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學生時代讀書,總會有大人說女孩子要少讀書,書讀多了沒有什麼用,家裡也有人一開始就為我想好了,初中畢業直接去師專,然後讀三年就可以工作掙錢,幸好我讀完初中的時候,師專已經不如以前,也不安排工作,我得以去了高中。不過,在那些親戚們的口中,話還是那些,不過換了一個花樣而已,誰誰沒有上大學,做生意掙了好多錢,誰誰誰上大學後成了書呆子,早就告訴你「百無一用是書生」云云。
是啊,有多少次聽人提起誰誰大學畢業混得不好時,「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就被人抬了出來,說句老實話,那些說這句話的人知道這句話是誰說的嗎?知道這句話其實還有上半句嗎?不用說,他們很多人是不知道的。
「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出自清代黃景仁的《雜感》,說起黃景仁,恐怕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他的名字,其實,黃景仁在清朝的時候名聲非常響亮,他是宋朝名人黃庭堅的後人,自然,他自己的成就也是頗高的,曾有人將他比作清朝的李白,寫有詩詞2000多首,著有《兩當軒集》留世,他的一生也如李白一般,命運坎坷,仕途不順,「在黃仲則筆下,悽愴悱惻之情,低徊掩抑之感,表現得十分深刻感人」。
他所處的那個時代,基本上讀書人都是需要通過科舉考試來證明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單純的像我們現在理解的讀書無用論,是什麼的遭遇讓他發出這樣的感慨?
根據黃景仁的《自敘》我們可以知道,他四歲的時候就成了孤兒,只能在祖父母的養育之下成長,讀書,九歲的時候就去參加考試,後來祖父母也相繼去世,他不得不與哥哥相依為命,誰曾想哥哥也去世了,在那一年,他安葬完哥哥後去參加童聲考試,中第一名,受到知府和知縣的賞識。乾隆三十二年,黃景仁拜師於州龍城書院的邵齊燾(前翰林院庶吉士)。邵齊燾見他學習用功,以至於身體狀態不好,勸他多注意。
黃景仁一切的努力都是希望能夠改變自己的現狀,奈何並沒有什麼改變,於是寫下《雜感》,發發牢騷:自己怎麼混的這麼差,落魄的生活讓自己都沒有了鬥志,都這麼多書有什麼用?自己寫一寫詩來感慨一下。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我們不難看出,黃景仁說的「百無一用是書生」其實只不過是他對自己遭遇的不滿,對自己的一種諷刺罷了,而不是被人們所誤解的讀書無用觀。如果真是「百無一用是書生」,還會有那麼多讀書人成為封建王朝朝廷之上的主力嗎?如果「百無一用是書生」,大家怎麼還去看讀書人留下的那些傳世佳作呢?黃景仁不讀書,怕是感慨自己境遇的時候不是寫詩,而是罵髒話了。
反正,讀書和不讀書,差距始終會很明顯的。
參考資料:黃景仁,《兩當軒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