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時代的發明,後裝擊針槍曲折的誕生史

2021-01-18 戰爭事典

1866 年,為爭奪德意志領導權,普魯士王國和奧地利帝國之間爆發了一場大戰。戰前,歐洲國家大多看好奧地利,然而最終奧地利慘敗。回顧普奧兩軍的戰前計劃、兩軍在6 月24 日至7 月2 日的機動、決戰當天各處的戰況,會發現普軍獲勝實乃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當然,鐵路、後裝擊針槍、後裝線膛炮,也對這場戰爭中的步兵、炮兵、騎兵產生了很大影響,進而影響了戰爭結局。

後裝擊針槍的故事從普奧戰爭爆發、兩軍在波希米亞發生流血衝突伊始,普魯士的後裝擊針線膛槍就在戰場上大顯神威。無論是在漢德瓦薩(Huhnerwasser),還是在波迪爾(Podol)戰場上,都有無數排成密集縱隊的奧軍士兵被這種新式步槍的猛烈火力成片成片地撂倒。奧軍官兵這才意識到戰場上的輕兵器已經出現了史無前例的大變革,擺在他們眼前的是一場有別於以往任何一場戰爭的全新戰爭。在普軍將領的有力領導下,這種恐怖的新式步槍徹底封死了奧地利與其盟友(他們的軍隊還在使用前裝步槍)的一切獲勝可能性,最終只用了短短七周就讓普軍贏得了戰爭勝利。這場戰爭中的擊針步槍堪比50 年後一戰西線戰場上的機槍,兩者均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就像機槍早在一戰爆發之前就已出現一樣,後裝針擊步槍在普奧戰爭中也算不上什麼首次亮相的秘密武器,因為早在將近30 年前普魯士就已經開始研製與列裝這種步槍了。

擊針槍的發明者約翰·尼古勞斯·德萊賽(Johann Nikolaus Dreyse)於1787年11 月20 日出生在圖林根的瑟莫達(Sommerda)。1814 年,他的父親不幸去世之後他便在自己的故鄉鑽研起更為可靠的擊發裝置。他在最初還沿襲著保利的研究思路,打算用改進彈頭的方式來提升火器的可靠性,但很快研究便陷入了瓶頸,迫使他另闢蹊徑。在不斷摸索的過程當中,他於偶然間發明了一種全新的擊發裝置——利用長撞針來撞擊底火,進而引燃發射藥。這便是擊針槍的基本機械原理。1824年,德萊賽便開辦了一家槍械公司,專門生產各種火帽槍,發現了新的機械原理的他立馬動用自己公司的設備與資金進行了實驗。他臨時改裝了一把自己公司生產的火帽槍,在它的雷汞擊發裝置旁邊連接了一根擊針,只要他一勾扳機,這根長撞針便會從槍機彈出,撞擊底火,引燃發射藥,最終將子彈發射出去。

連續幾次試驗都可以稱得上比較成功,但問題也來了——德萊賽的資金快見底了,若沒了資金的支持,這件武器的研發將無法取得決定性進展。他最初幾次尋找穩定資助者的嘗試都沒有取得成功,奧地利與普魯士的戰爭部全都駁斥了他的請求。為了養活這一項目,德萊賽的公司不得不(面向民間業務)轉型生產狩獵步槍,而在這款狩獵步槍上,他採用了一種改進型的點火裝置。這一創製很快便引起了普魯士軍方的注意,一位名叫普裡姆(Priem)的上尉對這個項目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1830 年,普裡姆上尉帶著德萊賽重返普魯士戰爭部,這位嶄露頭角的槍械公司老闆被賦予了一項任務——將數把(拿破崙時代的)老舊燧發槍的槍機換裝成他發明的擊針槍機。這些臨時改造出來的步槍射擊效果不能令人滿意,這令軍方一度產生了不予採用這個項目的想法。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普裡姆又成功地說服了威廉親王(後來的普王威廉一世)與王儲(後來的普王腓特烈·威廉四世),讓他們試用了一把德萊賽的獵槍,兩位貴人對手上的新物件極為滿意,他們的態度直接挽救了這個差一點便胎死腹中的項目。得到了贊助的德萊賽成功地改進了槍機的閉鎖系統,並贏得了一份為普魯士陸軍生產1100 杆後裝滑膛槍的合同。

