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瞧瞧焦作博物館鎮館之寶、國家一級保護文物長什麼樣?!

2021-01-18 澎湃新聞

話說華夏瑰寶陶倉樓

鎮館之寶——七層連閣式彩繪陶倉樓

陶倉樓精美華麗、氣勢恢弘,形式多樣,從簡單到繁複,從低層到高層,從單體到組合,展現了漢代建築形式的多樣化,而其中最為精美的當屬連閣式陶倉樓。

連閣式陶倉樓是焦作出土陶倉樓中體量最宏偉、外裝飾最豪華、結構最複雜的陶倉樓。連閣式陶倉樓由院落、倉體、主樓、附樓及連接主附樓的空中閣道組成,正是漢代「復道行空,不霽何虹」,「跨城池作飛閣」高超建築技術的真實寫照。

連閣式陶倉樓分為附樓在主樓左側和右側兩種,這裡咱們要說的就是附樓在主樓右側、焦作博物館鎮館之寶、國家一級保護文物——七層連閣式彩繪陶倉樓。

這座七層連閣彩繪陶倉樓2008年出土於焦作李河漢墓群,通高185釐米、面闊162釐米、進深57.5釐米,樓體為七層四重簷建築形式,是我國古代建築中級別最高的廡殿樓閣式建築,由院落、主樓、附樓和空中閣道四部分組成,各部件均可分拆組合。

七層連閣式彩繪陶倉樓

先來看院落。

院落位於主樓之前,面闊57釐米、進深29.5釐米,由三面牆圍成,前牆中部開長方形大門,門周圍雕刻凸起的門框及裝飾圖案。門口設有門檻和止扉石,雙扇門扉,可開啟閉合,門軸上下兩端套入伏免。大門兩側上部簷下各出兩個挑梁,梁上置一朵鬥拱。前牆和左右牆上均設平板式牆帽。前牆牆帽上置五脊四面坡式廡殿頂,頂部正脊兩端出平臺,平臺上置雙闕,闕上置四阿頂。

院內主樓前設有臺階式樓梯,通向二樓。

大門口的左側有一個肩扛糧袋的人俑。細看之下,鼓鼓的糧袋有半人多高,扛在左肩上,只見他左手抓住袋口,頭靠糧袋,右臂下垂,左腿彎曲在前,右腳尖點地在後,好像正邁步努力向前。大門內俯臥一條大狗,大小和人差不多,正機警地豎起頭向外看。

糧袋俑和看門狗在其他院落式陶倉樓也多有發現,體型巨大的看門狗和瘦小的人俑形成強烈對比,也一個側面真實反映了漢代土地兼併、貧富分化,階級對立的場景。

再來看主樓。

主樓通高185釐米,為七層重簷建築。

第一層和第二層是連體結構,是一個形制高大的長方體,面闊57.8釐米、進深32.8釐米、高53.5釐米。前牆外中部出四個挑梁,上設欄杆式平座(即前廊)。平座與地面之間有欄杆臺階式樓梯相連。第一層下部有四個直徑為2.1釐米的圓孔,作用是用來加強倉內與倉外的空氣流通。第二層前壁上部出三個挑梁,上置鬥拱,鬥拱上託簷枋。三朵鬥拱之間開兩個方形窗戶,窗戶頂開橢圓狀孔。第二層上覆四阿式腰簷,腰簷四角有四重脊,周繞凸稜,以承第三層。

第三層為橫長方體,下部面闊42.6釐米、進深26.5釐米。上部前後出簷,正面中間出挑梁,上置鬥拱。轉角處斜出挑梁,挑梁與前牆和山牆呈135度夾角。挑梁上置一正交枋木,枋木兩端各承託一鬥拱,鬥拱上託屋簷。鬥拱之間各開一豎長方形門,門周邊以凹凸稜紋刻出門框。樓體右側開一洞口,以承納閣道的榫頭。三層設有長方形的迴廊,雕刻有左右對稱的直線紋、對頂三角紋、菱形紋等圖案。

第四層為橫長方體,面闊54.5釐米、進深27釐米、高19.4釐米。中間鏤空雕刻出上下兩層窗戶,每層五組,直欞式窗欞,上下、左右相鄰窗戶為橫豎相間。頂面覆長方形腰簷。

