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說不知道,說了嚇一跳:抑鬱症可能是一種腸道疾病?

2020-12-22 精神心理學專家何日輝

你以為是你的大腦控制你的身體?其實,有一些身體部位也可以反過來「控制」你的大腦,影響你的情緒。比如說,你的腸道。

近幾年,有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腸道菌群失調導致的「菌-腦-腸軸」功能失常很可能是導致抑鬱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更神奇的是,臨床實驗發現,通過益生菌、益生元、健康飲食以及糞便菌群移植等方式對一些抑鬱症患者的腸道菌群進行調節,「菌-腸-腦軸」功能有所改善後,其抑鬱症狀明顯減輕,加快了康復速度。

這很可能顛覆了絕大部分人的認知:抑鬱症不是與心理和大腦相關的疾病嗎,怎麼會跟我們的腸道有這麼大的關係?「菌-腸-腦軸」又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呢?

01、腸道會影響我們的大腦

一般大眾、甚至很多臨床醫生都只從大腦和心理異常去理解抑鬱症,而忽視了抑鬱患者的其他軀體症狀,尤其是消化道問題。

我有一名朋友是消化道疾病專家,在一次交談中他感慨:「何主任,有時候我一天坐診下來,發現有接近40%的病人得的其實是你們科室的疾病,應該去看心理科!」

確實,抑鬱症與消化系統疾病具有極高的共病性,甚至可能完全重合。例如,在腸易激症候群患者中,50%~60%以上伴有抑鬱或者焦慮症狀;在炎症性腸病患者中,21.6%會出現抑鬱,31.5%出現焦慮;在其他功能性腸病和胃腸病中,患者的抑鬱風險也明顯升高。

所以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研究者注意到「腸腦功能異常」可能是抑鬱症的另一個重要的病理生理機制。

什麼叫「腸腦」?很多人對這個概念很陌生。人體的腸道就是用來消化食物、吸收營養的嗎?如果你這樣想的話,就未免太小看自己的腸道了。

我們的腸道具有自己的神經系統(ENS),可以不完全依賴於中樞神經系統而對外界信號作出獨立的反應。所以,哺乳動物的腸道也被稱為「腸腦」。

抑鬱症患者往往存在腸腦功能異常,如食慾障礙、代謝異常、功能性胃腸病和腸道微生物異常。

圖片來源於網絡

而「腸-腦軸」或「腦-腸軸」指的就是哺乳動物的大腦和胃腸道間存在著雙向信號交流網絡。在這條軸裡,神經系統、HPA軸(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和免疫系統等途徑把大腦和腸腦聯繫了起來。

比如,心理應激或相關疾病可以引起大腦功能的異常,然後通過「腦-腸軸」效應,影響腸道功能,患者可表現出消化道症狀,這是自上而下、從腦到腸的影響。有一些考試焦慮症的學生,一到考試前夕就肚子疼、腹瀉,很可能就是「腦-腸軸」效應在作祟。

而反過來,腸腦的變化也可通過「腸-腦軸」效應令大腦某些功能出現異常,進而導致一些情緒症狀。這是自下而上、從腸到腦的影響。

而且,這兩個路徑是可以互相循環、互相加強的。比如,當大腦對腸腦產生了負面影響後,腸腦的功能失調又會反過來加重大腦的異常,兩者惡性循環;又或者,當腸道功能得到改善,並對大腦產生了積極影響後,大腦的改善又會反過來令腸道功能進一步得到改善,兩者進入良性循環。

所以,「腸-腦軸」是未來神經科學發展的新方向之一,針對腸道微生物來治療心理疾病和神經系統疾病可能是未來神經科學發展的新趨勢。

02、破壞腸道菌群會增加抑鬱風險

既然腸腦那麼重要,那它最主要的組成部分是什麼?到底是腸腦裡面的什麼東西對我們的大腦和情緒發揮了作用呢?

