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這世上最孤獨的圍城——天水圍

2022-01-10 西友合作社


原創發布:西友合作社

老空間×新生活

說到香港,除了尖沙咀、旺角、中環這些地方,你也許聽說過一個地方叫天水圍。2004年,天水圍發生了一起滅門慘案,一夜間,天水圍因為犯罪、貧窮、失業、自殺等社會問題成為媒體的聚焦點,被稱為「悲傷之城」。許鞍華導演根據這個事件,拍攝了《天水圍的夜與霧》。這座孤獨而悲傷的城市不僅是媒體關注的地方,也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城市發展案例。

今天的文章將會展示一個關於天水圍的不同觀點,會從城市發展層面解釋這些問題:天水圍為什麼會被稱為悲情城市?天水圍的問題是社會問題還是空間問題呢?以及天水圍給我們什麼啟示?


「一起案件、一部電影、一座孤獨而悲傷的城市——天水圍」

很多人知道天水圍都是源自許鞍華的兩部電影,其中《天水圍的夜與霧》是直接改編自發生在天水圍的一起滅門案件,電影的開頭場景就是,一群家庭暴力的受害者躲在被社工保護的秘密房間,她們在新聞裡看到媒體的報導:父親殺害了妻子及兩個女兒,然後自殺。

▲《天水圍的霧與夜》的片頭

▲《天水圍的夜與霧》電影海報

這起發生在2004年的案件讓天水圍一夜之間成為了「悲傷之城」。接下來,媒體開始揭開這個悲情之城的種種問題:自殺、抑鬱症、青少年犯罪、貧窮、失業、新移民等等問題。



「香港,高樓大廈的玻璃幕牆不光映射出光鮮的現代生活,同時也遮擋了很多普通人的艱難生活。」

▲香港的標誌性摩天大樓夜景

要了解天水圍為什麼會變成被媒體大肆渲染的「悲傷之城」,首先要了解香港是什麼樣的地方。香港聞名於它最自由的經濟、摩登的高樓大廈,以及低稅商品的購物天堂。然而,那些玻璃幕牆不光映射出光鮮的現代生活,同時也遮擋了很多普通人的艱難生活。


▲香港的籠屋

2009年,有報導稱香港的貧富差距位居世界榜首。2011年的統計顯示,香港有18%的人口,126萬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



「土地的所有權歸政府所有,所以政府通過出售土地的使用權,將土地賣給開發商。」

香港貧富差距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房價。2011年,香港的房價及租金價格居於世界榜首。 高房價的由來,取決於香港的土地政策。

▲中環滙豐銀行旁抗議房價的標牌

從1885年,英國殖民政府被要求要自食其力,土地買賣就是政府的重要收入。土地的所有權歸政府所有,所以政府通過出售土地的使用權,將土地賣給開發商。大家肯定覺得這種模式非常熟悉,沒錯,內地的土地開發政策就是從香港引入的。



「天水圍的第一個規劃出爐,希望能建成一個自給自足的新城。然而。發展的走向卻不是這樣的。」

▲1970年代的天水圍

1979年,一家開發商買下了天水圍的土地,準備開發 。1983年,天水圍的第一個規劃出爐,希望能建成一個自給自足的新城。

到了1992年,天水圍南區的第一片私人住宅小區建好了。但由於地段偏遠,房子賣得不好,開發商對天水圍的興趣變小了。

▲1997年的天水圍

1997年,董建華特首頒布了「八萬五公屋」計劃,每年要在香港建8.5萬套公屋(這個計劃後來不了了之)。1998年,天水圍有了新規劃,計劃建成一個有35萬人口的新城,其中75%為公屋。

▲2005年的天水圍

1999-2005年間,天水圍建造4.8萬套公屋,佔香港公屋建設總量的21%。1991-2008年間,香港13.8%的公屋都建在了天水圍。



「為什麼天水圍會有這樣的發展軌跡?是什麼導致天水圍成為一個無法自給自足、公屋聚集的新城?這座孤獨的城市社會問題的根源是什麼呢?」

從規劃的角度看來,天水圍的問題根源是城市發展的問題,主要有三個方面:

