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帝國崛起於中東地區,由於佔據著亞歐之間的通商要道和兩河流域肥沃的土地,幾百年間不斷擴張,逐步發展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古波斯的疆域西達地中海,向東一直延伸到今天印度境內,除了中國及其周邊地區之外,亞洲大部分地區都在其控制之下。即便如此,波斯帝王仍然對自己的疆域不滿足,相比遙遠且有雪山大漠阻隔的中國,近在眼前又繁榮富饒的歐洲才令他們真正垂涎三尺的肥羊。
從公元前492年起,波斯鐵血大帝大流士一世先後兩次率領大軍遠徵希臘,但遭到希臘軍隊的頑強抵抗,慘敗而歸。大流士一世最終也鬱鬱而終,後來其子薛西斯一世繼位,這位年輕的帝王相比其父,有過之而無不及,踏平希臘,佔領歐洲是他的宏圖大志。公元前480年,薛西斯率領30萬波斯聯軍侵入希臘境內,這就是著名的第三次希波戰爭。但成竹在胸的薛西斯怎麼也沒有想到,就在他剛剛侵入希臘不久便在一個小小的關卡被僅有幾千人的希臘軍隊所阻擋,讓他的軍隊付出了慘重的損失。同時不可一世的薛西斯也真正的見識到了,希臘精銳中的精銳斯巴達勇士是多麼的可怕,這一戰298名斯巴達勇士全部壯烈殉國,他們也成為了歐洲歷史上永垂不朽的英雄。這一戰就是古代歐洲最著名的阻擊戰---溫泉關大戰。
薛西斯一世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君主,他在任的前期無論政治還是軍事上都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流傳至今的傳說和記載都將他的獨裁和殘暴進行了過分的誇張,可以推斷,在他統治前期波斯局面穩重向好,因此他不可能是一個昏庸和過於殘暴的人。另外一點,即便在希臘的記載中也承認,遠徵希臘時的薛西斯,年輕而又俊美,高大魁梧且富有智慧。
當然,波斯和希臘之間的恩怨,剪不斷,理還亂,波斯發動對希臘的徵戰並非簡簡單單因為帝王的野心。希臘最強大的城邦雅典就曾經因為參與波斯內部的紛爭而派兵血洗並搶劫了波斯的城邦,類似的紛爭實際上時有發生,兩個文明之間的矛盾早已是三尺之冰,非一日之寒能致其厚。兩國之間的距離並不算遠,薛西斯大張旗鼓的整軍備戰希臘方面不可能不知道,畢竟前兩次希波戰爭僅僅過去還不到十年。因此,希臘各城邦也在積極的商討應對政策。
東西方意識形態的不同,其實自古已有,現在西方普遍實行的民主制就是源自古希臘。當時的希臘只是一個寬泛的文化、地域概念,並非一個國家的名稱。希臘範圍內有數十個大大小小的城邦,因為他們的種族、信仰和文化都是源於同宗,因此相互之間就如兄弟、鄰裡,關係相對融洽。也正是因為唇齒相依,所以一旦發生戰爭就能團結在一起抗擊外敵,前兩次的希波戰爭就是聯軍取得的勝利。很明顯,希臘方面是一個相對民主的協商會議體制,無論領袖是誰,都必須兼顧各個城邦的利益;而波斯方面則是純粹的君主獨裁,薛西斯的話就是法律,就是不可違抗的軍令。