1835 年,普魯士第4 及第11 步兵團的燧發槍兵營有幸成了這種步槍的第一批使用者。然而,第一批後裝槍的效果並不理想,士兵們在拿到手後很快便拒絕使用——因為它們操作起來實在是太過危險了!整個項目在實用化的第一步遭遇了徹徹底底的失敗。所有人,包括德萊賽自己,都一致承認這種後裝滑膛擊針槍很難有任何作為。

然而德萊賽並不會因為這一點點挫折就止步不前。他及時地總結了缺點與問題,開始進行更深層次的改進與研究。就在同一年(1835 年),他終於找到了解決辦法——旋轉後拉槍機。這種後拉槍栓的構造與門閂頗有幾分相似,擊發底火用的撞針不再外露,而是被放進了槍栓裡面。只要使用者一扣動扳機,槍栓內的彈簧就會被釋放並驅使撞針向前撞擊子彈底火,引燃彈殼裡的推進藥。彈頭被火藥劇烈燃燒產生的高壓膨脹氣體推進,與彈殼分離並順著槍膛向前飛,這便是擊針槍的一次射擊。它同時也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款制式栓動步槍。雖然這款武器在誕生伊始存在著諸如精準度較差、容易過熱、頻繁漏氣、槍栓容易卡殼等各種各樣的問題,但它的優越性也是顯而易見的,任何一個在試驗場上見過它射擊的人都不得不承認它的強悍——這種步槍的射擊速度實在是太迅猛了,簡直就是其他步槍(即當時歐洲主流的前裝步槍)的 2 倍,不管這些步槍是滑膛的,還是線膛的,全都不是德萊賽步槍的對手! 1838 年,德萊賽完成了新一輪的改進方案,並親自在試驗場上為普魯士軍方展示了新步槍的性能。他在靶場上連續射擊了100 發子彈,槍機與槍管在整個試射過程中沒出現任何大故障,迅猛的射速更是徹底震驚了技術審核委員會。

然而由於1835年試驗的失敗,軍方還是對德萊賽的步槍的可靠性抱有懷疑。在這一關鍵時刻,德萊賽的好友普裡姆(他已經在1837 年晉升為少校了)又一次挺身而出,成功地遊說了普魯士王室的眾位王子與親王。少校對這種新兵器產生了非同尋常的狂熱,他向王儲誇下海口,稱只要有6 萬名訓練有素的士兵能裝備上這種步槍,便可保普魯士國境永遠太平。王室成員在實際操作過這種步槍之後,也對其性能極為滿意,新舊步槍之爭徹底落下帷幕。最終,在1840 年12 月4 日這一天,刻苦鑽研了十餘年的德萊賽終於收穫了回報——腓特烈·威廉正式下達了授權書,命令軍方採購了6 萬支擊針步槍。不過這些步槍在生產完成後並沒有立刻配發給部隊,而是被存進了軍械庫當中以備國家進入緊急狀態時使用。儘管擊針槍在當時被普魯士軍方當成一種秘密武器來對待,但它的存在早已被公眾所熟知。儘管它具備著相當明顯的優勢,卻並沒有成功地被世人視作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的軍事槍械。

德萊賽擊針槍的槍機與子彈。它屬於標準的栓動步槍,這種槍機結構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被世界各國步槍所採用,成了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國軍隊最主流的輕兵器

同時代的歐洲主流發明者及槍械製造商走了一條與德萊賽的後裝槍截然相反的設計思路。他們的普遍做法是不停地改進現有的前裝線膛槍,希望能以犧牲一定程度的精準度來提升步槍的射擊速率。一個名叫圖弗南(Louis-Etienne de Thouvenin)的法軍上校在這一領域取得了成功,他發明了一種結構極為獨特的前裝步槍。這種步槍在北非戰場上的法軍手裡依舊錶現良好,被證實是一種頗為可靠與有效的武器。

