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之地》卻在宛如私人生活影像一般的細膩意蘊中,藉由從平凡人身上散發出的詩意靈魂,傳遞著對世界性焦點議題的理念表達。而「一半自然,一半社會」的主題構想,在影片中也實現了交融統一。那至深的共情與思考,也伴隨著觀眾,交織相替,從始至終。
《蜂蜜之地》海報
引子:
北京時間2月10日早上7:30,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茲定於好萊塢的杜比劇院進行頒獎儀式,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會為表彰2019年度傑出電影,將會頒發24個類別的獎項。其中,紀錄片單元提名的作品也是藏龍臥虎。有廣為中國觀眾熟知的《美國工廠》,也有描述敘利亞內戰的《為了薩瑪》、《洞穴裡的醫院》,講述巴西政壇的《民主的邊緣》,還有關於歐洲最後一批自然養蜂人的《蜂蜜之地》,其中,《蜂蜜之地》更是破天荒的除了提名最佳紀錄片以外,還提名了最佳外語片。
凹凸鏡DOC將在接下來的幾天內發布一批關於奧斯卡金像獎紀錄片單元提名作品的影評。開篇即為《蜂蜜之地》。此片曾在杭州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上進行展映。影片的攝影師到場與中國觀眾交流。本文除了帶來SleepingBruce的影評之外,還有映後的主創交流環節實錄。
極致的甜,純粹的蜜
作者:SleepingBruce
哈迪斯是一位女養蜂人,她堅持著傳統的養蜂方法,於懸崖之上找尋野山峰的巢穴,並將帶回的蜂巢安置在居所附近的石牆之內細心飼養。
「我拿一半,給蜜蜂留一半」——哈迪斯在收穫蜂蜜時,恪守著對自然的承諾。她長久維繫著自然的微妙平衡,也總是能因此得到豐厚甘美的自然饋贈。
而這遠離塵囂的寧靜生活,卻被紀錄片導演科泰夫斯卡和斯特凡諾夫用鏡頭記錄了下來。哈迪斯·穆拉託娃,一位來自馬其頓的女養蜂人,同時也是紀錄長片作品《蜂蜜之地》中的主人公。
《蜂蜜之地》在今年年初的聖丹斯電影節上首映,一舉獲得了世界電影單元紀錄片作品的評審團大獎(最高獎)。作為明年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項的有力爭奪者,這部影片也被馬其頓官方推選參加最佳國際影片獎的競爭。
《蜂蜜之地》劇照
據攝影師Daut介紹,攝製團隊一開始的設想是拍攝一部自然題材的紀錄短片,來反映當地在河水改道、村莊變遷之後的環境現狀。他們偶然之中通過哈迪斯的哥哥結識了她,受到哈迪斯「取一半,留一半」這一養蜂理念的啟發,便以此作為主題,開始了對哈迪斯和她母親的拍攝記錄。
起初的6個月之中,他們一直在村莊裡對哈迪斯的日常生活進行拍攝,記錄她與母親、蜜蜂還有幾隻小貓日復一日的平靜生活。唯有在哈迪斯收穫蜂蜜之後,攝製組會跟著她一路來到首都斯科裡普,拍攝她在集市上售賣蜂蜜、採購商品的過程。
但這樣的平靜,卻因為一戶遊牧人家的意外到來而被打破,這戶人家帶來了七個孩子與一眾牲畜,安家在村莊旁邊的空地上。這是影片敘事的轉折,從這兒開始,影片有了故事衝突;這同時也是攝製組拍攝思路的轉折——在影片的主題上,他們也想取得一種平衡:一半關於自然,另一半關於社會。
於是,原本只是計劃拍攝一部紀錄短片,但攝製組卻拍攝了三年之久,積累了超過2000個小時的影像素材,最後剪成了這部時長87分鐘的《蜂蜜之地》。
《蜂蜜之地》劇照
但成片的節奏卻沒有因為如此之長的時間跨度和龐大的素材積累而顯得支離破碎,相反,導演在對影像素材的編排處理上表現得尤為出色。影片在敘事推進與情緒流轉上,細膩且自然。而影像中每一次衝突的發生,也都建立在導演對複雜人物關係的精準捕捉之上。而每一次的衝突和意外,也都構成了自然和社會矛盾的現實證明。
全片沒有一句旁白,也沒有一段採訪,觀眾甚至從始至終都感受不到攝像機的存在。導演依靠著極盡純粹的生活影像,傳遞了影片在議題性上的現實意義——不論是對自然,還是對社會,皆源於人物在現實環境中的真實狀態與真切表達。
影片的主題可以被歸納為人與自然、傳統與現代、移民與土著。其實這些話題都並不新鮮,但《蜂蜜之地》卻在宛如私人生活影像一般的細膩意蘊中,藉由從平凡人身上散發出的詩意靈魂,傳遞著對世界性焦點議題的理念表達。而「一半自然,一半社會」的主題構想,在影片中也實現了交融統一。那至深的共情與思考,也伴隨著觀眾,交織相替,從始至終。
當世界面臨著蜜蜂數量年年下降的危機,當巴爾幹半島掙扎在種族矛盾衝突的漩渦之中,馬其頓導演科泰夫斯卡和斯特凡諾夫的《蜂蜜之地》卻用真實而溫柔的影像,提醒我們還有一種更好的方式去對待這個星球上的萬事萬物,一種深深紮根於耐心、傳統、真誠與尊重的方式。
IDF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蜂蜜之地》映後交流環節
Q:影片開頭重點在於刻畫採蜂蜜女兒和母親間的生活,後來土耳其一家人的介入是刻意安排,還是在其出現後去重新解構影片方向?
