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吳秀波、王雅捷主演的《馬向陽下鄉記》正在央視一套黃金檔熱播。該劇作為一部農村劇成本將近6000萬元,值嗎?答案是肯定的。「雅痞村官馬向陽」已經成為中國電視劇史上一個立得住的人物。
影視產業研究者李星文評價,這是「真傢伙」。編劇谷凱深入山東農村兩個月,採訪村官40餘名。「第一書記」這個名號一聽就帶有主旋律意味,但因為摸了農村的底,入了農民的魂,通了農業的經,所以劇中不見直眉瞪眼的口號和說教,放眼望去,一地生活。
這裡的「生活」二字,包括農村的生活氣息:大蔥蘸醬、槐樹傳說、全村皆親戚、十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蠅頭小利便能撬動地球,這些都屬於典型的農村氣象,更重要的是,劇中寫活了農村的「政治生活」。有網友評價以前電視上有「宮鬥戲」,而《馬向陽下鄉記》以後又有了「村鬥戲」。
衝突寫地道了,就不再有贗品感。人物寫地道了,就不再有貧血感。鄉村政治角逐寫地道了,就不再有兒戲感。可以說,這部劇遠接《暴風驟雨》、《三裡灣》的寫實傳統,近帶趙本山早年小品喜劇的生活幽默,不圖解政策,不教條致富,是近年來罕見的農村現實主義佳作。
日前「廣電獨家」專訪《馬向陽下鄉記》製片人靖雷,揭秘這部劇是怎樣煉成的。
山東影視傳媒集團製片人靖雷
廣電獨家:你們是怎麼策劃出《馬向陽下鄉記》的?
靖雷:山東有一個由省委組織部發起的「第一書記下鄉」黨建活動。這個活動搞得轟轟烈烈,為了配合活動的開展,省委宣傳部找到山東影視傳媒集團,想以「第一書記下鄉」這件事做一部電視劇,這便是《馬向陽下鄉記》的由來。
像這種題材的電視劇目前已經有不少了,包括《永遠的忠誠》、《民生書記》等。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另闢蹊徑,找一種新的方向,是更有意思的事。我們的想法是,樹立一個具有都市雅痞氣質的村官,顛覆常態思維,展現接地氣、鮮活的新農村。
按照慣性思維,一提主旋律,人物都是高大全,沒有缺陷。實際上,主旋律應該是體現在主流價值觀。好萊塢主流大片都是主旋律,是弘揚美國價值觀的。不是非要做成過去我們想像的那個樣子。所以我們儘可能地把「馬向陽」拍得好玩兒。
廣電獨家:央視一套是怎樣向這部劇拋出橄欖枝的?
靖雷:我們山東影視傳媒集團(也叫山東電影電視劇製作中心)一直和央視有比較多的業務往來。在2000年初和央視合作過《大染坊》,幾年前的《闖關東》也都是山東影視傳媒集團的作品。
《馬向陽下鄉記》在創作之初就感覺比較適合央視的平臺。在劇本大綱階段就和央視負責人員作了溝通,後面每一步他們都給予了很多業務上的指導,最後呈現的是在央視一套播出的效果。
廣電獨家:你們花了多長時間打磨劇本?
