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國際電影節的電影學堂,近日請到了因執導由弗蘭克·赫伯特小說改編的科幻電影《沙丘》而活躍於話題榜的法裔加拿大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
維倫紐瓦早年憑藉《迷情漩渦》《理工學院》《焦土之城》進入公眾視線,這三部影片使他獲得加拿大電影最高榮譽——吉尼獎的最佳電影獎和最佳導演獎,其中《焦土之城》代表加拿大入圍角逐第8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2013年,丹尼斯開始與美國電影業合作,從法語轉向英語創作。此後拍攝的《邊境殺手》《降臨》《銀翼殺手2049》等作品頻頻入圍坎城、威尼斯、奧斯卡等各大電影節獎項,使他成為了好萊塢最炙手可熱的導演之一。
用電影來抵抗恐懼與焦慮
疫情期間,維倫紐瓦身在魁北克老家與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工作人員們一起遠程製作新片後期。在啟程前往約旦進行《沙丘》補拍的前夕,維倫紐瓦接受了上影節電影學堂的邀請,與中國觀眾分享他在過去20年電影創作中的思考。在一個小時的交流裡,他坦露了從未對外公開過的用電影來抵抗恐懼與焦慮的童年故事。
13歲時,維倫紐瓦就和朋友把《沙丘》小說裡的人物和沙蟲畫成了故事板。故事裡描繪的無盡沙漠,激勵了維倫紐瓦積累大製片經驗,以期有朝一日有能力將書中宏大的世界架構視覺化。沙漠更內化成了維倫紐瓦的潛意識,滲透他拍攝的大部分電影:空曠的景象、豐富的色彩表現、被自然喚起的內在情感、被景觀衝擊的人類靈魂。維倫紐瓦每一次探究人性深處的努力,都讓他更進入沙漠深處,最終找到那片「沙丘」——夢想的開始之地和前進的方向。
不願在綠幕面前拍科幻片
維倫紐瓦被津津樂道的另一件事,是他和攝影大師羅傑·迪金斯的長期合作。迪金斯與儘量將科幻場景放到真實環境裡拍攝的維倫紐瓦,在視覺和敘事理念上都不謀而合,兩人都追求用非凡的光影設計營造真實性,從而使觀眾對眼前的影像產生認同感,繼而用夢境一般的段落和敘事上的留白製造懸疑、神秘與壓迫感。
維倫紐瓦不願意在綠幕面前拍科幻片的另一個重要理由是演員。《沙丘》匯集了「甜茶」提莫西·查拉梅、「滅霸」喬什·布洛林、「海王」傑森·莫瑪、奧斯卡·伊薩克、哈維爾·巴登、「毀滅者」戴夫·巴蒂斯塔、英國老戲骨夏洛特·蘭普林、瑞典老戲骨斯特蘭·斯卡斯加德以及中國演員張震等全世界最頂尖的表演者。
維倫紐瓦說:「歸根結底,電影的靈魂是臺詞和演員,為了最大能量地釋放這個靈魂,你需要去激發演員。而激發演員,我認為大量的真實元素很重要。」
本報記者 丁曉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