第五層是橫長方體,下部面闊41釐米,進深15.5釐米,上部四周出簷,通高21.4釐米。鬥拱、門洞、迴廊等與第三層類似。

第六層為橫長方體,面闊52.2釐米、進深24.6釐米。上部前後出簷,進深31.2釐米,通高21釐米。正面上部出4個挑梁,梁上各置一朵鬥拱。正中間開一窗,窗左右兩側有豎長方形小窗戶。左右兩間正中各開一豎長方形門。右側門內端坐一陶俑,目視前方,好似在眺望遠處的風景。頂面覆五脊廡殿頂,前坡有21道覆瓦壟,後坡有19道,前後坡中部各有一道橫瓦壟,用來扣合第七層。

第七層近似立方體,是一個單間小屋,側面下部橫向開襠,似馬鞍狀,跨在屋脊兩側。面闊22.2釐米、進深19釐米、高22.8釐米。正面中部開一正方形窗戶,窗戶兩側開對稱豎長方形小窗。頂部覆五脊廡殿頂。

按照建築比例推算,這座七層樓在實際建築中要有二三十米高,這在2000年前的漢代絕對是一幢高樓大廈,即使在今天看來,一座30米高的雕梁畫棟古建築也非比尋常。更何況,這座七層樓還通過一條長長的空中閣道與一座附樓連為一體,設計之精巧令人驚嘆。

再說附樓。

附樓在主樓右側,為高臺式單簷四層建築,每層均可拆卸,通高128釐米。

最底部的高臺面闊34.7釐米、進深30.2釐米、高11.1釐米。前有一個供通行的坡道,在高臺正中偏左處,正對著附樓第一層的門洞。坡道兩側有護欄,坡道長13.6釐米,寬11.1釐米。高臺四周和坡道兩側均有護欄。

第一、二層為連體結構,呈豎長方體,面闊22.6釐米、進深18.4釐米、通高58釐米。一層下部正中開一長方形門洞,設有門檻。第二層上部正中及右側各開一橫長方形窗戶。通體飾以紅彩和白彩繪製的幾何圖案。

第三層為四方體,面闊26.6釐米、進深22.8釐米、高27.2釐米。正面開一方形窗戶,兩側雕刻有豎長方形小窗戶。在右側開一橫長方形窗戶。左側開一方形洞口,以納閣道的榫頭。第三層整體扣合在第二層之上。

第四層也是整體扣合在第三層之上,面闊31.2釐米、進深26.9釐米、高30釐米。第四層與第三層基本相似,僅正面中心窗戶變為橫長方形,頂面覆廡殿頂。

焦作市博物館「山陽印記.漢代陶樓綜合陳列」展廳裡展出的七層連閣式彩繪陶倉樓

最後讓我們來看一看神奇的空中閣道。

空中閣道橫架在主、附樓之間,連接主、附樓的第三層,由閣道和屋頂兩部分組成。閣道為橫長方體形狀,長43釐米、寬10釐米、高20釐米。正面開兩組對稱的一大兩小豎長方形窗戶,裝飾有幾何紋圖案。閣道頂部為兩面坡式,前後坡置覆瓦壟各10條,垂脊各2條。垂脊外側各置3條排山溝滴。

七層連閣式彩繪陶倉樓結構之複雜、設計之精巧令人嘆為觀止,面對這一建築微縮奇觀,一邊讓人驚嘆於古人的高超智慧,一邊又讓人不免心生遺憾:當年這樣的精美建築早已湮滅在歷史長河中,只能以這種方式,讓人以感受、回味。當然,我們是幸運的,在2000年後,還能真實地看到、觸摸到這一建築實物,感受當年的大漢雄風,這也更加彰顯了這一國之瑰寶的珍貴歷史價值。

