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7月3日泰州訊 近日,家住泰州市海陵區的59歲李大媽發現自己右腳的小趾和次腳趾之間長了個紅疙瘩,摸起來不疼但很癢,剛開始她以為是被蚊蟲咬了,沒太在意。過了兩天,李大媽發現這個癢疙瘩還在,她試著用熱水燙腳,還到鄉鎮衛生院開了藥,每隔幾小時就塗抹一次。3天後,李大媽發現這些方法還是止不住腳丫的瘙癢,不僅如此,她右腳的每個腳丫都糜爛了,有少許滲液,連腳背都變得紅腫,還生出了水皰,瘙癢難忍讓她無法正常行走。
李大媽趕緊來到泰州市第四人民醫院就診,皮膚科主任周愛珍告訴她,她的「爛腳丫」其實是足癬,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腳氣」,已經引發了丹毒,細菌感染誘發了急性淋巴管炎。目前,李大媽已經住院接受輸液治療,病情恢復良好。「我兒子有多年的爛腳丫,反反覆覆地發作也無大礙,沒想到稍不注意就傳給了我。」李大媽說,大概一個月前,她為了幫忙帶孫子到兒子家住了一段時間,在家時一直穿的都是兒子的拖鞋。
足癬是由皮膚癬菌引起的足部淺表皮膚真菌感染,常發生在足趾間、足跟、足蹠、足部側緣等部位,出現水皰、脫屑等表現,並伴有一定瘙癢,病情較重者可出現糜爛、滲液並發細菌感染。「梅雨季悶熱潮溼,為癬病細菌和真菌提供了適宜的生長環境,如果經常穿不透氣的鞋襪,就容易生手足癬等皮膚病。」周愛珍說,人的足底和趾間沒有皮脂腺,從而缺乏抑制真菌的脂肪酸,生理防禦機能較差,而這些部位的汗腺豐富,出汗較多,加之空氣流通性差、局部潮溼溫暖,從而有利於真菌的生長。
周愛珍說,皮膚真菌感染有一定的傳染性,有的患者最初只是患上足癬,慢慢地,手上、腿上也會患上手癬和股癬。足癬發作與多種因素有關,如在公共浴室洗澡時穿公用拖鞋,用公用毛巾間接接觸感染,足療時使用了消毒不嚴的足癬患者的腳盆也容易染上足癬,只要有一個家庭成員染上,其他人常難以倖免,集體生活的人群亦是。一些患者覺得,只要注意個人衛生,保證足部透氣,足癬就能自愈。對此,周愛珍提醒,放任不治可能會繼發細菌感染,引起急性淋巴管炎、丹毒、癬菌疹等併發症,輕者可伴有頭痛、發熱,重者可引起敗血症,甚至威脅生命。此時不僅增加治療的難度,治療費用也會上升,且療程變長。因此,不要以為腳氣是個「小病」,絕不可掉以輕心。
「已患足癬的人發病時瘙癢明顯,喜歡用熱水燙腳,燙的時候確實能使瘙癢感減輕,但燙洗後往往病情會加重。」周愛珍提醒,梅雨季溼熱,為預防足癬的發生,應注意個人衛生,勤換鞋襪,還可以在鞋子和腳丫裡撒一些達克寧粉,保持鞋襪、足部清潔乾燥,抑制真菌生長。足癬易出現復發,如果及早就診並進行規範治療,配合醫囑調整生活習慣,大多數患者可以獲得較好的預後。
根據足癬致病性真菌的種類及皮損表現不同,足癬分為角化過度型、丘疹鱗屑型、水皰型、趾間糜爛型和體癬型,臨床上常以一種為主或是多種類型同時存在,也可以由一種類型轉化成另一型。
角化過度型
角化過度型足癬特徵為無水皰及膿皰,主要表現為皮膚角化過度,粗糙無汗,冬季易發生皸裂伴有疼痛,皮損多發生在足蹠、足緣和足後跟,嚴重時可波及足背。
丘疹鱗屑型
丘疹鱗屑型患者足蹠有明顯的小片狀脫屑,呈弧形或環形附於皮損的邊緣,當寄生真菌繁殖活躍時,可在增厚的基礎上發生紅斑、丘疹,伴有癢感。
水皰型
水皰型足癬常位於足蹠及足緣,呈群集或散發的小水皰,伴有瘙癢,水皰位置較深,皰壁不易破,數天後可吸收脫皮,有時小水皰融合成為大水皰,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夏季多見。
趾間糜爛型
趾間糜爛型一般好發於第三、四趾間,久之波及全部趾間,表現為趾間糜爛、浸漬發白,除去浸軟的白皮可見紅色糜爛面,常有細菌繼發感染而發生惡臭,病變常為夏季加重冬季減輕。
體癬型
體癬型可由丘疹鱗屑型、水皰型發展至足背而來,可伴有劇癢,夏季尤為多見。
在不少人看來,腳氣不算病,不需要正兒八經地治療,隨便到藥店買些含有激素的藥膏甚至用點偏方就行。殊不知不正規的藥物在初用時往往效果很好,時間一長反而有可能加重腳氣。「不同時期、不同症狀的足癬,治療方式也有所不同,患者應對症治療,不宜盲目用藥。」周愛珍說,糜爛型可先用腳氣粉,待收幹脫皮後再改用克黴唑霜等,水皰型足癬可用複方水楊酸酊劑或羊蹄根醋浸液外塗,丘疹鱗屑型及角化過度型則宜用癬藥膏或克黴唑霜等。如果足部出現糜爛或瘙癢劇烈的話,建議到醫院皮膚科進行對症處理,對有繼發感染者,應先用抗菌藥物控制繼發感染後再進行抗真菌治療。(徐瑤 蘇樂 陳姝)
【來源:中國江蘇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