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昆:讓相聲在南國結出佳果

2020-11-07 光明網

姜昆

《美好生活歡樂送》第四季錄製現場

近日,廣東衛視精品喜劇節目《美好生活歡樂送》第四季在廣州進行錄製。新一季,相聲表演藝術家、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姜昆攜弟子周煒、大山、劉惠、句號等人組團登場。此外,戴志誠、鄭健、大兵、武賓等喜劇大咖現身助陣,盧鑫、玉浩、金霏、陳曦等全國各地的相聲班主也帶來多個精彩節目。

節目組表示,《美好生活歡樂送》新一季將再接再厲,讓觀眾們在歡笑中看到傳統相聲藝術代代傳承、推陳出新的動人場面。錄製期間,姜昆接受了羊城晚報等媒體採訪,暢談相聲藝術。

談節目 電視為年輕演員提供了大舞臺

羊城晚報:請談談參與《美好生活歡樂送》的初衷?

姜昆:《美好生活歡樂送》是我和臺裡的領導一起策劃的,我們都想相聲藝術,尤其是年輕一代相聲演員的風採展現在廣東衛視的平臺上。當然,我們也希望全國的電視觀眾能共同欣賞撒在這個平臺上的笑聲。

羊城晚報:如何評價後輩演員在節目中的表現?

姜昆:來參加節目的相聲界年輕人,都經過了小劇場的多年磨鍊。通過這個節目,他們從容量有限的小劇場走到為大眾服務的平臺上,展現了他們所屬地方的特點、個人的特色、精湛的技藝……我對大家呈現的節目還是非常滿意的。

羊城晚報:作為一個北方人,您對廣東熟悉嗎?

姜昆:其實多年來我一直有到廣東深入生活和演出。從心裡講,這幾十年當中,我從廣東學習到不少新鮮的東西。尤其是老一輩的演員,像楊達老師,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粵語方面的學習資料和財富。我們也創作了很多跟廣東生活相關的節目,像上一季節目中播出的「姜昆帶你學粵語」系列,收視率非常高,獲得了好評,我心裡特別高興。我也希望我的弟子們能夠繼續深入廣東生活,用最接地氣的創作演出方式,讓相聲這枝花朵在南國開得更鮮更豔,結出更好的果實。

羊城晚報:上一季《美好生活歡樂送》中,「姜昆帶你學粵語」系列節目獲得好評,您的創作由頭和思路來自哪裡?

姜昆:我總結了自己學習粵語的一些方法、遭遇到的趣事,通過相聲把「人人心中有,個個嘴中無」的東西講出來,在觀眾中引發共鳴,這就起到了讓觀眾快樂,進而欣賞相聲這門藝術的效果。

談傳承 傳統與現代雙軌並行生生不息

羊城晚報:您的弟子周煒、大山、劉惠、句號都來到了節目裡,有些人跟您也許久未見,這次師徒團聚的最大感受是?

姜昆:我的感受就是他們都老了,我收他們為徒時他們都是20歲左右的年輕人,一轉眼他們也一把年紀了。好在他們都沒有扔掉自己的專業,繼續在創作演出的道路上,為人們播撒著歡笑。雖然他們的創作層次和藝術成就各有不同,但他們的藝術初心始終不改,我也希望他們在藝術道路上繼續砥礪前行。

羊城晚報:您的弟子如今也有自己的徒弟了,您覺得這種班社文化和師徒關係,是怎麼樣帶動新一代相聲演員進步和學習的?

姜昆:我們既然走在相聲這條道路上,就要遵循前輩給我們定下的一些規矩,用師承的方式來培養弟子,實現技藝相傳。人們都說「三年功夫五年腿,十年練不出一張嘴」,曲藝學習需要長時間磨鍊,不是簡單地在學堂裡一蹴而就的技藝。我希望他們能夠心存平實,對藝術懷抱忠誠,繼承老一輩的傳統,讓相聲藝術發揚光大。

羊城晚報:傳統的「傳幫帶」的形式有哪些有助於傳承的工作可以做?