焦作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正文 報導

圖片均由焦作市博物館提供

總監製:李建陽

監 制:劉晞暄 王 言

統 籌:楊 傑 張乙晨

主 編:王 言 責 編:王 鵬

校 審:王盈燕 編 輯:皇甫勝彬

原標題:《來瞧瞧焦作博物館鎮館之寶、國家一級保護文物長什麼樣?!》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這10件珍貴文物被評為湖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
    湖北日報訊 (記者海冰、通訊員黃敏)12月13日,歷時一個月的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評選活動結果揭曉,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等10件珍貴文物脫穎而出,當選省博十大「
  • 這10件珍貴文物被評為湖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
    湖北日報訊 (記者海冰、通訊員黃敏)12月13日,歷時一個月的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評選活動結果揭曉,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等10件珍貴文物脫穎而出,當選省博十大
  • 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揭曉
    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四大「鎮館之寶」外,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等6件文物瑰寶新晉為「鎮館之寶」。 湖北省博物館是中央與地方共建的八家國家級重點博物館之一,館藏文物達24萬餘件(套),其中一級文物945件(套)、國寶級文物達16件(套),是展現荊楚文化、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
  • 了解台州,來看看台州各個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今天就跟大家講一講台州各個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有時間來逛逛噢~臺 州 市 博 物 館太平天國台州郡仙居縣貳營後帥木印太平天國台州郡仙居縣貳營後帥木印,清,長10.5釐米,寬6釐米,厚2.9釐米。國家一級文物。北宋沙埠窯青瓷香爐北宋沙埠窯青瓷香爐,1987年靈石寺塔四層北天宮出土。子母口,蓋鏤空,以三瓣卷葉忍冬為主紋飾,共十七組連環構成。下腹內收,飾重瓣仰蓮一周,圈足。內外施釉,釉色青綠,爐內壁墨書二周。高19.5釐米。國家一級文物。
  • 中國這些國寶級文物,都是博物館鎮館之寶,快來看看你認識幾個?
    秦始皇陵銅車馬是當之無愧的「青銅之冠」,是國家一級保護文物,現藏於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是名副其實的「國之瑰寶」。2002年,秦銅車馬被列為第一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這件晉侯鳥尊則為西周鳳鳥主題的創世之作,它是西周青銅器文化中的傑作,是山西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晉侯鳥尊,出土於晉侯墓地,是第一代晉侯燮父的隨葬品。鳥尊高39釐米,長30.5釐米,寬17.5釐米。整個鳥尊以鳳鳥回眸為主體造型,頭微昂,高冠直立。禽體豐滿,兩翼上卷。在鳳鳥的背上,一隻小鳥靜靜相依,並且成為鳥尊器蓋上的捉手。
  • 國家寶藏:12個國內頂級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提前看看12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過過癮01中國國家博物館鎮館之寶:陶鷹鼎「 6000年前的猛禽容器卻萌化了無數現代人的心 」在國家博物館中「背手而立」的它,被網友戲稱為「出門遛彎的老大爺」。在1993年還曾被來華的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親自挑選出來,代表中國出境參加申奧國家文化展。這件文物實在是太珍貴了,2002年它就位列中國第一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文物行列。被好好保護起來的它,每天不僅在國家博物館迎接成千上萬的粉絲觀看,還在視頻網站上狂漲人氣。看這桀驁不羈的深邃眼神。
  • 這五大中國文物絕世罕見,可惜都成了外國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所以讓人遺憾的是,很多堪稱絕世罕見的中國文物,要到國外才能一睹真容,其中有五件中國文物還成為外國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不知何時,它們才能回歸祖國。一:蘭亭雅集玉山子明尼阿波利斯藝術博物館是美國中西北部最大的博物館,始建於1883年,並於1977年成立亞洲分館,收藏了亞洲各個國家數萬件文物。其中有14個常設展廳專門用來展示中國文物,可見重視程度。館方曾在法國一場拍賣會上高價拍得一件大玉山子,是當年乾隆皇帝的心愛之物,一買回去就成為鎮館之寶。
  • 「陝西歷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到底是哪幾件?
    國家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以及北京故宮博物院,這些收藏大戶的「主事」館(院)長,曾在不同場合上說過,他們那裡沒有所謂的「鎮館之寶」,因為精品太多,難以抉擇。陝西歷史博物館,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但在其官網新聞中則提到「十八件(組)國寶級文物」,這應該可以算作其代表作了。
  • 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一件中國文物,曾主動歸還,中國為何沒要
    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一件中國文物,曾主動歸還,中國為何沒要 英國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庚子之變的發起國,在掠奪和收藏清宮文物方面,與其他國家相比,因為動手早、下手狠,所得豐富且精品多。英國許多博物館、圖書館甚至私人收藏家都藏有清宮文物。其中以大英博物館最突出。
  • 國際博物館日,見識一下這些鎮館之寶
