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書法爆文,解釋了筆法「不傳之秘」,古人都是看真跡成家的!

2020-12-24 書法心法

今天繼續讀一讀黃庭堅書論,黃庭堅書論其實對初學者還是大有裨益的,他提到的很多問題,都是初學者習字時容易忽視的問題。

讀黃庭堅書論最大的一點感觸就是,他的書論是有兩個層次,第一個是探尋筆法奧妙的,也就是通過個人感悟去理解分析古人。第二個是幫眾多書學愛好者入門的,給他們指清一些問題和理解書法門路。

黃庭堅之所以寫出很多幫普通習書者入門的理論,全因他的字在當時比較流行,朝中士大夫及門生故吏都爭相效仿,所以黃庭堅關於「避免走歪路」這方面的書論就多一些。

今天的這段書論很特別,講的是筆法。

個人認為非常有用,起碼在我學習書法的過程中,也是因為接觸到這種文章,才體會到「描字抄帖」與寫字的差別。

學書端正,則窘於法度;側筆取妍,往往工左而病右。古人作《蘭亭序》、《孔子廟堂碑》,皆作一淡墨本,蓋見古人用筆,回腕餘勢。若深墨本,但得筆中意耳。今人但見深墨本收書鋒芒,故以舊筆臨仿,不知前輩書初亦有鋒鍔,此不傳之妙也。心能轉腕,手能轉筆,書字便如人意。古人工書無他異,但能用筆耳。草書妙處,須學者自得,然學久乃當知之。墨池筆冢,非傳者妄也。

先讀一讀,很有必要。

其實宋朝文字不算難讀,只不過有些口語習慣是獨屬於宋代的,即便有古文經驗,讀宋人文章讀的少的話,有部分語句也會很難一時間領會其中意思,這個沒關係,多讀便是。

學書端正,則窘於法度;側筆取妍,往往工左而病右。

比較容易理解,練字太過端正,則會被法度束縛。

這話說的雖是不假,但絕對有標準。千萬別覺得古人一句話,就是用於所有人。宋朝是尚意書風的時代,在它那個時代,寫字太過標準的不算有才氣。

經常舉得例子就是薛紹彭、蔡襄。薛紹彭與米芾齊名,但只有米芾留名後世,蔡襄雖為宋四家之「蔡」,但後人詬病其書法端正,不如蔡京。

這就說明這句話是有時代背景的,好比當下流行的章法形式,如果你不用這種章法形式,那就說明章法太死板。這個沒什麼可說的,當下章法的靈活度確實比古人高不少。

當然,對大多數人來說,學書還是要嚴守法度,端端正正。孫過庭說初學平正,再學險絕,復歸平正。自己屬於哪個位置,一定心裡有點數。千萬別橫豎都沒寫好,就愣頭愣腦學古人「寫意」,那不是一個概念。

側筆取妍,往往工左而病右。

這話就很難理解了, 尤其對大部分書學愛好者。說側鋒取妍,一般人都聽說過,但是估計很多人對「妍」這個字沒概念。

其實我也沒有,只是大概知道這是一種什麼感覺,這個沒法解釋,王羲之臨多了,自然能體會到,說不清楚。

但是可以簡單說一些。

這個字就是不斷的中側鋒變換,中轉側,側轉中。

籃圈忽略,這是以前的圖,主要看紅圈。

紅圈的地方,都是側鋒,這個應該都能理解吧?

所謂側鋒,就是筆鋒傾斜一點行走,類似下圖。

初學者容易寫出側鋒,是因為拿筆拿的歪。

這就是側鋒,典型特點是筆畫的兩邊,一面勻滑,一面鋸齒多。其實中鋒側鋒的概念,對初學者來說,一年半載領會不到也正常,時間長了就懂了。

側鋒取妍,多工左而病右,那工左病右是什麼意思呢?

有人可能會說,是不是筆畫的右邊容易出鋸齒?

