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少華飾演的唐僧形象深入人心
2000年1月28日,由楊潔執導,六小齡童、徐少華、遲重瑞、崔景福、劉大剛主演的16集電視劇《<西遊記>續集》在中央電視臺一套首播。從1983年進劇組,前後歷經16年之久,徐少華終於圓滿完成了《西遊記》唐僧角色的飾演。剛過不惑之年的他,一時間成為炙手可熱的當紅演員,片約不斷,而此時他卻已暗下「告別體制專心演戲」的決心,
但一紙不容拒絕的任命書,卻改變了他的人生規劃,也讓觀眾心目中最帥唐僧的「星途」戛然而止。
徐少華參演大型話劇《布衣孔子》
1992年10月,一位"碩士村官"在全國蕩起層層漣漪。28歲的中國人民大學國政系碩士研究生楊本倫,主動放棄了在國家人事部的工作,回到山東老家沂源縣石橋鄉東北莊村當起了村支書,成為了中國的第一位碩士"村官"。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朱鎔基批示,「本倫的選擇代表了一個方向。」但楊本倫在當「村官」的6年期間卻屢屢受挫,最終於1998年4月「辭官」離開農村南下打工。
拍攝完《<西遊記>續集》之後,久別話劇舞臺的徐少華推掉一切演出,全身心投入到大型話劇《碩士還鄉》的創作中。「楊本倫是一位敢為天下先,引領未來,科技興邦的勇者,我們話劇演員有責任通過舞臺藝術再現他的奮鬥之歌。」從劇本創作,到實地採風;從人物採訪,到形象塑造;從體驗生活,到舞臺升華……經過一年多的努力,2002年,徐少華主演的大型話劇《碩士還鄉》搬上了舞臺,迅速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
接著,徐少華又潛心創作了傳記體話劇《張海迪》,將這位身殘志堅的「八十年代新雷鋒」的奮鬥故事搬上了舞臺。在此期間,除了2001年與唐國強、沈傲君、聶遠等合作拍攝了電視劇《大唐情史》外,徐少華把精力全部放到了話劇舞臺的藝術創作上。「那時,《西遊記》在全國熱播,不少劇組邀請去拍戲,光2001年下半年就有5部。」徐少華一一婉拒,「我想好好沉澱一下自己,借回歸話劇舞臺的機會完成藝術轉型。計劃是三年創作三部現實題材的話劇大戲。」
在電影《精變》中的出色表演讓徐少華成為第一內地小生。
2002年初,山東省話劇院準備把新時代楷模朱彥夫的事跡搬上舞臺。朱彥夫是一位沒有四肢,沒有左眼,右眼視力只有0.3,沒上過學,但參加過上百次戰鬥,三次立功,十次負傷,動過47次手術的特等傷殘軍人。他用超人的毅力,拖著殘軀帶領鄉親建設家園,並將經歷體會寫成33萬字自傳體小說《極限人生》,被譽為「中國的保爾·柯察金」。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遲浩田,親筆題寫書名《極限人生》,並為朱彥夫題詞,「鐵骨揚正氣,熱血書春秋」。徐少華作為主創參與其中。
按照徐少華給自己設定的人生規劃,「拍完三部現實題材話劇大戲後,我計劃暫別話劇院,專心投入影視劇演出,爭取塑造更多的螢屏藝術形象。當然,如果劇院拍大戲,需要我的話,我一定會參加的。」
徐少華把話劇舞臺作為藝術之家
2003年初,一紙「山東省話劇院常務副院長」的任命書,打亂了徐少華的人生規劃。
「之前文化廳領導徵詢意見時,我的表態是個人不適合做院領導,更願意做一個徹底的演員。」面對話劇院的推薦和省文化廳的考察,徐少華態度堅決,並遞交了「停薪留職」申請報告。
消息傳出,山東省話劇院的老藝術家們把徐少華堵在了辦公室裡,「我們都老了,話劇院就剩下你這塊金字招牌了,你這面旗幟要沒了,大家就散了!」「你不到17歲進話劇院,是我們看著長大的,你要報恩,負起責來,不能只顧自己。」「說大了,你幹院長是要振興話劇。往小裡說,你得解決話劇院上百口子吃飯問題!」面對翟劍萍、薛中銳、王玉梅等長輩們殷切的期望和發自肺腑的請求,徐少華犯了難。
倪萍離開省話後,徐少華成了最為仰仗的旗幟
彼時,全國文藝院團改革,山東省話劇院實行差額撥款自收自支, 已經陷入困境,舉步維艱。由於資金短缺,劇院日常演出像「旱季的泉眼」,時斷時續,大型話劇更是「難見天日」,就連原定的話劇「朱彥夫」也被迫「下馬」。長時間無戲可演,山東省話劇院很多中青年骨幹紛紛離開,到各大劇組轉戰影視劇。
不久,分管文化的副省長到山東省話劇院調研,專門與徐少華進行了深入談話,希望徐少華能夠「舍小我」,帶領山東省話劇院在改革的道路上趟出一條新路。2003年2月20日,徐少華當選為政協第八屆山東省委員會委員,與他一起當選文化藝術屆委員的還有在《琅琊榜》中飾演梁帝的丁勇岱、憑藉長篇小說《騷動之秋》獲第四屆茅盾文學獎的劉玉民、在《西遊記》中飾演高小姐的魏慧麗。