◐香港公屋制度的發展過程

◐失敗的新市鎮發展

◐空間設計加劇悲情

香港公屋制度的發展過程

目前,大約有一半的香港居民居住在公屋裡。香港的公屋分為租賃型公屋和補助型居屋。補助型居屋主要提供給中低和中等收入人群,幫助他們購買自己的房屋。租賃型公屋主要給符合要求的低收入人群,會提供一定租金補助。

香港的公屋始於1953年聖誕前夕的石硤尾大火,政府給受災者建設了安置區。但是,安置區的建設主要是出於經濟原因,因為受災者的撫慰費與建一座六層的安置大樓費用一樣多。所以,公屋的出現可以說是一場意外大火的意外收穫。


▲石硤尾大火

到了1970-1980年代,為了穩定社會秩序及促進經濟增長,殖民政府啟動了十年建屋計劃。直到這個時期,公屋主要建設在現有工業區附近,以支持工業的發展。政府建造公屋,是為了減輕工廠的負擔,促進經濟的發展。

▲1968年的公屋

香港在1980年代後期成為主要的國際金融中心之一。一方面,政府控制土地的買賣而獲得高額收入,這間接的促進了私人房價的增長。另一方面,房屋署為低收入人群提供租賃型公屋,同時通過居屋計劃為中等收入的居民提供補助型房屋。


▲香港的公屋制度中的補助型居屋

房地產市場一直蓬勃發展,直到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房地產泡沫破滅。2003年,為了復甦經濟,公屋制度中的『居屋』計劃,因為被房地產業認為會影響房價復甦而停止。從此,香港的公屋制度進入新的階段。


▲香港房價變化圖(1980-2010)

香港的公屋制度在過去幾十年運行地很好,因為房屋的供給是基於已有的就業,順應經濟發展和城市發展的趨勢。然而,隨著香港經濟結構的巨大變遷,工人階層不再是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尤其是缺乏專業技術和知識的低收入人群,於是這個群體,連帶著公屋制度,成了香港的負擔。而天水圍就是最極端的案例。

◐ 失敗的新市鎮發展

荷蘭是世界上最早把住宅當作一種基本人權的國家,但香港的公屋制度其實是一種城市發展的手段。1970年代開始,香港發展了9個新市鎮,一方面緩解市中心的壓力,一方面為公屋的建設提供土地。所以,新市鎮發展和公屋制度密不可分。


▲香港的9個新市鎮

位於新界西部的天水圍,在不足 5km2的範圍裡居住了近30萬居民。截止2011年,天水圍的住宅中,有61.5%的租賃型公屋,意味著低收入人群;21.9%的購買型居屋,意味著中等收入人群;只有16.6%的私人住宅,意味著中高收入人群。尤其在天水圍北區,85%的住宅是租賃型公屋。

▲香港沙田新市鎮

而位於新界東部的沙田算是新市鎮的成功案例,佔地約36km2,人口63萬。從住宅類型來對比,沙田擁有不同收入人群的合適比例,租賃型公屋佔27%,購買型居屋佔34%,私人住宅(及其他類型住宅)39%。

除此之外,相比天水圍,沙田的優勢還在於:便利的公共運輸,直接連接香港市區和深圳口岸,因此形成了大型商業中心;自然環境優美,還有完善的步行和自行車網絡,適合居住;完善的公共服務設施,多樣的工業及服務業發展。

◐ 空間設計加劇悲情


▲圍城天水圍

如果說公屋制度和新城規劃導致天水圍成為一個悲傷之城,那麼天水圍的空間設計更是加劇了圍城的封閉性,使它真正成為了一座孤獨的城市,單調的現代主義空間設計也影響了生活質量。