不對,這中理解是片面的。

工左病右,這個左右在古代可以不是左邊右邊的意思,可以是一半對一半的意思。

寫豎向的筆畫,側鋒鋸齒肯定在右邊,那橫向的筆畫呢?自然在下邊。

如果是草書的圓轉呢?左右都有可能。

其實所謂工左病右,說的就是用筆容易力道不勻。

相信這一點都有體會,初學者也能有體會。

出現鋸齒或虛筆,就是力道不勻的表現,古人是幾乎不會犯這種錯誤的,當然一些性情激越的書法家可能偶爾有。

但是在常規學習中,筆鋒就要中鋒側鋒變換,並用,目的就是讓用筆力道均勻,不出現虛的情況。

說來說去,還是筆法問題,中側並用,隸書筆法對不對?昨天說過。

對應隸書方筆,側鋒取妍的,自然是中鋒篆籀筆法。

何紹基的用筆就是篆籀用筆。

所以「妍」這個字不重要,理解這種感覺就行。

得王羲之真傳的幾位如米芾趙孟董其昌等,他們的字中都帶「妍」氣。

這個講不清,但是例子一說,你們應該能領會。

這話的重點是什麼呢?其實就是用筆問題。

很多人容易出弊病,就是中側鋒的變換控制不好,說白了就是臨帖太淺,基本功不紮實就想飄。當下很多人沒學二年就寫行書草書的大有人在,不懂筆法不說,連一橫一豎都寫不好。

所以楷書隸書篆書等正書作為基礎,一定要寫好,寫牢固,再去琢磨什麼行草。

筆法是一脈相承的,學筆法應該是由易到難,這樣才全面。這個也不多說,《書法心法》專欄中都快講爛了。

世人讓你先學楷書隸書篆書入門,一定是有道理的,不要覺得自己能成特例。反正我是吃過虧的,能從歪路走回來也是運氣好,不是很多人都有這種運氣,信不信你們自己試試就好。

古人作《蘭亭序》、《孔子廟堂碑》,皆作一淡墨本,蓋見古人用筆,回腕餘勢。若深墨本,但得筆中意耳。今人但見深墨本收書鋒芒,故以舊筆臨仿,不知前輩書初亦有鋒鍔,此不傳之妙也。

古人「作」,這個「作」也不知道是寫這兩本帖還是臨這兩本貼,這個鬧不清。

不過問題不大,繼續往下看。

古人寫字,都寫成了「淡墨本」,所以可以看得見古人用筆,有「回腕餘勢」。故而看濃墨書寫作品,就能看得見其中筆意了。

淡墨本,就是用淡墨寫的作品嘛。

其實以前經常跟別人說,看字帖買字帖下載字帖,一定要高清原色,所謂「原色」,就是指最本初沒被加工過的墨色。當今很多字帖為了突出字,為了讓字好看,故意把淡墨調深顏色,這看似是好意,其實禍害了很多人。

為什麼淡墨能見古人用筆呢?

舉個簡單例子,自己用淡墨在A4紙上寫個字,你會發現筆畫重疊的地方墨色會深一些。

轉折頓挫或者筆畫交叉的地方,墨色都深一些。其實我這不是墨,是涮筆用的水,如果換成研磨的松煙,會更清楚清楚。因為古代的墨就是菸灰做的,細顆粒,走過兩次的地方,肯定比走過一次的地方留的多。

這些墨色重的地方,你一眼就能看出來是有轉折頓挫等動作的。

但是如果墨色加深,你肯定看不出來。

像這樣的,就是墨色被電腦調深了。

所以沒事去博物館看看真跡,要比看字帖強百倍。

看這兩個地方,雖然不太清楚,但是肯明顯墨色有二次疊加的痕跡。

這些疊加意味著什麼呢?