波斯軍隊的規模和強大的國力是希臘所無法比擬的,因此希臘聯軍需要避免和波斯大軍在平原上展開正面衝突。他們計劃在波斯進軍路線上的險要關隘和狹窄水道上利用地理優勢,儘可能多的削弱波斯軍團的規模優勢,其中一處最重要關隘就是溫泉關。古時候的溫泉關沒有得到開發,是一條天然的狹窄通道,長約5公裡,兩面是高聳險要的山壁,據說最窄的地方僅能通過一輛戰車,可能不超過兩米。這條狹窄而又險要的關隘是波斯軍隊進入希臘的必經之路,但一條小路是無法阻擋波斯帝王野心的,薛西斯並沒有把它放在眼裡。只要守住溫泉關,任憑波斯有百萬虎狼之師也沒有辦法發揮威力。
不過希臘人也有煩惱,同樣來自他們的制度和與生俱來的法治意識。薛西斯在戰前對希臘做了充分的調查,並且他的部隊裡還有叛逃的斯巴達國王德瑪拉託斯及其部隊,因此薛西斯選擇在七月進攻溫泉關。因為這個時候正值希臘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卡爾納尼亞節和奧林匹亞運動會(奧運會前身),希臘規定這個時候所有戰鬥都必須停止,所有人都要參加慶祝節日和運動會,尤其是青壯年男子。這是一個法律規定,而希臘各城邦都是法治國家,因此他們不能違背。為了抵抗波斯的入侵同時又不能違法,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破例率領他的國王衛隊300人,會同臨時組成的民兵7000人提前趕赴溫泉關布防。
希臘人的思維和亞洲人不同,他們並不重視戰術、計謀,並對這些東方人所看重的軍事謀略不屑一顧。斯巴達勇士是希臘軍隊精銳中的精銳,列奧尼達所率領的國王衛隊更是號稱以一敵百的強悍部隊。這些人是自幼就被從斯巴達國民中精挑細選出的精英,他們並不從事其他勞動,從小接受殘酷的訓練,終身的任務只有一個就是為國作戰。希臘人本就身強體壯,斯巴達的國王衛隊更是出類拔萃,這些人武藝高強、能熟練使用各種兵器,從小就被灌輸以戰死沙場為榮的勇士思維,打仗時異常勇猛、強悍。
當薛西斯率領數十萬大軍看到溫泉關駐守的幾百個斯巴達勇士的時候,充滿了疑惑和不解。他不明白為什麼斯巴達人以這點兵力竟然敢拒絕他的招降,他更不相信那些對斯巴達勇士的傳說。終於薛西斯下達了進攻的命令,第一支發起進攻溫泉關的是米底人和薩卡人部隊,他們的方陣首先向斯巴達守軍密集放箭,據記載箭雨遮天蔽日。但訓練有素的斯巴達國王衛隊立即熟練結成防箭盾陣,數萬支羽箭竟未傷斯巴達一人。箭雨過後,米底人和薩卡人立即展開衝鋒,這些年輕人大部分是在前兩次希波戰爭中波斯烈士的後人,薛西斯利用他們的仇恨發起了猛攻。
不過,米底人上來就碰上了斯巴達國王衛隊,無論是武藝、體格、兵器還是協同作戰,斯巴達勇士都遠勝于波斯軍隊,在溫泉關狹窄的通道裡正好發揮出斯巴達軍隊擅長的近身肉搏優勢。在列奧尼達的指揮下,國王衛隊擔任第一道堅固防線,民兵部隊則從兩邊高地策應,米底人和薩卡人參與進攻的數量已不可考,據推算應該在數千至一萬人以上。儘管這些報仇心切的年輕人奮勇向前,至死不退,結果卻悉數變成了溫泉關前成堆的屍體。
