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姐》:天水圍的情與路

2021-01-09 手機鳳凰網

桃姐(圖片來源:資料圖)

 

儘管《桃姐》並沒有以「天水圍」起題,但是我們仍舊可以把這部電影看作是「天水圍三部曲」的完結章。從「日與夜」裡哀而不傷的隱忍,到「夜與霧」中暴虐的幽暗,再到「桃姐」中的樸實的溫暖,如果把三部曲比作一個孩子,則他經歷了成長的困惑、中年的對抗和暮年的和解;如果把三部作品比作一個樂章的話,「日與夜」是一個暗流湧動的開端,「夜與霧」是一個激烈的高潮,而「桃姐」就是一個寓意綿長的尾聲。這就像白天、夜晚與清晨,生與死、情與路,在此間周而復始。這裡的死亡不是終結,而是悟道後的又一個新的輪迴和希望。

《桃姐》的故事極其簡單(所以電影的英文名叫做「簡單生活」),它講述了一位生長於大家庭的少爺Roger(劉德華飾)與自幼照顧自己長大的家傭桃姐(葉德嫻飾)之間所發生的主僕情。Roger自幼被桃姐所照顧,在幾個孩子中桃姐也最偏愛他,桃姐年老中風後,Roger一直照顧她到送終。其間沒有大起大落的矛盾,也沒有愛恨情仇的糾葛,它是發生在我們任何一個人身邊的瑣事,吃飯過節、養老送終。

然而許鞍華的過人之處就在於,她能夠觀察到生活中那些你可能早已遺忘的細節,放大呈現出來。當你重拾那些細節喚起的情感,便會產生強大的共鳴。王朔在《致女兒書》中曾經寫道「我不記得愛過自己的父母,……一方面覺得對他們有責任應該對他們好一點,但就是做不出來裝都裝不出來;再後來,一想起他們就心裡難過」。許鞍華每每戳中人的就是那個「想起他們心裡就難過」的淚點。比如片中Roger和幾個好朋友一起給桃姐打電話,一起作念童謠「肥佬肥騰騰,買舊豬肉去拜神,行下行下屎忽痕,飛上天去打敵人,打到條褲變左條裙」的時候,相信很多香港人一定淚奔,因為那是小時候爺爺奶奶會教給他們的童謠,然而如今卻大部分都已是物是人非。

有人認為,香港新浪潮導演中,如今只剩下許鞍華在堅守現實主義題材,很多人都紛紛向商業倒戈。然而要知道,如今現實題材的小片既不賣錢,更不好拍。或許如許鞍華導演自己認為的那樣,「本身比較關心現實題材」,但其實縱觀許鞍華的現實題材電影,她並不是不能夠講一個商業化的故事,而是她一直把電影作為自己跟生命對話的一扇扇窗口,來探討和解決的自己的困惑和疑問。到了《桃姐》,這種對話走向終極。

葉德嫻在《桃姐》中的表現爐火純青,或許「桃姐」將會是她最廣為人知的角色。然而細心一點就會發現,桃姐身上具備的堅韌、寬厚、包容,與導演許鞍華本人何其相似。我一直記得許鞍華的一個肖像,那是08年初的冬天,在香港參加一個朋友的葬禮,許鞍華摔壞了腿,打著石膏、拄著拐杖自己走進來,一頭堅硬的短髮支楞著,倔強地不要人攙扶。那個印象直到今天和「桃姐」又重合起來,桃姐的獨立和倔強,桃姐的寬厚和仁善,桃姐對於終極歸宿的豁達,也或許是許鞍華找尋的最終答案。

當然,如前文所述,該片是一個充滿溫情和希望的完結章,所以與第一部「日與夜」相比,少了些許哀而不傷的拿捏和層次,過於表現主僕之間的感人情節不免顯得堆砌,幾位大牌的客串多了娛樂看點,但多少有些「跳戲」。儘管如此,《桃姐》仍然是下半年華語電影又一部值得回味的佳作。

(鳳凰網威尼斯前方報導團)

