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秘的角落》三個小孩誰最壞
在介紹三個孩子的結局之前,小編先來簡單介紹一下這部劇,《隱秘的角落》是根據紫金陳的推理小說《壞小孩》改編而來的,韓三平監製,辛爽執導,秦昊、王景春領銜主演,榮梓杉、史彭元、王聖迪特別主演。故事主要圍繞沿海小城的三個孩子在景區遊玩時無意拍攝記錄了一次謀殺,由此展開的冒險故事。
劇裡的三個孩子分別是朱朝陽、嚴良、普普。朱朝陽是班級裡的學霸,每次考試都是第一名,但原生家庭不幸,父母在他很少的時候便分開了,他是跟著母親一起生活的,父親後來再婚了,對他幾乎是不管不顧,母親因為忙於工作,所以在情感上也疏忽了他。
嚴良是三個孩子的其中一個,一直想要找到自己的父親,和普普從福利院跑了出來,一直很照顧普普,一心想要幫助普普籌到錢治療弟弟。普普是一個長相很俊俏的小女孩,因為家庭的緣故,她心思深沉,從福利院跑出來,想治好自己的親生弟弟,和嚴良相依為命。
原著中,普普和嚴良最後都被張東升毒死了,朱朝陽知道張東升的計劃,但並沒有告訴普普和嚴良,也因此他順利逃過一劫,是三個孩子當中唯一的倖存者,最後他為了保全自己,暗中進行反殺計劃,將張東升殺死。
電視劇是經過改編的,為了通過審核,沒有將孩子「惡」的一面全部展現出來,小說裡朱朝陽殺死了自己的親生父親,電視劇應該和小說不同,他畢竟只是個十四五歲的孩子,再怎麼原生家庭不幸,應該也不會心裡陰暗到連自己的父親都殺。
三個孩子在景區遊玩的時候,無意間拍攝到了張東升謀殺嶽父嶽母的畫面,張朝陽其實提出過要報警,但被普普阻止了,他說要用這段視頻勒索張東升。
故事也是從他們計劃勒索開始的,因為劇情是改編的,所以故事的發展一切都是未可知的,不過大致故事情節應該不會太脫離原著,三個孩子當中,朱朝陽是人物性格最複雜的。
隱秘的角落三個孩子結局死了嗎?隱秘的角落王瑤怎麼死的結局?
在學校是優等生,被同學霸凌,卻依舊隱忍,面對一次次不公平的對待和惡毒的謾罵,朱朝陽的心裡漸漸發生了變化,他是一個智商非常高的孩子,勒索張東升對於他來說不算什麼,親眼目睹了張東升殺人,他自己心裡的那股恨也慢慢滋生出來了,便也有了殺人的想法,第一個殺的便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妹妹。
因為太渴望父愛,所以才對妹妹起了殺念,以為妹妹死後,父親會把所有的愛都給他,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因為內心缺失的愛沒有得到很好的彌補,所以又策劃了謀殺父親和繼母。張東升之所以接二連三殺害自己身邊的親人,說來說去,還是因為原生家庭的不幸和遭受校園的霸凌,這兩種現象在當今社會普遍存在,為了呼籲社會的關注,最近幾年拍攝了不少有關這方面題材的電視劇和電影。
到底是小孩「壞」還是大人「過失傷人」?
這個夏天,網劇《隱秘的角落》火遍全網,觀感卻讓人後背發涼。
從秦昊的「帶你去爬山」梗開始到關於大結局是否該相信童話,幾天時間,無流量明星、非知名導演執導,基本零宣傳的網劇黑馬般「火」了,討論量爆發。
在很多人誇讚它為國劇正名的同時,劇集的「暗黑性」勸退了未觀劇的觀眾,「我不敢看太陰暗了」;也使得看過的網友情緒「激烈」,要麼說朱朝陽真是壞小孩,要麼罵張東升變態,還有人質疑普普是不是「白蓮花」……
那麼,這部以惡人為主角的劇,拍出來為的就是展現人性之暗的嗎?
導演辛爽在接受採訪時說過,他個人的趣味也不是要通過作品展現純碎的惡。「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惡,我不希望劇裡面任何一個角色是被人討厭的。」
有光的地方就會有陰影,在我看來,當我們看到劇中人物之「惡」,值得深思的是,他們是如何一步步地步入陰影中。
01
「壞」小孩
在人們慣常印象中,小孩,也就是未成年人,應該天真無邪,換句話說就是低威脅性,但近年來,關於未成年人犯罪報導屢屢刺激著大眾,殘殺父母,侵害同學,人們憤怒地咆哮:「現在的小孩這麼壞?」
在《隱秘的角落》的來源《壞小孩》原著中,朱朝陽甚至想到利用14歲以下不負刑事責任這一漏洞而給自己開脫,的確細思極恐。
儘管劇版故事過濾了很多令人不適之處,沒有把朱朝陽塑造成弒父的惡魔,但他與朱晶晶之死脫不了干係這一點無法否認。
在劇集一開始,朱朝陽以孤僻學霸形象出現。12集播完,「敲詐勒索」實錘、坑朋友、日常說謊、操縱別人,都讓他離天真無邪越來越遠。
上學的朱朝陽「問題」很多,從福利院跑出來的嚴良和普普也有「問題」。嚴良遇事方法唯有「打架鬥毆」,普普是朱晶晶墜樓的引發者。
劇集以三個小孩為主角,剖開未成年人世界的隱秘,扎痛的卻是無數觀劇的成年人。也許是時候重新認識「小孩」這個群體,小孩為什麼成了壞小孩?