姜昆:我們在一些高校進行中國傳統曲藝,包括相聲板書類、說唱類教材的編撰工作,也試著在一些學校建立曲藝學科。我也希望相聲、曲藝藝術的傳統教育方式,能夠進入學堂正規化的教育體系。傳統與現代雙軌並行,能讓我們的傳承生生不息。

談未來 對相聲在南方的發展充滿信心

羊城晚報:您覺得相聲文化要在大灣區或者嶺南文化區發揚光大,應該怎樣克服一些水土不服的問題?

姜昆:相聲既然是一門語言藝術,那就要在語言方面發揮它的特長。一方面要學習本土的方言,跟觀眾的關係更密切、更接地氣一些。另一方面,新一代的年輕人,說普通話、甚至外語的能力都很強,也由於普通話的普及,相聲成為全國人民都能夠欣賞的藝術。我想在未來,只會講方言、不會講普通話的觀眾肯定越來越少了,我對相聲的發展,尤其是相聲在南方的發展充滿信心。

羊城晚報:對於當下相聲市場的生態,您有何看法?

姜昆:我認為眼下我們的相聲藝術發展得非常好,好就好在更多年輕人進入了相聲的隊伍,業餘的相聲演員、小劇場的演員們也加入了相聲隊伍,也有許多年輕觀眾喜歡相聲。這幾種因素,造成了我們的相聲市場非常火爆。

羊城晚報:從藝數十載,您對後來者有何話想說?

姜昆:如果我們相聲演員一個個小小的藝術作品能夠潤萬家、潤萬心,起到一些「春風化雨點滴入土」的作用,我想,我們這門藝術、我們這些演員,就會覺得盡到了自己的一份責任,無愧於心。記者 艾修煜 實習生 餘融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羊城晚報