就是一筆在寫完的時候,不是直接抬起來,而是在這個筆畫中順勢彈起筆鋒,在筆畫中行走,去接下一筆。

這就是「筆在畫中」

「回腕餘勢」

回腕,就是回鋒,因為橫豎撇捺,肯定要動腕子,寫的過程是出腕,最後腕子都回到原位,最後一筆要收筆,就是回腕的動作。

收筆不是頓死在這就完事,而是順勢提起接下一筆,所以叫「餘勢」。

這就說明了,筆是運的,是跟我那篇專欄中講的「提、按、提、按、提、按」對應的。

墨深,你就看不到這些動作,可能就描個形起另一筆了。

但是淡墨本字帖,這些用筆的軌跡可察,而且非常清晰,這對學習筆法來說,大有裨益。

其實說句實在話,如果你懂看字帖,懂分析,比看我文章更能了解什麼是筆法。

這個就更多了。

記得在《書法心法》專欄中,對起收轉折專門說過,收筆是為了轉向下一筆的起筆。收筆不重要,收筆的動作很重要,他出鋒的方向、用鋒,都是針對下一個筆畫的起筆的。

這樣的字,才是連貫的。

這就是「筆中意」,所謂的「筆斷意連」,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因為筆畫中的動作斷,只不過表面上的墨跡斷了而已。

今人但見深墨本收書鋒芒,故以舊筆臨仿,不知前輩書初亦有鋒鍔,此不傳之妙也。

這就是說濃墨會讓人死臨,甚至為了求像不惜用禿筆。

這樣往往會忽視古人寫字,其實也是用「鋒」的提按來進行書寫的。

這是不傳之妙。

說是「不傳之妙」,這個還真不是亂講。

古人無真跡可看,或者只有很少的真跡可看,故而很少人能看出用筆軌跡。

而今人,則是只重字形,不重「運筆」,或者根本不知道筆是「運」出來的,只是覺得字形好看,就盲目死學。

就一點,筆畫外形誰都能看懂,但是筆畫內藏的動作,就只有少數人能看到了。

淡墨本,很多人都忽視筆畫中重墨的軌跡臨寫。

濃墨本,很多人都不動腦子思考筆鋒的軌跡。

所謂「不傳」,大概就是如此。

學行草,如果只學碑刻,十有八九是學不出來的。所以昨天說古人秀才,只有楷書寫的稍好,行草很一般,甚至很多問題。

因為楷書看碑能學好,行草不看真跡是學不好的。秀才如果有錢看真跡,那也就不是靠「秀才」名聲混日子了。

心能轉腕,手能轉筆,書字便如人意。古人工書無他異,但能用筆耳。

草書妙處,須學者自得,然學久乃當知之。墨池筆冢,非傳者妄也。

這兩句話是套話,沒什麼用。

意思就是得控制的住筆運行才行,跟董其昌講的「不信筆」一個道理。寫字要高度集中,一時一刻的控制筆鋒運行,不能下意識的就按照習慣臨寫,這樣是不會有進步的。

肌肉記憶的養成,難救難在堅持。當兵的端槍,一直在一個位置,加配重也得保持在一個位置。你端槍可高可低,沒啥標準,只要端著就行,那同樣的時間,你憑什麼比別人練的好呢?

初學者在在乎什麼運指運腕了,甚至還拿絞轉捻管說事。人家不管怎麼寫,那是人家的習慣,人家也能寫好,你自己還沒練出什麼,哪那麼大閒心管人家對錯呢?

何紹基雞爪子抓筆大範圍運肘都能寫好,如果真有對錯之分,那他也成不了有清第一。

只要懂古人運筆之法,自己也能學到,那就不要操心怎麼寫的問題,拿腳丫子寫好也算本事。

所謂學筆法,其實就是學習古人運筆的軌跡。因為筆就一根筆,筆法雖千變萬化,但大體邏輯一樣。總結成細分動作,也就起、行、收、提、按、轉、折等七個字。

初學者自然很難一時間領會這麼多,一般都是一個小瓶頸一個小困惑突破來的。另一專欄《書法有法》中,講筆法的時候說過,這些東西雖然系統把邏輯說清了,但學肯定不是一時間就能學會的,都是我慢慢學習體會積累反思過來的,得有個過程。所以經常建議那篇專欄的讀者,不要每天看,每天看沒用,看完一兩遍,心理有點體會,就去臨帖好了,肯定會臨出感覺的,有感覺就意味著進步。