從前聽過一個笑話,一個小孩和家長抱怨腰疼,大人卻說,「小孩哪有腰啊」,這種輕視放在劇集中可以轉換為,小孩哪懂什麼不幸啊。
而朱朝陽、嚴良、普普的「壞」恰恰是從深感自己不幸開始的。
學習成績全校第一的朱朝陽在班上其實是無人搭理的「假正經」,他使勁學習,因為媽媽周春紅希望他成為「驕傲」,每天催促他喝牛奶正是象徵著控制權,她無法掌控那個拋棄他們母子再婚的前夫,至少兒子要聽她的。壓抑,填充家庭的每個角落。
青春期少年的反叛在朱朝陽臉上找不到,他都藏在心裡了。他記得的是,離婚是母親逼著父親去的,他怨母親,但他忍著。
和父親朱永平一起遊泳的那幾場戲,朱朝陽在笑,然而在同父異母的妹妹朱晶晶死亡之前,父子兩人生疏得很,只是偶爾見面塞點零花錢。考第一名的成績單不過是朱永平和牌友吹牛有面的一個小道具。獎勵一雙球鞋,花點錢,沒溫度。
父親不疼,母親不暖,朱朝陽有家但缺愛。
父子二人吃糖水那場戲實在精彩,朱朝陽以退為進,表面上說著「我寧願死的是我」,誰都明白他的潛臺詞是:同樣是子女,你給我的愛太少了。
嚴良來寧州的執念是想見見吸D被抓的父親,他責怪老陳當年抓走了他爸,又把年幼的他送進福利院,使他「無家可歸」。
失去雙親的普普,來不及消化悲痛,面臨著失去弟弟的壓力。
三個缺愛的小孩,各有各的不幸,就像被咬了一口的蘋果,努力以完整的面目示人,但其實偶發事件會加速環境中的負面「氧化」。
不幸的小孩聚在一起,起初是以愛之名-為普普弟弟治病籌錢-團結互助,可惜以犯錯-敲詐勒索-開頭的組合,隨著事件發展三人之間越來越像綁定利用展開傷害。
和張東升要三十萬是嚴良開口的,把朱晶晶逼到五樓是普普幹的,而最後張東升和嚴良打鬥時,朱朝陽選擇避開,當他終於說出後悔給嚴良、普普開門,就證實互助已經完全破裂,他已經將兩個朋友視為麻煩的攜帶者。
當然,劇版也為三個人友情給了高光時刻,嚴良普普送給朱朝陽的鋼筆為證,尤其嚴良放棄了偷改為用勞動換取,意在說明壞小孩也不是時時幹壞事。
然而在面對極端事件時,三個孩子試圖以成人方式應對,最終卻讓這份友情勒住彼此喉嚨。在同樣以少年為對象的電影《少年的你》中,兩個孤立的孩子小北和陳念聯手「對抗」外部,結局一樣不太美好。
他們做錯了,在「討厭」壞孩子之前,我們需要看到他們背負不幸。換言之,壞孩子有可憐之處,不是孩子變壞了,而是在負面誘發因素下,逼得無助的孩子用了錯誤的方法假裝自己長大。而一旦孩子扮大人,那後果真是可怕。
朱朝陽、嚴良、普普,為了三十萬坑了很多無辜的人,其實籌錢救人,這初衷本就不該是孩子去承擔的事,卻把一群大人耍弄了。從這樣角度想,故事很諷刺。
就像導演所言,他認為不存在兒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的界限,拍這部劇就是告訴大家人是如何長大的。
而《壞小孩》原著作者紫金陳也坦言,陰鬱的朱朝陽原型就是他本人。數學成績突出的好,父母離異,父親再組家庭,他和母親相依為命過得苦,在班級中受排擠……
這些都是他本人和朱朝陽重合的地方,但不一樣的是,現實中的紫金陳沒有遇到嚴良他們,而是憑藉自己努力考上重點大學,再也不是那個窮苦軟弱的少年。
問題少年和壞孩子,差著一步「惡」的距離,請永遠不要背叛善良。網劇故事是虛構的,原著作者改變命運的軌跡是真實的,因此紫金陳想告訴少年,保持積極樂觀,沒有過不去的坎。
02
02大人的「過失」
在《隱秘的角落》中,成年人是父母、老師、或者是關心者、施暴者,與三個孩子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在很多聚焦青少年成長的影視作品中,大人往往只是面譜化人物,功能性陪襯出現,而此劇「好看」的另一個點就在於讓形形色色的大人是立體多面的。
最惡的大人是張東升?
