子張無忌被害的傷心之情,還有張三丰見到徒弟張翠山自刎的悲痛之情,金庸在日後說到:「我之前寫的太膚淺了,真實的人生不是那樣的,因為當時還不明白。」
1991年,金庸將《明報》賣給于品海,有人就說正是于品海像金庸的兒子,所以金庸才賣給他,記者問過金庸這個問題,金庸回答道:「理性上我沒這樣想。但他跟我大兒子同年,都屬猴,相貌也的確有點像,潛意識上不知不覺有親近的感覺,可能有。」
禍不單行,女兒因打針失聰
金庸的大女兒叫做查傳詩,長相非常甜美,金庸對於查傳詩也是付出了沉重的厚望,但是一場變故突然起來,女兒5歲的時候因為打針過敏,導致雙耳失聰,後來吃了很多藥做了很多手術也沒有能夠挽救女兒的聽力。
查傳詩雖然非常熱愛文學,但是最終也沒有接過金庸手裡的這份大旗,最終也沒有從事文學行業,但幸運的是事業也算有成。
如果要用一首詩來形容金庸先生的一生,那麼就應該是《倚天屠龍記》中的:這三年來到處尋尋覓覓,卻始終落得個冷冷清清。終南山古墓常閉,萬花坳花落無聲,絕情谷空山寂寂,風陵渡凝月冥冥。
金庸先生先生的前半生總在尋尋覓覓,快意灑脫,但是後半生卻不盡人意、淡然沉寂,如今金庸先生離開了我們,可是他留下的眾多作品仍然在世,如果說哪一部作品最能代表金庸,我覺得一定是《射鵰英雄傳》。
在單行本還沒有出來之前,《射鵰英雄傳》在報紙上連載,每天的報紙一出來,人們都會先翻到副刊看小說,其他的大事都拋到腦後。
曼谷的一家報社也轉載這部《射鵰英雄傳》,因為是轉載,所以比香港要慢,到了小說的緊要關頭,有的報社為了搶先,便利用地下電臺設備,通過電報來發表香港的當天發布的內容。
根據小說改編的83版《射鵰英雄傳》更是火遍大江南北,不過電視劇為了商業,總會有些刪刪減減,如果您想體驗一下快意恩仇的武俠江湖,就一定不要錯過這本《射鵰英雄傳》。
如果您對這套書感興趣,可以點擊下方進行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