相關焦點

  • 姜昆:讓相聲在南國結出佳果
    新一季,相聲表演藝術家、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姜昆攜弟子周煒、大山、劉惠、句號等人組團登場。此外,戴志誠、鄭健、大兵、武賓等喜劇大咖現身助陣,盧鑫、玉浩、金霏、陳曦等全國各地的相聲班主也帶來多個精彩節目。  節目組表示,《美好生活歡樂送》新一季將再接再厲,讓觀眾們在歡笑中看到傳統相聲藝術代代傳承、推陳出新的動人場面。錄製期間,姜昆接受了羊城晚報等媒體採訪,暢談相聲藝術。
  • 姜昆相聲和郭德綱相聲究竟區別在哪兒?
    姜昆眾所周知,姜昆是曲協主席,是一名資深相聲演員,相聲大師馬季的徒弟。姜昆說相聲不算早,在他二十六歲的時候,也就是1976年,被招進中國廣播藝術團開始正式說相聲,之前在北大荒下鄉8年,他最早的搭檔是相聲名家李文華,兩個人珠聯璧合,配合默契,給當年全國觀眾送去了無數歡樂的笑聲。比如相聲《如此照相》、《祖爺爺的煩惱》、《時間與青春》、《詩歌與愛情》、《鼻子的故事》等等,在當時都是膾炙人口的為廣大觀眾所喜愛的優秀相聲作品。
  • 僅論藝術成就,郭德綱在相聲領域的成就超過姜昆了嗎?
    而姜昆,是某一領域的怪才,怪在使相精到,音色獨特,頗具時代風貌。仿佛理論不佳的法拉第。換言之,沒有姜昆的篳路藍縷,在那個不太富裕的年代,讓晚會上堅持出現相聲,甚至以《虎口遐想》掀起一波潮流。相聲,真的能在全國範圍內勾住最後一口氣嗎?然後說正題,姜昆和郭德綱都算是時代驕子,恰逢其會。
  • 聽姜昆講那相聲的故事
    湖濱酒店溫暖如春的房間裡,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著名相聲演員、山東老鄉姜昆在匆忙的行程中,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在一個多小時的訪談中,古稀之年的姜昆精神矍鑠。回憶起一些相聲片段,他還禁不住唱上兩句。記者與他談起相聲的傳承,聽他講述如何在繼承中創造,在堅守中突破……長期積累才能偶然得之採訪當天,姜昆剛從澳門飛到無錫。他受當地文聯邀請,講授多年從藝心路。
  • 姜昆和他的三個相聲搭檔
    姜昆也因此獲得了不少榮譽,中青聯常委,曲協主席,還在2003年被中國文聯授予全國「德藝雙馨」藝術家的光榮稱號。姜昆一共創作表演了一百多段相聲,和他合作過的相聲搭檔也有三個人,分別是李文華、唐傑忠和戴志誠。下面就來說說姜昆這幾個相聲搭檔,雖然年齡不一,但都是相聲界裡知名演員。李文華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早先是一個工人,因為愛好曲藝,後來拜師郭啟儒門下,跟著郭老先生開始學說相聲。
  • 新相聲會取代舊相聲嗎?郭德綱取代姜昆是大勢所趨
    按相聲發展史,姜昆是新派,郭德綱是舊派。很多人以為是郭德綱革姜昆的命,把以姜昆為代表的老舊陳腐清掃出去,其實不對。我們評價任何人,都不應該脫離時代背景和歷史進程。後來我們追求先進文化,相聲本來是絕對要判死刑的。幸好侯馬等人,把相聲揉碎,加入了符合那個時代正確價值觀的東西,這才沒讓相聲滅亡。姜昆是那一批人的繼承者,對相聲保全和發揚也有很大功績。
  • 相聲沒落的原因,郭德綱姜昆各執一詞,郭德綱:不是因為新相聲
    相聲行業在經歷了80年代的輝煌之後,到了90年代迅速的走向沒落,其中的原因眾說紛紜,其中郭德綱和姜昆的觀點最具有代表性。到了九十年代,隨著娛樂方式的多元化,相聲受到關注的程度開始降低。在姜昆看來,電視的普及對相聲行業的沒落起到了關鍵作用,相聲這百多年的歷史,流傳到今天的不過幾百段成熟作品。
  • 姜昆呼籲相聲進課堂 讓傳承生生不息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吳宇濤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林潔)近日,廣東衛視《美好生活歡樂送》第四季節目錄製,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姜昆攜弟子們「組團」前來,為觀眾送上喜劇盛宴。;盧鑫、玉浩、金霏、陳曦等全國各地的相聲班主也是「一呼百應」,帶來多個精彩節目。
  • 著名相聲演員姜昆唐傑忠來牡丹江演出始末
    當聽到國家著名相聲演員姜昆和唐傑忠,也要隨團來牡丹江進行演出。真是給這座城市帶來,從來沒有過的歡樂。圖為相聲演員姜昆在北京周末相聲俱樂部演出地點是在牡丹江的工人文化宮,現場的觀眾擠滿了整個演出現場。先由藝術團的其它演員演出,等到壓軸戲的是姜昆和唐傑忠上場。
  • 面對「公式相聲」的演出,姜昆很是欣賞,相聲名家魏文亮卻這樣說