觀眾最先看到的成年人複雜面是一個男人尊嚴被按在地上摩擦後的報復性。沒有正式編制的工作,身體虛弱,妻子背叛,嶽父母嫌棄,種種跡象表明張東升好慘一男的。儘管沒有介紹他的原生家庭,不難猜測做入贅女婿應該也不是什麼富貴家庭出身。
嶽父母、妻子做了什麼天理難容的事嗎?劇作沒有進行直接衝突描寫,成年人之間的暗戰往往就是一句輕視,一個冷眼,一次次疊加出損傷。
張東升將嶽父母推下山,可怕。導演辛爽的嶽父母看到這段馬上關了電視機,有網友說看了這劇最近嶽父母對我客氣多了,這當然有玩笑話成分,不過也說明成年人通常不會把矛盾擺在明面上。
別欺負張東升這樣的中年危機男人了,給他機會,為了世界和平。逼急了,帶你去爬山,何必呢。
張東升示範罪惡潘多拉魔盒,而其他成年人存在「過失傷人」。
張頌文飾演的朱永平出場次數不算多,但行為有曲折可見的變動軌跡。失去偏愛的小女兒,朱永平故意去套朱朝陽的話,從做父親的角度看,偏愛地殘忍。
到後來,他回到前妻住處,劃身高線,幫助母子解決下水管問題。這說明為人父的他在試圖彌補。
離婚是大人的事,對孩子的關愛不該就此無關的。觀眾批評朱永平這個角色是渣爸,張頌文對此的理解是,「或許沒有人是天生知道爸媽是怎麼當的,都是在後天的摸索中,學習中適應的這個身份。
的確如此,父母這個身份不是天生,上崗也不需測驗,但如何做好父母真是一門需要研修的學問。
如果說朱永平錯在忽略關愛,而周春紅的則走向另一個死角,將生活的全部目標都死盯在兒子身上。
像很多望子成龍的家長一樣,朱朝陽成績好,做母親的引以為傲,但一切以成績為中心,壓得朱朝陽喘不過氣。
單親母親除了全力供養孩子長大的責任,也有打造自己人生的機會。馬主任有意組建家庭,周春紅拒絕了,她應該不是一點也不喜歡馬主任,只是太專心監控朱朝陽是否聽話。
在她的對話中,總是在說媽媽希望你這樣不希望你那樣,而每天都要逼兒子喝下的牛奶實際上是一種「為你好」式操縱。
她辛苦帶大孩子確實不易,付出很多,明明給了愛,只是把愛變成了情感勒索。
這與劇中警察葉軍的父親形象對比鮮明,他願意主動陪女兒看電視劇放鬆,在他眼裡「考第二就挺好」。不逼著孩子爭第一的家長,太懂愛了吧。
如果看過原著會發現懂愛的葉軍也是導演改編後的「善意」,原著中的葉馳敏什麼狀態?
葉軍忍不住道:「你怎麼也不能差別人這麼多吧?」葉馳敏停頓一下,過了幾秒,眼淚就如蘭州拉麵般滾了出來。
這就可以解答一些網友質疑與事件非利害關係的葉馳敏父女有許多鏡頭的原因,展示了理想化的親子關係。
學生第一要務是學習,可感受快樂並非第一名才有資格。人生啊,不止排名,大人懂的道理,往往忘記如何對待孩子。
至於劇中遭人厭的繼母「王瑤」,她從開始的自私到後來的偏執,存在功能除了推動朱朝陽「黑化」,也代表著對於關係的佔有欲
聽說朱永平帶朱朝陽買鞋馬上攜朱晶晶追蹤而來,生怕自己的女兒得到的父愛減弱一分;從大廳監控就認定朱朝陽是兇手,從某一個角度可是說是妒忌與恐懼失去而生成了歇斯底裡。
假如王瑤少一些佔有欲,沒有圈定私慾範圍將朱朝陽的渴望驅逐出境,也許從她那習得「獨寵」意識的朱晶晶就不會對著講出「爸爸只喜歡我,根本不喜歡你」這樣如匕首一般鋒利的話了。
大人啊,有時候在愛的時候「過失傷人」,忙著要求或者太少給予。
03
結語
究竟該相信童話還是相信現實,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在我看來,觀劇的最終體驗並非尋找誰比誰更壞,大結局be的證據。
朱永平聽錄音彩蛋一節,抽自己那一下,感人,深刻。
張頌文以朱永平口吻給朱朝陽寫了一封信,其中這樣寫道:晚上,坐在窗邊想了很多你小時候的事,那時的你天真無邪,再想想今天的你,可能我們都「生病了」,從現在開始,我要去彌補這一切,我要讓兒子快樂健康的成長希望你將來能做一個正直的、善良的、溫暖的人。
「生病了」,精準擊中全劇核心,沒有誰是十足徹底的「壞人」,可憐或者可恨,究其原因都是因為「生病了」。
讓生病的小孩或大人得到治癒救贖,別無他法,只有愛,理解的,溫暖的,彼此舒適的愛。
愛對了,角落裡的人就不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