有進步就意味著離下一個困惑和瓶頸不遠了,到時候再翻翻文章看一眼找找靈感就行了。

天天看沒用,天天練也不是關鍵,關鍵是多動腦思考,然後輔以少量的高質量臨習,找到感覺之後再多練,加深鞏固。

這樣才能進步。

葛優說得好,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步子邁大了,咔,容易扯著蛋。

在這一點上,我是已經扯過的人了。

像我這麼懶的人,但凡能動腦子偷懶的事,絕對不動手。再多有一點偷懶的招,我也告訴你們了,可實在沒有。理解到位之後,就只能靠練,沒別的辦法。

沒事多看看古代書論還是有用的,肯定是有幫助有啟發的。

這些東西,如果自己學的話,勢必要費很大週摺,也需要一定書法基礎。

但是我扯淡,還算清晰易懂,即便基礎不夠,也能看懂,未必立馬有用,起碼未來不至於在這方面有過多困惑。

多讀書論,多讀古書論,有好處。

以前有人跟我說,寫幾萬字就這點錢,不划算,還不如搬磚來的快。很多事不都看錢,點個關注也是很好的。如果想用這個掙錢的話,寫文章獲獎或者搞閱讀量,都是要比專欄掙錢,畢竟沒抽成。錢掙的多一點,但沒那麼有成就感,這樣掙錢很機械,以前就特煩。

有興趣的就支持一下吧,訂閱和關注都可以。

我不知道別人,自己每年買書都是論箱買的,幾千幾千花著不心疼,但是在網上花點錢看文章也確實感覺很不自然,這跟價格沒關係,還是消費意識問題,在網上花錢看文章總覺得不值。不過時代還是在變化,我也得跟著走,所以後來我給自己的消費觀就是,不看整套,就看這個價格對不對得起這一篇文章的價值,如果覺得單篇文章帶給我的價值超過整本定價,那我就買,這樣一來心裡就舒服多了。