居住小區的設計理念是封閉的和內向的,高密度的小區,都是相同的模式,像蓋郵戳一樣在地面上複製了幾十遍。


▲天水圍的高密度小區

最後,還有很多被浪費的空間,比如停車場,由於這裡多數是低收入人群,他們買不起車,很多停車場大樓是空的。這裡的道路很寬闊,但車很少,很多人騎自行車,但沒有成系統的自行車道和停車場地。


▲天水圍的道路



「天水圍內部及周邊市鎮無法提供充足的就業機會,所以很多人被迫放棄工作,由此衍生出各種社會問題。」

以上三個城市發展問題最終轉化成社會問題。天水圍處於香港的邊緣,坐地鐵去市中心要一個半小時,坐車會更慢些, 不少居民不得不每天去市中心某個茶餐廳收盤子或者某個辦公樓做保安,花費昂貴的交通費餐費而勉強度日。這些都是因為天水圍內部及周邊市鎮無法提供充足的就業機會,所以很多人被迫放棄工作,又被困在公屋裡,由此衍生出各種社會問題。

▲天水圍離香港市中心都很遠,耗時久,交通費昂貴



「提供房屋不只是提供一套房子,而是提供一種生活。」

如何定義天水圍的問題,是解決天水圍問題的關鍵,也是避免類似天水圍的地方重蹈覆轍的起點。在天水圍的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社會問題其實是空間發展問題的表象。那麼,應該怎樣闡述天水圍問題的本質呢?

一方面,房屋問題不是單純的數量指標問題,而是一個城市問題,需要考慮未來的居民將如何生活,需要考慮複雜的城市要素,如交通、基建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及社會經濟活動。所以,提供房屋不只是提供一套房子,而是提供一種生活。


▲天水圍在香港的位置,位於新界西北部的元朗區,圖片來自筆者

如果公屋的主要目標群體是低收入人群,那麼公屋的目標應該是如何為低收入人群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一個他們可以謀生的場所。否則,只是單純提供廉價房屋,被聚集在一起的低收入人群將更難生存下去,甚至導致天水圍一般的社會問題。

另一方面,新市鎮怎樣才能均衡發展,而不僅是變成公屋的安置地。那麼,就需要以城市發展的眼光來看待這些新市鎮,不應該被局限在單一的城市空間結構裡,即市中心和新市鎮的關係。

以天水圍為例,新市鎮的空間地位應該被反映在不同尺度上:區域尺度,如珠三角區域和深港區域;新市鎮區域,如新界西部區域,新界東部區域;以及新市鎮之間的關係。如果把新市鎮放在不同尺度上的空間結構中來重新思考,將會帶來新的發展機會,為解決公屋問題以及新市鎮的發展提供新的可能性。



「如果不能把房屋問題當作城市問題來考慮,或者一味地丟給市場,或者只考慮保障房的數量指標,那麼天水圍經歷的問題離我們並不遙遠。」


▲《天水圍的夜與霧》片頭

◐ 空間層面

天水圍離深圳非常近。從深圳可以乘坐巴士到香港溼地公園,天水圍就在溼地公園的對面。


▲香港溼地公園,背景的高樓就是天水圍

◐ 城市發展層面

在極高房價的香港,公屋制度確實解決了很多居民的居住問題,但是公屋制度及空間發展政策沒有適應香港社會經濟的變化,而導致天水圍的問題。

而對於還在摸索保障房制度的城市來說,如果不能把房屋問題當作城市問題來考慮,或者一味地丟給市場,或者只考慮保障房的數量指標,那麼天水圍經歷的問題離我們並不遙遠。

(本文內容來自作者2012年的碩士畢業論文《打開圍城-為香港天水圍探索一條包容性發展策略》)

http://repository.tudelft.nl/view/ir/uuid%3Aa9c5a4d7-09c8-4b88-ae70-ca0c19841554/

