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在以女性受眾為中樞戰場的影視市場中,甜寵題材久盛不衰,爆款頻出。相比而言,男頻向內容卻鮮有水花,今年隨著資本泡沫退去,警匪、懸疑題材屢屢產生高口碑佳作。影視行業正向多類型融合發展,同時觀眾也注意到,探險類題材正迎頭趕上,為螢屏送上一波又一波驚喜。
7月15日,《重啟之極海聽雷》(下稱《重啟》)開播,先後有18萬人前去打卡,上線當天便引發全網關注和熱議,豆瓣開分8.7,成為國產探險劇史上最高分。《重啟》也是原作者南派三叔親自操作影視化改編的第一部作品。首次出手便將探險題材做到極致,它的成功,不僅向觀眾展示了盜墓系列的正確打開方式,更是向市場證明探險題材還有很大開發潛力。
「重啟」出手不凡,將探險類型劇做到極致
說到探險類影視作品的興起,就要從2015年IP熱潮開始講起,彼時以《盜墓筆記》為首的超級IP,幾乎承包了至今為止市面上能見到的探險題材,但在資本熱潮的裹挾下,近幾年的盜墓系列在博得了高關注、高流量的同時,始終陷在一個口碑困境之中,難以破局。如今因為《重啟》的播出,這一局面終於得以逆轉。雖然目前國內的探險劇還沒有形成一個成熟的製作體系,但其實我們從盜墓系列IP化的過程中,便已能窺見國內探險題材日趨成熟的痕跡。
《重啟》是「盜筆宇宙」發展成熟的重要標誌之一,它的影視化改編,不僅經受住了市場考驗,更是將探險類型劇做到了極致。
《重啟》講述了一個全新的故事,擁有著完整的故事架構,故事定位在吳邪的中年時期,此時的他已病入膏肓,時日無多,唯一的心願是找到失蹤的三叔。劇情和盜墓系列的主線並不衝突,即使沒有看過《盜筆》系列也不影響入坑,對原著粉和新粉都十分友好。《重啟》的質感也是肉眼可見的突破,突破來自於它在原著的基礎上,將盜墓探險的故事進行了全面升級。
首先是人物塑造,飾演吳邪的演員朱一龍公認演技不俗,善於捕捉人物細節,把人物情緒及狀態詮釋得很到位,劇中數火柴、習慣性咳嗽等動作,都讓吳邪這個人物的悲劇性變得更加有說服力。其次是鐵三角的刻畫,在王胖子、小哥面前依然「天真」的吳邪,即使在危機四伏的環境中依然能放心把自己交給同伴,生死之交,盡在不言中。
其次是劇情節奏的把控,開篇短短的一分多鐘,便把《重啟》之前的故事脈絡重新梳理一遍,一本打開的《盜墓筆記》,和伴有註解的文字,將「青銅門的終極奧義」、「戰國帛書的拓片」、「七星魯王宮」、「海底墓」、「雲頂天宮」等回憶殺一一呈現在眼前,滿滿的情懷。劇情以單元的形式快速推進,楊大廣藏寶洞、南海王地宮、啞巴村以張弛有度的敘事節奏在前十六集先帶出了鐵三角人物之間的關係及他們的前塵往事,讓非原著粉也能順利get到故事重點,這也是《重啟》改編上的優點之一,接下來的十一倉的探險劇情,卻充滿高能反轉的懸疑情節,以解謎五大詭貨能過吳邪獨闖十一倉帶出了白昊天迷妹等一系列盜筆新人物受到了觀眾的肯定。
「《重啟》的精神內核其實就是一場自我救贖。」劇中的吳邪,一身病痛、滿腔倉皇、自我否定,卻依然背上背包迎接未知的命運,於風雨處聽雷,於極海處詠嘆。他在尋找三叔的過程中,有對自我的追問,對情感道義的思考,以及生死的討論。幾番生死後再回首,他依然是眼神清澈的天真「吳邪」,整部劇的落點沒有落在吳邪的無所不能,而是落在他的人情味上,吳邪從來不是一個孤膽英雄,他發自內心的道義和善良、勇敢、熱血,吳邪選擇踏上冒險旅程,其實是為了實現個人的自我價值,最終達到自我和解,並仍以積極的態度面對未來生活,這便是吳邪的人生「重啟」。而退隱江湖數年的鐵三角,如今再次集結重出江湖,真應了那句「少年熱血難涼」。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重啟》還創造出了一個不同於現實世界、充滿奇幻想像力、蘊含著中華傳統文化豐富內涵的「探險世界」。比如鐵三角在海南王地宮中經常會看到的壁畫,壁畫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繪畫形式,原始社會人類在洞壁上刻畫各種圖形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壁畫,敦煌莫高窟被認為是中華民族文明發達的象徵。還有用來收集雷聲的青銅樂器,青銅樂器是夏商周三代音樂文化中最具代表性、最重要的歷史遺存,這些有跡可循的歷史文化元素,都在無形中指引著年輕群體更深入地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細節見匠心,創新見品質