相關焦點

  • 什麼是書法中的「不傳之秘」?其實就是一層窗戶紙,一點就破
    文/彧白 三餘書社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書法在古人那裡是比較神秘的,這種神秘感主要是體現在筆法的傳承上。而這種秘不外宣的筆法一般流傳於名門望族與達官顯貴之中,平民階層是很難有機會得到傳授的!有書論為證!
  • 蔡京的書法真跡《吟微調》欣賞,筆法天下無雙,當今書壇無出其右
    蔡京畫像  蔡京的書法是宋人第一,書法光彩照人,尚意隨心而不逾矩,富貴中但得真趣。在宋代絕對是屈指可數的書法大家。水滸傳原著裡就對蔡京的書法做了描述,將蘇黃米蔡的「蔡」歸到了蔡京的名下。從這個線索可以了解到蔡京書法的影響力。蔡京的書法就字而言,筆法吸納多家特點並隨性運用自如,不失古法韻味又結合自然,不造作。結筆結構的勢增加了靈動而不失重。難怪徽宗喜歡,以至後來其瘦金在向行書過渡中也吸取了長處。
  • 王羲之真跡在遼寧出現,此作一經問世,便轟動了書法界
    其實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晉唐法帖的遺失,這些法帖具體遺失的原因大家都很清楚。在唐代,王羲之的墨跡還有很多,在宋代也有不少,唐代的真跡就更多了,但是到了現在,王羲之真跡一件也沒有流傳下來。《萬歲通天帖》長卷沒有夠多的晉唐墨跡供大家學習臨摹,對於探究魏晉筆法是一個巨大的障礙。直到近年,遼寧省博物館展出了一件號稱「王羲之家族真跡」的法帖,此作一經問世,便轟動了整個書法界!
  • 大明第一才子唐伯虎,書法真跡在美國問世,筆法行雲流水真漂亮!
    文 / 小七各位書法愛好者的朋友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小七,書法是我國的傳統文化,當我們談到中國的書法文化時每一位網友都非常的感興趣,作為一名書法愛好者我們都知道要想學好中國的書法文化就得臨摹古代書法名家的字帖,那麼你最喜歡哪一位書法名家呢?
  • 唐伯虎書法真跡,問世美國休斯頓,能換北京10套四合院!
    文 / 小七聊起中國國的書法文化大家都非常的感興趣,書法在我們當今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很多老闆的辦公室都是會掛一幅書法名家的作品,還有過年的時候也會用書法寫對聯,可見書法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是必不可少的,說到著名書法家有哪些?
  • 他是日本的一流書法家,得到了筆法真傳,這字在中國也少有人及!
    有一位日本的書家,喜歡金農的字,並且數十年如一日的臨摹,他先購買了金農的真跡,並且經過多方考證,得知了金農書寫此作所用的毛筆,以及紙張和墨,並且對於金農生平以及寫字的一系列的規矩都做了詳細的探索才開始臨摹,臨摹力求達到「重影」的境界,甚至不惜花幾年的功夫臨摹一幅字。
  • 女高音歌唱家郭蘭英,8幅書法真跡作品欣賞,網友:書法美人更美
    從郭蘭英的書法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她的書法,不遜古人,筆法章法都可圈可點,功底深厚、韻味十足、黃底黑字,墨法略顯,稍有遺憾。從書法的角度看,郭蘭英老師的字寫得真棒。作為一個著名歌唱家來說,從小學戲,沒有上過學寫成這樣已經非常了不起啦。再說人家寫的不是書法,但是郭蘭英老師的書法非常有收藏的價值。因為她是新中國最早最優秀的藝術家。
  • 這幅顏真卿書法藏著張旭筆法的秘密
    眾有師張公求筆法,或有得者,皆曰神妙,僕頃在長安師事張公,竟不蒙傳授,使知是道也。人或問筆法者,張公皆大笑,而對之便草書,或三紙,或五紙,皆乘興而散,竟不復有得其言者。予自再遊洛丁,相見眷然不替。僕問裴儆:「足下師敬長史,有何所得?"曰:「但得書絹素屏數本。亦償論請筆法,惟言倍加工學臨寫,書法當自悟耳。」
  • 八大山人的書法核心筆法是什麼筆法?
    八大山人的書法核心筆法是什麼筆法?不知道。學習書法的人都知道。筆法無非提按頓挫,逆藏衄露,鉤盤折轉。所有的人都學這些筆法。但應用組合不一樣,輕重、時機的分寸千差萬別。沒有學習過八大山人的我,去說出人家的核心筆法,對你說了就是在欺騙。
  • 千古不易的筆法規律,到底是什麼?
    《法書要錄》中有一節《傳授筆法人名》,這樣記載:「蔡邕受於神人而傳之崔璦及女文姬,文姬傳之鐘繇,鍾繇傳之衛夫人,衛夫人傳之王羲之,王羲之傳之王獻之,王獻之傳之外甥羊欣,羊欣傳之王僧虔,王僧虔傳之蕭子云,蕭子云傳之僧智永,智永傳之虞世南,世南傳之,授於歐陽詢,詢傳之陸柬之,柬之傳之侄彥遠,彥遠傳之張旭,旭傳之李陽冰,陽冰傳徐浩、顏真卿、鄔彤、韋玩、崔邈,凡二十有三人」。