天水圍是香港種種問題極端表現的焦點,媒體只看到了天水圍的社會問題,但城市研究者應當意識到,社會問題只是表象和結果,問題的根源是城市發展的問題,包括公屋政策、新城發展規劃,以及空間設計的問題。

一方面,提供房屋不只是提供一套房子,而是提供一種生活。尤其是公屋,要有能力為低收入人群提供一個謀生的場所,否則就可能產生社會問題。另一方面,要在多尺度的空間結構裡發展新城,才能找到新的發展機會。

如果不能意識到這些城市問題的本質,那麼這座孤獨之城的經歷還會重現。

如果你對西大街項目有興趣,

歡迎訪問www.weststreetsh.com.8月即將登場!

✎ 文/馮婧 圖/JING、HKAVMODE、網絡

本文為「西友合作社」版權所有

歡迎分享朋友圈,轉載請聯繫我們,侵權必究

編輯:BELLA 郵箱:yyj@weststreetsh.com

視覺:OONA 郵箱:shensiyu@weststreetsh.com


聽說長按二維碼,

就可以關注我們哦!


如果你有任何想法,那就添加微信號「xiyoujun007」為好友,大方地告訴我們吧~西柚君會認真聆聽反饋的哦!

老空間×新生活

西友合作社懷揣理想與情懷,

願與你共同探討理想生活的新模式。

任何一個想法都將可能於實體項目中變為現實。

你,還在等什麼?