薛西斯親眼目睹了戰鬥的慘狀,他看見了自己前鋒部隊變成了堆積如山的屍體,也看到了斯巴達勇士幾乎沒有損失。怒不可遏的薛西斯隨即派出了波斯最精銳的部隊不死軍。這一萬人的不死軍是薛西斯的御林軍,訓練有素且身經百戰,剛一交手列奧尼達就看出來這撥和剛才的炮灰完全不是一個等級。不死軍的戰鬥力非常強悍,論單兵作戰能力是可以與斯巴達勇士進行一對一決鬥的。在不死軍的強攻下,列奧尼達命令軍隊向後撤入溫泉關之內,不死軍趁勢快速追擊。而實際上這是斯巴達國王衛隊的一種戰術,按照中國的說法這種戰術應該叫"回馬槍"。
斯巴達人撤退實際是佯敗,儘管是撤退實際上隊形未亂,並且到達一定距離的時候聽令突然回身向沒有防備的敵軍猛烈的反衝擊。不死軍沒有見過這種戰術,前鋒收不住陣腳直接被斯巴達人的長矛刺死。面對突如其來瘋了一般衝上來的斯巴達人,不死軍前沿部隊站住腳步準備戰鬥,但是身後的部隊不知道前面情況繼續衝擊,導致不死軍自己擠作一團。斯巴達軍隊趁此良機發起殲滅戰,不死軍傷亡慘重,被迫撤退。第一天,薛西斯在怒吼中下令撤退。
據記載第二天薛西斯派出了五萬人規模的部隊發起進攻,卻依然被溫泉關守軍擊潰。正當薛西斯一籌莫展之時,一名希臘叛徒向薛西斯報告,在溫泉關的側面有一條極其隱蔽的小路可以繞到守軍的背後,進行迂迴攻擊。薛西斯大喜過望,立即重賞該人,並令其為嚮導指引波斯軍隊迂迴至溫泉關東關。其實這條小路並不是什麼秘密通道,列奧尼達也清楚有這麼一條小路,但沒有引起他的足夠重視。
一是他認為波斯人知道這條小路的可能性不大,另外一點這條小路非常路窄坡陡,只有牧羊人偶爾才走,只要有人守備大軍根本攻不上來。於是他只安排了1000佛西斯民兵把守,當然如果這些民兵能夠提高警惕,密切注視這條小道上的動靜,憑藉地利優勢完全可以守住。但是這些人守了多日,連個鬼影都沒有見到,於是放鬆了警惕,波斯尖兵趁夜色突然殺到佛西斯人的陣地上來。佛西斯民兵措手不及,儘管奮力抵抗,怎奈不是波斯特種兵的對手,很快被團滅。波斯軍隊立即直插到斯巴達軍隊的背後,列奧尼達突然發現自己腹背受敵,他知道波斯人肯定是從那條小路攻上來了。為了保存實力,列奧尼達留下國王衛隊和2000城邦聯軍拖住敵軍,命令其他人立即撤退並通知所有城邦準備迎接波斯大軍的攻擊。
最終溫泉關守軍寡不敵眾全軍覆沒,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也在戰鬥中壯烈殉國,雙方還圍繞爭奪他的屍體展開激戰,英勇的斯巴達國王衛隊奮勇殺敵全部戰死,無一人投降。據戰後統計,斯巴達衛隊當天除了一人奉命外出送信,一人因眼疾未參戰之外,298名衛士全部戰死。不過,斯巴達人非常鄙視這兩個沒有戰死沙場的衛士,指責他們是貪生怕死的逃兵,也沒有將這兩個人的名字刻在英雄紀念碑上。後來其中一人繼續參加抵抗波斯的戰鬥,直至戰死,另一個因不堪人們的指責拔劍自刎。
儘管溫泉關守軍只抵擋了三天就宣告失守,但斯巴達勇士奮勇殺敵的精神卻鼓舞了所有的希臘城邦。在後來的戰鬥中,斯巴達、雅典等城邦組織了大規模精兵與波斯軍隊展開了慘烈激戰。尤其是後來雅典海軍擊潰了波斯艦隊,薛西斯的海上補給線被掐斷,只能撤退。希臘取得了希波戰爭的全面勝利,而戰死溫泉關的斯巴達勇士成為了歐洲歷史上永恆的英雄,勇士的象徵。至今,人們依然每年都要紀念那些在溫泉關戰死的斯巴達勇士。當然,那些同時在溫泉關戰死的民兵也不應該被人們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