    一座博物館,就是一部物化的發展史。5月18日,世界博物館日到來之際,新華社記者帶你看各地文物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聽背後精彩的故事,體味華夏如「滿天星鬥」的璀璨文明。「鎮水神獸」萌萌噠成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一頭萌萌噠的「鎮水神獸」,它就是2013年出土於成都市中心天府廣場的石犀。石犀長3.3米、寬1.2米、高1.7米,重約8.5噸,由整塊紅砂巖雕刻而成,體態豐滿,壯實可愛,是目前我國出土體量最大的圓雕石刻之一。
  • 平遙古城唯一的商號博物館,文物遍地,鎮館之寶是明代的「監控」
    長盛蔚成立於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歇業於1917年(十月革命),歷經21年,共改號兩次,前身是長盛裕、長盛慶洋貨莊。入口處是一個四角亭子,裡面供奉著福祿壽,似乎有點突兀。二級文物:雙木馬院內兩廂各有房3間,單坡一出水房頂,南廂房比北廂房高些,裝飾也要華麗一些,應該是右尊左從的意思吧,廂房兩側還各帶一個小耳房。圖為總帳房。正樓包廈廳,卷棚頂歇山式廈廳,明代建築能比較完整保存至今很是罕見。包廈廳不僅展示了商家的品味和豪闊,而且在實際的生活也有一定的使用價值。包廈廳上懸掛著的「雙恆永」三個真金鍍的大字寓意長盛蔚永恆不衰。
  • 湖北省博物館發布十大「鎮館之寶」 記者對話專家解讀背後的故事
    央廣網武漢12月27日消息(記者彭照 黃炎秋 通訊員劉成璐)據中國之聲《朝花夕拾》報導,前不久,備受期待的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正式揭曉。除曾侯乙邊鍾、越王勾踐劍、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現有的四大鎮館之寶外,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等六件文物入選。
  • 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正式揭曉!
    作為「湖北客廳」展現大國文明風範的湖北省博物館,是2018年中印領導人非正式會晤的首站。在參觀精品文物展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荊楚文化是悠久的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地位舉足輕重。湖北省博物館被譽為荊楚文化的淵藪殿堂,館藏文物達24萬餘件(套),其中一級文物945件(套)、國寶級文物16件(套)。
  • 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正式揭曉!
    12月13日,經廣大網友和專家委員會歷時一個月的評選,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正式揭曉!新當選十大「鎮館之寶」: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作為「湖北客廳」展現大國文明風範的湖北省博物館,是2018年中印領導人非正式會晤的首站。
  • 盤點泉州四大博物館「鎮館之寶」
    昨日,記者採訪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泉州市博物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以及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相關人士,了解這些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越南西貢顏如雲同盟會會員證」長28.5釐米、寬25釐米,紙質,彩色印刷,邊框底紋有「同盟會會員之證書」字樣。據了解,顏如雲又名顏國隆,1873年生,籍貫永春縣達埔鎮達德村,系旅居越南西貢的愛國僑胞。
  • 西安各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你知道嗎?
    陝歷博還有這些鎮館之寶 鑲金獸首瑪瑙杯 唐朝的文物,1970年窖藏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高6.5 釐米,長15.6釐米,口徑5.6釐米。 西安各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大家逛博物館的時候 可以重點參觀哦~ 西安博物院鎮館之寶 秦代玉高足杯 該杯於1976年陝西省西安市東張村,秦阿房宮遺址出土
  • 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揭曉,來漲知識
    12月13日,湖北省博物館新晉十大「鎮館之寶」正式揭曉,在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原有「鎮館之寶」基礎上,新增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等6件文物珍品。新晉十大「鎮館之寶」為:1.曾侯乙編鐘
  • 來呀,來看博物館的「C位」——博物館日話說鎮館之寶(上)
    新華社北京5月17日電 題:來呀,來看博物館的「C位」——博物館日話說鎮館之寶(上)  新華社記者  一座博物館,就是一部物化的發展史。世界博物館日到來之際,新華社記者帶你看各地文物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聽背後精彩的故事,體味華夏如「滿天星鬥」的璀璨文明。
  • 來呀 來看博物館的「C位」——博物館日話說鎮館之寶
    這是在陝西歷史博物館展出的唐三彩駱駝載樂俑(3月25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新華社北京5月17日電題:來呀,來看博物館的「C位」——博物館日話說鎮館之寶(上)新華社記者一座博物館,就是一部物化的發展史。
  • 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出爐 你都見過嗎?
    12月13日,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揭曉:除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現有四大鎮館之寶外,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     原標題: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出爐 你都見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