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是你的大腦控制你的身體?其實,有一些身體部位也可以反過來「控制」你的大腦,影響你的情緒。比如說,你的腸道。
近幾年,有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腸道菌群失調導致的「菌-腦-腸軸」功能失常很可能是導致抑鬱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更神奇的是,臨床實驗發現,通過益生菌、益生元、健康飲食以及糞便菌群移植等方式對一些抑鬱症患者的腸道菌群進行調節,「菌-腸-腦軸」功能有所改善後,其抑鬱症狀明顯減輕,加快了康復速度。
這很可能顛覆了絕大部分人的認知:抑鬱症不是與心理和大腦相關的疾病嗎,怎麼會跟我們的腸道有這麼大的關係?「菌-腸-腦軸」又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呢?
01、腸道會影響我們的大腦
一般大眾、甚至很多臨床醫生都只從大腦和心理異常去理解抑鬱症,而忽視了抑鬱患者的其他軀體症狀,尤其是消化道問題。
我有一名朋友是消化道疾病專家,在一次交談中他感慨:「何主任,有時候我一天坐診下來,發現有接近40%的病人得的其實是你們科室的疾病,應該去看心理科!」
確實,抑鬱症與消化系統疾病具有極高的共病性,甚至可能完全重合。例如,在腸易激症候群患者中,50%~60%以上伴有抑鬱或者焦慮症狀;在炎症性腸病患者中,21.6%會出現抑鬱,31.5%出現焦慮;在其他功能性腸病和胃腸病中,患者的抑鬱風險也明顯升高。
所以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研究者注意到「腸腦功能異常」可能是抑鬱症的另一個重要的病理生理機制。
什麼叫「腸腦」?很多人對這個概念很陌生。人體的腸道就是用來消化食物、吸收營養的嗎?如果你這樣想的話,就未免太小看自己的腸道了。
我們的腸道具有自己的神經系統(ENS),可以不完全依賴於中樞神經系統而對外界信號作出獨立的反應。所以,哺乳動物的腸道也被稱為「腸腦」。
抑鬱症患者往往存在腸腦功能異常,如食慾障礙、代謝異常、功能性胃腸病和腸道微生物異常。
圖片來源於網絡
而「腸-腦軸」或「腦-腸軸」指的就是哺乳動物的大腦和胃腸道間存在著雙向信號交流網絡。在這條軸裡,神經系統、HPA軸(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和免疫系統等途徑把大腦和腸腦聯繫了起來。
比如,心理應激或相關疾病可以引起大腦功能的異常,然後通過「腦-腸軸」效應,影響腸道功能,患者可表現出消化道症狀,這是自上而下、從腦到腸的影響。有一些考試焦慮症的學生,一到考試前夕就肚子疼、腹瀉,很可能就是「腦-腸軸」效應在作祟。
而反過來,腸腦的變化也可通過「腸-腦軸」效應令大腦某些功能出現異常,進而導致一些情緒症狀。這是自下而上、從腸到腦的影響。
而且,這兩個路徑是可以互相循環、互相加強的。比如,當大腦對腸腦產生了負面影響後,腸腦的功能失調又會反過來加重大腦的異常,兩者惡性循環;又或者,當腸道功能得到改善,並對大腦產生了積極影響後,大腦的改善又會反過來令腸道功能進一步得到改善,兩者進入良性循環。
所以,「腸-腦軸」是未來神經科學發展的新方向之一,針對腸道微生物來治療心理疾病和神經系統疾病可能是未來神經科學發展的新趨勢。
02、破壞腸道菌群會增加抑鬱風險
既然腸腦那麼重要,那它最主要的組成部分是什麼?到底是腸腦裡面的什麼東西對我們的大腦和情緒發揮了作用呢?