相關焦點

  • 香港電影漫遊丨《天水圍的日與夜》還原一個真實的天水圍城
    也道出了天水圍與世隔絕、交通不便的地理局限性,這裡距離香港市中心區遙遠,交通工具只有小巴、計程車和輕軌,出門走20分鐘才能到達地鐵站,所以標題有錢鍾書《圍城》的概念。一姐因為聽過李克勤《天水·圍城》,看過許鞍華的《天水圍的日與夜》深受震撼,於是只身前往香港天水圍一探究竟。
  • 悲情·天水·圍城
    2006年,李克勤再繼續演奏廳模式,出了《李克勤演奏廳Ⅱ》,這是一張講香港地、香港事的概念專輯,整體音樂質量高出上一年的《李克勤演奏廳Ⅰ》,涉及的話題也更廣闊。其中,林夕填詞的一首《天水、圍城》更是受到歌迷的熱捧,成為當年的四臺冠軍歌,在年底獲得多個金曲獎項。「我就住在這個著名的無人理會的天水圍。」
  • 《天水圍的日與夜》:每個人都在孤獨生存,這平凡生活裡也有溫情
    由許鞍華導演的《天水圍的日與夜》就是一篇關於平凡生活的香港影片。影片圍繞「貴姐」這麼一個主要人物,展開講述了她與兒子家安、與她婆家的親戚們、以及她的鄰居梁老太之間的生活瑣事。都是孤獨生存的一個人天水圍,是影片中「貴姐」和兒子家安居住的地方,那裡是香港的一個貧民區。單親媽媽貴姐與兒子家安生活在這裡,貴姐每天出去超市上班,家安在家睡到晌午,家安偶爾會出去超市買東西,偶爾會去找同學玩,每天到了晚上,貴姐下班回家,都會做兩道菜,與一起吃飯。
  • 清湯 | 天水圍,市井煙火裡的夜與霧,日夜與孤獨
    (2008-07-17)講述了住在天水圍的張家安母子兩相依為命,同時和新搬來的阿婆逐漸相熟到相互照應。導演許鞍華在2004年聚焦香港的「悲情」社區——天水圍,但她卻在實地考察後決定剝離悲情基調,用《天水圍的日與夜》渲染濃濃的市井煙火氣息與人情。
  • 《天水圍的夜與霧》天水圍一家四口滅門案真實事件改編
    這是《天水圍的夜與霧》開頭,而這件兇殺案,是根據2004年4月11日發生在天水圍的一起真實社會事件改編,令人不寒而慄。     《天水圍的夜與霧》是許鞍華拍的第二部天水圍題材的電影。上一部是《天水圍的日與夜》,講述了一對母子與鄰居奶奶相依為命的故事。
  • 《天水圍的日與夜》為什麼獲得好評?
    《天水圍的日與夜》是由香港著名導演許鞍華親自執導的一部劇情片,這部片子講述的是關於一對母子在天水圍過著平淡的生活故事。整個故事的時間跨度就集中在男主角張家安在會考結束之後的那個暑假。片子裡的人物很樂觀許鞍華是個十分關注現實的導演,所以這部片子選在天水圍,這個曾經發生動亂的地方。她把目光瞄向了單親家庭,在故事設定裡,張家安是沒有父親的。對於這件事,作為一個兒子,他是很坦然地去接受的。在一次團契會上,大家都被要求分享家庭關係,張家安在同學們的面前講自己家裡只有媽媽和他,是沒有遮掩的。後來在暑假結束的時候,偶遇到班上的同學,她又問起來,張家安說沒關係。
  • 「天水•圍城」的思考者——許鞍華
    天水圍,一個位於香港新界元朗的地方,原是一座小圍村,20世紀80 年代末被開發為以住宅為主的新市鎮。21世紀初,由於接連發生了多起震驚全港的倫常慘案,天水圍因此有了「悲情市鎮」的名號。如今,這裡住著的居民仍然多為底層勞工,其中還有不少來自內地的新移民。
  • 天水圍的日與夜
    《天水圍的日與夜》從一個夏日清晨開始,到一個明月夜結束,日與夜恰好就是形式上的一天。片頭是沒有開發前的天水圍,黑白色調的泥灘魚塘,畫外有著陣陣的鳥叫潮騷。就在這片土地上,幾十層的住宅樓拔地而起,幾十萬人口在此聚集生活。《天水圍的日與夜》的時間起止沒有任何明示,直到故事過了大半程,觀眾才明白影片開始於暑期某天,結束於中秋節。
  • 香港:《天水圍的夜與霧》
    這個名字裡帶著「圍」字的地區,像極了香港這座圍城的隱喻。政府在天水圍興建了大量公屋,吸納了將近30萬人在這裡居住。公屋租金較為廉價,租住公屋的多為香港的低收入人群,但是社區的基礎設施條件並不完善,治安實在是個大問題。這起滅門慘案並非孤例,這裡的暴力犯罪從來沒有停止過。2006年,林鄭月娥還是香港社會福利署署長,也對天水圍的問題感到費解,將天水圍稱作「苦難之城」。
  • 許鞍華花大力氣拍的天水圍慘案,卻輸給這部無心插柳的電影