圖弗南的設計取得了顯著的成功,歐洲各國軍隊紛紛採用了這種前裝步槍。普魯士的獵兵部隊就將他們的M1835 式獵兵步槍的原有槍機換成了閥桿槍機。這令擊針槍的忠實擁躉們憤憤不平,到了1847年,關於兩種武器的性能優劣之爭越發激烈。軍方於是命令近衛預備團的士兵們分別使用這兩種步槍進行實彈射擊,進而比較兩者的具體性能。經過多輪試射與評比之後,擊針槍還是成了試驗場上的勝利者,保住了自己的地位。此次試驗之後,普魯士軍中仍時不時地出現前後裝優劣之爭與反對的聲音,但等到德萊賽步槍在實戰當中首度亮相之後,一切的質疑都被它的強悍實戰表現徹底消除了。

1848 年大革命爆發1 個月後,普魯士國王下令為奉命鎮壓起義的近衛團及常備團的所有燧發槍兵營統一配發擊針步槍,而他們換裝擊針槍這一任務要一直到1849 年年末才徹底完成。(當時的普魯士)除了接受使用這種武器的訓練之外,並沒有考慮到像這樣的速射後裝武器對戰場產生的戰術影響。儘管如此,士兵們很快便在敵人的火力壓力下迅速掌握了這種武器的操作技術。隨著分散在德意志各地的普魯士軍隊陸續鎮壓了當地的叛亂,這種新式武器的強大優勢也開始變得顯而易見。在1849 年5 月鎮壓薩克森王國德勒斯登市起義的4 天戰鬥當中,隸屬於普軍「亞歷山大皇帝」近衛擲彈兵團(Garde GrenadierRegiment Kaiser Alexander)以及第24 步兵團的燧發槍兵們,憑藉著擊針槍的速射火力成功地壓制住了起義民眾當中的神射手(marksman),為友軍爭取到了包抄夾擊起義軍側翼的寶貴機會。一年之前,持異議人士(護憲起義者)就曾在突襲柏林軍械庫後繳獲了一定數量的擊針槍,以至於普軍在後來的街頭交火中也有少數幾起被起義者的擊針槍攻擊的戰例。而在同時期的1849 年第一次什勒斯維希戰爭期間,擊針槍也同樣發揮出了顯著的效果,在遠徵巴登期間,威廉親王麾下的部隊就用的擊針槍。他在寫給柏林的戰報中說:「在防禦敵方進攻的場合裡,這種步槍的火力效果尤為突出」。當然了,即使有了上述這些鐵一般的事實與表現做支撐,普軍高層還是有一些人對這種步槍提出了批評,K. W. 馮·維利森(Willisen)將軍便是其中之一。他認為給全軍上下所有士兵配發這種步槍的成本實在是過於高昂,因此普軍應當立即停止向全軍配發擊針步槍。