A:最初我和導演二人拍攝了一年,初衷是作為環保紀錄片,拍攝到一半時第二家人(土耳其一家)來到了拍攝地,這就需要我們作出拍攝調整。
新家庭的出現,帶來了許多困難,尤其是最初與被拍攝者很難溝通。同時,在拍攝過程中我們也開始思考影片接下來的發展方向和內容。一方面希望保留環保紀錄片的主線;另一方面希望新介入的家庭能夠以更好地方式呈現、融入整個影片。
由於對新來的家庭缺少前期調研,拍攝過程需要不斷與第二家人和溝通,並跟拍了許多細節……總之,我們不希望去安排劇情,希望劇情在溝通中自然生長。
Q:影片拍攝歷時多長?拍攝團隊對故事的介入有多深?因為影片中存在著許多擺拍的畫面。
A:總共歷時3年,拍攝天數在100天左右。在一些特定的地點(比如集市等)會單獨花3~5天拍攝。作為站在攝影機後的人,我還是努力專注於拍攝的影像本身,儘量減少介入,減少受自身情感的影響。比如在拍攝土耳其一家人到來時,為了拍攝牛進村的場景,我與牛保持著十分近的距離;又比如,作為兩個孩子的父親,面對小女孩溺水的畫面,這一沒有預期到的突發事件,在遠處攝影的自己還是選擇了克制。
Q:影片夜場戲的拍攝過程是怎樣的,以及拍攝過程經歷了哪些有趣事件?
A:夜晚的室內畫面採用了自然光(燭光、柴火)拍攝,主要由攝影師和導演共同拍攝完成。拍攝完夜場戲後,拍攝組選擇住旁邊的帳篷裡,十分有趣;又比如,當地有許多小貓小狗,有一次吃飯時,二人為了拍攝室內的動靜離開了,當拍完回來時,食物已經被貓狗吃完了。
《蜂蜜之地》劇照
Q:一些電影攝影畫面具有油畫的特質,是否和導演的影像觀有關?
A:開拍前並沒有太多的想法,通過一個月的時間對3年來的素材進行了後期處理。在後期製作後,導演和製片人希望影片更具有自然的痕跡,呈現給大家的影片是劇組進行不斷協商後的結果。
Q:拍攝土耳其一家人的爭吵過程,是如何完成的?
A:攝影師自己是劇中唯一的土耳其人,他做了許多相關工作,希望讓被攝者忘記拍攝者的存在。最後的爭吵內容十分真實、沒有介入感,那是大量素材剪輯而成的,屬於剪輯的魅力。
Q:拍攝完成後,如何處理與影片中家庭的關係?
A:我們依然保持著緊密的聯繫,幫助採蜂女主角在鎮上購買了一處住所;此外,也幫助土耳其一家人的孩子申請了助學基金,幫助其受到更好的教育。
《蜂蜜之地》
影片簡介
鮮黃衣袂點綴馬其頓偏鄉的荒蕪,與懸崖上野生蜂蜜瓊漿的金黃相輝映。喀迪絲是歐洲大地最後一位女採蜂人,與抱病半盲母親相依為命,依附野蜂為生,堅守「取一半、留一半」黃金定律。遊牧民族一家突然而至,打破寧靜生活的不止是七個孩子與一眾牲畜的喧鬧,還有瘋狂掏盡蜂蜜的貪婪,以及破壞生態環境的肆無忌憚。歷時三年靜觀人與蜂和諧共處的隱世生活,以自然曦光與幽微燭照輝映大地,美得教人肅然起敬。獲聖丹斯電影節世界紀錄片評審團大獎。
編輯:張勞動
圖片來自網絡
公眾號「拋開書本」對本文有所幫助
推廣|合作|投稿 加微信☞pjw200951288加入交流群或工作團隊加微信☞aotujing-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