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華夏瑰寶陶倉樓
三
鎮館之寶——七層連閣式彩繪陶倉樓
陶倉樓精美華麗、氣勢恢弘,形式多樣,從簡單到繁複,從低層到高層,從單體到組合,展現了漢代建築形式的多樣化,而其中最為精美的當屬連閣式陶倉樓。
連閣式陶倉樓是焦作出土陶倉樓中體量最宏偉、外裝飾最豪華、結構最複雜的陶倉樓。連閣式陶倉樓由院落、倉體、主樓、附樓及連接主附樓的空中閣道組成,正是漢代「復道行空,不霽何虹」,「跨城池作飛閣」高超建築技術的真實寫照。
連閣式陶倉樓分為附樓在主樓左側和右側兩種,這裡咱們要說的就是附樓在主樓右側、焦作博物館鎮館之寶、國家一級保護文物——七層連閣式彩繪陶倉樓。
這座七層連閣彩繪陶倉樓2008年出土於焦作李河漢墓群,通高185釐米、面闊162釐米、進深57.5釐米,樓體為七層四重簷建築形式,是我國古代建築中級別最高的廡殿樓閣式建築,由院落、主樓、附樓和空中閣道四部分組成,各部件均可分拆組合。
七層連閣式彩繪陶倉樓
先來看院落。
院落位於主樓之前,面闊57釐米、進深29.5釐米,由三面牆圍成,前牆中部開長方形大門,門周圍雕刻凸起的門框及裝飾圖案。門口設有門檻和止扉石,雙扇門扉,可開啟閉合,門軸上下兩端套入伏免。大門兩側上部簷下各出兩個挑梁,梁上置一朵鬥拱。前牆和左右牆上均設平板式牆帽。前牆牆帽上置五脊四面坡式廡殿頂,頂部正脊兩端出平臺,平臺上置雙闕,闕上置四阿頂。
院內主樓前設有臺階式樓梯,通向二樓。
大門口的左側有一個肩扛糧袋的人俑。細看之下,鼓鼓的糧袋有半人多高,扛在左肩上,只見他左手抓住袋口,頭靠糧袋,右臂下垂,左腿彎曲在前,右腳尖點地在後,好像正邁步努力向前。大門內俯臥一條大狗,大小和人差不多,正機警地豎起頭向外看。
糧袋俑和看門狗在其他院落式陶倉樓也多有發現,體型巨大的看門狗和瘦小的人俑形成強烈對比,也一個側面真實反映了漢代土地兼併、貧富分化,階級對立的場景。
再來看主樓。
主樓通高185釐米,為七層重簷建築。
第一層和第二層是連體結構,是一個形制高大的長方體,面闊57.8釐米、進深32.8釐米、高53.5釐米。前牆外中部出四個挑梁,上設欄杆式平座(即前廊)。平座與地面之間有欄杆臺階式樓梯相連。第一層下部有四個直徑為2.1釐米的圓孔,作用是用來加強倉內與倉外的空氣流通。第二層前壁上部出三個挑梁,上置鬥拱,鬥拱上託簷枋。三朵鬥拱之間開兩個方形窗戶,窗戶頂開橢圓狀孔。第二層上覆四阿式腰簷,腰簷四角有四重脊,周繞凸稜,以承第三層。
第三層為橫長方體,下部面闊42.6釐米、進深26.5釐米。上部前後出簷,正面中間出挑梁,上置鬥拱。轉角處斜出挑梁,挑梁與前牆和山牆呈135度夾角。挑梁上置一正交枋木,枋木兩端各承託一鬥拱,鬥拱上託屋簷。鬥拱之間各開一豎長方形門,門周邊以凹凸稜紋刻出門框。樓體右側開一洞口,以承納閣道的榫頭。三層設有長方形的迴廊,雕刻有左右對稱的直線紋、對頂三角紋、菱形紋等圖案。
第四層為橫長方體,面闊54.5釐米、進深27釐米、高19.4釐米。中間鏤空雕刻出上下兩層窗戶,每層五組,直欞式窗欞,上下、左右相鄰窗戶為橫豎相間。頂面覆長方形腰簷。
第五層是橫長方體,下部面闊41釐米,進深15.5釐米,上部四周出簷,通高21.4釐米。鬥拱、門洞、迴廊等與第三層類似。