靖雷:我們請到了著名編劇谷凱,他過去寫過潘長江的《清凌凌的水藍瑩瑩的天》系列,還有《能人馮天貴》,這些都是當年在央視播出的熱劇。從2012年6月份開始,我和谷凱一起在山東各地開始做採訪,一直到了9月中旬,差不多三個月的時間,總共走訪了幾十個村子,至少有五六十位第一書記作了採訪,從9月中旬到10月中旬期間,拿出來一個兩三萬字的故事大綱,覺得這就是我們想要的東西。
幾乎所有的第一書記都是市裡黨政機關部門派下去的,他們都是城市人,儘管我們採訪他們的時候,他們已經在村裡工作一段時間了,看起來一個個灰頭土臉的,因為正是夏天,大家都很辛苦。
白天我們陪他們工作一段時間,到晚上大家一塊吃工作餐,往往那個時候,他們一定會講究的,洗把臉,換回過去他們在單位上班穿的衣服,就完全是城裡人。
這種人物反差挺好玩的,我們覺得可以刻意增加城鄉之間的人物,從外部狀態一直到內部性格的反差。
《馬向陽下鄉記》的劇情就是這樣交代的,馬向陽是被臨時派去農村的,他毫無在農村工作和生活的經驗,八輩都沒在農村呆過,就是這麼一個人物,所以他下去以後反差很大,他對農村的不適應特別強烈,才可能形成一種戲劇效果。
廣電獨家:選吳秀波當主演,是不是也想製造反差?
靖雷:是這樣的。那時已經做了30集的劇本,當時就和編劇、導演商量,如果這個戲想達到最佳效果,就一定得讓馬向陽和這個村直到15集時,還要顯得格格不入。這部劇有一段時間宣傳語叫「都市雅痞鄉村奇遇記」。中國男演員裡有多少能當得起「都市雅痞」這個範兒?大家想來想去,就一個人——吳秀波!2013年2月份,我們就開始和吳秀波這邊接觸,包括磨合劇本,慢慢進入到工作狀態。
廣電獨家:聽說吳秀波剛開始看不下去這個劇本?
靖雷:對,是這樣。吳老師說起來也是從小在北京長大的,他對農村沒有了解,甚至劇本裡寫的那些農村的戲劇衝突,比如農村人會為了土地問題起衝突,他也不理解。他是體驗派演員,他要有感受,才能去理解、演繹人物。
最終導演張永新在崑崙飯店和吳老師聊了四個多小時,聊到導演眼淚汪汪的,吳老師也是眼淚汪汪的,才覺得這個人物他可以接受了。這樣,通過一個多月的接觸,最終吳秀波決定上這個戲。
廣電獨家:吳秀波的表演是否達到了你的期望?
靖雷:超出了我的期望。吳老師的表演是中國演員裡比較少見的一種,他對角色的出演是收放自如的,基本上是含著演出來的,沒有把力量全使到那裡。他所有的表演都是建立在對人物強大的信任感上,他得理解這個人物,才能自己演出來。所以他對馬向陽這個人物的詮釋就是娓娓道來的狀態,不溫不火,但是也有爆發的點,使人看起來很舒服。
廣電獨家:作為製片人,你怎麼控制成本呢?
靖雷:近幾年確實演員片酬越來越高,一部戲的製作成本幾乎都押到了演員身上。我們儘可能做到,好鋼用在刀刃上,包括演員,都力求「只用對的,不用貴的」,都是用最合適的、最能完成的演員。但是對畫面質量,包括服化、美術,絕對沒有湊合,儘可能精益求精。
比如美術,光劇中的一棵大槐樹就花了將近30萬元。一次次地去作試驗,把這棵樹的呈現效果做到最好。我也是美術出身,這個樹的美術設計就是我學生時代的同學。當時我們要求,這棵樹不光上鏡以後看著不假,而且必須現場看起來都得逼真,這樣演出的時候大家才有真實感、投入感。最終,我們用了將近兩個月的時間才呈現出劇中大槐樹的樣子。
劇中幾乎每個場景,美術師都作過調整。牆面的顏色,整個院子裡的綠植都是調整過的,有想法,但處理得又比較清新自然,我們追求這種效果,包括服裝、化妝都是經過考慮的。這次我們的所有硬體器材,都是嚴格按照電影拍攝的要求來配備的,包括攝影機、鏡頭組,燈光設備,一水的電影配置。剩餘其他的無非就是風險控制,就是儘可能用合適的,不去做無謂的投入。
文章來源:廣電獨家
原標題《〈馬向陽下鄉記〉如何從「農村劇」邁向「田園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