腸腦其實是一個微生物器官,腸道內細胞的90%至95%為微生物(細菌、古細菌、真菌、病毒和一些原生動物)。腸道的代謝、免疫和信號傳遞等主要功能均與微生物有關。

換言之,科學家發現,腸道微生物可通過「腸-腦軸」來影響宿主的大腦、心理和行為,在心理疾病中發揮重要作用。

比如,實驗發現,抑鬱症患者與健康群體的糞便菌群存在很大差異,前者的菌群多樣性和豐度有所下降,其中擬桿菌門和變形菌門含量增高,而厚壁菌門含量降低。不過,在不同實驗中,具體的差異部分也有所不同。

還有,有學者把抑鬱症患者和健康人的糞便菌群分別移植到無菌(沒有腸道微生物)小鼠體內,發現接受抑鬱症患者糞便菌群的小鼠出現快感缺失、焦慮樣行為增加,其表現與提供了菌群的抑鬱症患者的症狀一致。

學者認為,這些研究顯示,抑鬱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異常可通過其糞便菌群傳遞給其他個體, 進一步提示個體的心理狀態受腸道菌群調控。

學者們再往深一步想:在自然條件下,子代也會獲得與親代相似的腸道微生物。那麼,抑鬱的遺傳效應可能是由於遺傳獲得了親代抑鬱易感的腸道微生物而引起;又或者說,這是所謂的「抑鬱症遺傳因素」之一。

因此,腸道菌群和微生物對個人心身健康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為了突出它們的重要性,有學者便提出了文章開頭所說的「菌-腸-腦軸」。

那哪些外部因素可以引起腸道菌群失調?很多人自然會想到平時肚子不舒服的原因。比如食用了腐敗的、刺激性、或過敏性的食物,又或者受涼、水土不服等。

其實,長期、過多地食用精加工食品,或大量飽和脂肪酸、糖和添加劑,也會破壞腸道菌群。

圖片來源於網絡

還有,抗生素也會對腸道菌群造成破壞。大規模人群研究發現,抗感染治療中使用的抗生素會明顯增加個體罹患抑鬱症等心理疾病的風險。而且,該風險與抗生素使用的劑量和時間呈正相關。

除此之外,心理應激、尤其是慢性應激也會使原本健康的腸道菌群趨近於抑鬱症患者的菌群結構,進而引起菌-腸-腦軸功能失調。這很可能是應激事件導致抑鬱症的作用機制之一。

而且,上述這幾項不良因素雖然常常出現,甚至同時出現,改變了人們的腸道菌群結構,不斷增加罹患抑鬱症的風險,卻又往往因為人們缺乏「菌-腸-腦軸」的知識而被忽略。

03、改善腸道菌群緩解抑鬱症狀

目前, 已證明有效改善腸道菌群紊亂的方法主要有服用益生菌、食用益生元、健康飲食和糞便菌群移植這4種。

服用益生菌是指足量服用能對機體產生有益影響的、活的微生物,改善「菌-腸-腦軸」功能。臨床研究和動物實驗均發現,補充益生菌可減輕抑鬱症狀,顯著地減輕心理壓力,甚至能達到與傳統治療相似的效果,也沒有明顯的不良反應出現。

因此,有研究者把這種能夠改善行為和心理狀態的益生菌稱為「益心菌」,這個形容十分貼切。

而益生元是指食用後能促進腸道有益細菌生長的營養或食物成分。可以把「益生元」理解為腸道益生菌的食物。

研究者發現, 補充益生元能夠促進有益菌生長,重建腸道微生物平衡,並進一步產生類似於服用了「益心菌」後的行為和認知改善效果。目前,研究得較多的益生元主要有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和-3多不飽和脂肪酸等。

而健康飲食主要指飲食結構中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不飽和脂肪酸和發酵食品(酸奶、奶酪、酸豆汁等等);而含有較少的精製碳水化合物、飽和脂肪酸、糖和添加劑(防腐劑、乳化劑、調味劑、著色劑等)的食物。

這相當於臨床中的「營養療法」,不但可重塑腸道菌群平衡,通過菌-腸-腦軸促進行為和認知改善;還可以緩解精神科藥物可能引起的代謝症候群,增加患者服藥的依從性。

糞便菌群移植指將健康個人的糞便菌群移植到患者腸道內,整體替換患者原有的菌群。目前,國內外已經有研究者嘗試通過移植健康人的糞便菌群,來治療抑鬱症、自閉症等心理疾病。

圖片來源於網絡

此前我就簡單分享過一個國外的真實案例,澳大利亞有一名29歲的女性雙相障礙患者,曾因10次抑鬱、躁狂及精神病學症狀入院治療,經過相當多的藥物治療,療效都不理想。

後來,醫生建議她接受糞菌移植的方法(糞菌來自其丈夫,他無精神疾病史且體型苗條)。這個患者接受了9次糞菌移植治療後,再無出現抑鬱症狀和躁狂症狀,且體重下降了33公斤。