第六層為橫長方體,面闊52.2釐米、進深24.6釐米。上部前後出簷,進深31.2釐米,通高21釐米。正面上部出4個挑梁,梁上各置一朵鬥拱。正中間開一窗,窗左右兩側有豎長方形小窗戶。左右兩間正中各開一豎長方形門。右側門內端坐一陶俑,目視前方,好似在眺望遠處的風景。頂面覆五脊廡殿頂,前坡有21道覆瓦壟,後坡有19道,前後坡中部各有一道橫瓦壟,用來扣合第七層。
第七層近似立方體,是一個單間小屋,側面下部橫向開襠,似馬鞍狀,跨在屋脊兩側。面闊22.2釐米、進深19釐米、高22.8釐米。正面中部開一正方形窗戶,窗戶兩側開對稱豎長方形小窗。頂部覆五脊廡殿頂。
按照建築比例推算,這座七層樓在實際建築中要有二三十米高,這在2000年前的漢代絕對是一幢高樓大廈,即使在今天看來,一座30米高的雕梁畫棟古建築也非比尋常。更何況,這座七層樓還通過一條長長的空中閣道與一座附樓連為一體,設計之精巧令人驚嘆。
再說附樓。
附樓在主樓右側,為高臺式單簷四層建築,每層均可拆卸,通高128釐米。
最底部的高臺面闊34.7釐米、進深30.2釐米、高11.1釐米。前有一個供通行的坡道,在高臺正中偏左處,正對著附樓第一層的門洞。坡道兩側有護欄,坡道長13.6釐米,寬11.1釐米。高臺四周和坡道兩側均有護欄。
第一、二層為連體結構,呈豎長方體,面闊22.6釐米、進深18.4釐米、通高58釐米。一層下部正中開一長方形門洞,設有門檻。第二層上部正中及右側各開一橫長方形窗戶。通體飾以紅彩和白彩繪製的幾何圖案。
第三層為四方體,面闊26.6釐米、進深22.8釐米、高27.2釐米。正面開一方形窗戶,兩側雕刻有豎長方形小窗戶。在右側開一橫長方形窗戶。左側開一方形洞口,以納閣道的榫頭。第三層整體扣合在第二層之上。
第四層也是整體扣合在第三層之上,面闊31.2釐米、進深26.9釐米、高30釐米。第四層與第三層基本相似,僅正面中心窗戶變為橫長方形,頂面覆廡殿頂。
焦作市博物館「山陽印記.漢代陶樓綜合陳列」展廳裡展出的七層連閣式彩繪陶倉樓
最後讓我們來看一看神奇的空中閣道。
空中閣道橫架在主、附樓之間,連接主、附樓的第三層,由閣道和屋頂兩部分組成。閣道為橫長方體形狀,長43釐米、寬10釐米、高20釐米。正面開兩組對稱的一大兩小豎長方形窗戶,裝飾有幾何紋圖案。閣道頂部為兩面坡式,前後坡置覆瓦壟各10條,垂脊各2條。垂脊外側各置3條排山溝滴。
七層連閣式彩繪陶倉樓結構之複雜、設計之精巧令人嘆為觀止,面對這一建築微縮奇觀,一邊讓人驚嘆於古人的高超智慧,一邊又讓人不免心生遺憾:當年這樣的精美建築早已湮滅在歷史長河中,只能以這種方式,讓人以感受、回味。當然,我們是幸運的,在2000年後,還能真實地看到、觸摸到這一建築實物,感受當年的大漢雄風,這也更加彰顯了這一國之瑰寶的珍貴歷史價值。
焦作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正文 報導
圖片均由焦作市博物館提供
總監製:李建陽
監 制:劉晞暄 王 言
統 籌:楊 傑 張乙晨
主 編:王 言 責 編:王 鵬
校 審:王盈燕 編 輯:皇甫勝彬
原標題:《來瞧瞧焦作博物館鎮館之寶、國家一級保護文物長什麼樣?!》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