打分:8分

相關焦點

  • 我們存在的方式:《天水圍的日與夜》
    天水圍是深圳河對岸一座相對孤立的城區,自2004年一起滅門慘案開始,以及頻繁發生的悲劇慘案和家庭糾紛,於是天水圍被渲染為「香港的悲情城市」。正值此時,許鞍華導演在2008年將《天水圍的日與夜》以及2009年《天水圍的夜與霧》呈上熒幕,兩者雖然是同系列,但基調完全不同。
  • 《天水圍的夜與霧》天水圍一家四口滅門案真實事件改編
    >來源:金屬風暴       《天水圍的夜與霧》是許鞍華導演的「天水圍」系列的第二部,從《天水圍的日與夜》中對於平淡日子中愛的傳遞到     《天水圍的夜與霧》是許鞍華拍的第二部天水圍題材的電影。上一部是《天水圍的日與夜》,講述了一對母子與鄰居奶奶相依為命的故事。
  • 香港電影漫遊丨《天水圍的日與夜》還原一個真實的天水圍城
    天水圍接連爆發多起慘絕人寰的社會負面新聞,媒體更是對當地造成惡劣影響。許鞍華拍攝《天水圍的日與夜》(鮑起靜、梁進龍、陳麗雲主演),試圖從另一個視角去看天水圍的生活,故事平淡無奇卻倍感溫馨。之後許鞍華又推出同樣發生在天水圍的電影:犯罪題材的《天水圍的夜與霧(Night and Fog)》,由任達華與張靜初主演,將真實案件搬上銀幕。《天水圍的日與夜》電影海報。
  • 香港:《天水圍的夜與霧》
    他們生活的天水圍則是香港低收入人群聚居的社區,失業率高,治安條件差。天水圍位於最近突然成名的元朗區西北部,北邊緊鄰香港溼地公園,西北邊就是深圳灣,隔著海灣能夠看到深圳。這個名字裡帶著「圍」字的地區,像極了香港這座圍城的隱喻。政府在天水圍興建了大量公屋,吸納了將近30萬人在這裡居住。
  • 天水圍的夜與霧
    天水圍的夜與霧 天水圍的夜與霧 (2009)《天水圍的夜與霧》是以2004年的香港天水圍滅門慘案為藍本拍攝的劇情片。
  • 網友來搞丨《桃姐》與我的姥姥
    2016年的三月,我邊在被窩裡面看《桃姐》,邊想念我親愛的姥姥。《桃姐》是我看過第2遍的電影,姥姥是我已有15年未見的人,而且這兩個數字都會逐年增加。再一次看這部電影,最令我震撼的就是葉德嫻的演技。也許是因為我這次看的是粵語版,又把筆記本電腦放在肚子上離眼睛很近,所以異常清楚的緣故,桃姐的許多小動作,小表情,小倔強,小心機都盡收眼底。
  • 天水圍的日與夜
    《天水圍的日與夜》從一個夏日清晨開始,到一個明月夜結束,日與夜恰好就是形式上的一天。片頭是沒有開發前的天水圍,黑白色調的泥灘魚塘,畫外有著陣陣的鳥叫潮騷。就在這片土地上,幾十層的住宅樓拔地而起,幾十萬人口在此聚集生活。《天水圍的日與夜》的時間起止沒有任何明示,直到故事過了大半程,觀眾才明白影片開始於暑期某天,結束於中秋節。
  • 飲食男女,天水圍的日與夜
    圖片作者:小曲飲食男女,天水圍的日與夜  文、圖/小曲  很多香港人視天水圍為「下只角」,並為其貼上「悲情市鎮」的標籤。假如有機會生活在這裡一陣子,與這些普通人一起飲茶、吃飯、去街市買菜打包燒臘、在嘈雜的酒樓中暢快聊天,你一定會愛上天水圍的日與夜。  天水圍原是香港元朗西北部的一處偏僻圍村,周邊大片魚塘。後填塘建起大量公屋,成為低收入人群的聚居地,也成為香港人眼中的「下只角」。
  • 《天水圍的夜與霧》:震驚香港的天水圍滅門慘案
    《天水圍的夜與霧》是導演許鞍華天水圍系列的第二部,這個案件是根據04年天水圍一部真實的案例改編,2004
  • 香港天水圍:從規劃看悲情空間的塑造
    天水圍對議員的政治價值,更不須多說了,所有部署選戰新界西的人士,差點要以天水圍為家。        從前不甚參與的,都儘可能幹點事吧!為免落伍,房委會亦要特別為天水圍攪個迎新及社區網絡項目,更主動撥款予社福機構推行工作。當新界大長老說要把天水圍改名為「天瑞圍」或「添瑞圍」,更可見天水圍這個符號穿越地域、時空的威力,連幾千年傳統中華文化都給重新提煉出來使用。
  • 每個人身邊,都有一個需要關心的「桃姐」
    自開始《瘋劫》《撞到正》的形式革新,到隨後《胡越的故事》《投奔怒海》的寫實回歸,再到後期《天水圍的日與夜》《天水圍的夜與霧》的立足本土,其中始終如一的,是她對現實問題的敏銳洞照與人文關懷的堅定傳承。《桃姐》亦是如此。老齡化嚴重,新移民熱潮,住房資源緊張,電影業萎靡,到處都是香港這座浮城所面臨的問題。