本文摘自《戰爭事典051》

相關焦點

  • 擊針平移式和擊錘式手槍分別是怎麼擊發的,擊針又是怎麼收縮的?
    自子彈發明以來,對於子彈的擊發這個話題一直都在伴隨各類槍型的發展。至於手槍,發展到現在我們經常看到的這兩種擊發方式--擊針平移式和擊錘迴轉式。之所以會有分水嶺,是因為這兩種擊發方式各有優缺點。首先,我們來看看擊錘迴轉式擊發方式,就選大名鼎鼎的M1911應該作為代表,一起看看它的內部構造和擊發方式。擊錘迴轉式手槍的擊針本身屬於被動式,需要擊錘撞擊來完成後續的擊發。相比擊針平移式的構造要稍複雜一些,但對加工工藝要求要簡單,維護保養也方便。同時,有擊錘也便於使用者觀察手槍是否處於待擊發狀態。
  • 軍事博物館看展:從火門槍到自動槍,從槍械文物看五百年槍史
    14世紀傳入歐洲後,從火門槍、火繩槍、燧發槍、擊發槍、後裝槍,發展到19世紀末的自動槍,歷經500餘年歷史。火門槍從槍管後端火門點火發射的槍械(上圖)。中國在公元13世紀末發明的火銑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屬管形射擊火器。
  • 這支槍打死了梵谷——勒福舍邊針發火轉輪手槍.
    雖然照片中這支槍的握把已經腐爛、槍身金屬部分也鏽跡斑斑,但還能識別出它的主要特徵——該槍槍管截面為六邊形,槍管下方有退殼杆、沒有扳機護圈、最主要的是它的擊錘不是打在轉輪後方,而是打在轉輪側面。這是一支於1858年設計定型的法國勒福舍(Lefaucheux)7mm邊針發火轉輪手槍。
  • 前裝滑膛槍時代的異端——相同時代的各類後裝槍
    配有子銃的後裝簧輪槍後裝燧發槍,無可拆卸的子銃。英國少校派屈克·弗格森在1776年發明的佛格森後裝燧發槍,無可拆卸的子銃,使用可以活動的螺絲封門,操作麻煩,速度不快,需要分別裝入火藥和鉛彈,但是氣密性不錯,還是擁有膛線,是一款來復槍。
  • 這支槍打死了梵谷——介紹勒福舍邊針發火轉輪手槍。
    雖然照片中這支槍的握把已經腐爛、槍身金屬部分也鏽跡斑斑,但還能識別出它的主要特徵——該槍槍管截面為六邊形,槍管下方有退殼杆、沒有扳機護圈、最主要的是它的擊錘不是打在轉輪後方,而是打在轉輪側面。這是一支於1858年設計定型的法國勒福舍(Lefaucheux)7mm邊針發火轉輪手槍。
  • 毛瑟98k步槍上的特殊設計,讓士兵隨時更換擊針
    顧名思義,這是一個輔助槍機進行分解的東西,能夠幫助士兵將槍機裡的擊針快速拆卸出來。 了解槍械結構的小夥伴應該知道,擊針是武器的核心結構,但擊針太細了,強度難免受到影響。
  • 世界上第一支後膛槍,普魯士的榮耀——德萊賽步槍簡史
    馮·德萊賽(Johann Nikolaus von Dreyse)發明的,是世界上第一支使用擊針擊發的步槍。在M1841型德萊賽步槍發明之前,人們使用的武器通常都是從槍口裝填彈藥,也就是前膛槍/炮。前膛槍的缺點很明顯,裝填周期慢、甚至於還需要事先往槍管裡裝填火藥,所以會造成大量的黑火藥粉末殘留在槍管內部,需要定期清理。而當德萊賽步槍誕生後,前膛槍的缺點逐漸被替代。最初,普魯士軍方將M1841型德萊賽步槍定義為「秘密武器」。雖然設計之初,該槍存在射程短、精度不足等問題,但是憑藉著每分鐘可以發射6發子彈的射速,獲得了普魯士軍方肯定。
  • 後裝尖兵,從這裡奔向戰場
    駕駛員正在進行裝甲車式樣駕駛訓練此次後裝集訓,主要涵蓋後裝教練員、衛勤、軍械、駕駛、炊事、修理等專業,採取分批次、分專業統一組織實施,對重難點課目和短板弱項,以實戰化練兵備戰為背景
  • 智能家居的「戰火」,從「後裝」燒到了「前裝」市場
    標準不統一、碎片化嚴重等老生常談的行業桎梏絲毫沒有削減企業的熱情,相反,隨著家庭光纖覆蓋率的持續攀升,室內網絡環境的不斷完善,以「音箱+智能單品+APP」模式為代表的後裝智能家居「套餐」大規模落地,幫助用戶快速實現家居環境智能化升級。
