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一提起喜劇,極大多數人對它的印象不是團圓美滿合家歡,就是用爛的「喜劇的內核是悲劇」論,但是還有一種喜劇,它在深化喜劇氛圍的同時,往往傳遞給觀眾自知或者不自知的現實隱喻,初初一看不覺得有什麼,反覆琢磨咀嚼後便找到了其中不可言喻的荒誕與諷刺。
不可或說,《囧媽》在大多數人眼裡並不屬於這樣的喜劇片,《囧媽》的故事內核並不複雜,往淺了說這只是徐崢在公路片題材上的新作,往深了說便是對母子關係的一種延伸,母子矛盾從緊張到惡化爆發再到最後大眾喜聞樂見的和睦相處,這是一條非常清晰的線索,也是非常常規的結局。
然而深思結局兒子與母親和解的原因,就不難不讓人覺得有所玩味了。
在故事的一開始,徐崢所飾演的兒子伊萬對母親的抗議來源於母親對兒子的要求理想化,發出了許許多多人內心的質問:「你難道還沒有意識到我不是你想像中的兒子嗎?」
但到最後,很明顯他已經被母愛軟化,這是兒子和母親的暫時諒解,而不是雙方永遠的和解。等幾天後,母子倆依然能為了同樣的問題發生口角,從此陷入死循環中,這是電影沒有拍出來的,但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
對故事之後的猜測也發生在美國電影《畢業生》中,勇於追逐自由後陷入的便是對前路的迷茫無措,細細一想便覺得發寒。國內在喜劇的「細思極恐」層面做得比較出色的就是周氏喜劇片了,以周星馳的觀點來看,他認為他所拍的喜劇都是悲劇,帶著這種觀點重新解讀,會發現他的作品裡不少情節都值得深究。
比如電影《唐伯虎點秋香》中,唐伯虎因為秋香的種種美德、對詩詞的鑑賞能力等引為知己,從而對她產生愛意,在迎娶當天喜笑顏開,卻在秋香展現出好賭一面崩潰倒地,這期間的反差固然有誇張因素所在,但唐伯虎前後的態度也足矣說明一切。
網上有網友便認為唐伯虎所喜歡的是美好的、懂得欣賞他的文採的秋香,或者說他所喜愛的就是這樣的女性,但他前面八個老婆不是這樣,秋香也不全是這樣,秋香或許和他前面八個老婆一樣,有好賭的一面。
但從唐伯虎的反應來看,他明顯是牴觸這一面的。又有人覺得秋香與唐伯虎的婚前或許也是八個老婆與唐伯虎的婚前,只不過從硃砂痣變成了蚊子血。
這種風格在《審死官》中更是發揮到了極致,在這部節奏非常明顯的先揚後抑再揚的電影中,宋世傑中期陷入了走投無路的情況,好不容易得到的孩子又夭折了,直到最後冤情沉冤得雪才重新意氣風發,帶著全家去拜祭,發現風水不對之後,和一群湧現出來的孩子一起調轉墓碑朝向。
這也讓這部電影的解讀有了一個新的方向,那就是宋世傑一家早在被冤入獄後就已去世,剩下的可能是宋世傑死前的一種美好幻想。
喜劇的「細思極恐」無非是觀眾對於劇情的解讀超過了故事本身,聯繫細節結合現實進行延伸,這種延伸在《新白娘子傳奇》中也有所展現,儘管該劇後半部分是因為趕時間製作播出而導致劇情人設有所不足,但對於觀眾來說,看到的便是白素貞與許仙在經過多年分別後愛意不在,雙方皆是心如止水。
在短短的三天相聚時間中,白素貞把時間耗費在見皇帝和參加許仕林婚宴上,而與許仙竟再無別的交談,只剩下欣慰地看著兒子許仕林成家,然後從容成仙,原先的掙扎與不平在這一刻灰飛煙滅,只有觀眾還在意難平。
國內喜劇標杆《武林外傳》《我愛我家》等早期情景喜劇更是通過人物的臺詞明晃晃的放在人前,放至今日重溫這些情景喜劇後,對比當下,現實與電視劇的諸多巧合讓不少觀眾大呼「細思極恐」。
就連《家有兒女》也不能除外,如今再看《家有兒女》,劉星的家庭地位總能讓網友一次又一次的討論,考高分不被信任,大家在歡樂中出門遊玩卻單單忘記他一個人,在劉星與複製人交換身份一集中,身邊人捨棄真劉星,喜歡假劉星的荒誕也可窺見一斑。
當然,也有觀眾認為有些對於喜劇的「細思極恐」只是過度解讀,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這些解讀也有合理之處,影視劇的故事建築在現實之上,觀眾對故事的思考亦在人情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