    姜昆都給出了90分以上的成績,但也有一些相聲演員很不看好他們的「公式相聲」,比如相聲演員魏文亮就在點評時很嚴厲,直言表示「李宏燁等人對於相聲並沒有理解,或者說根本不了解相聲,最重要的是看不出李宏燁有什麼相聲基本功
  • 姜昆:傳統相聲的沒落,電視的普及是主要原因之一
    其中的佼佼者之一就是姜昆,雖然現在很多觀眾認為他的相聲不可樂,但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姜昆的相聲堪稱風靡一時。姜昆的師父是號稱「千頃地一株苗」的馬季先生,馬季先生的師父是一代相聲大師侯寶林先生,暗說這是兩位傳統相聲藝術的宗師級人物,不過姜昆的傳統相聲
  • 姜昆同郭德綱在相聲的世界裡,誰更勝一籌呢?
    可是自古以來,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姜昆同郭德綱在相聲的世界裡,誰更勝一籌呢? 第一從年齡上看,姜昆1950年生於北京,郭德綱1973年生於天津,姜昆和郭德綱從年齡上看,二人似乎差了一輩人。姜昆是在1972年,進入兵團宣傳隊工作。1976年才從馬季學習相聲,一邊學習一邊表演。在臺上姜昆很少唱戲曲,太平歌詞,更不用說京劇,河北梆子等就是背貫口似乎也不那麼流暢。
  • 相聲春節聯歡會活動啟動,姜昆李金鬥名家發言,培養相聲新人出道
    日前,由相聲名家姜昆、李金鬥、劉俊傑、宋德全等聯合發起的新相聲創作研討會暨2021相聲春節聯歡會系列活動啟動儀式在京舉行,相聲名家姜昆、李金鬥發言,為相聲的創作和傳承提出了意見,創作出積極健康,屆時,姜昆、馮鞏、李金鬥、戴志誠和方清平等百位名家和青年相聲演員將齊聚一堂,連演三天,為觀眾帶來異彩紛呈的相聲表演,也是讓很多觀眾對於本屆非遺相聲大賽充滿期待。
  • 相聲演員姜昆對相聲的貢獻除反三俗之外,還有其他擺上檯面的嗎?
    提起相聲二字,繞不過去的總是姜昆和郭德綱兩位。今天咱們不說郭德綱,從客觀的角度聊一下姜昆,讓我們走進一個比較真實的姜昆,了解一下他對相聲的貢獻和如今的口碑。別看現在郭德綱是紅遍國內外,但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姜昆相聲的影響力不比現在的郭德綱弱。
  • 「公式相聲」登上央視舞臺,姜昆表示很好,其他相聲大師卻唱反調
    就比如說當時參加《相聲有新人》的上海交大的材料學博士李宏燁和鄭鈺夫婦,他們自創的「公式相聲」未能得到郭德綱的認可,不服氣的他們在《相聲有新人》中就開啟了和郭德綱互懟的模式。在兩人表演完之後,姜昆直接給出了一個90+的高分,並對兩人大肆誇讚,認為他們的「公式相聲」非常好,自己非常的欣賞。
  • 大家是怎麼評論姜昆主席和郭德綱老師相聲的?
    最近很多人拿著姜昆主席和郭德綱老師說事。搞得像兩個人不共戴天似的。郭德綱老師確實為相聲界做了很大程度的貢獻,帶出了一批又一批的說相聲的人才。在相聲界也算個人物。據了解相聲可以分為主流相聲還有傳統相聲。郭德綱老師就是傳統相聲的代表人物之一。兩人的相聲類別其實是不一樣的。姜昆主席還經常說到這兩種相聲的區別,這時候難免會提及郭德綱老師,因為郭老師是傳統相聲的代表性人物。兩種風格各有千秋,觀眾也各有所愛。
  • 尷尬的老大師姜昆,挖苦諷刺德雲社,拿公式相聲當寶貝
    尷尬的老大師姜昆,挖苦諷刺德雲社,拿公式相聲當寶貝如果說到相聲,不知道大家會首先想到誰。是老一輩的扛把子馬三立和侯寶林等人,還是中生代的郭德綱和現在最火的德雲社以嶽雲鵬、郭麒麟為代表的新生代相聲演員?但在小編看來,現在相聲界在郭德綱的帶領下,想死都死不了。如果是上一輩的人對姜昆這個名字絕對不會陌生,但如果是90後和00後,那稍微還是差一點。姜昆的情況和一般人不一樣,別人都是慢慢往上走,他的發展說是急轉直下也不為過。
  • 相聲衰敗不是姜昆造成的,振興有郭德綱的功,卻不是相聲發展之道
    相聲是什麼時候衰落的有時候也在思考,相聲的衰落是不是一個偽命題,又該用什麼標準來判斷相聲的衰落。或許是春晚上相聲的表演數量,但就是被唱衰的2006年之前的十年時間,每年也有兩三段相聲登上春晚舞臺;倒是所謂相聲紅火的這些年,只有一段相聲,兩段就是罕見至極。
  • 新相聲創作研討會在京舉辦 姜昆、李金鬥等出席
    10月25日,新相聲創作研討會在北京東城區第一文化館舉行。 朱晨曦 攝中新網北京10月26日電 (記者 朱晨曦)新相聲創作研討會暨2021全媒體相聲春節聯歡會啟動儀式25日在北京東城區第一文化館舉行,姜昆、李金鬥、宋德全等多位相聲名家出席。
  • 郭德綱的相聲,姜昆也笑的合不攏嘴
    老郭的相聲,姜昆也笑的合不攏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