  • 打造新時代後裝訓練「動力引擎」
    武器裝備…… 這是武警山西總隊某訓練場上的一幕 與以往不同的是 在場官兵既是受訓者又是組訓者 這是為何 我們來探個究竟 為著力提升後裝訓練質效 加強後裝教練員隊伍建設
  • 雙槍管 無擊錘 一次擊發兩顆子彈 小口徑轉輪手槍中獨一無二的奇葩
    這支名為S333「雷霆之擊」的轉輪手槍,其實是一款小型個人防為手槍,採用隱藏式擊錘和無扳機護圈設計,不過最為突出的外形特點還是它那如同豬鼻子一般都雙槍管設計了,而且這兩根槍管還是同時發射子彈的。S333「雷霆之擊」槍身採用高強度鋼和7075航空鋁合金製造,槍柄材料為尼龍。
  • 影視劇裡手槍在射擊前用手指壓倒擊錘,有必要嗎?
    1、單動轉輪手槍早期的轉輪手槍是單動的,扣動扳機不能拉動擊錘後倒、釋放,每一次擊發前都必須手動壓倒擊錘,讓擊錘被阻鐵(有讀者問什麼是阻鐵,所謂阻鐵,sear,你就想像成卡住擊錘或者擊針的一個開關,一扣扳機阻鐵就鬆開,讓擊錘或者擊針彈回去)掛住,擊錘壓倒的動作也會推動轉輪轉動一格,讓下一個裝實彈的彈巢對準擊錘,隨後扣動扳機,擊錘被釋放,打擊槍彈底火擊發
  • 「這叫擼子,真正的槍牌擼子,最棒的!」
    在擊發系統上,M1900採用平移擊針式擊發原理,阻鐵直接卡住擊針體上的待發卡槽,扣下扳機阻鐵釋放擊針,擊針直接在彈簧作用下擊發槍彈。這種結構比較簡單,而且沒有外露的擊錘,出槍時不容易鉤掛衣物,適合用在小型自衛手槍上。
  • 收藏備用 95式自動步槍據槍、瞄準、擊發
    收藏備用 95式自動步槍據槍、瞄準、擊發 據槍、瞄準、擊發是相互聯繫和相互影響的動作,穩固持久的據槍
  • 後裝保障人才是這樣練成的
    後裝保障人才是這樣練成的 1 聚焦保障謀打贏 集中淬火強技能 近日
  • 【槍】孫中山先生的貼身「衛士」-白朗寧M1906袖珍手槍
    該槍仍然採用自由槍機式自動方式,慣性閉鎖機構,結構簡單,只有33個零件,可迅速不完全分解為套筒、槍管、復進簧及其導杆、擊針和擊針簧組件、套筒座、彈匣、連接銷等7個部分。此外,擊針兼有拋殼挺的作用,擊發後,套筒後坐到一定位置時,擊針先停止運動,並與抽殼鉤配合,將彈殼向右後方拋出。      該槍尺寸較小,全槍長僅114mm(4.5英寸),比成年男性的手掌要短得多,即使握在手中也不引人注目,故解放前在我國被稱為「四寸白朗寧小手槍」或「掌心雷」,也有稱其為「對面笑」的,取其隱蔽性好,可以攻敵不備之意。
  • 世界第一支左輪槍:不是美國人發明,是戚繼光發明,一日拿下平壤
    左輪槍是多發裝填非自動槍械,其主要特徵是槍上裝有一個轉鼓式彈倉,內有5—7個彈巢,槍彈裝在巢中,轉動轉輪,槍彈可逐發對準槍管。由於常見的轉輪在裝彈時轉輪抽左擺出,因而稱左輪槍。一般認為,世界上第一支左輪槍是由美國人塞繆爾·柯爾特在1835年發明的。
  • 沒有擊錘,只有扳機,外型如料理噴槍
    武器就準備擊發了。射手只需要把扳機向後按動,扳機力為4磅,對射手而言應該不是太難。之後,瞬間放開扳機。擊針和扳機就會在擊針簧的作用下共同向前運動,擊發彈膛內的彈藥。武器的保險則較為傳統,為平移銷式保險。保險開啟時,扳機無法向後運動。另外,還有一個切口位置用於安放槍管。不過對原作者來說,這個有些多餘而且不太安全。
  • 名槍賞析——烏茲衝鋒槍
    倉庫裡的Uzi衝鋒鎗,有些槍上看起來有鏽跡烏茲·蓋爾並沒有滿足於自己的發明,他繼續完善著烏茲衝鋒槍。在經過一些改造後,烏茲衝鋒槍在1951年正式開始批量生產,之後的以色列軍隊都裝備上了。隨之而來的缺陷是射速大增,不足一秒的扳機時間就可以把20發子彈傾倒完畢,槍身變得極難控制。為了降低射速,設計者最終不得不為螺栓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