    不過《天水圍的日與夜》卻比這些電影還要特殊。看完這部電影你就會發現,其實導演根本不曾希望這部電影去取得高票房,它不是譁眾取寵的商業片,也不是光怪陸離的大片,它只是想要展示最真實的生活裡最平凡的情感。(這宗案件後來也被改編為許鞍華的電影《天水圍的夜與霧》)這宗滅門慘案發生後,許鞍華決定走進天水圍,了解真實的情況,她想知道:天水圍究竟怎麼了?令她驚訝的是,真實的天水圍和她想像中的樣子完全不一樣。
  • 許鞍華花大力氣拍的天水圍慘案,卻輸給這部無心插柳的電影
    不過《天水圍的日與夜》卻比這些電影還要特殊。看完這部電影你就會發現,其實導演根本不曾希望這部電影去取得高票房,它不是譁眾取寵的商業片,也不是光怪陸離的大片,它只是想要展示最真實的生活裡最平凡的情感。就如它的名字一樣,這部電影裡只有日夜交替中的感動,沒有什麼陰晴圓缺的浪漫,或是雨後彩虹的絢爛。2007年7月,香港,天水圍。
  • The way we are——《天水圍的日與夜》的敘事理想
    不知是誰說過,一座城市是有記憶的,那些悲情的記憶將天水圍籠罩在一種淡淡哀傷的氛圍裡,人們會選擇淡忘抑或記憶,這在導演的視野裡並不是一個多麼重要的問題,如在影片中,貴姐一家去鍾府弔喪,沒有過多的悲痛,在平常的交談中一個靈魂就此離去,活著的才是更值得被關注的,這裡彰顯的是淡淡的悲憫卻又不執著於品味悲痛。
  • The way we are--《天水圍的日與夜》的敘事理想
    不知是誰說過,一座城市是有記憶的,那些悲情的記憶將天水圍籠罩在一種淡淡哀傷的氛圍裡,人們會選擇淡忘抑或記憶,這在導演的視野裡並不是一個多麼重要的問題,如在影片中,貴姐一家去鍾府弔喪,沒有過多的悲痛,在平常的交談中一個靈魂就此離去,活著的才是更值得被關注的,這裡彰顯的是淡淡的悲憫卻又不執著於品味悲痛。
  • 《天水圍的日與夜》:不中獎才是生活的常態
    可是中獎這種喜從天降的事從不會砸到我這顆已經比旁人大一倍的腦袋上。或許,不中獎,才是普通人的生活常態,就像我們今天要說的這部電影一樣——《天水圍的日與夜》這部由許鞍華導演的作品,在2009年的第28屆香港金像獎上,一舉獲得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女配角四項大獎。
  • 飲食男女,天水圍的日與夜
    假如有機會生活在這裡一陣子,與這些普通人一起飲茶、吃飯、去街市買菜打包燒臘、在嘈雜的酒樓中暢快聊天,你一定會愛上天水圍的日與夜。  天水圍原是香港元朗西北部的一處偏僻圍村,周邊大片魚塘。後填塘建起大量公屋,成為低收入人群的聚居地,也成為香港人眼中的「下只角」。
  • 許鞍華《天水圍的日與夜》
    天水圍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區,原是一條小圍村,1980年代末被港英政府發展成為以住宅為主的新市鎮,但今天它的30萬居民多為底層勞工(其中有諸多新移民及大陸新娘)。由於天水圍發生過多起震驚港媒的倫常慘案,該地被視作「悲情市鎮」,可是其中多數居民平日其實過著與其他港人並無差異的生活,相依為命的貴(鮑起靜)與張家安(梁進龍)母子便是如此。
  • 《天水圍的夜與霧》:震驚香港的天水圍滅門慘案
    《天水圍的夜與霧》是導演許鞍華天水圍系列的第二部,這個案件是根據04年天水圍一部真實的案例改編,2004
  • 《天水圍的夜與霧》誰在為家庭暴力推波助瀾?
    曉玲父母:如果曉玲的父母換成其他人,或許曉玲不會嫁給李森,或者不會去天水圍。在曉玲最風光的時候,他們享盡了好處;在曉玲困難的時候,他們還沒弄清楚曉玲的困難是什麼,就把曉玲推了出去。李森跟曉玲去見父母。曉玲父母知道李森是香港來的,並且要給自己裝修房子時,馬上就讓李森喊自己「爸、媽」。
  • 《天水圍的日與夜》——做人有多難呀!
    無論是《姨媽的後現代生活》中的姨媽,還是《天水圍的日與夜》中的貴姐,許鞍華始終用自己獨到的女性視角去詮釋普羅大眾的生活。同是以悲情社區的天水圍為背景,相比《夜與霧》的壓抑,《日與夜》則充滿著人性人情,其中的天水圍更富含人情味。家住天水圍的貴姐丈夫已逝,在超市上班,獨自撫養兒子張家安。某日在電梯偶遇孤寡老人梁老太,兩家陌生人的生活開始有了交集。
  • 天水圍的夜與霧
    天水圍的夜與霧 天水圍的夜與霧 (2009)《天水圍的夜與霧》是以2004年的香港天水圍滅門慘案為藍本拍攝的劇情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