當然,這麼神奇、快速的案例其實非常罕見,大多進行了糞便菌群移植的抑鬱症患者只是令抑鬱症狀有一定的改善。

其實,除了上述4種直接改善腸道菌群的方法外,傳統的抗抑鬱藥物治療也能間接對腸道菌群發揮積極作用。

第一個抗抑鬱藥物「異煙肼」,最初就是用來治療結合分枝桿菌感染的;第一代抗抑鬱藥物TCA,也能抑制大腸桿菌等微生物的生長。

目前常用的SSRIs類抗抑鬱藥,能夠抑制革蘭氏陽性細菌生長;甚至最新的抗抑鬱藥氯胺酮,也能抑制一些葡萄球菌、腸球菌等的增殖。

這再次證明,抗抑鬱藥物在人體體內發揮的作用是極其複雜的,其不但可以調節神經遞質濃度,還可能間接調節腸道微生物結構,通過「菌-腸-腦軸」效應緩解抑鬱症狀。

04、如何利用「菌-腸-腦軸」加快康復?

「菌-腸-腦軸」功能失調是影響抑鬱症進程的病理心理因素之一,可增加個體罹患抑鬱症的風險,這已是不爭的事實。這也說明,抑鬱症並不是單純的心理疾病或腦疾病,而是一個心身疾病。

了解了「菌-腸-腦軸」的作用和主要機制之後,抑鬱症患者、家屬群體應如何正確地利用這個效應加快康復?我認為至少要做到以下兩點。

第一,「菌-腸-腦軸」效應並不是導致抑鬱症的最初根源,而是中間環節,不能只靠改善腸道菌群治癒抑鬱症。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上面說了,抑鬱症更應該被看作是一種「心身疾病」,在疾病的發展進程中,既有心理因素,也有生物學因素。只不過對於每個個體而言,不同的因素的影響程度不同,突顯出來的順序也不同。

但基於我們多學科診療模式(MDT)的大量臨床實踐,我認為絕大部分抑鬱症的根源是心理社會因素,是疊加性的心理創傷,又或者理解為心理應激,而且是長期的、慢性的心理應激。

心理應激對於人體的作用機制是複雜的、多方面的,既可導致情緒波動、認知扭曲等心理活動異常,也可導致腸道菌群失調、大腦海馬體積縮小、神經遞質濃度改變、大腦炎性改變、免疫功能失調等生物學層面的變化。而這些結果相互之間又會發生關聯、互相影響,共同成為抑鬱症的中間環節,加速抑鬱症的發生發展。

也就是說,心理應激雖然是最初根源,但它會和它引起的各種生物學層面的變化一起形成惡性循環,逐漸令個體表現出抑鬱症症狀。

那麼反過來,不管抑鬱症的治療從哪個方面切入,是心理治療、藥物治療、物理治療、運動療法、還是營養療法,只要令其中一個或多個因素有所緩解,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這個惡性循環,令抑鬱情緒有所緩解,並可能帶動其它因素也發生積極的變化。

我們的深度催眠下創傷修復(TPTIH)心理幹預針對心理創傷進行精準化幹預,進而引起心身的多層面的積極變化,是更高效的、更接近疾病根源的方法,但並不是唯一的康複方法。

所以,抑鬱症患者、家屬們一定要認識到這一點,不要把康復的希望都寄望於某一種方法上。單靠服用益生菌、食用益生元或者健康飲食就治癒了抑鬱症?不能說臨床上沒有,但極其罕見,大家不能寄望於此。

第二,對於絕大部分抑鬱症患者而言,可在家庭關係和親子關係持續改善、規範化的藥物治療、合理運動的基礎上,考慮借鑑「菌-腸-腦軸」的研究發現和相關產品,加快康復。

家庭關係和親子關係的改善就不用說了,我反覆強調父母必須加強自我反省、改變和提升。和諧、有愛的家庭氛圍、有智慧的父母能逐漸修復患者的大部分心理創傷,這相當於在疾病的根源上發揮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而「菌-腸-腦軸」的相關專業治療,目前國內具備條件的醫療機構並不多。如果父母能找到專業的腸道菌群治療資源,那當然最好,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作為輔助療法。

