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有所復甦,電影業「最壞時刻」或已過,就看信心如何恢復
據貓眼專業版APP提供數據,截至7月26日18時,復工後首周全國累計票房破億。
與此相對應,在7月25日的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論壇上,博納影業集團董事長於冬則表示。「前不久說橫店的開機量,恢復得挺快的,但大部分是十天左右的網絡電影,我們真正的院線大電影開機量還是很低的。要相信,只有我們拍出好電影,不要管什麼窗口期的問題,自然院線都會把這個市場給換回來。」
也就是說,從市場的角度來看,已經啟動復工,票房也在有序恢復,從而給電影業帶來新的希望、新的期待。更直接地說,電影業的「最壞時刻」已經過去,可以投入到新一輪的發展之中,為廣大居民奉獻更多更加精彩的電影作品。
但是,從製作的角度來看,似乎投資者和製作者的信心都還沒有得到有效恢復,都還在等等觀望。所謂的開機量全面啟動和恢復,更多的還是「小打小鬧」的網絡電影,真正的院線大電影還沒有啟動,或者說啟動的顧慮還是存在的,啟動的內在動力還不強。
可以理解,電影市場由於有足夠的存量影片作保證,只要啟動和恢復,就不愁沒有影片,不愁影片跟不上趟。相反,無論是投資者還是製作方,擔心的都是市場啟動和恢復速度太慢,希望啟動和恢復的效率更高一點,能夠把存量影片最大限度地釋放播放能量,讓投資者收回成本,讓製作方不要帶著遺憾告別存量影片。
事實也是如此,存量影片的放映效果和效益,對於增量影片的製作和拍攝影響很大。如果存量影片的啟動和恢復效果太差,對增量影片的製作和投入影響是非常大的。倒不是投資者不想投了,製作方不敢製作了,而是對市場的信心沒有真正確立起來,對影片製作好後能否如願上市充滿擔心。
這也意味著,電影市場復工後,最核心的問題還是院線的有序開放,就是各地能否在繼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礎上,加快院線的復工步伐,讓觀眾能夠回到影院,而不僅僅是通過網絡收看電影。對製作方和投資者來說,網絡電影顯然不是他們的目標,他們除了願意投資和製作網絡電影外,更希望製作和投資院線電影,能夠通過院線大電影來證實自己的能力,來與其他投資者和製作方競爭。
市場經濟下,沒有競爭的意識,事業就難以進步。無論是投資者還是製作方,追求票房、追求觀眾的點讚,除了對效益的渴望之外,更是對企業實力和眼光的自我肯定。因為,只要票房高、觀眾認可度強,就可以認為製作方和投資方水平高、眼光準,不然,怎麼可能拍攝出這麼好的影片來呢。畢竟,能夠帶來可觀收益的影片還是比較少的,帶來的市場影響力則要遠高於收益,而且,可以有效增強投資者的決心和製作方的信心。特別是投資者,只要決心不丟,就能給製作方帶來更大的信心,就能更有耐心製作和拍攝出優秀影片,給廣大觀眾奉獻更加優秀的精神食糧。
根據目前疫情控制的情況,以及各地防控疫情的態度和認識,電影業的「最壞時刻」已經過去,市場已經開始有序啟動和恢復,有的地方啟動和恢復的速度還比較快。只要不放鬆對疫情的防控,只要抓好觀眾的防護工作,電影市場的復工會效果越來越好。復工首周票房破億,也從一個側面說明,電影市場已經步入到全面復工的階段。一周中,《多力特的奇幻冒險》《誤殺》《喋血戰士》三部影片,分別斬獲了3332.34萬元、2159.72萬元、1734.01萬元票房,其中《誤殺》還是重映電影。如此一來,說明觀眾對進入院線看電影已經心情十分緊迫,顧慮也在慢慢打消,只要有好的影片,市場是會比較快地恢復的。未來一個月,票房收入或許能夠恢復到過去的5成以上。
我們更希望看到的是,電影市場觀眾信心的恢復,能夠有效傳遞到製作方和投資者身上,也能夠像觀眾一樣恢復信心,能夠投入到製作和拍攝新的影片之中,能夠在現有存量的基礎上,增加一些增量影片,避免市場全面恢復後出現新片斷檔現象。顯然,這也是需要重視的一個方面。
雖然有關方面和專家反覆認為,疫情將進入常態化管理,病毒也會伴隨著人類一起生活。因此,可能會對製作和拍攝新的影片帶來心理上的衝擊與影響,會有更多的擔心和擔憂。但是,也不要忘了,面對疫情,相關的疫苗研發等也已經到了收關階段,疫苗很快就將投入市場。一旦疫苗研發成功,對病毒的擔憂也就可以大大降低。所以,沒有必要對未來的電影市場充滿擔憂。只要有好的影片,市場是一定會有的,哪怕轉入網絡,也一定會非常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