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柳城華僑農場。
資料圖片
在政府扶持力度加大的背景下,華僑農場在積極探索中謀得發展,農場面貌日新月異,歸僑僑眷的生活越過越甜。
近日,本報隨中國僑聯「親情中華·走進僑鄉」慰問代表團走進位於廣西柳州柳城縣的柳城華僑農場,來到茶廠職工歸僑僑眷陳仙梅家中,她熱情地請大家品嘗柳城蜜橘、綠茶和她親手製作的印尼年糕,她說:「在這裡,家家戶戶都喜歡用印尼糕點、越南年糕這些東南亞美食招待客人」,他們的生活仍保有「南洋味」。
歸僑生活展新顏
陳仙梅於上世紀70年代在越南吉婆島出生,改革開放初隨父母和家人回到祖國。作為近年來柳城農場變遷的親歷者和見證者,陳仙梅一家生活的變化很大。
走進她家,120多平方米的房子寬敞明亮,家居擺設錯落有序,簡單中透著溫馨。當被問及以前的居住狀況,陳仙梅說:「當然沒有現在好,那時候住平房,屋子很小,不透光卻透風」。如今,走出低矮平房住上樓房的陳仙梅覺得很滿足、很幸福。
華僑農場是特定的歷史時期的產物,是國家專為一批因政治原因被迫回國的歸難僑們設立的集中安置點。柳城華僑農場書記潘雪鵬介紹說,柳城華僑農場成立於1960年,是廣西六個老華僑農場之一,安置了大批印尼、越南歸難僑。當時的經濟條件有限,居住條件及配套設施很難齊全,歸僑的生活也很艱苦。
「現在真的富裕起來了,我在農場茶廠做收青工採摘成熟的茶葉,丈夫在農場的水利部門工作,有穩定的家庭收入」,陳仙梅還高興地補充道,「家裡還承包了農場的7畝土地種蜜橘,收成好的時候一年能賺不少,生活不愁。」
據潘雪鵬介紹,在農場4000多歸僑僑眷中,像陳仙梅家這樣日子越過越好的不是少數。
柳僑發展有保障
由於存在歷史遺留問題,華僑農場的發展一度受限,如今歸僑僑眷能夠安居、樂業,與不斷加大力度的改革分不開。
陳仙梅說:「我們能住上大房子,就是受益於農場的集資建房。」據悉,近年來廣西柳州市柳城華僑經濟管理區正在推進歸僑安居工程,以解決歸僑僑眷的住房難問題。農場按照國家政策要求,採用劃地新建、集資建房和危房改建三種方式為不同經濟實力的家庭解決住房問題。對於有一定經濟實力的歸僑家庭,農場把土地劃給他們,由他們自己建房;對於經濟實力稍差的家庭,則由農場組織集資共同建房;而對於經濟困難的家庭,農場則通過危房改造讓他們能夠安心居住。陳仙梅一家就是住在農場職工集資建造的住房小區內。
此外,進行改制的農場,實現了社會化和企業化運作,為歸僑創收拓展了空間。潘雪鵬介紹,農場現設5個作業區,2個並場村和1家茶廠,柳城蜜橘、茶葉和甘蔗是農場的三大主要產業,在為歸僑提供工作崗位的同時,更鼓勵大家承包土地種植作物,獲得更多經濟收入。
未來還需共助力
曾經荒丘起伏、荊棘縱橫的農場,已經煥發新的活力。隨著農場轉型發展步伐加快,越來越多的歸僑僑眷將和陳仙梅一樣,陸續實現「安居夢」、「幸福夢」。
但是,當談及對未來的期待,陳仙梅說希望孩子能夠獲得更好的教育。目前,她的孩子正在農場中學讀書。
據了解,農場有中小學各1所和2所幼兒園,由於地區偏遠,農場的師資力量很有限,歸僑子女獲得的教育無法與城市中的教育相比。然而,人才培養是推動農場發展過程中不容忽視的因素。
華僑農場未來的發展充滿希望,發揮僑的特色、凝聚僑的力量,建設華僑新城還需要政府、農場歸僑僑眷與海內外僑胞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