  • @遼中書法迷 共賞沈延毅大師書法風採
    ■《霍揚碑》(圖三)啟功先生曾有詩讚沈延毅先生:「白山黑水氣蔥蘢,振古人文大地同。不使龍門擅伊洛,而今魏法在遼東。」概括了沈老的是地位並給沈老的書法十分允當的評價。盡合諸家,則為具美」,沈延毅先生就是秉承二家的思想,採用百花釀蜜的方法,盡研諸碑,取其所需,並參己意,用北碑筆法入行草書,行書得益於李北海,草書得力於傳孫過庭的《景福殿賦》(如圖四),法理具通。
  • 趙孟頫的書法好在哪?
    就拿書法來說,此時趙孟頫已逐漸擺脫宋高宗的影響,開始廣學魏、晉、唐、宋各家,上到鍾繇、二王,下到顏真卿、米芾,都在取法範圍之內。 這與他出仕後,在大都帝王身邊的經歷大有關係。作為元世祖忽必烈身邊炙手可熱的紅人,在這數年中有機會接觸到更多珍貴的名家真跡,大開眼界,自己也開始購買古書畫。
  • 顏真卿楷書真跡欣賞,全世界只有一件真品,被珍藏在日本博物館!
    顏真卿是我國唐朝的著名書法家,特別是在楷書方面的研究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我們都知道顏真卿不僅擅長楷書,而且在行書方面也是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他的代表作《祭侄文稿》也被後人稱為是天下第二行書,而顏真卿本人也被稱為是「亞聖」,在書法界的地位僅次於書聖王羲之,要說顏真卿最為經典的書法那還是他的楷書,說到顏真卿的楷書真跡存世的還真有一幅,這幅書法作品叫
  • 12月30日,蘇東坡書法真跡將在杭州圖書館現身
    都市快報訊 蘇東坡書法真跡《蘇軾致正輔提刑大夫書》、百米長卷《萬羊圖》、潘天壽、沙孟海等大師弟子們的書畫作品…… 「明月照千裡·蘇東坡主題文化(書畫作品)邀請展——精品展」將於12月28日至31日在杭州圖書館一樓展廳舉行,全國眾多書畫名家以蘇東坡文化元素為主題創作的近百幅書畫作品將集中亮相
  • 文學家錢鍾書手稿欣賞,字體端莊瀟灑,網友:達到書法專業水平!
    說到錢鍾書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他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作家,既然能成為著名的文學家,那錢鍾書的才華也是非常的出眾,而書法往往都是有才華的人喜歡,所以錢鍾書對中國的書法也是非常的感興趣,那麼錢鍾書的書法到底怎麼樣呢?小七今天也為大家找到了一些錢鍾書平時寫的手稿,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保準你非常的喜歡這種字體。
  • 書法用紙的大學問,這些你可能不知道……
    ),這是非常遺憾的事情。搞書法的不研究材料,你就比別人略遜一籌,我這麼說,誰還別不服。釋文:湯陰嶽王祠作地老天荒日孤臣一死時金戈方逐虜鐵騎竟 班師涕淚中原墮江山左衽危靈旗怳欲指杜宇數聲悲 王覺斯具草曾經有個學王鐸的人讓我看他的作品,我說你要用半生熟的宣紙寫王鐸。他說,別逗了,王鐸用的生宣啊。我笑了,啥時候王鐸用過生宣啊?我們之所以認為王鐸用生宣,都是看的黑白字帖,丈二條幅被濃縮成手掌那麼大。為什麼要說王鐸沒用過生宣呢?
  • 還在為寫書法苦惱嗎?來自古人的秘訣,看他們怎麼說
    經常聽到學書之人說的一句話就是「用筆千古不易」,就是因為其當中是有一定法則存在的,假如書法無法,自然就不能稱為書法,而且也就不會去你們苦苦鑽研用筆了。毛筆的難點就在於其筆鋒較軟,極難把握,故而更有考驗人之功力之說,也並非一朝一夕所成。
  • 曾獲國展最高獎的龍友,書法古意盎然,真正的魏晉筆法
    成功的背後並非都是鮮花與掌聲,一路走來,龍友也曾有過迷惑、彷徨,不知路在何方,也曾遭受非議。龍友現為央美書法博士,有完整的現代教育背景和科學的訓練體系。更難得的是,於詩、畫、印、琴諸藝兼通,以古人繩尺塑造自我,每天堅持毛筆小字作日記,眉批書目,有傳統文士之風。加之為人謙和,思慮深邃,為人稱賞。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真正的書法精神!
  • 【博聞強識】學米芾不懂3種筆法,就白練了!
    王羲之真跡已不存於世,儘管我們可以從《聖教序》《興福寺斷碑》等拓本及唐人摹本墨跡等間接窺探王羲之的筆法,但終究隔了一層,且摹本、拓本總有失真的地方,給學書者帶來困難,一般學書者若只以此為範,可能難於進展,或有被誤導之虞。 米芾留下真墨跡、精拓本皆多,大小字皆有,筆法豐富而明晰,故對今人啟迪最大。
  • 關於書法神品《蘭亭序》之美,請看這位高手的總結篇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