腸腦其實是一個微生物器官,腸道內細胞的90%至95%為微生物(細菌、古細菌、真菌、病毒和一些原生動物)。腸道的代謝、免疫和信號傳遞等主要功能均與微生物有關。
換言之,科學家發現,腸道微生物可通過「腸-腦軸」來影響宿主的大腦、心理和行為,在心理疾病中發揮重要作用。
比如,實驗發現,抑鬱症患者與健康群體的糞便菌群存在很大差異,前者的菌群多樣性和豐度有所下降,其中擬桿菌門和變形菌門含量增高,而厚壁菌門含量降低。不過,在不同實驗中,具體的差異部分也有所不同。
還有,有學者把抑鬱症患者和健康人的糞便菌群分別移植到無菌(沒有腸道微生物)小鼠體內,發現接受抑鬱症患者糞便菌群的小鼠出現快感缺失、焦慮樣行為增加,其表現與提供了菌群的抑鬱症患者的症狀一致。
學者認為,這些研究顯示,抑鬱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異常可通過其糞便菌群傳遞給其他個體, 進一步提示個體的心理狀態受腸道菌群調控。
學者們再往深一步想:在自然條件下,子代也會獲得與親代相似的腸道微生物。那麼,抑鬱的遺傳效應可能是由於遺傳獲得了親代抑鬱易感的腸道微生物而引起;又或者說,這是所謂的「抑鬱症遺傳因素」之一。
因此,腸道菌群和微生物對個人心身健康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為了突出它們的重要性,有學者便提出了文章開頭所說的「菌-腸-腦軸」。
那哪些外部因素可以引起腸道菌群失調?很多人自然會想到平時肚子不舒服的原因。比如食用了腐敗的、刺激性、或過敏性的食物,又或者受涼、水土不服等。
其實,長期、過多地食用精加工食品,或大量飽和脂肪酸、糖和添加劑,也會破壞腸道菌群。
圖片來源於網絡
還有,抗生素也會對腸道菌群造成破壞。大規模人群研究發現,抗感染治療中使用的抗生素會明顯增加個體罹患抑鬱症等心理疾病的風險。而且,該風險與抗生素使用的劑量和時間呈正相關。
除此之外,心理應激、尤其是慢性應激也會使原本健康的腸道菌群趨近於抑鬱症患者的菌群結構,進而引起菌-腸-腦軸功能失調。這很可能是應激事件導致抑鬱症的作用機制之一。
而且,上述這幾項不良因素雖然常常出現,甚至同時出現,改變了人們的腸道菌群結構,不斷增加罹患抑鬱症的風險,卻又往往因為人們缺乏「菌-腸-腦軸」的知識而被忽略。
03、改善腸道菌群緩解抑鬱症狀
目前, 已證明有效改善腸道菌群紊亂的方法主要有服用益生菌、食用益生元、健康飲食和糞便菌群移植這4種。
服用益生菌是指足量服用能對機體產生有益影響的、活的微生物,改善「菌-腸-腦軸」功能。臨床研究和動物實驗均發現,補充益生菌可減輕抑鬱症狀,顯著地減輕心理壓力,甚至能達到與傳統治療相似的效果,也沒有明顯的不良反應出現。
因此,有研究者把這種能夠改善行為和心理狀態的益生菌稱為「益心菌」,這個形容十分貼切。
而益生元是指食用後能促進腸道有益細菌生長的營養或食物成分。可以把「益生元」理解為腸道益生菌的食物。
研究者發現, 補充益生元能夠促進有益菌生長,重建腸道微生物平衡,並進一步產生類似於服用了「益心菌」後的行為和認知改善效果。目前,研究得較多的益生元主要有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和-3多不飽和脂肪酸等。
而健康飲食主要指飲食結構中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不飽和脂肪酸和發酵食品(酸奶、奶酪、酸豆汁等等);而含有較少的精製碳水化合物、飽和脂肪酸、糖和添加劑(防腐劑、乳化劑、調味劑、著色劑等)的食物。
這相當於臨床中的「營養療法」,不但可重塑腸道菌群平衡,通過菌-腸-腦軸促進行為和認知改善;還可以緩解精神科藥物可能引起的代謝症候群,增加患者服藥的依從性。
糞便菌群移植指將健康個人的糞便菌群移植到患者腸道內,整體替換患者原有的菌群。目前,國內外已經有研究者嘗試通過移植健康人的糞便菌群,來治療抑鬱症、自閉症等心理疾病。
圖片來源於網絡
此前我就簡單分享過一個國外的真實案例,澳大利亞有一名29歲的女性雙相障礙患者,曾因10次抑鬱、躁狂及精神病學症狀入院治療,經過相當多的藥物治療,療效都不理想。
後來,醫生建議她接受糞菌移植的方法(糞菌來自其丈夫,他無精神疾病史且體型苗條)。這個患者接受了9次糞菌移植治療後,再無出現抑鬱症狀和躁狂症狀,且體重下降了33公斤。
當然,這麼神奇、快速的案例其實非常罕見,大多進行了糞便菌群移植的抑鬱症患者只是令抑鬱症狀有一定的改善。
其實,除了上述4種直接改善腸道菌群的方法外,傳統的抗抑鬱藥物治療也能間接對腸道菌群發揮積極作用。
第一個抗抑鬱藥物「異煙肼」,最初就是用來治療結合分枝桿菌感染的;第一代抗抑鬱藥物TCA,也能抑制大腸桿菌等微生物的生長。
目前常用的SSRIs類抗抑鬱藥,能夠抑制革蘭氏陽性細菌生長;甚至最新的抗抑鬱藥氯胺酮,也能抑制一些葡萄球菌、腸球菌等的增殖。
這再次證明,抗抑鬱藥物在人體體內發揮的作用是極其複雜的,其不但可以調節神經遞質濃度,還可能間接調節腸道微生物結構,通過「菌-腸-腦軸」效應緩解抑鬱症狀。
04、如何利用「菌-腸-腦軸」加快康復?