《重啟》在製作上也是用了心的。不僅有原著作者南派三叔親自操刀,它還組建了一隻大師隊伍,從導演、攝影、美術、服化道、後期、配音……各個環節均由業內大神來坐鎮。導演由潘安子擔任,其導演處女作《志願者》就曾入圍上海國際電影節。劇中備受好評的光影畫面,均出自知名美術指導韓忠,造型指導則邀請到了曾因電影《消失的子彈》、《唐人街探案》而兩度榮獲金馬獎最佳造型設計獎的張世傑擔任。此外,還有後期總監王俏麗、剪輯指導劉磊、音樂總監黃超、配音指導陳寅等資深藝術家的傾力加盟。這樣一部由「爆款推手」團隊打造出來的作品,最終呈現給觀眾的效果,讓人震撼的同時又能引人入勝,分分鐘進入劇情展開探險。
大到飛機墜毀、南海王地宮的震撼實拍,小到片頭裡信息量巨大的彩蛋,從細節見匠心。為了強化場景的真實感,《重啟》劇組1:1實景搭建,並運用三維建模技術,惟妙惟肖地還原了南海王地宮、十一倉、雷城等多處場景。在滿屏的「經費在燃燒」的彈幕中,可以明顯感受到團隊在製作上的滿滿誠意和創新。
《重啟》的工業化水平在探險類題材領域上亦達到一個峰值,豐富的想像力加極高的還原度,打造出了一個視覺上的異域奇觀。比如開場進入有吊葬古棺的墓穴;之後在楊家老宅遇到的水下怪物,張著血盆大口似乎要破屏而出;在南海王地宮的人手貝巢穴危機四伏,更讓每一步都驚險萬分,看得人心情猶如過山車跌宕起伏。
而且劇中出現的大龍鰍、人手貝等所有異形生物,都是實物加CG特效製作,還有真人所做的皮俑等,都是團隊建構盜筆宇宙的一部分。另外,在劇中出現的壁畫,全部是由美術學院的老師親自上陣,嚴格按照年代特點繪製而成,甚至在氧化度上也做了精細處理,壁畫邊緣被刻意做出自然斑駁的痕跡。這樣的細節,即使把鏡頭推到特寫也完全經得起推敲。
這種等同於電影級水準的製作水平,可以說每一幀都包含著主創團隊的血汗和用心。
除此之外,製作團隊甚至在音樂上都下足功夫,每個人物都擁有訴說各自心聲的角色曲,朱一龍的《往下跳》好似一封訣別書,鐵三角的《鐵三角》,更是唱出俠肝義膽的江湖豪氣和彼此之間的真情…此外在配樂製作過程中加入的多種擬聲:鐘錶轉動的咔噠聲、大門打開的轉動聲等,在故事銜接處發揮著微妙的信息釋放作用,全面調動觀眾五感,打造沉浸式追劇體驗。
總的來說,作為一部成功的探險劇,《重啟》在拍攝結束後,歷經一年多的後期製作,精心打磨各個細節,讓這部劇在視覺上達到了「以景入情」的效果,也為當下中國探險類題材劇提供了一個參考範本。
IP監修委員會化解IP影視化之痛
當然《重啟》在影視化過程中也面臨著大多數IP都有的難點——劇本改編。《重啟》在劇情上亦有引發爭議的部分,劇中採用了雙線敘事的手法,吳邪通過三叔留下的線索進南海王地宮、十一倉尋找三叔的下落;吳二白帶領的隊伍一直與焦老闆的惡勢力周旋、找尋通往雷城的道路。
一本書改編為影視作品總會因人物和情節還原有一些損耗和約束。南派泛娛公司在影視化的路上也吸取了不少經驗,為盜筆宇宙專門成立了IP監修委員會,專門對IP的影視、遊戲、動漫等提供人物、情節和場景的資料提供,講解和監修。
從書本的改編來說,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哈姆雷特,而文本建立的世界,對於每個人來說確實都是有自己的想像空間的,但這種想像空間,放在有多達1000多人的劇組來傳達,最終達成的效果和形成的結果,必然離起始預設有著一定的距離,這即是影視改編中的損耗。但在《重啟》,製作團隊充分發揮了IP監修委員會的作用,對核心主創比如導演、主演等都提供了IP監修委員的專門講解,歷時至少一個多月。潘安子導演的IP監修委員就跟他把整個盜筆宇宙整整講了一個半月,同時結合劇本一起溝通人物的表演狀態等等,張起靈的主演黃俊捷儘管是個稻米,但為了對這個角色的尊重,IP監修委員前後四個人跟組現場三個月。
而另一方面,書籍的想像世界是無窮的,但要成為影視作品,就需要對這種想像的世界進行做實、影視改編,IP監修委員會前期找了國內外很多特別有想法的概念設計師開始盜筆宇宙的人物和場景設計,這些設計很大部分也指導了《重啟》的整個調性,《重啟》美術進場的時候再對所的美術設計進行一些監修和溝通,最大可能性在結合現實社會,作出符合當下需求的改變。
《盜墓筆記》系列某種程度上來說,具備與「漫威」相同的IP基因,它們都以文本的形式構建出了一個成熟的世界觀,雖然盜筆系列目前仍在影視化的探索之路上行進,但有一點可以借鑑的是,漫威系列的影視化改編一直以來都保持著高水平輸出——高度還原,合理改編。如今《重啟》歸位,IP監修委員會最大程度在忠實原著基礎上發揮出創作者的創造性,用赤誠之心重新構建盜筆宇宙,從劇本到選角、製作,把每一個細節都打磨到極致,打造一個開放性,大眾化的影視作品
「漫威」培養出自己的影迷花了十年時間,那麼盜筆系列將會用多長時間徵服觀眾呢?我們拭目以待。
編輯:郭超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