在省領導和劇院前輩們的請求下,徐少華最後改變初衷,放棄了出演多部影視劇主角的黃金時機,留守山東省話劇院,「兩耳不聞螢屏事 一心只念'話劇經'」。很快,作為無黨派人士的徐少華被任命為:山東省話劇院常務副院長、藝術總監。
徐少華深入地震災區慰問演出
2003年以後,徐少華沒再接拍什麼戲,除了參加了兩個舞臺劇的演出外,一心撲在了山東省話劇院的日常管理工作上。
「既然有了官職,那就要負責,需要做的一些事務性的東西自然多了,像話劇院要建一座排練樓,跑資金跑手續等等都得常務副院長負責。時間和精力上也都不允許自己再像過去那樣接戲了。」在一次採訪中,記者親眼看到一位退休的山東省話劇院老藝術家在院裡截住徐少華的車,「少華,別走,我家水管漏水了,你趕緊找人去修。」還有一次,為了山東省話劇院大門的改建,徐少華出面感謝城管部門的支持,一氣幹了3杯白酒,接近一斤。堂堂一位 藝術專家,為了劇院的大事小情,殫精竭慮,事事親為。
「小小話劇院五臟俱全,管理工作繁雜,費時費力不說,還要照顧方方面面的關係。相比而言,拍戲更單純更清淨,也更有成就感。「話雖如此,但信奉」在其位,謀其事,盡其責「的徐少華,很快就完成了從演員到管理者的轉型。
2004年,山東話劇院成立青年話劇團,徐少華親任團長。他把由20多人組成的這個青年劇團看作是藝術創作與話劇宣傳的雙重載體,「社會有需要,觀眾有需求,話劇前景絕對是越來越好。」
2005年,徐少華依靠個人資源拉來300多萬的贊助,舉辦了山東省第一屆話劇節,著名導演葉大鷹、著名影視演員朱琳、人藝臺柱子濮存昕等作為嘉賓和評委前往助陣。除了國家話劇院、北京人藝、廣東話劇院、遼寧話劇院等知名藝術院團參演外,來自丹麥、英國、法國的藝術團隊也前來登臺獻藝。一時間,看話劇聊話劇成為山東坊間的主流話題。在本屆小劇節中,由徐少華擔任藝術總監的話劇《以愛的名義》和《欲望城》獲得創作獎和演出獎。
徐少華把黃金十年獻給了山東省話劇事業
兩年之後,在沒有政府一分錢投入的情況下,徐少華四處」化緣「,爭取了500多萬元的贊助,舉辦了第二屆小劇場話劇節。這一屆小劇節無論從劇目的選擇還是表演形式的改變,都有了全新的改善,在保持藝術主流的基礎上更適合普通觀眾欣賞,但徐少華仍沒有滿足,在他眼中,小劇場難比學院派話劇的主流地位,僅僅是一種嘗試,仍存在許多有待改善的地方,怎樣才能吸引更多的觀眾走近話劇,喜歡話劇、讓劇院發展得越來越好是他長期關注和努力的。
2008年,徐少華的話劇生涯又踏入新的徵途。4月22日晚上,「話劇進校園」活動在山東師範大學禮堂舉行首場演出。《雷雨》作為山東省話劇院的經典劇目被再一次搬上舞臺,在主持人介紹出場嘉賓時,徐少華的名字激起了全場最熱烈的掌聲,莘莘學子們沒想到,自己心目中的偶像,會「屈尊」來到大學校園,走到學生中間。
在徐少華的帶領下,山東省話劇院的發展在全國省級院團裡應該算是名列前茅的,不管是在演員的整體素質上,還是創作的劇目上,包括演出場次、經營狀況,很多其他省的劇院都羨慕有加。的確,像山東省話劇院一樣,每年都能保證有一部新創作的大型話劇面世,而且每年保證至少有125場演出、多的時候能有300多場演出的劇院在全國已經為數不多了。
勤於管理,自然疏於演出。雖說戲演得少了,但幾十年在舞臺上摸爬滾打積累了豐富的表演經驗,在此基礎上與觀眾、與市場打交道,讓徐少華對於話劇的改革和運作得心應手。也許過去作為一個演員,徐少華思考的最多的是如何讓自己飾演的角色成熟豐滿、真實可信、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作為山東省話劇院的一名院長,他思考的更多的是吸引更多觀眾走近話劇、喜歡話劇、讓話劇藝術能更接地氣。
徐少華傳遞奧運火炬
2007年,為了紀念中國話劇誕生100周年,山東省話劇院重新編排扛鼎之作《布衣孔子》,徐少華在劇中飾演彌子瑕。新版話劇《布衣孔子》一經首演便獲得空前成功,並作為「中國話劇百年經典劇目」受邀參加全國展演。
2008年1月5日徐少華再次當選為山東省第十屆政協委員。5月,汶川大地震,徐少華是第一個走進災區慰問演出的國家一級演員;同年,文化部公布70國家優秀文藝專家,徐少華位列其中。
2013年初,國家文藝院團改革之路塵埃落定,山東省話劇院重新納入全額撥款事業單位編制。此時,身為山東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山東省表演藝術家協會主席,山東藝術學院客座教授的徐少華,在把黃金十年奉獻給山東話劇事業之後,再次決定急流勇退。這一次,他選擇了提前退休。
離開山東省話劇院後的徐少華,除了受朋友請託,偶爾參加一些邀請演出之外,更多的是出現在一些公益活動中。
徐少華和朱琳在《西遊記》中的劇照
作為山東省省級黨報的《大眾日報》曾這樣評價徐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