「菌-腸-腦軸」功能失調是影響抑鬱症進程的病理心理因素之一,可增加個體罹患抑鬱症的風險,這已是不爭的事實。這也說明,抑鬱症並不是單純的心理疾病或腦疾病,而是一個心身疾病。
了解了「菌-腸-腦軸」的作用和主要機制之後,抑鬱症患者、家屬群體應如何正確地利用這個效應加快康復?我認為至少要做到以下兩點。
第一,「菌-腸-腦軸」效應並不是導致抑鬱症的最初根源,而是中間環節,不能只靠改善腸道菌群治癒抑鬱症。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上面說了,抑鬱症更應該被看作是一種「心身疾病」,在疾病的發展進程中,既有心理因素,也有生物學因素。只不過對於每個個體而言,不同的因素的影響程度不同,突顯出來的順序也不同。
但基於我們多學科診療模式(MDT)的大量臨床實踐,我認為絕大部分抑鬱症的根源是心理社會因素,是疊加性的心理創傷,又或者理解為心理應激,而且是長期的、慢性的心理應激。
心理應激對於人體的作用機制是複雜的、多方面的,既可導致情緒波動、認知扭曲等心理活動異常,也可導致腸道菌群失調、大腦海馬體積縮小、神經遞質濃度改變、大腦炎性改變、免疫功能失調等生物學層面的變化。而這些結果相互之間又會發生關聯、互相影響,共同成為抑鬱症的中間環節,加速抑鬱症的發生發展。
也就是說,心理應激雖然是最初根源,但它會和它引起的各種生物學層面的變化一起形成惡性循環,逐漸令個體表現出抑鬱症症狀。
那麼反過來,不管抑鬱症的治療從哪個方面切入,是心理治療、藥物治療、物理治療、運動療法、還是營養療法,只要令其中一個或多個因素有所緩解,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這個惡性循環,令抑鬱情緒有所緩解,並可能帶動其它因素也發生積極的變化。
我們的深度催眠下創傷修復(TPTIH)心理幹預針對心理創傷進行精準化幹預,進而引起心身的多層面的積極變化,是更高效的、更接近疾病根源的方法,但並不是唯一的康複方法。
所以,抑鬱症患者、家屬們一定要認識到這一點,不要把康復的希望都寄望於某一種方法上。單靠服用益生菌、食用益生元或者健康飲食就治癒了抑鬱症?不能說臨床上沒有,但極其罕見,大家不能寄望於此。
第二,對於絕大部分抑鬱症患者而言,可在家庭關係和親子關係持續改善、規範化的藥物治療、合理運動的基礎上,考慮借鑑「菌-腸-腦軸」的研究發現和相關產品,加快康復。
家庭關係和親子關係的改善就不用說了,我反覆強調父母必須加強自我反省、改變和提升。和諧、有愛的家庭氛圍、有智慧的父母能逐漸修復患者的大部分心理創傷,這相當於在疾病的根源上發揮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而「菌-腸-腦軸」的相關專業治療,目前國內具備條件的醫療機構並不多。如果父母能找到專業的腸道菌群治療資源,那當然最好,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作為輔助療法。
如果找不到,父母可以以身作則,健康飲食,加強鍛鍊,再在尊重患者意願的前提下,引導患者也一起改善飲食結構。
以我個人成功逆轉「2型糖尿病」的親身經歷來說,簡單而言,健康飲食可以總結為遠離或儘量少吃「GPS」(G即穀物,包括米麵製品;P是土豆等薯類;S是含糖高的食物、甜食)這有助於腸道菌群的平衡,多吃蔬菜、優質蛋白質(肉蛋奶),並控制食物攝入量,並加上適量運動。再次推薦大家閱讀《穀物大腦》一書,可根據書中的理論並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調整飲食結構。
希望抑鬱症患者、家屬對「菌-腸-腦軸」有所了解後,能重新正視健康飲食對於我們心身的積極作用,選擇合適自己的方法,多管齊下,加快抑鬱症的康復!
參考文獻:
1.抑鬱症研究的發展和趨勢——從菌-腸-腦軸看抑鬱症,梁姍等,2018年
2.腦-腸-微生物軸與抑鬱症研究進展,王婧穎等,2018年
3.人體腸道微生物群與抑鬱症的相關性研究進展,王白鴿等,2018年
4.腦 - 腸軸與抑鬱症相關性的研究進展,單柏溪等,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