如果找不到,父母可以以身作則,健康飲食,加強鍛鍊,再在尊重患者意願的前提下,引導患者也一起改善飲食結構。

以我個人成功逆轉「2型糖尿病」的親身經歷來說,簡單而言,健康飲食可以總結為遠離或儘量少吃「GPS」(G即穀物,包括米麵製品;P是土豆等薯類;S是含糖高的食物、甜食)這有助於腸道菌群的平衡,多吃蔬菜、優質蛋白質(肉蛋奶),並控制食物攝入量,並加上適量運動。再次推薦大家閱讀《穀物大腦》一書,可根據書中的理論並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調整飲食結構。

希望抑鬱症患者、家屬對「菌-腸-腦軸」有所了解後,能重新正視健康飲食對於我們心身的積極作用,選擇合適自己的方法,多管齊下,加快抑鬱症的康復!

參考文獻:

1.抑鬱症研究的發展和趨勢——從菌-腸-腦軸看抑鬱症,梁姍等,2018年

2.腦-腸-微生物軸與抑鬱症研究進展,王婧穎等,2018年

3.人體腸道微生物群與抑鬱症的相關性研究進展,王白鴿等,2018年

4.腦 - 腸軸與抑鬱症相關性的研究進展,單柏溪等,2020年

相關焦點

  • 難治性抑鬱症的真相一:6成抑鬱症患者伴有一種疾病!
    難治性抑鬱症為何那麼難治?這些患者的抑鬱症有什麼特殊之處?有的學者認為,所謂的難治性抑鬱症,應該是抑鬱症同時合併有其它精神疾病或共病其它疾病。比如抑鬱症共病人格障礙、強迫症、成癮疾病或嚴重的軀體疾病等。甚至有學者認為,大部分抑鬱症患者都有這樣或那樣的共病,單純的抑鬱症患者反而較少見。
  • 腎臟疾病中的腸道菌群
    全球大約9%的人口正在遭受慢性腎臟疾病。近年來,研究表明,腸道菌群的變化(通常是各種細菌的相對比例的變化)與多種疾病和病症相關,包括肥胖,糖尿病,躁鬱症和抑鬱症,人們也越來越關注腸道菌群在調節腎臟疾病結局中的潛在作用。但是這些菌群和疾病研究中有許多是相關的,通常不清楚為什麼會發生這些變化,或者是否是因果關係以及這些變化是否以某種方式促進了相關的表型?
  • 別小看微生物,你的抑鬱可能是因為腸道菌群失調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丨學術頭條,編審丨王新凱 作為最常見的精神疾病,抑鬱症已影響了全球超過 3 億人。了解抑鬱症的發病機制對於制定有效的治療方案至關重要。但是,由於病徵類型多樣,抑鬱症的病理學成因至今仍沒有定論。
  • 不說不知道一說嚇一跳,原來打嗝還有這些危害,要防患於未然
    大家好,可能很多人都有遇到過就是打嗝,不知道平時大家打嗝的時候都是用哪些方式解決的,經常聽到的是喝水或者憋氣之類的,還有一些民間的小秘方,當然很多時候也是能起到一些作用的,我們知道在打嗝停止之後會覺得整個人都感覺身心舒暢,呼吸也舒服了很多,我們說偶爾打嗝是屬於正常的現象,可以不用理會,因為打嗝也會漸漸的消失的
  • 香囊的傳說,不說不知道,一說嚇一跳!
    關於香囊還有一些傳說▼傳說一安史亂起,唐玄宗帶著楊貴妃一行人倉皇西狩,馬嵬坡六軍不發,唐玄宗犧牲了楊貴妃的生命,楊貴妃被絞殺後,屍體被匆忙就地埋葬。八十年過去後,詩人張祜感嘆此物此事,寫下了《太真香囊子》一詩:蹙金妃子小花囊,銷耗胸前結舊香。誰為君王重解得,一生遺恨繫心腸。沒有人再能為玄宗解開這隻小小的香囊了,說不清楚是愛還是恨的情感,除了玉環誰人能解得開呢?
  • 古玩行的內幕,正所謂不說不知道,一說嚇一跳!
    在古代,無論達官貴人還是文人墨客,甚至三教九流的人士,可以說沒有人不喜歡古玩。這原因就在於古玩有價值。有的人用錢來衡量古玩的價值,有的人拿文化來衡量古玩的價值,還有的人用古玩來彰顯自己的身份價值。即使出了事,古玩商也有的說:「您查的那個翡翠白菜,因為我上次欠和珅大人一個人情,所以剛送到他的府上。如果您要查一查這物件,我給您去追回來?」這樣的一個說辭,即使是官家也沒有辦法。