  • 天水圍義士!
    這位硬氣的小夥雖然負傷,卻凜然地對暴徒說了這樣一番話:「我是住天水圍的居民,你們想要認的認住我,我行得正站得正,我是一個中國公民,中國香港的公民,告訴你們全部蟑螂聽,點點傷是不會有問題的,你有本事的,就去圍解放軍,這麼有本事,幾十人都打不死我一個!
  • 2004年震驚香港天水圍滅門慘案改編電影,《天水圍的夜與霧》
    創作背景2004年,天水圍發生了一起慘絕人寰的「一家四口滅門慘案」,一名男子殘忍的殺死妻子及兩個女兒後自殺身亡,其中
  • 天水圍的夜與霧 天水圍的夜與霧 (2009)
    · · · · · ·  香港天水圍發生了一件令人慘不忍睹的血案。後來,曉玲產下一對雙胞胎,兩人搬到了天水圍,但迫於經濟壓力,兩人矛盾重生,當曉玲準備獨立時,李森卻開始用變態的手法折磨她……   本片是許鞍華導演繼《天水圍的日與夜》後,拍攝的第二部反映「天水圍」的影片。
  • 挖掘社區故事,重新定義天水圍
    》一出,香港甚至內地對天水圍的印象基本就停留在一座「悲情城市」。 2009年《天水圍的夜與霧》之前,還有一部更廣為人知的《天水圍的日與夜》,兩部電影都由許鞍華執導,《天水圍的日與夜》展示的則是生活在天水圍的一個家庭的日常生活瑣碎 社區居民有能力定義自己生活的社區。
  • 經典電影:《天水圍的日與夜》完整版
    《天水圍的日與夜》是由香港導演許鞍華拍攝,鮑起靜、梁進龍、陳麗雲主演的劇情片。影片講述了天水圍的一對母子的生活故事 。 張家安,一個與母親住在天水圍的應屆會考生,他在一個單親家庭長大,與母親一起相依為命,比較聽從母親的話,成績也不算優秀但為人很普通。而張母雖然是單親母親,但從不自怨自艾,而是努力將兒子養大,並積極工作——她在一家超級市場的生果檔當售貨員,敬業樂業。在她年少時她把努力工作賺來的錢供兩個弟弟到國外讀書,而與弟弟們之間雖然平時很少來往,但感情深厚。
  • 《桃姐》這是電影,劉德華的傑作,我真的很想看,但我不忍心看
    食品桃姐的價格太貴了。他猶豫了一下,然後走開了。性能標準非常準確。食品商們充滿了人情味和生活方式的嬉戲,這讓你意識到這是一部具有市場氣息的接地氣好電影。似乎是桃姐和華仔的故事。從本質上講許鞍華關注的是香港單獨老化而沒有依靠的現狀。雖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親情有些疏遠,但它始終是人的溫情。
  • 《桃姐》——很想看下去卻又不忍心看完的電影,劉德華巔峰之作
    看似是桃姐和華仔的故事,實質許鞍華關注的是香港老齡化孤單而沒有依靠的現狀,雖然人情親情有些隔閡與冷漠,但始終是人間自有溫情在。無依無靠的桃姐在華仔家裡做傭人六十多年了,已經和華仔家人親如一家。華仔從小在桃姐的照料下長大,桃姐其實算是他的另一個母親,成年的華仔在桃姐面前的舉動,依然會像兒子一樣依賴,在桃姐面前的撒嬌,而桃姐在心裡把他當作自己的兒子一樣的關愛。華仔說:好久沒有吃牛舌了,桃姐說:好久沒吃就莫吃了,今天都讓你吃蟹蓋了。雖然口頭看似拒絕了,實際上她像千千萬萬個母親一樣,開始偷偷地做華仔喜歡吃的滷水牛舌。
  • 可能是這世上最孤獨的圍城——天水圍
    2004年,天水圍發生了一起滅門慘案,一夜間,天水圍因為犯罪、貧窮、失業、自殺等社會問題成為媒體的聚焦點,被稱為「悲傷之城」。許鞍華導演根據這個事件,拍攝了《天水圍的夜與霧》。這座孤獨而悲傷的城市不僅是媒體關注的地方,也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城市發展案例。今天的文章將會展示一個關於天水圍的不同觀點,會從城市發展層面解釋這些問題:天水圍為什麼會被稱為悲情城市?
  • 香港髻山:悲情城市天水圍的歡樂後花園
    說起香港天水圍,很多人都會想起許鞍華導演的這兩部電影。第一部《天水圍的日與夜》,講述香港公共屋邨裡普通人日常的溫情生活。第二部《天水圍的日與霧》,講述一宗 2004 年發生在天水圍,震驚全港的真實滅門慘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