  • 腸道症狀都有哪些,您知道嗎?
    事實上,任何腸道症狀都可能是一些腸道疾病在身體發出的信號,如果沒有意識到或者不重視而任其發展,就有可能出現嚴重的問題或後果。那麼,具體都有哪些症狀屬於腸道症狀呢?作者今天就結合多年來的臨床工作經驗,在這裡為大家講一講。
  • 魔鬼的誅心計:抑鬱症
    睡眠障礙長時間失眠也是抑鬱症的一種常見表現,如果長期失眠很有可能就是身體給你的信號,要注意是不是患上抑鬱症了。未來人類糞便或可治抑鬱症東南大學醫學院姚紅紅教授課題組的一項研究發現,腸道菌群的變化可能導致抑鬱症發生,而通過菌群移植可以顯著改善抑鬱樣症狀。
  • 維生素D與腸道菌群的互作|腸道菌群|維生素D|細胞|疾病|嬰兒|-健康界
    飲食攝入和/或吸收減少某些吸收不良綜合症,如腹腔疾病,短腸綜合症,胃搭橋,炎性腸病,慢性胰腺功能不全和囊性纖維化,可能導致維生素D缺乏。老年人中口服維生素D攝入量較低的情況更為普遍。2. 減少陽光照射大約50%-90%的維生素D通過陽光通過皮膚吸收,其餘的來自飲食。
  • 抑鬱症與這些疾病相鑑別你得知道!
    另一方面,由於民眾缺乏有關抑鬱症的學問,對呈現抑鬱病症者誤以為是鬧心情,不能給予應有的了解和情感支持,對患者形成更大的心理壓力,使病情進一步惡化。抑鬱症需求與哪些疾病相鑑別:——與神經衰弱的鑑別診斷。肉體團結症的情感不是抑鬱而是平淡或冷淡為主,表情呆板,情感 活動與內心體驗及四周環境不諧和,另外,其妄想內容較荒唐,多與心情無關。慌張型肉體團結症與抑鬱性木僵類似,但當深化重複接觸抑鬱症患者仍有可能得到某些應對反響,患者可流露抑鬱心情。——與反響性抑鬱的鑑別診斷。
  • 疫情後,他是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嗎?可能是人格障礙你知道嗎
    我從小對遊戲就沒有上癮這一說。最初,學象棋、圍棋,下兩局沒贏,就覺得沒興趣了。好多年前,剛參加工作,我一個同學他爸爸和他媽,還有他,三個人教我打麻將,因為我不會啊,不按套路出牌,結果一晚上我贏得最多,我到現在都不會算那個錢數。第二天覺得浪費一晚上的時間,真沒意思,從此再也沒接觸過麻將。還有抽菸喝酒,我戒菸快十年了,酒也戒了五年多了。再來繼續說孩子玩遊戲的問題。
  • 兒童發育期間維持健康和疾病發展的腸道微生物群|腸道菌群|兒童...
    到青春期,腸道微生物群尚不類似於成人腸道微生物群,但確實顯示出向需氧菌和兼性厭氧菌數量總體減少以及厭氧物種同時增加的趨勢轉變。雖然確切的人數和變化可能尚不清楚,但很明顯,環境和生理因素會誘發變化。人體腸道內的微生物群具有許多重要功能。除了細菌間的交流,這些類群還以許多重要的方式與宿主相互作用。
  • 抑鬱症始終不見好,可能犯了這些錯誤!真正的康復,在於不被強化
    文/阿秋 在當今來說,抑鬱症這個精神疾病不再陌生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以及網絡信息的發達,我們接觸到這方的知識也越來越多了,但是面對這些紛繁複雜和亂章無序的文章,不知如何分辨?有人說抑鬱症是完全可以治癒的;有人說抑鬱症治不好的;也有人說,一旦因為抑鬱症吃上藥物了,就斷不了!還有人說抑鬱症吃藥會把人吃傻!等等,一些錯綜複雜的信息,極大的誤導了我們的認識和意識,甚至還可能嚇到我們,以至於因為自己有抑鬱症也不去治療,排斥治療,硬扛著;或者一想到抑鬱症就跟「極端」聯繫在一起,硬是把自己嚇得萬分的恐懼和消極悲觀起來。
  • 腸道菌群決定心理健康?科研突破引發微生態製藥「淘金熱」
    腸道微生物群的重量約為 2 公斤,包含了多達 2000 萬個基因,比 1.4 公斤的人腦還重。研究人員認為,這些微生物可能對人體產生了與大腦同樣重要的影響。腸道疾病和大腦疾病之間往往存在著有趣的聯繫。在數千年前,古希臘人就發現,當消化道產生過多的 「黑色膽汁」 時,人就會出現精神障礙;早在微生物被發現之前,一些哲學家和醫生就認為大腦和腸道是塑造人類行為的夥伴。
  • 腸道菌群如何影響機體的情緒、睡眠以及壓力水平?
    兩項在人類機體中進行的研究都重點對嚴重抑鬱症患者進行了相關研究,研究者發現,嚴重抑鬱症患者機體糞便中的細菌和健康志願者糞便中的細菌或許並不相同,但他們並不清楚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差異,或者他們根本並不清楚什麼才算是正常的腸道菌群。
  • 「眼皮跳」未必能測吉兇 跳出來的可能是神經性疾病
    中新網瀋陽1月8日電 (王景巍)中國民間有句俗語,說左眼跳「財」,右眼跳「災」。眼皮一直在跳,到底是為啥?神經內科的專家稱,不要掉以輕心,跳出來的可能是神經性疾病。1月8日,在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第二神經內科門診,記者見到了63歲的患者劉女士,據她介紹,從去年開始眼睛經常不自主地跳動,一直也不見好轉。後嘗試求神拜佛、按摩等方式,都不見改善,直到來醫院檢查,才找到眼睛眨不停的真正原因。「眼皮跳不停可能是眼瞼痙攣,眼瞼痙攣是一種常見的局灶性肌張力障礙。而肌張力障礙是一種神經系統疾病,屬於運動障礙性疾病的範疇。」
  • 腸道一受損,與50多種疾病相關!養生先養腸,這些常見壞習慣,現在改還來得及!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腸道健康問題,如:便秘、腹瀉、不消化等。這些小問題往往不被重視,但久而久之,可能對全身都造成影響。而養護好腸道,則是保持健康至關重要的一步,甚至有「養生先養腸」的說法。為什麼說「養生先養腸」?腸道在人體中究竟佔據什麼地位?我們又該如何守護腸道健康?
  • 焦慮和抑鬱症同時存在或會讓大腦尺寸變得更大?多篇文章揭秘抑鬱症...
    根據英國國家補充和綜合健康中心的研究顯示,長期以來研究人員一直知道大腦與腸道之間存在一定的交流機制,但最近研究則發現其二者是一種雙向連接。此外,腸道菌群還會影響機體的行為和情緒,進而影響大腦的化學特性。通過特殊的飲食來改變腸道中的菌群水平,或能幫助治療壓力相關以及神經發育障礙,比如自閉症和多動症等。
  • 一個比抑鬱症還可怕的精神疾病——躁鬱症
    文/老K當下抑鬱症患者越來越多,大家經常是「談鬱懼色」。但有個類似抑鬱症,卻比抑鬱症更加可怕的心理疾病可能鮮為人知,那就是「躁鬱症」。患上雙相情感障礙的人,就像不幸坐上了一輛失控的過山車,他們無法掌控情緒的軌跡和方向,也永遠不知道,下一刻撞向他們的,會是難以言說的低落還是毫無理由的暴躁,抑或莫名其妙的興奮。躁鬱症發作的時候,有典型的三高:一是情感的高漲,二是思維的奔逸。
  • 你必須了解的心理疾病症狀:焦慮症怕死 抑鬱症想死
    你必須了解的心理疾病症狀:焦慮症怕死 抑鬱症想死 時間: 2016-03-24 16:38  來源: 健客網社區   編輯: 娜娜 焦慮症患者通常是怕死的,嚴重的抑鬱症患者才會出現想死的念頭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